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解读儒林外史-第5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生或监生就可以取得举人或俗称孝廉的称号。
监生,是国子监学生的简称。国子监是明清两代的最高学府,照规定必
须贡生或荫生才有资格入监读书,所谓荫生即依靠父祖的官位而取得入监的
官僚子弟,此种荫生亦称荫监。但在清朝,监生是可以用钱捐到的,这种监
生,通称例监,亦称捐监。《儒林外史》第三回说到的周进,第八回说到的
蘧公孙,就是捐监的例子。第四十二回说到的汤由、汤实,就是依靠他父亲
汤镇台的地位恩赐的荫监。很显然,这种荫监和捐监的制度是明清统治阶级
替有钱有势的豪家子弟开辟的一条猎取功名富贵的捷径。
主持乡试的官员称主考,主考有正有副,北京一正三副,各省一正一副。
《儒林外史》第二回提到的大主考座师,第四十二回提到的主考,都是指正
主考而言。
正副主考以外,有同考官,担任分房阅卷的任务,亦称房官,又称房师。
评阅试卷的工作是在帘内进行,因而担任同考官叫做入帘,而同考官又称帘
官。《儒林外史》第三回所说的“房师”,第六回所说的“入帘”、“帘官”,
第四十二回所说的“帘官”都是指分房阅卷的同考官而言。
同考官一般是从各首就近调用进士出身的官员充任,《儒林外史》第六
回说:“今科十几位帘官,都是少年进士。”也有举人出身的。
除同考官以外,有监试官。监试官以各省最高的地方官员充任,因而巡
抚是乡试的当然监试官。监试亦称“监临”。《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说:“后
来点名,监临不肯收他。”这里所谓“监临”,就是指的监试官而言。
乡试取录的名额,各省不同,大省百余人,中小省份五十六十名不等。
乡试是以岁纪科,例如第一回所说的“县尊是壬午科举人”,就是说这
位知县是壬午年乡试考中的举人。
在明清时代考上了一个举人,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是一件大事,因为考
上了举人,不但可以参加会试投考进士,就是考不上进士,也具备了做官的
资格。在清朝考进士两次不取的举人,可以参加大挑。所谓大挑,即由王公
大臣亲自挑选,每六个人选三人,一名授知县,两名授学官。此外也可以考
取誊录或景山官学、八旗官学及咸安宫官学的教习、学录、学谕等职。即使
大挑也挑不上,就凭一个举人的资格,也就一生享受不尽。《儒林外史》第
三回说范进中举以后“果然有许多人来奉承他,有送田产的,有人送店房的;
还有那些破落户两口子来投身为仆,图荫庇的。到两三个月范进家奴仆丫环
都有,钱米是不消说了。张乡绅家又来催着搬家,搬到新房里,唱戏、摆酒、
请客,一连三日。”这就是范进为甚么一听到自己中了举人就高兴的发了疯
的原因。
即因考上举人,就可以把自己变成一个特权阶级,所以一个举人,在明
清时代的一般百姓看来简直是天上的星宿下凡。《儒林外史》第二回胡屠户
对范进说:“这些中老爷的(指举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又说范进
“虽然是我女婿,如今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
会试、复试、殿试是最高一级的三种考试。会试由礼部主持,复试由皇
帝派员主持,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三者之中,会试是带有决定性的考试。
会试在北京,三年一次,辰戌丑未年考,即在乡试的次年举行。参加考
试的是全国各省的举人。考试的日期是三月初九至十七日。考三场,每场三
天。四月发榜。因为在春天考,亦称春闱。
取录名额,二三百人不等,取录者先以礼部的名义发表,称为贡士。
主持会试的官员称大总裁,大总裁之外有副总裁三人。大总裁由内阁大
学士或尚书充任,副总裁由侍郎或内阁学士充任。此外有十八房考官,由进
士出身的御史给事中等官充任。
复试仍由大总裁主持,参加考试的人须是会试录取的贡士。只考一场,
考八股文经义,一般不会有落第的人。复试分一二三等,此种等级与后来授
职有密切关系。
复试之后举行殿试,地点在太和殿。殿试由皇帝自己主持,派阅卷大臣
读卷大臣协助。殿试考一场,考试科目为策问。
殿试,亦即最后的一次考试,通过这一考试,一个在会试中取录了的贡
士,才可以取得进士的称号。殿试分三甲,一甲三名,称进士及第,三名又
