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解读儒林外史-第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纷、处事公正。而在堂兄弟中,却大有“熊虎之状”、“豺狼之音”要灭祖
灭宗的越椒一样的人物,也还有像宋恕、宋浑兄弟那样倚势贪暴,以致“相
次流贬”,败坏其父宋璟“风教”的子弟,这就是《移家赋》中所说的“若
敖之鬼馁而(见《左传·鲁宣公四年》),广平之风衰矣(见《旧唐书·宋
璟传》)”。
叔伯和堂兄弟的虎噬狼贪,引起了吴敬梓的极大厌恶,不再愿与他们生
活在一起,在30 岁前后就有离开故乡的念头,而到33 岁时“乃以郁伊既久”,
终于怀着“逝将去汝”①的忿怒情绪,移家金陵。这场持续了十余年的遗产之
争,至此方告结束。由于嗣父的财产在生前因修学宫花去很多,而在遗产之
争中,吴敬梓又没有得到多大利益,30 岁前就说“田庐尽卖”②,所以他是
不可能腰缠十万来南京的,因而说他的财产是“在秦淮河上嫖掉了的”,只
是没有根据的臆测之辞。在南京,吴敬梓倒是不断穷困下来,最后过着“日
惟闭门种菜,偕佣保杂作”③的生活。
弄清上面三个问题,我们可以对吴敬梓身世中的一段作如下的概括:他
是吴雯延的儿子,从幼过继给吴霖起。在康熙五十七年他18 岁时考取秀才,
④ 金榘《泰然斋诗集》卷二。
① 蓝学鉴《全椒志》卷十三。
① 《文木山房集·移家赋》。
② 《文木山房集·减字木兰花》。
③ 顾云《盋山志》卷四。
此时雯延刚死不久;而霖起尚在赣榆县教谕任上,直到康熙六十一年才辞职
还乡,次年去世,这年敬梓23 岁。在生父和嗣父相继去世后,遗产之争即趋
激烈,有亲子和嗣子双重身份的敬梓,就成为各房所指向的目标。这场纠纷
持续十余年之久。这就表明吴敬梓在20 岁左右到30 岁左右这十余年中,除
了父母双亡、前妻去世、功名不遂之外,还有争夺遗产的苦恼。在这一系列
的变故中,他所分得的不多财产逐步化为乌有,而对族人的厌恶却与日俱增,
终于离乡出走,寄寓在他生父曾经住过的南京,最后陷入困顿。这对他此后
走向下层、与人民接触和创作《儒林外史》都是有一定影响的。
李汉秋——《儒林外史》的版本及其沿递
《儒林外史》写成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之前,程晋芳于乾隆三十五
六年间写的《文木先生传》说:“《儒林外史》五十卷,穷极文士情态,人
争传写之。”可见此书在18 世纪70 年代初,还只以抄本流传。其后一个半
世纪中,扬州、苏州、上海,先后成为刊印《儒林外史》的中心,出现过许
多印本。经过一番爬罗梳理,各种版本沿递的轨迹已依稀可辨,兹考述如下。
一卧本、清本、艺本
《儒林外史》的初刻本,据金和《儒林外史跋》说,是“全椒金棕亭先
生官扬州府教授时梓以行世,自后扬州书肆刻本非一”。金棕亭名兆燕,作
扬州府教授的时间是乾隆三十三年至四十四年(1768—1779)。可惜此种金
刻本迄今未发现。
今所见最早刻本是嘉庆八年(1803)卧闲草堂的巾箱本(简称卧本),
共十六册,五十六回,半页九行,行十八字,卷首有乾隆元年闲斋老人序。
北京图书馆和复旦大学图书馆均有收藏。其次是嘉庆二十一年的清江浦注礼
阁本(简称清本)和艺古堂本(简称艺本),北京图书馆等处有收藏。清本
和艺本的版框、行格、文字都与卧本完全相同,连卷首闲斋老人序的字迹、
行款也一模一样,仅仅是内封上的版主和刊行年代经过挖补作了更动,实际
上都是卧本的覆印本。兹举数例如下:
卧本版面凡有空缺,清本、艺本也都空缺。如第十二回第十七页(上)
第二行都空缺“遂与订交”的“与”字,第四行都空缺“权潜斋”的“潜”
字;第四十二回第八页(下)末行都空缺“我们”二字;第四十六回第二页
(上)第一行都空缺“还是意”三字(艺本后来用另一种较小较细的字补上
