中国人的历史误读-第2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一次,韩与几位闲客逛山庄,对竹篱感叹说:“哎呀,这可真是一派农家风光,要是有鸡狗之乐更好了!”不一会儿,草木间果然有了狗叫声。韩一看,竟然是赵在学狗叫!人们当然瞧不起赵,因为他不仅有进士的学历,还有皇室的血缘背景--为宋太祖赵匡胤的八世孙。然而,学历与家世又管什么用呢!【注7】现在是韩太师的天下,不求他,求谁去?
时人瞧不起许及之、赵从善,但更恨韩侂胄的猖狂。民间无法与之正面抗争,于是发出暗器。当时,首都大街上流行着一幅画儿,画面上是涨潮的情景,潮头与潮里又印满了小乌贼。卖画者说:“一钱一本儿啦!看呀,多好看--满潮都是贼!”
“潮”字乃朝廷之“朝”的谐因,“满朝都贼”用来讽刺、抨击韩相爷的内阁。
大街上有卖浆子的人,也奇怪地吆喝:“冷的吃一盏,冷的吃一盏!”
“冷”即“韩”字谐音“寒”的同义,“盏”即“斩”的谐音。实际是预言“韩相爷要吃一斩。”
临安府尹(首都市长)破译了“冷的吃一盏”的含义,不过他没有上报给韩相爷。只是抓住一个传谣者,就打一顿棍子,直到没人传谣为止。
不幸的是,预言非常准确。韩太师于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不顾国力不支的实情,贸然北伐,与金人开战。结果,屡战屡败,并导致了金兵大规模入侵。本来还可编安一隅的南宋,几乎面临崩溃。于是,一场政治谋杀不可避免。
开禧二年(1207年)冬十一月,礼部侍朗(相当文化部副部长)在征得皇帝的同意后,下令秘密处死韩太师。处死韩,也是战胜方--金国的要求;金国人的条件之是送韩太师的人头来。死了的韩太师也不得安宁了。于是,嘉定元年(1208年)三月,韩的棺材又被打开,人头被割下,装在木盒里。
当初,在割头一事上也有争议,但主和派的论断占了主流,他们说:“和议之事乃头等大事,金国人既然要人头,就得给。一个死了的奸臣的头,有什么可惜的!”这样,韩太师就残了,头颅在两淮地区示众后,送往金国。南宋用人头换了和平,换了土地,金国人见了人头后,归还了占领的南宋的陕、淮土地。
“冷的吃一盏”的暗器真地就射中了。一位腐败的高官,一场狂妄的战争,竞然让一句谶谣言中了结局。当然,要不是因为“满潮都是贼”的民忿,也不至于出现“冷的吃一盏”的预言。
民忿往往由预言中表现出来!
篡权者造神运动
发明“天人感应”大儒董仲舒,一万个也想不到信奉他的理论的人会中了魔似地追求符瑞。无论明主还是昏君,都愿见到上天赐予他祥瑞。没有祥瑞,刘秀应天命的谶言就少了说明力。只有“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的谶言还不够,他希望更多的祥瑞。--鬼话与符瑞,他都需要。
刘秀构成了历史上的一个独特的景观,作为最温和与最开明的皇帝,他又最迷信、最爱符瑞。谁要反对符瑞、谶言之类的,他肯定跟谁翻脸。在他的知识结构与意识形态里,灾异与符瑞是截然相反的东西。他经历了东汉末年的社会混乱,特别惧怕灾变;要彻底消除恐惧就得让符瑞屡现。
尽管他受益于谣,但谶谣并非全是吉祥之物,有的被称为“诗妖”、“谣妖”,正如服妖一样。所谓服妖就是穿奇装异服成流行时尚。人们猜测董卓进京,跟服妖有关。“灵帝好胡服、好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竟为之”,史称此为“服妖”。“其后董卓多拥胡兵,填塞街衢,虏掠宫掖,发掘园陵”--成了东汉初年人们一个禁忌式记忆。
【注7】《水浒传》中杨志求官,多少也是一个证明。
