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225清十二帝疑案之总说 (二) 阎崇年-第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央视国际 2004年12月23日 13:56
主讲人简介:阎崇年,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论文集有《满学论集》、《燕史集》、《袁崇焕研究论集》、《燕步集》共四部;专著有《努尔哈赤传》、《古都北京》、《天命汗》等十六部。主编学术丛刊《满学研究》第一至六辑和《袁崇焕学术论文集》等十一部。先后发表满学、清史论文二百五十余篇。
内容简介:大清王朝296年江山社稷,兴衰荣辱,荡气回肠。在她如此漫长的岁月中,演绎着一个王朝的如日中天;清王朝的12位皇帝,文治武功 各有千秋。在他们离去的背影中,浸染着一个帝国的沧桑日暮。那么,清朝何以统治中国长达296年?它又为何丧权辱国、走向衰亡?这个中国历史上最后的封建王朝,究竟留给后世怎样的记忆?那么,他们如何登上皇位?在那一次次登极大典的盛大、繁华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大清王朝296年江山社稷的根基——八旗制度,究竟从何而来?它何以缔造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军队,又为什么还是它,最终葬送了中国最后的王朝?
清朝八旗的 “十定”,奠定了清王朝统治中国296年的基础,同时,也埋下了它没落和衰亡的伏笔。成也八旗,败也八旗,大清王朝的荣辱与八旗的兴衰休戚相关。那么,庞大的八旗究竟人数几何?在清王朝没落之后,他们的命运又将如何?
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阎崇年将与我们一同回望那个远去王朝的背影,纵览清朝296年的风云变幻。
(全文)
现在我讲第一个问题,皇位继承的历史轨迹。在皇朝时代,皇帝是最高的立法者,最高的行政者,最高的祭祀者,最高的大法官。所以皇帝的人选,在皇朝时代,决定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命运。所以,我们要看一看清朝皇位继承的296年的发展的轨迹。我说清朝皇位继承有四个阶段。
第一,贵族公推制。清朝第一位开国皇帝清太祖努尔哈赤,可以说是当时天下最优秀的人选。建州女真各部强凌弱,众暴寡,战争纷乱不已,努尔哈赤一步一步吃掉,一个一个削平。所有那些部族的首领,都败在努尔哈赤的手下,可见努尔哈赤比他们都优秀,接着海西女真扈伦四部,当时都是称雄一时的豪杰:叶赫、辉发、哈达、乌拉这几个贝勒,当时也是很优秀的。但是,一个一个都被努尔哈赤打败,说明努尔哈赤比他们都优秀。东海女真、黑龙江女真,各部纷繁,也统统都败在努尔哈赤的手下。我认为历史证明努尔哈赤,当时在东北这个地域范围里面是最优秀的。努尔哈赤在天命元年,也就是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登极称汗的时候,是受到公众的推崇继位的。努尔哈赤死了之后,他的遗位怎么办?还是贵族公推制,我们讲过八大和硕贝勒,共同讨论,议商,最后决定由皇太极继位。应当说皇太极在八大贝勒当中是最优秀的。皇太极死了之后,皇位怎么办?还是贵族公推制,主要的当时是四个亲王,三个郡王来进行讨论,最后决定由顺治继承皇位,虽然顺治6岁,但是摄政王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当时在清朝的范围内应当说是最优秀的。所以清朝皇位继承的第一个阶段就是贵族公推制,推选出来的首领在当时来说是最优秀的人选,这样就保证了清初的事业发展壮大,一直到入关,定鼎北京、统一中原。
第二,皇帝遗命制。顺治临死之前,皇位谁继承?顺治和他母亲孝庄太后商量,还征求了部分的大臣意见,包括耶稣会士汤若望的意见,决定由康熙继承皇位。就是顺治临死之前遗命皇位继承人。事实证明康熙这个皇帝还是称职的,是一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君主,康熙临死之前皇位怎么办?我们在雍正那讲里讲过了,有争议,今天我们按照《清圣祖实录》的说法,就是遗命由雍正继位,还是皇帝遗命制。皇帝遗命制,就是两个皇帝,一个康熙,一个雍正,这两个人在当时皇子中应当说是很优秀的。