“还是客”三字,即如这样的修补也难得再见)。
卧本的错刻,清本、艺本都一仍其旧。如第十六回第十二页(下)第三
行,“借”字本应在该行的末字,却都误植在该行的首字;第十九回第十四
页(下)第二行末三字“妻子一”,都误植在下一行末三字的位置上;第三
十八回第十三页(下)第二行“往陕西去”的“往陕”二字与第十四页(上)
倒数第二行“风餐露宿”的“露宿”二字,都因在页中的位置相似而互调误
植;第三十九回第五页(上)第四行“二十里”的“二”字与下一行“有一
位”的“一”字都互调而误植;第四十六回第十四页(上)第二行“故家乔
木”的“木”字与隔行相同位置的“副”字都互调而误植。
前引金和跋说明,《儒林外史》的刊刻中心最初在扬州。卧本回评常引
扬州习俗和谣谚,如第二十二回引“扬郡风俗”说明王义安戴方巾之“无足
怪”,第二十八回引两首“扬州乐府”针砭扬州盐商。清江浦即今江苏省淮
阴市,离扬州不远,当时同隶淮扬海道,清本既是卧本的覆印本,那么,卧
本是否属于“扬州书肆刻本非一”的范围之内,很值得进一步考证。清本、
艺本既全同于卧本,后文以卧本统之,不再单列。
二抄本和苏本
苏州潘氏抄本(简称抄本)是今仅见的清抄本,上海图书馆藏,共六册,
五十六回,半页十行,行二十五字,无框格。抄字工整,似出三四人之手。
卷首封面剪贴有“文恭公阅本儒林外史”大字题签,旁一行小字“同治癸酉
二月祖荫重装并题签”。每册封面分别写有“敏斋杂著”一、二、三、四、
五、六,第一册封里有题记:“凡六册,‘敏斋杂著’四字皆文恭公手书,
光绪戊寅三月十八日祖荫记。”卷首回目后有识语:“全椒吴敬梓,号敏轩,
一字文木,举鸿博不赴,移居江宁,著诗集、诗说,又仿唐人小说为《儒林
外史》行于世。”字迹与“敏斋杂著”同,当同为“文恭公”手书。书前贴
附潘祖荫抄写的程晋芳《文木先生传》。书内有两条潘祖荫手书的眉批。
“文恭”是潘世恩的谥号。潘世恩字槐堂,号芝轩,江苏吴县人。生于
乾隆三十四年(1769),乾隆五十八年状元,历仕乾隆、嘉庆、道光、咸丰
四朝,直枢廷几三十年。好刻书,有《潘刻五种》等行世。咸丰四年(1854)
卒,终年86 岁。抄本既是潘世恩阅本,出现的下限可断在1854 年,当是嘉
庆咸丰间的抄本。
潘祖荫是潘世恩的裔孙,潘曾绶之子,字伯寅,号郑盦。咸丰二年进士,
授编修,官至工部尚书,授光禄大夫,赠太子太傅,光绪十六年(1890)卒,
谥文勤。好藏书刻书,所刻几及百种,有滂喜斋、功顺堂丛书。
抄本之后有苏州群玉斋本,五十六回,半页九行,行二十字,卷首有排
印的闲斋老人序。此本字大清晰,是当时很流行的版本,覆印过多次,现存
本子有如下几种:
(一)内封署“同治己巳秋摆印”,“群玉斋活字板”,正文后有金和
原跋(如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学院藏本)。
(二)内封与上同,正文后没有金和跋(如复旦大学藏本)。
(三)书前不署年代、版主,正文后有金和原跋(如原合众图书馆藏现
归上海图书馆藏本)。
在《儒林外史评》里,天目山樵光绪三年识语说:“此书乱后传本颇寥
寥,苏州书局用聚珍板印行,薛慰农观察复属金亚匏(按:金和字亚匏)文
学为之跋。”据此,过去论者每以金和原跋为苏州书局本的标志,把没有金
和原跋的另称群玉斋本(1980 年底台湾河洛图书出版社版《儒林外史》关于
版本的说明中仍如此)。这种认识并不符合实际,上述第(一)种本子,既
有金和原跋,又署明“群玉斋活字板”。事实上群玉斋本就是苏州书局本,
它的几次覆印本仅仅在金和跋和内封的有、无上有变化,正文文字完全一样。
所以此类本子可称为苏州群玉斋本(简称苏本)。
抄本的抄主是吴县人,这对于苏本的刊印可能起过某种促进作用。从好
斋辑校本贴附王承基给徐允临的信,说苏州书局本“翻刻时并未校对,颠倒
