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中国历代职官辞典 >

第86节

中国历代职官辞典-第86节

小说: 中国历代职官辞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翰林医官
  宋医官阶官名。高宗绍兴时,于原医官十四阶,续增八阶,翰林医官为第十五阶。以下为翰林医效、翰林医痊、翰林医愈、翰林医证、翰林医诊、翰林医候、翰林医学。

翰林医官院
  官署名。五代有翰林医官使。宋置翰林医官院,属翰林院,元丰五年(1082)改称翰林医官局。掌以医药侍奉皇帝,治疗疾病。有翰林医官使与副使主管院事,以尚药奉御充任,并有直局、医官、医学、祗候等官。辽南面官有翰林医官。

翰林医正
  宋医官阶官名。徽宗政和二年(1112),由旧医官阶官翰林医官副使改置。

翰林御书院
  宋官署名。掌皇帝所作诗文与墨迹,并供奉笔札图籍。勾当官以内侍充任。建炎三年(1129)废。绍兴十六年(1146)复置。

翰林院
  官署名。唐初置时,以具有文词、经学、医卜、技艺者,居宫中,备皇帝召见,非正式职官。玄宗初,置翰林待诏,掌表疏批答,应和文章,旋又选文学之士为翰林供奉,与集贤学士分掌制诏书敕。开元二十六年(738),改翰林供奉为学士,另置学士院,专掌起草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等重要诏令。宋置翰林学士院,掌内廷起草诏旨。另在内侍省下设翰林院,总管天文、书艺、图画、医官四局,置勾当官,以内侍押班、都知充任。辽南面官有翰林院,掌天子文翰之事,有翰林都林牙等官。金有翰林学士院,掌制撰词命。元有翰林兼国史院及蒙古翰林院。明翰林院兼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备皇帝顾问,主官为翰林学士,下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修撰、检讨等官。清沿明制,以掌院学士满、汉并置。

磨勘
  唐、宋官员考绩升迁制度。唐内外文武官员考课,由本司及本州府长官按规定考核其功过行能,分九等写入考状,由吏部与各道观察使复验,任期满后,根据考绩结果升降。宋置审官院主持官员考课升迁,并确定磨勘名称。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规定京朝官任中外职事代还引对,由审官院考其殿最,皇帝亲自黜陟。景德四年(1007),规定文武官任满三年以上,方得引对升秩。后逐渐形成文臣三年、武臣五年磨勘制度。

磨勘
  唐、宋官员考绩升迁制度。唐内外文武官员考课,由本司及本州府长官按规定考核其功过行能,分九等写入考状,由吏部与各道观察使复验,任期满后,根据考绩结果升降。宋置审官院主持官员考课升迁,并确定磨勘名称。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规定京朝官任中外职事代还引对,由审官院考其殿最,皇帝亲自黜陟。景德四年(1007),规定文武官任满三年以上,方得引对升秩。后逐渐形成文臣三年、武臣五年磨勘制度。

磨勘司
  明官署名。洪武三年(1370)置,设司令、司丞。掌监察、奏报诸司刑名、钱粮有无冤滥隐匿。职似大理寺。十年,罢,十四年,复置,设司令、左右丞、左右司副。二十年,又罢。

磨勘院
  宋官署名。太宗淳化三年(992)置磨勘京朝官院,掌考核京朝官。同时置磨勘幕职州县官院,掌考核幕职州县官。次年,改磨勘京朝官院为审官院,磨勘幕职州县官院为考课院。

器备库
  元官署名。属大都留守司。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置。掌殿阁金银宝器二千余件。有提点、大使、副使等官。

器物局
  官署名。金属殿前都点检司,掌皇帝所用器械鞍辔诸物,有提点、直长等官。元中统四年(1263)始置御用器物局,至元七年(1270)改器物局,属大都留守司。掌内府宫殿、京城门户、寺观、公廨营缮及宫廷所用各项车辆、鞍辔、象桥、佩刀、系腰等精巧金宝器物。所属有铁局、减铁局、盒钵局、成鞍局、刀子局、旋局、银局、轿子局、采石局等,有大使、副使、直长官等。

儒林郎
  文散官名。隋文帝置,在八郎(见“朝议郎”)中位第七。炀帝时罢。唐为文官第二十六阶,正九品上。宋正九品上。元丰改制用以代节度、观察掌书记,支使,防御判官、团练判官。后定为第三十二阶。金正七品下。元从六品。明从六品初授承务郎,儒生出身者升授儒林郎,吏员出身者升授宣德郎。清从六品授儒林郎,吏员出身者授宣德郎。

