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六祖坛经详细讲解-净空法师共41会 >

第21节

六祖坛经详细讲解-净空法师共41会-第21节

小说: 六祖坛经详细讲解-净空法师共41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六祖说:「大通和尚对你所讲的这些话,里面还存著有知见,所以你不能开悟。我现在再指一条路给你。」於是,大师说了一首偈:「不见一法存无见」,诸位要特别留意「存」字,不见一法是对的,你存一个「无见」就是毛病。为什么?无见还是一法。「大似浮云遮日面」,心里有个「无见」,就是一片浮云,把自己的真如本性遮盖住,所以你不能悟入。「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这是承上文「无一物可知」而说。但是,不可以执守空知,若执守这个空知,岂不像木石一样吗?你为空知所障,像太虚空生闪电一样。「太虚空」比作真如本性,「闪电」便是障碍,若你不守空知,太虚空就不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这个知见忽然生了。「错认何曾解方便」,以无知无见为是,而失去见性的捷径,这就是错认,这就是不曾解得方便法门。「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这桩事是要自知其非,自知见与知统统都要离开。《般若经》云:「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楞严经》云:「知见立知,是无明本。」我们必须要把「知」与「无知」两头坐断,这个时候心性才真正的清净光明,灵光独耀。禅家所谓迥脱根尘,灵光独耀,心性无染,本自圆成。所以,只要我们摆脱一切妄缘,就是如如佛。
  【常闻偈已,心意豁然,乃述偈曰:无端起知见,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
  智常听六祖这段开示后,豁然大悟!於是,说了一首偈:『无端起知见,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这四句偈的大意,是说他自己以前的过失,确实是无端生起的知见。学佛之人最怕的就是著相,菩提是觉,著相是迷,哪有著相求觉的道理?你要想开悟,你有这一念就是开悟的障碍。所以,真正要求开悟,是心里一念不生,而一切境界了了分明,这才有入处。智常又说:『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自性」就是大觉的根源,称作佛性,亦称心地。「随照」,随著见知照了万物;「枉」是冤枉,冤枉是说念念迁流。这是讲凡夫地的境界。后两句是歌颂六祖开示之德,「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若没有到祖师这里接受指导,必定依然是趣向於两头。「两头」,一个是「存无见」,一个是「守空知」,这两头都是障碍,两头都不能悟入。
  【智常一日问师曰:佛说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愿为教授。师曰:汝观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常礼谢,执侍终师之世。】
  智常禅师问六祖:「佛法常讲三乘法,又说最上乘,弟子不了解这个道理,希望祖师开示。」六祖说:「你学道,要懂得观自本心。」观自本心,就是观照般若。在一般经论中,是以观世音菩萨做代表,观世音菩萨的方法就是「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闻是用的耳根,所以叫反闻。观是讲见性,叫返观;《心经》所谓「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者」即是。所以,要著重在「观自本心」。这一句,大乘佛法虽然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无论讲多少法门都不离这个原则。我们能掌握这个原则,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很容易成就。「莫著外法相」,只要你执著心外的法相,事情就麻烦,所有的障碍都起来了,我们俗话说「放不下」。因此,不但世缘我们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譬如,我们念佛,念佛也得要「三轮体空」。佛号二六时中绝无间断,不执著能念的我相,不执著所念的佛相,不执著所执持的名号,这就叫念佛三轮体空。所谓「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这种念佛法就是「观自本心,不著法相」,如此才能得到一心不乱,上品上生。
  六祖说:「法,哪有四乘?四乘法是从人心有差别而说」。「见闻转诵是小乘」,小乘根性小,仅依据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而勤诵经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像这样的人确实是有,不但有而且还不少。他虽然是念《华严经》、念方等经、念《法华经》,如果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还是修小乘法。「悟法解义是中乘」,悟是觉悟,你对於佛所说的一切法义能够了解;换言之,你比前面一种要进步一等,前面是但诵不解义,现在你能解义而诵。可是虽解义,你没有实行,所以法的真正境界你无法证得。你所解的义,依然是别人所证的境界,是诸佛菩萨的境界,并非你自己亲证的境界,所以称为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他能依法修行,必定是义理明白通达,所以才能依教奉行。行帮助解,解也帮助行,行解相应,相辅相成,这样才是一个大乘菩萨。三乘是这么来的。最上乘,「万法尽通」,对於一切万法无不通达,「万法俱备」。这两句话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必得真正明心见性才能达到这个境界。要到这个境界,必须「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这是最上乘人,也是圆满见性的人。
  学佛,当然最好是要出家。「出家」的意思,「家」是指枷锁之家。佛说,离开妻子、眷属、田宅形式之家,并不重要,要紧的是要心出家,要出烦恼家、要出生死家、要出无明家,这个问题才能解决。莲池大师说,「身出心不出」,这没有用处;「心出身不出」,譬如一些在家居士,他心里向道,身虽然没有出家,他的修行果证与真正出家人并没有两样。真正出家人是「身心俱出」,他才能有大成就,就是此地讲的「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他无论修哪个行门,都会有卓越的成绩。
  这次在南部讲经,有一位同修告诉我:高雄妙藏寺养著有一条狗,这条狗吃素,而且每天早晚课它都参加,到打三皈依它就退去。这件事情很久了,有一天,有一位外面的出家人到这地方来,大家就把这只狗的传奇故事讲给他听。这位出家人一听之后,心里就明白,这只狗是有来历的,必定是这个庙里过去的住持,转生投到狗胎了。它还带有前生的习气,还知道吃素,知道做早晚课,还像住持和尚一样,到打三皈它就退出去了。这位和尚把狗叫过来,给它一番开示,告诉它:你现在的身分不一样,你已经不是住持,必须早晚课做完才可以离去。这只小狗很乖,听了之后,果然以后每天早晚课做完它才离开。由此可知,修道之人,若不能了道,后果是不堪设想。这只狗,它的业障还并不太重,虽然堕到畜生道,它还能带著前生浓厚的习气。如果罪业深重,堕地狱、堕饿鬼,就不堪设想。
  由此可知,修道之人,唯有了道(证道),在念佛法门来讲就是确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古德说:「一子成佛,九祖升天」,我们若是为报恩、为偿还无量劫来与一切众生的债务恩怨,我们要想报答他、要想了结它,最好的办法就是修道要证道。换言之,你能真正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问题就解决了,你的恩也报了,债也偿了。如期不然,恩不但不能报,债务只有增加不会减少。你要想了道、要想往生,此处几句话要特别记住,就是「一切不染,离诸法相」。念佛、修道,最重要的是清净心、平等心。心不清净就不能见道,心不清净就得不到一心;换句话说,你在果地上就不自在。
  六祖大师在此特别告诫我们,最上乘的法,不是我们不能修,人人都可以修。「乘」就是行,就是讲的修行,不在口争。你必须要自修,不要问我。「一切时中,自性自如」,认识心性之后,湛然不动,本自如如。智常禅师听了六祖开导之后,礼谢,侍从大师,一生追随都没有离开。
 

