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次女-第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真是什麽意思呀?」
「小孩子不懂事就是天真。」他说。
「为什麽懂了事就不可爱呢?」
「戆囝仔,」他说,「你长大了就明白。」
我心想,大人的世界不知道是怎样的。「天真」不知道是什麽东西,是怎样失去的,使人变得不可爱。我不想
一辈子做不懂事的戆囝仔,但是懂事了就会变得不可爱,怎麽办?
6。两种不同的人
由於父亲所作《 开明英文读本》 、《 开明英文文法》 等教科书成为全国最畅销的英文教科书,他的版税收入不
少,我们搬到依定盘路一幢花园洋房,就在公共租界的边沿。那时在上海,有公共租界、大英租界、法租界、日租
界,每个租界有自己的警察。
我们租的房屋楼下有客厅、书房、饭厅,厨房後面是慵人住的房间。楼上有父母亲的卧房和我们三姊妹的卧房。
黄妈铺了帆布床,也睡在里面。桐姊舜姊从中西女塾回来,就和姐姐和我睡在一起,两张床并起来,好挤好挤,尤
其是在夏天,罩著蚊帐,好像与世隔绝。她们会讲看过的电影故事给我们听。我们枕头底下常藏著从厦门托人带来
的糖果蜜饯,床底还有廖家自制的鸡蛋卷和椰子糕,我们一面吃一面听故事,惬意得很。桐姊舜姊讲的多半是爱情
故事,有时讲的是她们同学的故事,哪位同学又漂亮又聪明,许多家里有钱的男子追她,她都不理睬,只要嫁给她
心爱的一个穷学生,我听了慢慢入睡时,她们还在讲话。
楼上另外还有一间小卧房,三伯憾庐从厦门来帮父亲编一部中文词典,他就睡在那里。我们的卧房外有个大阳
台,连著父母亲的卧房,有纱窗围著。二舅一家人从厦门来玩,就睡在阳台上。
英俊的二舅廖超兴是高个子,腰干笔挺,像大多数廖家男人一样,声音宏亮,派头很大。他会吆喝孩子们和佣
人和狗,我见到他总是怕怕。二舅是西医,二舅母是杭州大家庭闺秀,他们有两个女儿,年龄和姐姐和我差不多。
他们来上海就买洋货,进出惠罹公司,做西装、买皮鞋、跑马、吃大菜(西餐)。二舅吸英国香烟,唱法国白兰地
酒。他爱和爸爸用英语讲话,那时会讲英语是时髦的。他们回厦门的时候,表姊妹们留下的旧丝绒西装、漆皮鞋,
妈妈就给我们穿。
二舅和三伯形成强烈的比对。瘦削背弯的三伯也是医生,他在鼓浪屿救世医院读过医科,却不行医,他爱好文
学。三伯就坐在饭厅桌子上编词典,文稿一篓篓地放在地上。他本性温柔,讲话时,像林家人,声音有点沙哑。他
来上海和我们住之前死了一个儿子。他写了一首记念儿子的诗,带泪一再朗诵给我们听。三伯家庭负担很重,三伯
母多病,有时他情不自禁,也朗诵旧词给我们听。
无言独上西楼,月加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後来三伯的儿子伊仲兄来上海读书,也和我们住在一起。他只好住到阁楼上去,要爬一副梯子,托开天花板上
一扇小门才进得去。
我放学之後就喜欢爬上去和伊仲兄玩。他会装配收音机,头上经常戴著耳机。他也会打摩尔斯电码,还会用细
的钢丝编小篮子送给我。他对我说,他在研究电视,有一天,我们不但可以从空中收音,还可以从空中收影。伊仲
兄喜欢卓别林,会学他走路的样子给我看。他也讲福尔摩斯的故事给我听。我常在阁楼上玩得要等妈妈叫才肯下来。
家裹住这麽多人,妈妈的头都大了。基本上,林家的人和廖家的人个性完全相反。林家人想像力丰富,容易伤感,
爱高谈阔论,天性乐观,却不怎麽实际;廖家人比较稳重,务实。
六叔一家人住在柳迎村,六叔在英文《 中国评论》 杂志任编辑。他经常笑嘻嘻,而讲起笑话来要等他先笑完才
讲得出口。象爸爸一样,也喜欢发明东西。他一直在研究利用地心吸力为动能的了〃 永久运动〃 方法。他发明过一
种自来墨水毛笔,一种两脚平行的圆规,一种改良的回纹针,一种能照出令人感觉有深度的像片的照像机,都没有
