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克里希那穆提传 >

第26节

克里希那穆提传-第26节

小说: 克里希那穆提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心智拒绝接受这项事实。”罗回答。

  “然而这的确是事实,心智无法了悟崭新的当下。这项事实就像一堵墙同样地真实。当你面对一堵墙时你会怎么样?你绝不会说你不接受它。一旦你认清自己的心智无法了悟当下,你会怎么样?你的心会进入什么状态?”

  “它当场就空了,妄念就停止了。”我提议。

  “再深入一点。心智一认清这项事实,妄念便停止了,不过活动还是存在的,自由的。”

  “我认清这项事实,妄念就停止了,不过我还是能听到你的声音,我的觉知还是继续存在的。”

  “我看得到你,也听得到你的声音。妄念消失,然而觉知还存在。停止的只是辨识的活动。”克里希那吉说。

  第二天早晨我们再探讨意识。

  “我们每天所从事的活动——包括吃喝、上办公室、与人接触等,都是一些机械化的习性。

  “我们的例行公事一旦受阻,这层表面的活动会暂时停止,底层的东西就显现了。为了方便起见,我们暂时称之为第二层意识(当然意识并非一种空间,用层面来形容并不正确)。从这层意识出现的思想仍然是受制的记忆,但已不像表层的活动那么机械化;它的差异比较微细。这层的思想活动比较有生命力,不再完全屈服于机械化的模式。自我感就在此建立。”

  说到这里,克里希那吉突然停止,他问大家:“讨论到目前为止你们如何聆听?如何探究?你们的心如何活动?”

  “我一直都在戏剧化地处理一切。”罗回答。

  “我一直都在观察我自己的反应。”我说。

  克里希那吉的反应则非常直接:“不对,你们都错了。”

  “当然,我们还能有他招吗?”罗质疑。接着我们发现克里希那吉的觉察力更加强了,他聆听每一个人的回应;他知道我们的观察只是另一个重复再三的模式和记忆。他完全清楚一个人的话语是出自洞见,或是模式。

  克里希那吉接着说:“反应是从觉察事实中自然生起的,你们不必从记忆中去寻找下一个反应。”

  他进一步推演:“接下来便是个人与群体无意识中的记忆、业力、驱策力以及种族的本能;这些全是欲望之网。这里充满着不可思议的活动。此处自我仍依照因果律而活动。无意识中的倾向不断轮回。让我们再往下推演。”他停顿一下仔细思量。“我们还能再往下推演吗?接下来还有东西吗?意识中所有已知的层面是否已经终结?此处是否就是自我的底层了?这是不是意识的整个结构,心智所有的内容?”

  有人问道:“支撑它的是什么?”

  克里希那吉默然不语。过了一会儿他才说:“支撑它的就是它自己的活动。埋在下面的到底是什么?我们要如何才能超越这欲望之网?”

  “把心关起来。”罗回答。

  “把心关起来的是谁?难道不就是那颗心吗?”克里希那吉的反应非常迅速。“到底该采取什么方法?一旦认清意识的真相——不是字面或理论上的认识,而是真正认清了真相——欲望不就停止了吗?我只要一费力想克服这真相,我就破坏了它。我不能有任何欲望,除了不着意之外,我什么也不能做。我应该关心的是我的自我、我的烦恼和我的真相。”

  某天清晨克里希那吉说:“我们能不能再探讨一下意识?昨天我们从意识的外围逐渐探讨到中心,有点像顺着漏斗往下走。今天我们能不能反过来从中心探讨到外围?我们能不能从内向外推演?”

  “这个自我的中心真的存在吗?”罗质疑。

  “只要专注于一个焦点,中心就存在。外围一旦动摇,中心就形成了。自我中心奠基于外围上的点,这些外围上的点包括一个人的名誉、财产、妻子与声望等。这些点不断地被加强。这些外围的点上一直有活动在进行,自我经常害怕这些点会被破坏。”

  “没有这些中心点,我能不能活下去?”罗问道。

  “如果我从中心开始研究,我得先知道中心到底在哪里。其实根本没有一个自我中心,存在的只有觉性罢了。意识的外围制造出了一个中心,因为有外围,我才知道有个中心的存在。外围就是专注的焦点,自我中心就是由这些局限制造的。外围一旦去除,哪里还有中心呢?”