第三,秘密立储制。雍正鉴于他继位的时候兄弟相争的惨痛的教训,改了办法,用秘密立储的办法。他后面的乾隆、嘉庆、道光、咸丰都是用秘密立储的办法。秘密立储的好处是避免了兄弟之间,为了争夺皇位而互相厮杀。但是,也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皇位继承完全由皇帝一个人秘密决定。我认为这种办法比努尔哈赤、皇太极时候的公推制是一个退步,比顺治和孝庄太后遗命制,也是一个退步。因为顺治和孝庄的时候还是经过商量的,康熙晚年也经过商量了,他要大臣们,你们每个人写一个条子,建议谁做皇太子,他还参考,也征求意见。雍正改了办法了,一个人秘密决定。乾隆还好,嘉庆还勉强,道光就差一点,咸丰就选人不当。
第四,懿旨定储制。慈禧太后她传旨,她定了三位载湉、溥儁、溥仪。慈禧选人的标准,是在爱新觉罗家族和叶赫那拉氏家族,两个家族的交叉点上选人,典型的任人唯亲。这是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的一大倒退。慈禧选了一个4岁的光绪,还有一个3岁的宣统。大家知道,清朝入关以后是十位皇帝,孩童皇帝占了5位,顺治6岁,康熙8岁,同治6岁,光绪4岁,宣统只有3岁。我们把视野再放宽一点,这个时候世界上是个什么情况,西方是个什么情况?西方世界的潮流叫做资本主义工业化,资产阶级民主化。英国、法国、美国等等,它实行议会制,实行责任内阁制,跟慈禧、同治、光绪同时的西方国家,德国是俾斯麦完成了德国统一,日本是伊藤博文,美国这个时候是林肯,清朝是谁?清朝对手已经不仅仅是太平天国和义和团了,清朝的对手已经是西方列强了,八国联军,八个西方的殖民者打进来。清朝主政的慈禧太后和光绪,4岁,宣统3岁,慈禧没有文化,有人打电话跟我说慈禧很有文化,字写得很好。慈禧作为一个女人来说,我认为是优秀的,但是作为一个政治家来说,作为一个四万万人口,一个国家的决策者来说,慈禧是不够格的。慈禧的懿旨朱批我看过,错字连篇,字写得不成样子。慈禧不懂工,不懂农,不懂军,不懂商,四书五经可以说十三经她看不懂。她的生活范围紫禁城、中南海、颐和园。到了外地只有两次,一次是承德,一次是西安,还是逃难。清朝这样一个慈禧太后,加上6岁的同治,4岁的光绪,3岁的宣统,去对付西方列强:伊藤博文,俾斯麦,这时候美国是林肯,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但是这个时候英国是实行了内阁制,实行了议会制。但是维多利亚女皇她有个规定,她不干预宪法和国会。从清朝皇位继承的轨迹我们可以看出来,不要说是民主了,就是清朝贵族里面也没有民主,努尔哈赤、皇太极时候清朝贵族可以讨论,平起平坐,你的意见我不赞成,我可以反对。顺治、康熙的时候,贵族也还可以讨论一下,到慈禧这时候不行了,议政王、恭亲王奕訢跟慈禧对话,慈禧不高兴就说:我革了你,亲王就革了,议政王就革了。我们可以想一想,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化的这么一个潮流,而清朝皇位继承路子越走越窄,最后走到一个死胡同。在这种情况下,选出了一个3岁和4岁的最高国家决策者,最高立法者,最高大法官,最高祭祀者,自己都不能亲自去祭祀,还得别人去代替,怎么能够对付西方列强?所以我说到清朝末年,清朝帝国这个大厦,它那个宝顶失去了光辉,这是上层,我们再看看下层。
二,八旗制度的历史弊端。八旗制度是清朝一个最根本的社会制度,前世没有,后世也无。八旗兴盛,清朝发展,八旗衰落,清朝灭亡,可以说八旗兴则清强,八旗衰则清亡,八旗制度是清朝统治者的社会基础。这个社会基础是怎么发展的,是一个什么样状况?我先把八旗制度介绍一下。早先女真人打猎的时候,十个人一个小组,每人一支箭,其中有一个人拿大箭,满语叫牛录。这十个人得有一个组长,组长满语叫额真,就是主,所以这个十人长就叫做牛录额真。大家一块围猎,努尔哈赤兴起之后,他有一个军队,军队组织怎么办呢?它就借用了女真人打猎的时候这个牛录组织,加以改造,加以扩编。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就整编成四旗,每三百人设一个牛录,每五个牛录设一个甲喇,每五个甲喇设一个固山,三级组织,首领叫做就是固山额真,甲喇额真,牛录额真,这是满语,后来就把它翻译成汉语名字了,牛录额真叫佐领,甲山额真叫参领,固山额真叫都统,就是都统、参领、佐领,三级组织。