刘秀开辟了汉家第二帝国,企盼上天赐给他符瑞,让他用祥瑞的气象来营造帝国的政治环境。刘秀追求符瑞的另外一个动机,还在于让那些心怀异端如隗嚣者放弃谋求最高权力的打算。隗以为江山是可以轮流坐的,因为象刘邦那样的一介平民都能奋斗成皇帝,还有什么人还能呢。军事割据者隗嚣,最初起兵,也是打的恢复汉室的旗号。等刘秀基本上拥有了中原后,他又不肯服从刘,于是,隗刘间屡有试探性来往。隗嚣占据西州(今甘肃天水一带)时,自称西州上将军,以马援为将军,以班彪等人为宾客即参谋人员。班彪力劝他回归中原,两人就天命屡开过激烈的辩论。隗嚣以周制崩溃、战国出现为依据,认为江山轮流坐是天下大势。班彪反驳说,汉制与周制不同,周室是根小枝大,而汉承秦制是根大枝小,所以王莽只能危害中央,无法伤及基层;假冒刘氏的人也不少,所以汉室恢复有望。隗嚣说:“你说的周汉制度不同,我认可。至于那愚材利用刘氏之号以图兴汉,就没什么指望了。以前奏失帝位,帝位如鹿奔于荒原,大家共逐。谁会想到刘邦这么个平民能得到呢。那时百姓脑子恐怕连汉王朝的影子都没有!”班彪见口头论战说不服隗嚣,就用一篇文章回应隗,写道:
一般人只看见汉高祖是平民发迹,却不知其中有凭智慧力量得不到的东西。那就是命运!天子的尊位是不可妄处的,象韩信黥布一样勇猛、象项梁项羽一样强、象王莽一样因时而篡的人,最终不都丢了命吗?真正的英雄豪杰是通晓大义的,深谋远虑,知道神器有主,不要贪心得不到的东西。如此,荣华富贵可传给子孙,自己也可怡养天年。
隗嚣听不进他这一套去,仍自行其事。倒是后来的钱镠深谙此中道理,做起割据的主人来,名义上仍听命于中原的皇帝。
在刘秀统治的三十二年间,几乎征战不息;在无休止的战争中,无人向他呈现符瑞;等到战争基本平息,他也快到了生命的尽头。
建武三十年(公元55年),经过了水灾、日食、蝗灾等打击后,符瑞出现了。“是岁,陈留雨谷,形如稗实。”--天上降下一种谷粒,只是比正常的谷粒小,有如野谷子的粒。
这年离刘秀去世还有两年。这年,北匈奴也来进贡,表示认可汉家的威力秩序。
第二年,改了元,称建元中元(公元51年)。这一年,全国各地报告出现甘露,最初的发端是夏天的洛阳平地出了一眼泉水,泉水很甜且能治病;除了瞎子、瘸子治不好,其他有长年病的人一喝,病就好。于是,“各郡国频上甘露”。
正式的中兴征兆出现了。群臣引西汉宣帝时代每有瑞就改元的例子,建议让史官专门写一本符瑞集。刘秀心里好高兴,不过,表面上还很谦虚,没批准写专集的建议。但是,在甘泉涌出前的四个月前,他本人还专心志致地研究图谶之学呢!半年之后,他对图谶的兴趣再长,终于发生了桓谭的冲突事件。(见第六章)
他盼到了真眼所见的符瑞,也了却了他多年的心事。天下太平了,自己也该真正歇息了。
甘泉出现后不到一年,仅十个月后,这位伟大的中兴之主、卓越的政治家离开了人世。从此,第二帝国开始了秩序化的统治,直到桓灵时代灾异屡见,如服妖、谣妖之类。
从刘秀的一出生,他的名字便与符瑞联系起来。他出生的济阳县,生出了有九个穗子的谷子。古人称这种现象为“秀”。于是,他的父亲刘钦就给儿子取名为刘秀。
洛阳出了甘泉,给了他莫大的安慰,也给了他生命始点一个最好的注释。
与刘秀的幸运相比,其他喜欢符瑞的帝王却远没如此幸运。远的不说,看看刘秀之前的王莽就太清楚了。王莽为了求得符瑞,已经到了唆使他人造假的地步。
为了制造自己取代汉家的政治氛围,于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让益州刺史劝塞外的蛮夷即少数民族向汉朝献瑞。自称越裳氏的少数民族献给汉朝一只纯白雉【注8】。如何把这只白色的野鸡从四川的西部送到长安倒不是个大问题,问题是语言不通,要经过几道翻译。好比一个只会阿拉伯语的人和只会汉语的人交谈一样,必须找一个既会阿拉伯语又懂德语的人外加一个懂德语又懂英语的人和一个懂英语又懂汉语的人一样。两个人的交流,须经五个人来完成。
篡权者造神运动
【注8】相传:帝尧唐陶氏五载,南夷有越裳氏,重译来朝,献神龟,盖千岁,方三尺余,背有科斗文,记开辟以来;尧命录之,谓之龟历。