各有称号,第一名称状元,亦称殿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
三鼎甲。《儒林外史》第三十一回和三十四回所说的殿元公就是状元;第三
十回“一门三鼎甲”即指状元、榜眼、探花而言。二甲约六七十名,称进士
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一二三甲总称进士。中了进士,功名就到了尽头。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浦墨卿道:“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正说明
当时读书人的心理。
殿试揭晓的时候,要在太和殿前举行一次唱名典礼,叫做传胪。《儒林
外史》第七回记传胪事。
殿试以后,还有一个考试叫做朝考,这个考试与功名没有关系,而是为
了授与官职。朝考在殿试后若干日举行,通过这个考试,进士便可以获得他
们应得的官职。明清的规定,只有一甲三名在会试揭晓以后立即授职,状元
照例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此外殿试二甲的第一名和朝
考的第一名亦可入翰林院任职,其他二三甲的进士,须依复试、殿试、朝考
三次所得的等级的数字分别授职。数字愈小,所授官职愈优。例如复试一等,
殿试二甲,朝考一等,共计为四;或复试二等,殿试二甲,朝考一等,共计
为五;都可以入翰林院为庶吉士。以下则分发为六部主事——部属,或内阁
中书、国子监博士之类。第三回,周进“到京会试,又中了进士,殿试在三
甲,授了部属。荏苒三年,升了御史,钦点广东学道。”第七回,“会试已
毕,范进果然中了进士。授职部属,考选御史。数年之后,钦点山东学道。”
“传胪那日,荀玫殿在二甲,王惠殿在三甲,都授了工部主事。俸满,一齐
转了员外。”第三十六回,虞育德“中了进士,殿试在二甲,朝廷要将他选
做翰林。。。当下就补了南京的国子监博士。”第四十九回,万中书道:“中
书的班次,进士是一途,监生是一途。”最低是分发外省任知县。
从这里可以看出中了进士就可以授职为官,即使不做官,社会地位也很
高。第十一回,鲁小姐道:“母亲,自古及今,几曾看见不会中进士的人可
以叫做个名士的?”名士在明清是受到社会尊重的。
上述各级考试都要考八股文。八股文又称“制义”,《儒林外史》第十
一回:“鲁小姐制义难新郎”。这里所谓“制义”就是指八股文而言。
八股文导源于宋代而盛行于明清。在明清两代八股文是猎取功名的唯一
手段,因而也就是当时文章的正宗。《儒林外史》第十一回说:“若是八股
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
所谓八股,就是一篇文章分八段:破题、承题、起讲、题比、虚比、中
比、后比、大结。起首用两句话揭示题旨,叫做“破题”。接着用四五句话
引申,叫做“承题”。承题以下,用一二十句话开始议论,叫做“起讲”。
以后就进入比的阶段,每比两段,两两对比,用正反开合的方法,一步一步
地深入发挥。最后用几句话结束全文,叫做“大结”。这就是一篇八股文章
的结构。不过在八股文的发展中,格律也略有变化,例如“虚比”“后比”
后来常常没有,而“起讲”在明万历年间也曾被废除,甚至“大结”也可以
不要。所以《儒林外史》第十一回说到鲁编修教他女儿做八股文只说“教他
做破题、破承(即承题)、起讲、题比、中比成篇”,没有说到“虚比”、
“后比”和“大结”。
显然,八股文是依照一种规定了的格律和调子来写文章,因而就谈不到
甚么思想内容,只是一种按谱填词的文字游戏而已。然而明清两代的统治阶
级就利用这种八股文来愚弄当时的知识分子,而当时的知识分子为了功名富
贵也就把模仿这种陈腔滥调当作自己的事业,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学发展中
的一个反动。
(原载《文艺学习》1956 年第8 期)
王丽娜——《儒林外史》在国外
英国、美国对《儒林外史》的翻译与研究
英国大百科全书在“清朝时期的中国文学”条目中说:“吴敬梓(1701—1754)撰写的反映他所处时代现实生活的小说《儒林外史》,共五十五回,
是一部杰出的讽刺文学作品。这部小说以封建社会的一个浪荡公子为中心,
把许多故事贯串起来,不论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描绘,都远远超过了前