制造。像爸爸一样,他也娶了个务实的妻子。六婶娘家姓薛,她是马尼拉富裕家庭的闺秀。他们有两个女儿,年龄
和姐姐和我差不多,她们也上觉民小学。她们也是福尔摩斯迷,常讲他的侦探故事给我们听。六婶笃信基督教,她
笑颜常开,因为她把所有的问题交给了耶稣。她留长发,脸上不施脂粉,一看见我们就传主的福音,并且说她在为
我们祷告。因为她知道,爸爸那时已经不信耶稣教。
六婶和母亲都很会照顾丈夫。有一次,六婶说,〃 五嫂相信鸡蛋,我相信牛奶〃 ,她意思说,母亲每天早上要
父亲吃两粒鸡蛋,而她要六叔每天喝一大杯热牛奶。不知道为什麽,六婶这句话我一直记得,大概是因为她说得那
麽切实肯定的缘故。
二伯玉霖住在静安寺附近梵皇渡路(现在叫做万航渡路)的三义坊。我们和六叔三伯两家时常相聚。二伯本来
在圣约翰大学执教,後来时常换地方教书,或是失业。二伯母一连生了六个儿子才生一个女儿,这女儿生出来之後
大家只管叫她「查某」,不叫她名字。二伯母有风湿性心脏病,经常躺在楼上卧房床上,他们婚姻不怎麽和睦,二
怕有一次在楼下发脾气,踏著虎步,双手举起作虎掌势向前扑,说,「查某郎是一步一步来的。」给我的印象也很
深。爸爸和二伯、三伯、六叔聚在一起的时候,总是滔滔不绝地说话,走来走去,比手画脚,吞云吐雾。他们谈论
国家大事,也讨论文学,往往讲得面红耳赤。有一次在二伯家里爸爸说,「中日战争是无可避免的。日本对中国不
宣之战从九。一八开始,他们吃掉东三省之後仍然饥肠辘辘,已经在觊觎整个华北。人民抵抗日本的决心越来越坚
定,但是因民政府的政策是先安内,后攘外。这教人民怎麽不气疯?」
提到当时的青年,他又说,「一九二O 年代成长的一代,思想极不平衡。旧的中国已连根拔去了,历史已失去
了连续性。青年人不再读古书,旧的东西他们认为〃 封建〃 气息太重。到北平或上海上学的学生,讪笑他们故乡的
长辈。对西方,他们也没有真的了解,没有深深扎根。共产主义,在这些青年人看来,最是激进,因此也似乎是最
好。共产主义似乎给人希望最多,而青年人永远追求希望。共产主义要求人们信仰,而年轻人有的是信仰心。在这
观念的真空中,共产主义像疾风一样的窜入,很容易为年轻学生接受。共产党在用武力占领中国前,已先俘虏了年
轻人的心灵。」
谈到上海,他说,「中国人和洋人接触,无不胁肩谄笑,必恭必敬,满口Yes ,sir。中国人越是洋奴,洋人越
看不起。我既以殖民自居,人也以殖民视之,所以在上海公共场所看不见有礼貌的西人。但是中国人有自卑感,连
一个螺丝钉都做不好,国家怎麽强得起来?总而言之,外国强,中国弱,你能说只是器械之精,螺丝钉之巧,你能
说只是物质文明工业文明吗?居今之世,闻古人所未闻,见古人所未见,好学者,自然深思,不好学者,也不免深
思以求其故。若还以为中国道德文明胜於西洋,不闭门思过,发愤图强,那末,中国真真不可救药了。」
父亲滔滔不绝的谈下去,母亲探望二伯母之後下楼来听见他们在谈论「林黛玉那个痨病鬼如果多喝牛奶身体好
起来,红楼梦将如何演变?」
「啊唷,堂呀!」母亲说,「那些小说里的人与你有什麽关系?天黑了!我们回家吧!」
爸爸一笑,我们便跟妈妈回家了。
7。耳濡目染
我喜欢观察大人,他们比小孩子有趣。
我常在爸爸充满阳光的小书房里消磨时间,看他写字,为他磨墨或削铅笔。他书桌上有许多好玩的东西,如四
色自动铅笔,小钉书机,橡皮筋,各种夹子,回纹针,都可以拿来玩。爸爸并且教我在打字机上用不同的字母打出
人像来。有客人来访,我就听他们谈论办杂志的事。徐讦是常客。黄嘉德、黄嘉音两兄弟是厦门人,後来合办《 西
风》 杂志。我最记得父亲对女作家挑姚颖的作品佩服之至。她是在《 论语》 写专栏《 南京通信》 的作家。父亲说,
她掌握住《 论语》 的幽默精神,文字老到,思想清丽。他求各地通信写像〃 京话〃 ,而遍国求之,独姚女士的〃 京
话〃 涉笔成趣,散淡自然。耳濡目染,我觉得没有什麽比写作高尚的了。