一个牛录大约三百人,一个甲喇大约,乘五,一千五百人,一个固山再乘五,大约七千五百人,这是个规定的数字,实际数字不是这样的,有的多一点有的少一点。开始都是满洲人,所以叫满洲八旗。后来又增加了蒙古八旗,后来又增加了汉军八旗,三八二十四个旗,叫法,当时的叫法叫做: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我们现在有时候叫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也可以,严格说叫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那旗的颜色呢,它有一个演变的过程,我说的是最后的,开始就四个颜色:黄、白、红、蓝,整个一个色。那后来增加到八个旗,这旗的颜色就镶个边,镶黄、镶白、镶红、镶蓝。这样就变成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镶蓝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八个旗。
这一个旗,这一个牛录有多大的官,他们经常问,相当于现在什么?三百个人,相当于是现在是一个营吧,那一千五百人相当于一个团,七千五百人相当于一个师。当时不是这样的,当时军队少,当时都统是一品官,一品,和部长,和上层是一起的。所以我说打个不恰当的比方,牛录额真,就是佐领三百人,至少相当于现在团级,团长。甲喇额真我看怎么样也相当于师长。都统呢,相当于现在一个军,或者一个军团,大体上是这样,因为不大好类比。清朝因为它是弓马得天下,武人的官阶很高,权力也很大,所以不能完全拿今天类比。它这个八旗组织,不纯粹是一个军事组织,它还是一个政治组织,一个行政组织。所以八旗既是军事组织,又是政治组织、行政组织、经济组织、司法组织,它是多元一体。八旗刚开始成立的时候,它是“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出去打仗,打完仗回来就是老百姓了。亦耕亦战,寓兵于农,因为它当时在赫图阿拉,打抚顺,一个令下,就集合起来,去打仗。打完仗就回家,该种地种地,该打猎打猎,出征的时候军马是自己的,武器是自己的,干粮是自己的,掳掠了胜利品,分成八堆,或者八份,大伙分。每要出征的时候,朝鲜人记载,家里头老婆孩子是欢欣雀跃,希望到前线去。八旗组织在清初起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把整个分散的女真人、满族人,通过八旗这个纽带连接成了一个战斗的整体。开始八旗就是女真人,后来吸收了一部分蒙古人、汉人、朝鲜人、锡伯人等等。所以,八旗组织的战斗力在清初努尔哈赤、皇太极的时候,几乎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从沈阳一直打到济南,掳掠了东西回去的时候,到了长城要过关口的时候,八旗军队把这树劈了,劈成白茬儿,写上字,“诸官免送”,就是明朝的官员你不要送了,骑了大马,穿了新的衣服,耀武扬威地就出了长城,明朝军队吓得尾随追击都不敢,那八旗军队当时是相当威武。
但是,清朝定都北京,八旗很多人从龙入关,到了北京,怎么办,怎么安置这些人?我给概括了一下:十定。第一,定身份。旗人当时不叫满族,旗人,就是在旗的,民人就是不在旗的,不在旗的叫民人。我看有的书说叫“旗民”,这是不对的。它是两个概念,旗是旗,民是民。北京吧,旗人就是在旗的,不在旗的汉人、回族等等,都叫民人。它叫只分旗、民,不分民族。这个身份是终身的,你在旗终身在旗,世世代代在旗,民人不在旗,世世代代不在旗,个别的例外。
第二,定旗分。八个旗,镶黄旗,你就终身是镶黄旗,子子孙孙是镶黄旗,但是里头有例外,我说是一般的情况下,中间也有变动。
第三,定佐领。某某人是八旗满洲里面的正黄旗,正黄旗下某参领,某参领下的某佐领,下面谁谁谁,世世代代都是这个佐领,子子孙孙都是这个佐领,个别情况有调整、有例外。
第四,定住地。住在哪儿是固定的。以北京来说,两黄旗住在北城,两白旗住在东城,两红旗住在西城,两蓝旗住在崇文门和宣武门以里,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