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战国策译析 >

第59节

战国策译析-第59节

小说: 战国策译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于历室,齐器设于宁台。蓟丘之植,植于汶皇。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惬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命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畜积,及至弃群臣之日,余令诏后嗣之遗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顺庶孽者,施及于萌隶,皆可以教于后世。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译文】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率五国军队攻打齐国,攻下七十多座城邑,并把这些地方全部作为郡县划归燕国。只剩三座城没有攻下,燕昭王就死了。燕惠王即位,齐人使用反间计,使乐毅受到怀疑,惠王派骑劫代替乐毅的将军职务。于是乐毅逃亡赵国,赵王封他为望诸君。后来,齐国大将田单设计骗骑劫,最终打败了燕国,收复了七十多座城邑,恢复了齐国。
  惠王后来深感后悔,又害怕赵国任用乐毅趁燕国疲惫时来攻打燕国。于是燕惠王派人责备乐毅,并向乐毅表示歉意说:“先王把整个燕国托付给将军,将军不负重托,为燕国打败了齐国,替先王报了仇,天下人无不为之震动,我怎么敢忘记将军的功劳呢!现在,适逢先王不幸离开人世,我又刚刚即位,结果竟被左右侍臣蒙蔽了。寡人所以让骑劫代替将军的意思,是因为将军长期在外奔波辛劳,于是召请将军回来,暂且休整一下,以便共议国家大事。然而,将军误解了我,认为和我有了隔阂,就丢下燕国归附了赵国。如果将军为自己这样打算还可以,可您又拿什么来报答先王对将军您的知遇之恩呢?”
  于是乐毅派人送去书信回答燕惠王说:“我庸碌无能,不能遵行先王的教诲,来顺从左右人的心思,又惟恐遭杀身之祸,这样既损伤了先王用人的英明,又使大王蒙受不义的名声,所以我才逃到赵国。我背着不忠的罪名,所以也不敢为此辩解。大王派使者来列举我的罪过,我担心大王不能明察先王任用爱护我的理由,并且也不明白我之所以事奉先王的心情,所以才斗胆写封信来回答您。我听说贤惠圣明的君主,不把爵禄任意送给自己亲近的人,而是赐给功劳大的人;不把官职随便授给自己喜爱的人,而是让称职的人干。所以,考察才能再授以相应的官职,这才是能够建功立业的君主;能够衡量一个人的德行再结交朋友,这才是能显身扬名的人。我用所学的知识观察,先王举拔安置人才,有超越当代君主的胸襟,所以我借着为魏王出使的机会,才能亲自到燕国接受考察。先王过高地抬举我,在宾客之中把我选拔出来,安排的官职在群臣之上,不与宗室大臣商量,就任命我为亚卿。我自以为接受命令秉承教导,可以有幸不受处罚,所以就接受了任命而没有推辞。
  先王命令我说:‘我和齐国有深仇大恨,顾不得国力弱小,也要向齐国报仇。’我回答说:‘齐国有先代称霸的遗教,并且留下来几次大胜的功业。精于用兵,熟习攻守。大王若想攻打齐国,就一定要联合天下的诸侯共同对付它。要联合天下诸侯来对付齐国,最捷便的就是先和赵国结交。再说,齐国占有的淮北和宋国故地,是楚国和魏国想要得到的。赵国如果答应,再联合楚魏和被齐占领的宋国共同出动兵力,四国联合攻齐,就一定可以大败齐国。’先王说:‘好。’于是亲口授命,准备好符节,让我出使到南边的赵国。待我回国复命以后,各国随即起兵攻齐。靠着上天的保佑和先王的精明,河北之地全数被先王所占有。我们驻守在济水边上的军队,奉命进击齐军,获得全胜。我们以轻便精锐的部队又长驱直人齐都,齐闵王怆惶逃到莒地,才得以免于一死。齐国的珠玉财宝,车马铠甲、珍贵器物,全部收入燕国的府库,齐国制定乐律的大钟被陈放在元英殿,燕国的大鼎又回到了历室宫,齐国的各种宝器摆设在宁台里,燕都蓟丘的植物移种在汶水的竹田里。从春秋五霸以来,没有一个人的功业能赶得上先王。先王认为满足了心愿,也认为我没有辜负使命,因此划分一块土地封赏我,使我的地位能够比得上小国的诸侯。我没才能,但自认为奉守命令秉承教诲,就可以万幸无罪了,所以接受了封赏而毫不推辞。
  “我听说贤明的君王,功业建立后就不能半途而废,因而才能名垂青史;有先见之明的人,获得名誉后就不可毁弃,因而才能被后人所称颂。像先王那样报仇雪恨,征服了拥有万辆车的强国,收取它们八百年的积蓄。等到离开人世,先王仍不忘发布旨令,向后代宣示遗嘱。执政管事的大臣,凭着先王的旨义并按照法令,谨慎对待王族子孙,施恩于平民百姓,这些都可以成为后世的典范。
