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解读儒林外史-第3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攀谈”了。他进门第一句话是:“与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
范进道:“晚生久仰老先生,只是无缘,不曾拜会。”这一问一答,颇堪玩
味。既是“同在桑梓”,为什么又“一向有失亲近”呢?范进答话中“无缘”
“拜会”的“缘”字透露了秘密:此“缘”就在举业,举业败即无缘,举业
成便有缘。范进中了举人,岂止是登门拜访,见面有缘,而且又是送银子,
又是送房子,一下子变成了“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了。张静斋老
练圆滑,毕竟是很有眼光,他抓住范进眼下的“清贫”,馈赠丰厚,却着眼
于将来,将来荣华富贵,是断不了有“当事(即官宦权贵)拜往”的。透过
这令人肉麻的亲热,读者从他那诚挚、亲切、慷慨的背后,不难看出那虚伪、
奸诈和鄙陋的丑恶本质来。
范进是这段故事的中心人物。作者如果只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他,即使
花很大的力气,其中心地位和中心作用也未必能显现出来。作者在艺术表现
上非常高明,他对这个人物没有(也无须)作太多直接和正面的描写,而着
重从周围人物的种种活动、反应,以及跟他的相互关系上,就描绘出他的生
动形象,并且置之于全篇非常突出的位置上了。显而易见,围绕着范进中举
一事而展开活动的各种人物,他们对功名富贵的态度,表现出当时社会上一
种污浊的气氛和无形的力量,引诱着范进,也挤压着范进,支配着他不能不
舍身忘命、不顾一切地要去追求举业的成功。这就将范进热衷功名富贵,以
及中举发疯的病态心理和病态表现,归结为由科举考试制度造成的社会环
境。这种从人物关系和社会环境着眼去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表现了《儒
林外史》现实主义艺术描写的深度。
对范进这个人物的具体描写,概括起来说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他辛酸
悲苦的命运,二是他卑怯屈辱的性格。这两方面是相互联系的、统一的,都
同他热衷功名富贵却又长期落第的生活经历分不开。他穷得绝粮断炊,连老
婆和老母亲都不能养活,这便招致包括丈人胡屠户在内的周围人们的轻蔑和
嘲笑;而这种遭人白眼的境遇,又造成了他诸如对周进磕头下跪、感激涕零,
对胡屠户逆来顺受、“唯唯连声”那样怯懦、卑微和屈辱的性格。他每一次
赴试都充满着希望和幻想,而每一次的结果则是无例外地失望而归,积数十
年的痛苦经验,他差不多已完全陷入了绝望的境地,虽然并未死心,仍然热
切地盼望着高中,但实际上又几乎完全不相信会真的考中。作者通过生动的
细节,将这种由生活经验里产生的、交织着希望和失望的复杂矛盾的心理状
态,描写得细致入微,生动逼真。捷报传来,范进正在集上卖鸡,邻居找来
向他贺喜,小说是这样写的:“范进道是哄他,只装不听见,低着头,往前
走。”邻居无法,只好去夺他的鸡,再次告诉他已经中了,叫他赶快回家打
发报子,他还是不相信,说:“高邻,你晓得我今日没有米,要卖这鸡去救
命,为什么拿这话来混我?”那身姿、神情、言语,全都惟妙惟肖,非常真
实地表现出那从长期的痛苦经历里产生出来的绝望、羞愧和怕人奚落的心理
状态。日思夜想,梦寐以求的东西突然到来,反而不敢相信,这种看似反常
的现象其实非常正常,非常符合生活的逻辑。正由于此,当他对着那张实实
在在并非幻觉的高中喜报,证实了那本来以为不可能到来的东西真的到来
时,这从天而降的大喜就变成为一种巨大的冲击力量,范进那颗因饱经折磨
而变得老弱的心灵,便承受不住这强烈的刺激。于是,他“看了一遍,又念
了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便
发了疯。作者从几十年的辛酸悲苦,来写这极度欢乐兴奋的一瞬,从而深刻
地展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联想到他在考场上那副冻得乞乞缩缩的可怜相,
这六个字——从痛苦与欢乐凝聚在一起的灵魂深处迸发而出的六个字,真是
具有一种令人颤栗的力量。这里作者写得是何等的夸张,又是何等的真实!