人。”美国大百科全书在“中国小说的发展”条目中说:“《儒林外史》由
一个个精彩的讽刺故事组成,它对后来的中国讽刺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这两种权威性百科全书可代表英美学人对《儒林外史》的一般看法。
《儒林外史》最早的片段英译文,是葛传椝所译之第一回,刊载于美国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39 年出版的《英文杂志》(The English Journal)。
此译文后又收入潘正英编辑的《中国十大名著选译》一书中。徐真平(音HSü
Chen…Ping)翻译的片段英译文《四位奇人》,载于英文版《天下月刊》(Tien
Hsia Monthy)第11 期(1940—1941 年版),所译内容为第五十五回“添四
客述往思来,弹一曲高山流水”。此《天下月刊》由我国著名学者翻译家吴
经熊、林语堂等主编,分别由上海、南京刊出,同时向美国、英国、香港发
行,三四十年代在东西方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
1946 年,美国纽约科沃德——麦卡恩公司出版的、由高乔治(Kao,George
高克毅)主编的《中国智慧与幽默》一书中收入《儒林外史》的片段英译文
《两学士中举》,译者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著名华裔中国文学翻译家
和研究家王际真,所译内容即周进与范进中举的故事。此译文自然流畅,生
动地反映出清朝科举制度控制下的儒士们的酸腐状况,得到了英美读者的好
评。《中国智慧与幽默》一书,1974 年由纽约斯特林出版公司再版,在美国
影响广泛。英籍华裔著名中国文学理论研究家、爱丁堡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心
沧(Chang Hsin-Chang)选译的《儒林外史》英译文《慷慨的年轻学士》,
收入其专著《中国文学:通俗小说与戏剧》一书,所译内容为杜少卿的故事。
张心沧此书1973 年由美国芝加哥阿尔定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有十
二章,是对中国13 世纪至18 世纪小说戏剧进行选择和探研的一部专著。选
译文《慷慨的年轻学士》在十一章,在这一章中,张心沧还对《儒林外史》
写作的时代背景、现实意义、讽刺技巧以及吴敬梓的生平事迹等,都作了细
致介绍与评述,同时又对译文作了许多详细的注释。由于张心沧对中国古典
小说戏曲有深入的研究,他的译文和评介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而他这部专
著所选译的又都是中国小说戏曲的最精彩的部分,所以这部专著极受西方读
者的欢迎。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写:此书是我个人的研究成果,内容包
括中国文学中的小说及戏曲,即从13 世纪的南宋到元明清的小说戏曲的内
容,这些内容也体现了中国文学的某些极富重大意义的活动方面,体现了中
国文学史的一个重要领域。为此这部书不仅可以为西方广大读者所应用,也
可以为中国学者参考使用。
我国著名学者、翻译家杨宪益先生与其英藉夫人、著名翻译家戴乃迭
(Yang Gladys)先生合译的《吴敬梓——儒林外史》,载北京外文出版社出
版的英文版《中国文学》(Chinese Literature)1954 年4 月号(5—58 页),
所译内容为《儒林外史》的前七回。此七回译文流畅而精确,能够传达原著
的风格,后又收入译者的《儒林外史》之全译本《儒林》一书。杨宪益、戴
乃迭合译的《儒林》(The Scholars),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部《儒林外史》
之英文全译本,共五十五回,1957 年由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721 页)。此
译本书前有当代中国著名画家程十发先生1954年8月所作吴敬梓彩色画像一
幅和现代中国著名作家及评论家吴组缃教授的“序言”一篇,书中还有程十
发所作插图多幅,书后并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