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041225清十二帝疑案之总说 (二) 阎崇年 >

第2节

041225清十二帝疑案之总说 (二) 阎崇年-第2节

小说: 041225清十二帝疑案之总说 (二) 阎崇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四,定住地。住在哪儿是固定的。以北京来说,两黄旗住在北城,两白旗住在东城,两红旗住在西城,两蓝旗住在崇文门和宣武门以里,这叫京师八旗。那驻防八旗呢,就设立满城,杭州、成都、福州等等,设立个满城,就是旗人在里面住,修了城墙。
    第五,定钱粮。吃饭怎么办?国家供养,旗人有钱粮,俗话叫“铁杆庄稼,旱涝保收”。
    第六,定土地。原来在关外他是有地的,在赫图阿拉他是有地的,进了关到北京以后,这地怎么办?圈地,京畿圈地,圈所谓“无主荒田”,分给从龙入关,八旗官兵及其眷属。问题就来了,他住在北京城里,地可能分在丰润、宝坻,怎么种啊?这就出现了庄头,《红楼梦》里的乌进孝这类庄头,给他经营,帮着给拿地租,后来有人把地卖了。
    第七,定营生。旗人不许做工,不许务农,不许经商。当兵他是一家出一丁,后来当然有点变化了,他有八个儿子不能都当兵去了,缺不够,兵员不够,没那么多,剩下人做什么呢?吃的有保证了,有钱粮;住的有了,到北京以后圈房,我讲到顺治的时候,讲到六大弊政,圈地占房。北京内城原来所有人统统搬走,房子留给旗人住。住有了,占了房子,地有了,圈的地分了,不做工,不务农,不经商,做什么呢?有人说,说清朝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八旗子弟游手好闲。我说这叫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那他做什么呢?手不做工、不务农、不经商,这手只有游手,没有事干只有好闲。
    第八,定学校。后来发现这小孩要上学,学校要分等级:宗学、觉罗学,就归宗人府管;咸安宫官学,景山官学,归内务府管;八旗叫八旗官学,也叫八旗学,归八个旗分着管。学校是固定的,分等级的,和汉人不是一个,和民人不是一个学校,后来上到了高一级的学校了,但是考试单有名字。
    第九,定婚姻。旗、民不通婚,不是满、汉,民包括汉人、回人、苗民等等,很多少数民族,不光是汉族。旗、民不通婚,个别有例外了,那另说了,就总体做了规定,旗、民不通婚。
    第十,定司法。旗人犯了法,地方官不能审理,单有一个审理的程序。旗、民犯了同样罪,同罪不同刑。《大清律例》规定:旗人犯了徒刑,一年折合枷号五天,就是判一年刑,要是民人判一年刑的话,旗人就关五天就行了。
    实际上不止这“十定”,还有其他的,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八旗制度它是从清军入关之后就这么定下来了,一直到清末。到清末北京旗人有多少人呢?《北京市志稿》对宣统年间北京旗人的户口有一个统计:京城24旗,黄旗30312户,白旗34924户,红旗24317户,蓝旗29230户,合计118783户。就是11万多户,一户有人说是五口之家,我算了大约要六口之家,父母、夫妻再加几个孩子,大约五口到六口之间吧,这么个数,平均起来算。京城宣统时候旗人总数多少呢?北京旗人大约20万户,人口大约100万,这是一个很庞大的,我叫做“旗人群体”。这个旗人群体不工、不农、不商,吃钱粮,一代一代传袭下来,靠国家供应,后来国家就供养不起了。八旗制度在清入关以前适应了当时的战争环境,亦耕亦战,出则为兵,入则为民,把分散的满洲人连接到一起,用军事的方法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战斗力量。但是,夺取政权之后,定都北京之后,在新的形势之下,八旗制度怎么改革,怎么适应新的形势?也做了一些改革,修修补补,因为八旗生计问题在康熙晚年出现了,雍正就很严重了。有的人没饭吃了,发到东北开垦去了,路费给你,给你点安家银子,这些人怎么肯到东北种地去啊,领完银子再跑回来。所以,八旗生计问题是困扰清朝政府一个很大的一个问题,始终没有解决,愈演愈烈。最后,八旗制度崩溃了,大清帝国的宝顶锈蚀,坏掉了。八旗制度,大清帝国的基础崩塌了。最后结果只有一条,就是大清帝国垮台了。清朝皇帝有八次历史机会,但是失去了,不做图强维新的改革,不做重大的彻底改革,修修补补、应应付付,最后受害最大的首先是宗室、是贵胄、是八旗,他们很惨,辛亥革命之后,种地不会,做工不会,经商不会,拉洋车也不会。我看到很多材料,没有饭吃,文化又不会。所以说清朝,八旗制度兴则清朝兴,八旗制度衰则清朝亡。清朝最后,从6岁的同治、4岁的光绪、3岁的宣统做皇帝,就可以看出来,上层腐烂了。八旗制度可以看出来下层腐烂了,从上到下腐烂了,所以清朝这个帝国也就灭亡了。
    (来源:cctv…10《百家讲坛》栏目)
    (编辑:兰华来源:CCTV)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