这就是《儒林外史》使人沦肌浃髓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描写人物,作者从不站出来直接说好说坏,但是人物的好
坏和作者的态度,都表现得非常鲜明。他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尊重并且
充分地发挥文学作品的特征:用形象说话。他通过真实的、从生活里提炼出
来因而是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让人物用自己的言语行动,各自显现其
真伪、善恶、美丑的本来面目。就具体的描写手法来说,大体有两种情况,
各得其宜,都能很好地表现人物,传达出作者的爱憎褒贬。一种是,采用漫
画似的夸张,有意张大其词,以显现人物的可笑和可鄙,揭露其丑恶和庸俗。
例如写范进发疯,一出门就让他“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
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便是故意让这位新举人大出洋相,从他那
痰(由功名富贵化成的)迷心窍的逼真如画的疯态里,表现出作者对他的辛
辣尖刻的嘲讽。又如,胡屠户一个嘴巴把范进打得“昏倒于地”(虽然小心,
还是手重,毕竟是屠户身分),写“众邻居一齐上前,替他抹胸口、捶背心,
舞了半日,渐渐喘息过来”。这个“舞”字,用在这里也带有明显的夸张意
味:手舞足蹈,漫无章法,哪里是正经救人,作者分明是在有意渲染他们的
谄媚奉迎,殷勤作态。在从集上回家的路上,胡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绉
了许多,一路上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这只是简单的一笔,但从这夸大
的动作里,却非常真实地表现了胡屠户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心理。这些地方,
就像鲁迅先生谈到讽刺时所说的那样,是起到了一种放大镜的作用,把一些
本来隐而未显的东西,放大几十倍,让人们看得清清楚楚,令被讽者无处躲
藏。
另一种是,平实道来,不作夸张,但从客观冷静的描写里,同样很好地
刻画出人物的性格,表现出作者的爱憎。例如,范进醒过来,众人跟他一起
回家,是这样写的:“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这自然平淡得
很,但如果我们没有忘记前面胡屠户教训女婿不能跟“平头百姓”“平起平
坐”等有关“体统”和规矩的“教导”,作者写他们的这种走法就大有讲究,
这“后”“先”顺序的安排,意在表现屠户和邻居在举人老爷面前都很懂得
“礼分”。又例如,写范进为周学道送行:“学道轿子,一拥而去。范进立
着,直望见门枪影子抹过前山,看不见了,方才回到下处。”只是如实地拍
下一个镜头,而两个人物的关系以及范进恭谨的神态和感恩戴德的心情,都
被揭示得非常充分。写范进卑怯,写胡屠户势利,通篇不作抽象的说明,不
用“卑怯”和“势利”这几个字,但人物的卑怯之态,势利之心,无不跃然
纸上。《儒林外史》艺术描写的经验,是很值得我们一些在艺术上穷于应付,
依靠发议论和贴标签来弥补不足的创作家们学习的。
在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语行动刻画人物、表现思想方面,就本篇来说,对
比手法的运用也是很值得注意的。范进中举,是引起人情世态千奇百怪变化
的契机,中举前后的种种情形,恰成了强烈鲜明的对比。这对比,从范进本
人的遭际看,是穷和富;从周围的人们对他的态度看,是冷和热。范进考中
秀才回家时,作者特意交代他“家里住着一间草屋,一厦披子,门外是个茅
草棚。”对于这个茅草棚,后文连续四次提到。第一次,是范进中秀才,胡
屠户来贺喜,范进“叫浑家把肠子煮了,荡起酒来,在茅草棚下坐着。”第
二次,是范进中了举人,第一批报喜的“三个人下了马,把马拴在茅草棚上。”
第三次,是“二报、三报到了,挤了一屋的人,茅草棚地下都坐满了。”第
四次,是范进发了疯,众邻居拿来鸡蛋酒米,“娘子哭哭啼啼,在厨下收拾
齐了,拿在草棚下。”这几处,都是本可以不必写到茅草棚而有意加以点染