儒学教授
  官名。宋以各州府立学,置教授,以儒学教育生徒,诸王府亦有教授。金各府、州沿。元除各路、府及上中州置教授外,大都路提举学校所、左右都威使司、左右钦察卫、龙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亦置儒学教授。明、清置于各府。

儒学教谕
  官名。元、明、清各县儒学置教谕,掌教诲县学生员。

儒学学正
  名。元置于各路及下州,明、清置于各州。掌以儒学教诲生徒。

儒学训导
  官名。明、清于府、州、县学均置训导,辅助教授、学正、学谕教诲生员。

膳部郎中
  官名。隋尚书省礼部有膳部侍郎,唐、宋礼部有膳部郎中与员外郎。掌陵庙祭祀所用牲豆酒膳,宋膳部郎中并掌朝会、宴享所需酒食、果实等事。明、清礼部精膳清吏司有郎中、员外郎,掌宴享酒膳。

膳夫
  官名。《周礼》谓天官冢宰所属有膳夫,为食官之长,掌王之饮食膳(牲肉)羞(有滋味者)。亦称膳宰。如晋有膳宰屠蒯(《左传·昭公九年》)。西周金文作善夫,掌出纳王命,地位较高。《大克鼎》:“王呼尹氏册命善夫史,王若曰:克,昔余即命女(汝)出内(纳)朕命。”。《诗·小雅·十月之交》有“仲允膳夫”,位次卿士、司徒、太宰。

赞德
  唐妃嫔称号。高宗龙朔二年(662)置赞德二人,正一品,以代妃嫔中的夫人。咸亨时复旧。

赞府
  唐人对县丞的尊称,亦称“赞公”。

赞普
  吐蕃王号。赞,雄强之意,普,男子。

赞善
  官名。唐高宗龙朔二年(662),置左右赞善大夫,左代中允,右代中舍人。咸亨元年(670)十二月,中允、中舍人均复原称。睿宗景云二年(711),另增左右赞善大夫各五人,分属左右春坊,秩正五品上,掌传令、讽谏、赞礼仪、教授诸郡王(指太子之子)经籍。辽南面官亦有此官。金亦置,官名只称赞善。元至元十九年(1282)设詹事院时别置此官。明、清赞善分属左右春坊,秩均从六品。

赞善王
  明永乐四年(1406)封河州卫(今甘肃临夏)辖境的喇嘛教领袖著思巴儿监藏为灌顶国师。次年,加封赞善王。封爵世袭,嘉靖(1522-1566)后仍有使者到北京。

赞务
  官名。原名赞治。隋朝京尹的佐贰。隋初,雍州牧(京师地方长官)之下,有别驾、赞务等官。从其序次来观,位约当前代治中。炀帝罢州罢郡,取消长史、司马二官,只置赞务为佐贰,旋改郡赞务为郡丞,则其地位本即郡丞。隋赞务品秩,京兆、河南从四品,郡自正五品至正六品不等。

赞仪署
  元官署名。属内正司。仁宗皇庆二年(1313)始置。掌皇后车舆器备杂造事务。有提领、大使、副使等官。

赞治少尹
  官名。见“赞善”。

赞治尹
  明文勋官名。正四品。

廪人
  官名。西周始置,或简称廪,掌粮仓。《国语·周语上》:“廪协出。”韦昭注:“廪人掌九谷出用之数也。”《国语·周语中》:“廪人献饩。”《周礼》谓为地官司徒的属官。

廪膳生员
  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之一。通常简称廪生。明府、州、县学生员最初每月都给廪膳,补助生活。名额有定数,明初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每人月给廪米六斗。清沿其制,经岁、科两试一等前列者,方能取得廪名义。名额因州、县大小而异,每年发廪饩银四两。廪生须为应考的童生具结保证无身家不清及冒名顶替等弊。

廪生 
  “廪膳生员”的简称。

廪牲署
  官署名。掌供应祭祀时所用粮食牲口(古称“牺牲粢盛”)。秦、汉内史、左冯翊有廪牺令及丞,后属大司农。东汉廪牺丞为河南尹属官。历代均置。南朝齐属太常。北齐、隋、唐亦均属太常寺。唐以后各代不专设。