  “我们有能力去除外围吗?”我质疑。

  “如果你的心能在觉性中活动而没有自我感,你就不会有记忆。你一旦朝向外围活动,记忆就开始了。

  “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思考都是从外向内的。没有自我感的思考一定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必须习惯从内向外的思考方式。”

  “那些焦点怎么办?”我问道。

  “就像从篱笆的下面溜过去一样,篱笆的本身已经无关紧要了。观察这些外围上的点必须视若无睹。我们却总是立刻跳到外围,陷入自我的习性中。我们无法形成没有自我感的习性。

  《克里希那穆提传》第二部分

  第15章 圆融自性本无碍(2)

  “从外围朝向中心的活动往往使我们陷在自我感中。我们一旦发现自己正在全神贯注,全神贯注就变成了缩小的焦点。惯性思考都是外围的活动,其实根本没有一个可以被认得出的焦点。自我感往往和这些焦点有关,从外向内的活动制造了这种自我感。

  “我愈是能安住于觉性中,愈是能认清没有自我的事实。”

  第二天早上我们仍然继续讨论。我们问克里希那吉:“意识的外围到底是什么?它是怎么形成的?那些篱笆是如何造成的?它们的材质是否有别于那没有焦点的中心?”

  “你们为什么要停留于外围?你们为什么不能安住于觉性,去发现它的芬芳?你们为什么只关心外围的篱笆?”他回答我们。

  “我费尽千辛万苦想要去发现它的芬芳,但是它似乎是无法了解的一件事。阿秋建议我以游戏的心情来面对它。”弗洛斯特夫人如此回答。

  “你为什么陷在时间感中,为什么如此费力?”克里希那吉问道。

  “因为我的心硬得像石墙一样。”

  “为什么?问题出在哪里?请仔细听一听问题出在哪里。”克里希那吉说。

  “问题出在我的妄念。”弗洛斯特夫人回答。

  “换句话说,你一直想得到解答。你的妄念就是你的阻碍。那堵石墙上都是概念,你已经习惯于思考了。你为什么不能把它们放下?”

  “我不知道该如何放下。”弗洛斯特夫人回答。

  “为什么?对你而言,思考是非常重要的事。你一旦无法按照旧有的窠臼思考,你就迷失了。忘掉所有的思想!以游戏的心情来面对。让我们来看看我们能不能不从那堵墙,而是从没有中心的状态出发。困难在哪里?”

  “我很清楚我们还到不了那个阶段。”弗洛斯特夫人开始有点焦躁不安。

  “根本没有什么阶段不阶段。你为什么执着于外围,然后又想从外围移向中心?放下这个执着,你的外围太满了。放下它,假装你现在正要进入一个崭新的房间。你一发现外围,立刻就想制造一个中心。你称这个中心为上帝,然后你逐渐接近它。但是去除了外围,中心就不存在了。陷在思考的习性中,你是不会有什么创见的。困难不在觉性中,而是在外围。只有一颗单纯的心才能认清真相。”

  “从外围观察就像透过望远镜在看一样。处在觉性中则是流畅无碍的。”南迪妮说。

  “那些焦点到底是什么?是不是一种辨识力?篱笆是什么?如果你从没有焦点的状态观察,那篱笆又是什么?应该是心识活动的停止。流畅无碍的觉性是不是外围心识活动的停止?心识活动的停止仍然是外围篱笆上的焦点,在这种状态下,我还是陷在篱笆之内。

  “昨天讨论结束后我就入睡了。正当我要醒来之时,我感觉自己好像从遥远的地方逐渐逼近一幅极为精密的图案。我躺在床上看着这幅图案,看了好长一段时间。接着它就消失了,而我也醒来了。心识活动一旦停止,图案便形成了,接着我又从这个图案中开始产生活动。刻意停止心识活动或者逃避本来面目都会造成哀伤,我一旦认清觉性与外围的焦点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心中的挣扎就停止了。刻意想停止外围的焦点,其实也是一种焦点。愈是想和这些焦点搏斗,就愈会加强这些焦点。”克里希那吉说。

  “制造这些焦点的到底是什么?是不是流畅的觉性变得具体化了?”我问道。

  “是不是因为受到了压力或反面的力量?”罗质疑。

  “你们的觉性和我的觉性难道有分别吗?”克里希那吉反问。

  弗莱德曼提出一个疑点:“障碍为什么会产生?障碍难道是虚妄的吗?”