的,目的就是为了跟后文张静斋主动送来一座三进三间的新房形成对比。更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胡屠户从集上把范进接回来,到家门便高声叫道:“老
爷回府了!”张静斋来送房子,也说:“这华居,其实住不得,将来当事拜
往,俱不甚便。”照旧是那间寒酸的茅草棚,只因为主人中了举,叫法马上
就跟着变,改称为“府”和“华居”了。这些地方,作者只是毫不经意地在
某些细微之处作一点染,对于人情世态的描摹,就收到传神写照、剔肤见骨
的效果。
又如胡屠户和范进,这翁婿两人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一个字,就是
“怕”。不过,中举前是女婿怕丈人,中举后则是屠户怕老爷。地覆天翻,
位置恰好颠倒过来。这里单说“平头百姓”怕举人老爷这一面。打嘴巴为范
进治痰疯一节,跟前面对女婿那凶神恶煞的样子形成对照,将屠户怕举人的
心理,渲染得淋漓尽致。先是不敢打,说是“打了天上的星宿,阎王就要拿
去打一百铁棍,发在十八层地狱。”推托不过了,动手以前还得“连斟两碗
酒喝了,壮一壮胆。”打的时候虽然大着胆子,那手到底还是“早颤起来”。
打完之后,不幸而被他言中,那只手竟“隐隐的疼将起来”,于是立即后悔
不该打这天上下凡的“文曲星”,“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中国古典小说
中很少静态的、剖析性质的心理描写,但却不乏通过带心理特征的行动描写
来揭示人物精神面貌的例子。这可以说,是我国传统小说艺术中带有民族特
色的人物心理刻画。《儒林外史》一书中,不少这样精彩的例子,此即其一。
有时候不是简单的怕,但那心理特征比怕还难写。胡屠户两次贺喜,是
令人忍俊不禁的例子。第一次贺喜,是范进中了秀才,他拿“一副大肠和一
瓶酒”,到了便对范进兜头一顿痛骂训斥,随后是自己将带来的礼品吃光,
便“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那高傲自得的神情,跃然纸上。第二次
贺喜,是范进中了举人,他“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后面还“跟着一
个烧汤的二汉”,说尽了讨好奉承的甜言蜜语,在得了六两雪白的赏银之后,
“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那心满意足和卑躬谄媚的表情,如
在目前。同为屠户身分(手里提着大肠和肉),同为贺喜,但那礼品的规格
和送礼时人物的身姿意态,却因秀才举人之别而迥不相同。穷形尽相,入木
三分,《儒林外史》刻画人物,其用笔之锐利尖刻有如此。
冷和热的对比,这热的一面,除刻画人们态度的殷勤外,还着意渲染宾
客盈门、人声鼎沸的热闹气氛。报子来报喜,是“一片声的锣响”,“一片
声的叫道”;胡屠户刚到,是“外边人一片声请胡老爹说话”;写要喜钱和
贺喜的人多,用“簇拥”,用“挤了一屋”、“地下都坐满了”、“挤着看”、
“拥着他说话”等等,跟先前的孤寂冷清对比起来,确乎可以说是“今非昔
比”了。
从上面的引例我们已经看到,《儒林外史》在文学语言的提炼上达到了
炉火纯青的程度。准确、精炼、形象,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内容,有浓厚的生
活气息。作者如果没有驾驭语言的高度熟练的技巧,就绝不可能将人物刻画
得如此生动活跳。这里要特别提一提人物的对话,不仅切合人物的身分、地
位,而且能表现出不同的性格和思想。精彩之处,往往一语传神。例如,胡
屠户兴冲冲来贺喜,一进门却听说范进发了疯,便诧异道:“难道这等没福!”
这“没福”两个字,此时此境从胡屠户嘴里脱口而出,实在是能使人洞见市
侩的心肝。在胡屠户心里,中举就是得福,福就是钱。诚如他所说:“我那
里还杀猪,有我这贤婿,还怕后半世靠不着也怎的?”因此,在他的心中,
这“贤婿老爷”的生死本不值得记挂,最怕的只是这从天而降的“福”眼见
得就要因此而化为乌有。后文写他夸自己挑女婿有好眼力,说是很早就觉得
“女儿好像有些福气的”,就证明了他眼底心中确实只有一个“福”字。一
个嘴巴把范进打得醒了过来,他赶快上前陪小心:“贤婿老爷,方才不是我
敢大胆,是你老太太的主意,央我来劝你的。”这里不说“打”,也不说“治
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