六祖坛经讲记   (第二十八集)  1981  台湾中广  档名:09…04…28
  【僧志道,广州南海人也。请益曰:学人自出家,览《涅盘经》十载有余,未明大意,愿和尚垂诲。】
  志道禅师到曹溪请益,说明自己出家以来都是读诵《涅盘经》。《涅盘经》有两种译本:北凉时代昙无谶译,四十卷,称为北本《涅盘经》;另一种是刘宋时代译的,三十六卷,称为南本。此处是指北本四十卷经,在大乘佛法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志道禅师在这部经用了十年多的时间,虽然功夫用得这么深、这么勤,对於《涅盘经》的大意还是不能明达,於是到曹溪请六祖指导。
  【师曰:汝何处未明?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於此疑惑。】
  六祖问:「你对这部经哪些地方有疑惑、不明了?」志道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我对这首偈有疑惑。」在大乘佛法里,这四句非常著名,古大德注疏常引用,这是出在《涅盘经》第十三卷。经中有一则公案,世尊在过去生中修道时,为半偈而舍身就是为这首偈。因为他出生在一个没有佛法的时代,那时他住在雪山,帝释天主见到这个修行人,心里感到非常惊奇,就故意变成一个罗刹的模样;罗刹是恶鬼,样子看起来非常恐怖。来到雪山离他不远的地方,说了两句话:「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这个修行人听到这声音就到处找,找不到人,后来发现一个罗刹在不远的地方,就问罗刹:「这两句话是不是你说的?」罗刹说:「是我说的。」他说:「一首偈应当是四句,你只有上半偈,下半偈是什么?」罗刹说:「我已经饿了好多天,你要我说出来,要等我吃饱。」他说:「你吃什么?」罗刹说:「我吃活人的肉。」这位修行人告诉他:「你把下面两句说出来,我愿意舍身把身体供养你。」罗刹说:「我怎能相信你为八个字就肯牺牲生命来供养我?」修行人说:「我是一个修道的人,决定没有妄语,十方诸佛都可以为我作证。」於是,罗刹就为他说出后面这两句:「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首偈确实是《涅盘经》最重要的思想。志道禅师对这四句有疑,确实是将《涅盘经》的中心大意掌握到。
  【师曰:汝作么生疑?曰:一切众生皆有二身,谓色身、法身也。色身无常,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无知无觉。经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者,不审何身寂灭?何身受乐?若色身者,色身灭时,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乐。若法身寂灭,即同草木瓦石,谁当受乐?又法性是生灭之体,五蕴是生灭之用,一体五用,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若听更生,即有情之类不断不灭;若不听更生,则永归寂灭,同於无情之物。如是则一切诸法被涅盘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乐之有?】
  六祖问:「你对这四句话为何生疑?」诸位细看志道这几句话,就知道他有许多地方曲解意思。第一个错误,志道说:「一切众生皆有二身,一个是色身,一个是法身。」这是大乘经常讲的,可是在这里他就发生误会,殊不知佛所讲的色身与法身是一不是二,他把它看作二不是一,对这四句偈当然就解不开。第二点,他说:「色身无常,色身就是我们现前这个身体;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法身是常住的,但是法身无知无觉。《涅盘经》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到底哪一个身寂灭?是色身寂灭,还是法身寂灭?哪一个身来享受乐?是色身享乐,还是法身享乐?若是色身的话,色身是有生有灭的,即有生有死,色身死的时候,四大分散,这是苦,苦怎么可以说乐?若要说是法身,法身寂灭,同无情的草木砖石一样,它也不会享乐!」志道又说:「法性(法性就是法身)是生灭之体,五蕴(指我们的色身)是生灭之用。」体是一个,就是法性;用是五个,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一体五用,生灭是常」,这是假定的,如果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这个讲法,我们听起来似乎很合乎道理,实际上这是歪理,都是曲解意思,误会了。但是这种误会在我们凡夫常情看起来,似乎是这样的。「若听更生」,更生就是再生、复生。「如果生灭还能再生的话,有情的众生就不断不灭。不准许他更生的话,那就永归寂灭,同於无情之物。如是,一切诸法都被涅盘所禁止、所制伏,这样,连五蕴的色身尚且不得生,又何乐之有?」这一段就是志道禅师对於这四句偈的误会。
  【师曰:汝是释子,何习外道断常邪见而议最上乘法?据汝所说,即色身外别有法身,离生灭求於寂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