  我听说,善于开创的不一定善于完成,有好的开端未必有好的结局。从前,伍子胥的计谋被吴王阖闾采用,所以吴王的足迹能远踏楚国郢都。相反,吴王夫差对伍子胥的意见不以为然,赐死伍子胥,装在皮口袋里,投入江中。可见吴王夫差始终不明白贤人的主张对吴国建立功业的重要性,所以把伍子胥沉人江中也不后悔。伍子胥不能及早预见自己和君主的度量不同,所以即使被投入大江里也不能改变诚挚的初衷。能免遭杀戮,保全功名,以此彰明先王的业绩,这是我的上策。自身遭受诋毁侮辱,因而毁坏先王的名声,这是我最害怕的事情。面对不可估量的大罪,还企图和赵国图谋燕国以求取私利,从道义上讲,这是我所不能做的。我听说,古代的君子在交情断绝时也不说对方的坏话;忠臣离开本国时,也不为自己的名节辩白。我虽不才,也曾多次接受有德之人的教诲,我担心大王听信左右的话,而不体察我这个被疏远人的行为。所以才斗胆以书信作答,只请大王您三思。”
  【评析】
  历史上的功臣,得其善终者并不多。“功高震主”“兔死狗烹”,所谓名满天下,谤也随之。嫉妒者、仇恨者、不满者遍布朝野。尤其是新主登基,既不知昔日的艰难,又听信谗言与诽谤,故而诛杀功臣的特别多。如南北朝的傅亮、徐羡之,清朝的鳌拜等老臣就被新主诛杀。曾国藩当年就吸取这种历史教训,在裁撤湘军时暗存精锐,作到了英雄不自剪羽翼,如此就使自己没有随帝王的更替而轻易削弱。
  “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政者,正也。在任用赏罚时,一定要不徇私情、依照功过才具为标准进行。乐毅结合自己的经历,阐明了这个千古适用的政界、商界公理,对新主燕惠王听信谗言、用人不当提出了委婉的批评。无论是才干还是忠心,乐毅都堪称一代名将。 
赵且伐燕
  【提要】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成语就出自这里。苏代只用这样一个小寓言故事,就免除了燕国的一场兵祸。
  【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译文】
  赵国准备讨伐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说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变成肉干了。’河蚌对鹬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就成了死鹬。’它们俩谁也不肯放开谁,一个渔夫走过来,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弊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评析】
  战国说客们大量运用寓言故事来喻事明理,生动形象、直白明了。寓言不仅增强了辩词的说服力,而且使行文别出心裁、独具摇曳生姿意蕴无穷的美感。今天我们的话语相对于古人,显得贫乏和苍白,只有不断地在语言的形象、生动、直白上多下点工夫,才能不愧为是他们的后代。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
  【提要】
  千古侠义之士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世代流传,成为无数审美作品的主题,是我民族集中体现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一个不朽神话。荆轲慷慨悲歌、义无返顾的壮烈情怀是我们民族共同体永远萦绕的感情,真可谓“千载有余情”。但是,历来对刺秦在政治上的得失却有着不同的评价。肯定荆轲抗暴的勇气、节义和牺牲精神是一回事,检讨燕太子丹的决策得失是另一回事。我们今天回味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从中不仅要濡染一种“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勇气和正义,而且要从中反思推进事业的斗争智慧、培养作为一个务实型政治家的城府与素质。
  【原文】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
  居之有间,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谋。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讲于单于,然后乃可图也。”太子丹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纄然恐不能须臾。且非独于此也。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太傅更虑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地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纅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明不言也。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今秦有贪饕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餍。今秦已虏韩王,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