  “障碍为什么会产生?我的四周起码有二十样事情正在发生。有的时候我的观察相当广阔,有的时候又十分受限。”罗说。

  “觉性遇到障碍,于是身体的神经产生了反应,这难道不可能吗?产生的很可能只是身体上的反应罢了。你问我一个问题,我只能在自己的局限内回答你的问题,于是流畅的觉性就受阻了。外来的挑战造成了身体的反应,于是产生了局限。即使流畅的觉性受阻,我也得接纳,因为这就是人生。”克里希那吉说。

  “觉性受阻是什么状况?”罗问道。

  “也就是注意力缩小到一个焦点上。浩瀚无边的河水突然窄化成一条小溪了。觉性是没有焦点,没有局限的;它是浩瀚无边的。有焦点的注意力就是把觉性窄化的结果。我们为什么要驻留在一个焦点之上?这才是我们该提出的疑问。在你们问我问题的那一刻,焦点已经不可避免地形成了。然而我们为什么要允许觉性具体化?”他沉默了一会儿,接着慢慢地讲述下去,他要求我们和他的心并驾齐驱。

  他说:“那浩瀚无边的觉性中没有积极的心态。只有在具体化的状态中才有积极性。无我的状态是消极无为的,当消极无为的状态受到挑战时,积极的行动才产生。积极的状态必然会制造一个相反的情境。”

  “积极的状态有没有业力?”罗问道。

  “真正的解脱存在于消极无为的状态中。我们一旦脱离这个状态,我们就迷失了。如果进入一个缩小的焦点,我们也同样会迷失。我们只能从消极无为的状态中观察事物。然而觉性为什么会具体化?”他停下来问自己,“这个问题是否不妥?具体化是不可避免的事实。我的疑惑是,人心为什么停留在具体化的状态?我一旦领会了消极无为的途径,我就从具体化或缩小焦点的状态中解脱了。我认清心中的烦恼是不可避免的,于是就不再执着了。”

  “是不是因为我们把空性和烦恼一分为二才产生了障碍?”罗问道。

  “如果能处于消极无为的状态就会有解答。我的问题是,我为什么不能安住于消极无为的状态?坏就坏在我总是不停地量来量去。只有大智若愚的人才能成道,小心翼翼的人是没有机会的。”克里希那吉说。

  克里希那吉接着说:“什么是识能?我们所谓的意识和能量有什么关系?窄化的活动是我们熟知的,例如恐惧、欲求或自我升华,我们也知道辨识的各种理由和原因。这识能到底是什么?很显然这股大能没有局限,没有范围,也没有相反之物。整个意识场都是能量。”

  “每当我们企图检查这股能量时,检查者就变成了缩小的焦点。”罗说道。

  “空寂是什么?让我们从不同的途径来探讨这股大能。空寂到底是什么?你们现在的心空不空?你们要如何才能发现空寂?你们的心吵不吵?你们如何才能知道自己的心是空的?”

  “没有焦点而又流畅无碍的觉性就是空寂。”罗说。

  “不要下定义。我能辨别空寂吗?我能经验它吗?我能以观察者的身份说‘这就是空寂’吗?”克问道。

  “当我没有注意的焦点时空寂就出现了。”罗回答。

  “你所谓的没有焦点是什么意思?不要用言语来表达,你要用心体会空寂,同时还要观察自己如何去体会,去经验它。”克里希那吉握着罗的手,引领他一同进入那寂然无为的领域。

  “空寂到底是什么?你如何体会它?仔细听着,别的什么都不要做。你现在正在体会它,还是你正想用言语来形容它?”他停顿了一下然后问道,“你能看出其中的差异吗?好好体会一下空寂到底是什么?”

  “我认为空寂是求不到的,因此先得放弃所求之心。”阿秋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