翻译问题解决后,就是如何把纯白雉这符瑞表达为政治功迹的问题了。
王莽向太后告白:越裳衣不远万里,运来了纯白雉,歌颂我大汉政治清平,应当把纯白雉献于宗庙,用以祭祀。
王莽实权在握且那个时代特别重视符瑞,太后自然要采纳权臣的建议。于是,汉家的群臣开始为王莽铺设通往皇帝宝座的道路。大家建议说:“王莽功劳盛大,可比周公,应称其为安汉公。”太后自然又听从了建议,并吩咐专人办理加号事宜。王莽还在表演,假惺惺地四次推让,并装病不起床,说自己实在担不起这个荣誉。
伪装归伪装,秘密策划还得进行,他婉言示意公卿上书,让太后放弃监国的权力。太后由于年事已高,顺水推舟,说:“从今以后,有封爵的事告诉我一声就行了,其它政事一决于安汉公。”
这样,王莽的权力几乎与皇帝相等了。一个伪造的符瑞就能发挥如此之大的作用!一只绝对伟大的白色野鸡起了百万军队所起不了的作用。
王莽在奔向最高权力的道路上,不遗余力地追求符瑞,好让整个取代过程更有神性。
元始五年(公元5年)冬天,王莽毒杀了汉平帝,开始征立宣帝的玄孙。与平帝平辈的宣帝的曾孙都长大成人,王莽骗不了他们,他便以平辈不能继位为由选宣帝的玄孙。
明眼人一看,就知:这不是明摆着欺服人吗?
欺服人还要用神性来装扮。有人奏报,在浚井时挖出一块白色石头,上面有红字:“告安汉公莽为皇帝。”不过,这次造假有点太仓促了。已经冬天了,十二月了(腊月),长安周围的人谁会在大冬天淘井呢?这不妨事,王莽因这一块石头,顺理成章地成为“假皇帝”即代理皇帝。接下来的故事,就无须讲了,王莽从制造了纯白雉的符瑞后也等于把自己推上了不归路。
更有无耻者,在王莽的不归路上,助他一臂之力。初始元年(公元8年)冬十二月,哀章做成铜匮,呈献给王莽。哀章称是神赐给他的,让他到高庙里告诉刘邦的在天之灵:应该把帝祚转给王莽了。
王莽虽比不上后来刘秀的老练,但他的聪明劲作绝对在刘秀以上。艺高人胆大,胆大增技艺,一切全仗自己的精明而行。
“名应图谶”之说,也屡害人。《新唐书》所记董昌利用图谶夺取江山的造反活动,无疑是上了别人的当。
民间闲人(文士)山阴老人观察到位居高官的董昌有不满情绪,借机散布了一首自作的谣。谣曰:“欲识圣人姓,千里草青青;欲知天子名,日从日上生。”
“千里草青青”几乎任何有点历史知识人都知道是“董”字,因为东汉末关于董卓的童谣已经给此字定了格。“日从日上生”虽然不怎么规范(--应为“日从曰上生”),但牵强为“昌”字不为其过。更兼民间谑浪之语有称曰字为“短日”者。于是,这个关于圣主名字的谶言打动了怀有不满的高官董昌的心。
董昌是地方官(义胜节度使),以暴虐苛敛为已任,向朝廷的贡献位居各方之首。朝廷不断给他虚位以拢络他,加检校太尉(代理三军总司令),但该衔只表明正一品,无实权;同样,加给的同尚书名下平章事的头衔,也只是享受总理级待遇,而加封给的陇西郡王之爵也比真正的王爵差一等。他请求朝廷封他为越王,朝廷不答应。于是他大发牢骚,说:“我每年向朝廷进的贡已经不计其数,朝廷怎么还吝惜一个越王呢?”
看透了他心思的人,鼓动他说:“越王又算什么地位呢?不如称帝为好!”一时间,预言董昌代唐的谶谣到处都是,山阴老人的谣最精典。
终于,董昌于乾宁二年(公元895年)称帝,国号大越。
贸然称帝自然遭到讨伐,在一年多的拼杀后,他被擒获,全家三百口人全被杀害。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董昌贪吝无比,在城池遭到围困时,竟然还扣减士兵的粮食,并借战时紧急状态征敛民财。至城破时,光金帛杂货就有五百间房子的库存,仓库有粮三百万斛。
多亏他没当成皇帝。要是当成了,不知百姓该多受多少盘剥。
至于他悉心企求的越王封号,最后也落到了剿灭他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