嬖大夫
  先秦官名。下大夫的别名。

闍里必
  亦译“扯儿必”、“彻儿必”。成吉思汗置,意为侍从官。有人认为元朝官制有的内府宰相即此官。

戴琫
  即“代本”。

徽事郎
  文散官名。隋始置。唐为文官第二十三阶,正八品下,宋废。金再置,从八品上。元升从七品。明改称徵仕郎,为从七品升授之阶。清亦称徵仕郎,从七品。

徽政院
  元代官署名。世祖至元三十一年(1294),皇孙成宗即位,尊母弘吉刺氏为皇太后,改詹事院(原东宫官署)为徽政院以奉之。以后武宗、仁宗兄弟为其母、顺帝为其婶文宗后,都曾设立徽政院。

徽猷阁学士
 宋官名。徽猷阁,大观二年(1108)建,双藏哲宗御集,置学士、直学士、待制等官。

孺人
  妇女封号。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定,用以封赠通直郎以上至承议郎之妻。元命妇中无此封号。明用以封赠七品、清用以封赠九至七品官之妻。武职八旗八品以下、绿旗营七品以下妻无封。后改绿旗营正七品妻亦封孺人。如封赠官之母或祖母,则称太孺人。乾隆五十年(1785),规定八品官以下不得赠封祖母。

翼长
  官名。清禁卫军的火器、健锐、神机、善扑四营。于掌印总统大臣(神机营为掌印管理大臣)下均置翼长。翼的原意为军队的左右翼,但翼长一官不必为两翼领兵官;此外又有协理事长翼长,为主官的助理。神机营设总理全营事务翼长长七人(文案、营务各二人),则为各部门的主管人员。上为平时的翼长。出兵作战时,主帅之下也常设翼长。

鍼工局
  明宦官官署名。八局之一,有掌印太监主管,下设管理、佥书、掌司、监工等员。掌造宫中衣服。

黜陟使
  官名。唐太宗贞观八年(634)派大臣为十八道黜陟大使,二十年(646)又派大臣以六条巡察全国各地,考查官吏,进行奖惩,并了解各地情况。玄宗与肃宗时期,亦曾派使出巡。德宗建中元年(780),为推行两税法并考查官吏政绩,又曾分遣各道黜陟使,后废。

藩司
  明、清布政使的别称。参见“藩台”。

藩台
  明、清布政使的别称。明、清布政使主管全省民政、田赋与户籍等事,故有此称,亦称藩司,下属称为藩宪,尊称方伯。

翻译科
  清特定考试科目之一。限八旗人。以满文译汉文,并作满文论文者为满洲翻译,以蒙文译满文者为蒙古翻译。与金考女真文的女直(真)进士科相同。顺治时只考取翻译生员,雍正时始考取举人,乾隆时始定会试考中后复试及格,赐进士出身,以六部主事用,蒙古则分理藩院任用。道光末,复试优等者始以翰林院庶吉士用,但只限一名或二三名,且只限满洲,如是科考前列者为汉军,则少用或停用。生员、举人、进士皆加“翻译”。

鹰坊
  金官署名。属殿前都点检司。掌调养鹰鹘“海东青”等。有提点、使、副使等官。辽北面官坊官亦有鹰坊。

鹰扬府
  官署名。隋开皇中府兵制军府名骠骑将军府,每府置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大业三年(607),改骠骑府为鹰扬府。改二将军为鹰扬郎将、鹰扬副郎将。

鹰扬郎将
官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府兵制的军府名称,以骠骑府为鹰扬府,主官骠骑将军改称鹰扬郎将,正五品;副职车骑将军改称鹰扬副郎将,从五品。五年,又改鹰扬副郎将为鹰击郎将。

酂长
  《周礼》谓为一酂之长。每酂一百家。参见“遂大夫”。

鞮鞻氏
  官名。《周礼》谓春官所属有鞮鞻氏,设下士四人及府、史、胥、徒等人员。掌四夷之乐与其歌声。“鞻”读为“屦”,意为鞋子。鞮鞻,舞者所穿的革制之鞋。

簪袅
  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的第三级。命名之意有二说。《汉书·百官公卿表》颜师古注:“以组带马曰袅。簪袅者,言饰此马也。”组即丝带。颜说认为有此爵者,可在马上加丝带为标志。《续汉书·百官志》刘昭注引刘劭《爵制》以爵名为“簪褭”,谓“簪褭,御驷马者。要褭,古之名马也。驾驷马者其形似簪,故曰簪褭也。”按第四级“不更”始得免充轮流服役之兵卒,第三级还不能享此优待,仅略优于无爵之人。

疆理司
  官署名。清末民政部的一个司,设郎中、员外郎、主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