错字甚多,阅之颇费心目,所谓潘季玉校正善本,想传言之讹耳”。同书徐
允临跋也说:“苏局摆本,潘季玉观察未加校雠,误处甚多。”可见当时曾
有“传言”认为苏州书局本是经过潘季玉校雠过的。这一传言看来并非无因。
潘季玉就是潘祖荫之叔潘曾玮,字玉泉,因是潘世恩的第四子,故称季玉。
他家居苏州,又曾旅居上海,他家传的《儒林外史》抄本当时已传扬于外,
因此人们认为苏本是由他用家传的“善本”校雠过的。看来潘家颇乐于此道,
光绪十五年(1889)俞樾在苏州就是根据潘祖荫带来的《三侠五义》而修订
出《七侠五义》刊行的;《续小五义》初刻本尚有潘祖荫写的小序,说他捐
俸余三十金帮助刻板。金和跋说苏州书局本《儒林外史》是由“吴中诸君子”
印的,以潘家对《儒林外史》和其它小说的重视以及他们在苏州的地位和影
响,参预此举是有可能的。金和又说,是薛慰农观察嘱他为苏本写跋。薛慰
农是全椒人,久在江浙做官,太平天国革命时,他与潘季玉曾同在上海李鸿
章幕中,潘季玉如是刻书的“吴中诸君子”之一,薛慰农正好又是联系的一
条渠道。从以上种种迹象看来,苏本在付梓时以潘氏抄本作校本也是很可能
的事,只是校勘工作并没有认真进行。
抄本、苏本同出于卧本,回目与卧本相同,卧本所无第四十二至四十四、
第五十三至五十五凡六回回评,抄本、苏本也无。前举卧本第四十二回空缺
“我们”、第四十六回空缺“还是意”,第三十八回“往陕”与“露宿”互
调而误、第三十九回“二”与“一”互调而误等,抄本都同样沿袭。
卧本的讹误,抄本先沿袭而后由另一笔迹改正的情况,全书所在多有,
单是第二回就有三处:“只得”,先沿误作“这得”,后改正;“有些准”,
先沿误作“有些淮”,后改正;“那时弟吓了一跳通身冷汗”,先沿误作“那
时弟汗吓了一跳通身冷”,后改正。
抄本第一回在翟买办与王冕“彼此争论了一番。秦老整治”之后,比卧
本少了“晚饭与他吃了,又暗叫了王冕出去问母亲秤”十八个字,这正好是
卧本第九页的完整一行;第五十一回在“万中书同凤四老爹上岸闲步”之后,
比卧本少了“了几步,望见那晚烟渐散,水光里月色渐明,徘”十八个字,
这也正好是卧本第二页的完整一行。看来都是依照卧本抄写时漏抄了这一
行。
这些地方都留下了抄本承袭卧本的明显痕迹。
抄本订正了卧本的一些明显讹误,有一些是后来各本所未曾订正或改得
不妥的,在校勘上就更有价值,兹列表举列:
第五回第十回第四十回第五十三回
抄本
卧本
苏本
申一本
申二本
巧黠
巧點
巧點
巧點
巧點
趋奉
趣奉
趣奉
趣奉
趣奉
架词混渎
架词混卖
架词混卖
架词混控
架词混控
亭子外面周围一丈
亭子外面一丈之外
亭子外面一丈之外
亭子外面一丈之外
亭子外面一丈之外
抄本绝大部分章回都按卧本照抄,极少有更动。但第三十七回以及第五
十二至五十六回则作了较多的减省和改动:第三十七回改动了七八十处,减
省去一百余字;第五十二回改动了一百三十余处,减省去约一百二十字;第
五十三回改动了约九十处,减省去五十多字;第五十四回改动了二百余处,
减省去二百二十字左右;第五十五回改动了一百五十多处,减省去一百三十
多字;第五十六回改动了十九处,减省去十五字。经减省改动后,大多数语
意尚可通,有的则不通或打了折扣。常见的减省如:
(1)姓名称谓:“秦二侉子”作“秦二”,“胡八乱子”作“胡八”,
“陈四老爷”作“陈四爷”,“徐九公子”作“徐公子”,“施御史的孙子”
作“施公子”,杜少卿、陈木南、金修义省去姓氏等。
(2)省去结构助词“的”,时态助词“着”、“了”,语气词“哩”,
方位词“里”,判断词“是”,表示重复的副词“又”,数词“一”,量词
“个”,趋向动词“来”、“去”,能愿动词“会”、“要”,同位语位置
上的代词“我”、“你”、“他”、“我们”、“这”、“那”、“这个”、
“这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