那时的文人,徘徊在中西文化之间,尤其是到过英美留学回来的人。其中有几个美男子,身穿山东绸长袍,底
下是西装裤,英国皮鞋,头发梳得光溜溜,纤白的手指上戴著玉指环,口含用象牙烟嘴托著的埃及香烟,一时讲英
语,一时讲国语。邵洵美、姚克、吴经熊都属於这类潇洒出群的文人。洵美走起路来像老生在戏台上跨步,我们在
他背後学他,有一次爸爸叫妹妹学他走路给他看,但邵洵美并不欣赏。
爸爸不穿西装,有他自己的理由。他说:
「不知怎样,中装中服,暗中是与中国人之性格相合的,有时也从此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中文程度。满口英语,
中文说得不通的人必西奘,或是外国骗得洋博士,羽毛未丰,念了三两本文学批评,到处横冲直撞,谈文学,钉女
人者,亦必西装。一个人的年事渐长,素养渐深,事理渐达,心气渐平,也必断然弃其洋装,还我初服无疑。或是
社会上已经取得相当身分,事业上已经有相当成就的人,不必再服洋装而掩饰其不通英语及其童稚之气时,也必断
然卸了他的一身洋服。所有例外,除有季常癖者,也就同时数得出来。洋行职员,青年会服务员及西崽为一类,这
本不足深责,因为他们不但中文不会好,并且名字就是取了约翰、保罗、彼得、杰米等,让西洋大班叫起来方便。
再一类便是月薪百元的书记,未得差事的留学生,不得志之小政客等。华侨子弟,党部青年,寓公子侄,暴富商贾
及剃头师父等又为一类,其穿西装、心理虽各有不同,总不外趋俗两字而已,如乡下妇女好镶金齿一般见识,但决
说不上什麽理由。在这一种俗人中,我们可以举溥仪为最明显的例子。我猜疑著,像溥仪或其妻一辈人必有钱镶过
金齿,虽然在照片上看不出来。你看那一对黑眼镜,厚嘴唇及他的英文名字〃 亨利〃 ,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溥仪
在日本天皇羽翼之下,尽可称皇称帝。到了中国关内想要复辟,就有点困难。单那一套洋服及那英文名字就叫人灰
心,你想〃 亨利亨利〃 ,还像个中国天子之称吗?」
工作之馀,爸爸像个囝仔头和我们玩。他教我们在门口骑脚踏车,在车後推,然後放手,大声叫我踩踏板,我
摔倒了他就跑来扶我起来,说不要紧,要摔倒几次才学得好。妈妈有时站在旁边看或在路边找五根草,拔下拿回家
加冰糖煮,这种茶可以消炎,喝了对喉咙好。
到了星期六或星期日,父母亲常带我们去南京路。在冠生园吃午饭。我还记得那里的海鲜侩烩伊府面特别好吃。
吃过午饭,母亲便带我们去永安公司或先施公司买东西。有一次,她在永安公司买到一罐花生酱,她高兴得不得了,
看她那灿烂的笑容,我觉得很奇怪,买到一罐花生酱会使她那麽起劲,失去平常严肃的容貌。还有一次,她和爸爸
去沙丽文西饼店买到檬果冰淇淋,她也兴奋得不得了。爸爸打电话回来告诉我们,冰淇淋是装在圆锥形的饼卷里,
那等於是个可以吃的杯子,我们迫不及待要尝试。
吃过午饭,父亲则去逛书店。那时,小书局大批翻印一折书。他买一大堆雇黄包车载回家,很得意。他花五分
钱买一本《 曼殊小说集》 ,五毛钱买一部《 饮冰室全集》 ,七分钱买一本铜版《 孟子集注》 ,三分钱买一本《 随园
诗话》 ,又三分钱买一本《 陶庵梦亿忆》 ,又三分钱买一本《 浮生六记》 ,一毛六买一本《 曾文正公六种》 ,六分
钱买一本《 绝妙好词》 ,又六分钱买一本《 白香词谱》 ,三分六买一本《 郑板桥集》 ,一毛八买一本《 龚定重集》 ,
三分钱买一本《 笃素堂文集>,一毛钱买一本《 今古奇观》 ,一毛四买一本《 儒林外史》 ,一毛六买一本《 徐霞客
游记》 ,八分钱买一本《 虞初新志》 ,两毛钱买一部《 明清十大名人尺牍》 ,又两毛钱买一部《 近代十大名人尺牍
》 ,七分钱买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