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二战风云人物 >

第90节

二战风云人物-第90节

小说: 二战风云人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师政治处长;创办军事政治干部学校,以南汉宸为校长。在杨部工作的共产党人,以魏、南、蒋为领导人,成立中共河南省委领导下的皖北特委。1928年春,中共皖北特委领导皖北暴动,有人叛变告密,交出部队中的共产党人名单,蒋介石电令镇压。杨虎城指示孙从周(中共地下党员)将暴露的数十名共产党人以“遣送编余军官”名义,给资护送出境。  1928年4月,杨虎城赴日本,11月回国。杨部缩编为冯玉祥第2集团军暂编第11师,杨虎城任师长,驻节山东胶东地区。杨虎城率部彻底肃清刘桂堂、顾震两股惯匪万余人。1929年4月,杨虎城离冯附蒋,所部改编为第14师,任师长。9月,杨部奉令移驻南阳。1930年3月,杨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17师,杨虎城任师长,率部参加蒋、冯、阎中原大战,所部先后扩编为第7军及讨逆第17路军,杨虎城任军长及总指挥,攻入陕西。10月,任陕西省政府主席。1931年7月,代顾祝同潼关行营主任职。行营撤消后,改任西安绥靖公署主任、第17路总指挥兼陕西省政府主席。杨虎城为摆脱蒋介石控制,积极扩充实力,控制地盘,与蒋矛盾激化。1933年5月,蒋介石突然免去杨虎城陕西省政府主席职务,由邵力子接任。  九一八事变后,灾难深重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杨虎城的民族意识和救国愿望。杨虎城是国民党中首先提出抗日主张的高级将领之一。1933年3月,当日军向热河进犯的时候,他面见蒋介石,请缨抗战。但蒋介石反而调该部赴陕南与川军共同围攻红四方面军,并令胡宗南进驻陇南天水,从侧背监视第17路军。蒋之所作所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激起了杨虎城的抗日反蒋情绪。杨虎城与孙尉如、杜斌丞等人经过多次秘密计议,决心与革命力量联络停止内战,共同抗日。他派代表赴川北苏区与红军联系,达成协议,形成停战合作的局面。5月,冯玉祥、吉鸿昌等在张家口树起察绥抗日同盟军旗帜,杨虎城不仅在言论上遥为声援,而且予以物资援助。他还派代表参加福建人民政府。  1935年初,杨虎城奉蒋介石严令,阻截由鄂豫皖根据地向陕甘地区转移的红二十五军,遭到红军的沉重打击而损兵折将。杨虎城由此更加觉悟到“剿共”是没有前途的。  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杨虎城对此几乎有绝处逢生之感:抗日,大家都有出路;打内战,大家同归于尽;要抗日,先要停止内战。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下,杨虎城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通过南汉宸等与中国共产党及红军取得联系。12月,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亲自派红二十六军政委汪锋携亲笔信到西安面见杨虎城,信中对杨虎城给予高度评价,提出西北大联合共同抗日的主张,并希望杨虎城和共产党的关系保持下去,发扬光大。这更坚定了杨虎城不打内战共同抗日的决心,并迅速与红军建立友好互不侵犯协定。第17路军掩护中共和红军的人员与物资过境,形成与红军合作抗日的局面。此后,杨虎城部和红军再未发生过实际冲突。红军东征期间,蒋介石严令杨虎城进攻红军后方,杨虎城均以事先通知或打假仗的办法予以敷衍。  1935年夏,张学良奉蒋介石命令率东北军入陕甘“围剿”红军。由于蒋介石挑拨离间,杨、张之间一度矛盾较深。次年春季,杨虎城愤蒋不抗日,提出“联合东北军发动抗日”的主张。在中国共产党和进步人士的调解下,杨、张消除误会及成见,关系逐渐密切。他们决心团结一致,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联共抗日。东北军、第17路军及中国共产党“三位一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西北初步形成。


第十部分杨虎城 上将(2)

西安事变前夕的杨虎城与张学良    

  1936年夏,两广事变解决后,蒋介石调集重兵准备大规模“围剿”陕北根据地和红军。10月20日,蒋介石抵西安,向张、杨部署“围剿”计划。张学良、杨虎城极力劝蒋联共抗日,遭到蒋介石的斥责。12月4日,蒋介石率军政大员再次抵西安,严督张、杨迅速“剿共”。张、杨在重压之下,仍对蒋晓以大义,陈述利害,要求蒋联共抗日,但蒋介石对他们的苦谏置之不理,张学良采用哭谏也无济于事,反遭责骂。在此情况下,为了国家民族,他们决定实行兵谏,逼蒋抗日。  1936年12月12日,杨虎城、张学良联合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及军政大员,并立即联名通电全国,提出停止内战、抗日救国八项主张,且为贯彻与实现八项主张采取了有关军政措施。他们致电中共中央,邀请派代表赴西安,共商救国大计,处理善后事宜。  15日,杨虎城向全国发表广播词,强调指出:“我们救国的方略,除了全国一致,向同一目标,对准中华民族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者抗战以外,实在是没有第二条生存的道路了。”“只要中华民族能够生存,对个人为功为罪是不计较的。”  中共中央代表团到达西安后,做了耐心细致的工作,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杨虎城、张学良同意中共中央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他们通过与南京方面宋子文、宋美龄的谈判,迫使蒋介石以“人格担保”接受杨、张的主张。西安事变因而得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是中国现代史上由十年内战到实现全国抗战的转折点。杨虎城为实现这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蒋介石返回南京后,背信弃义,竟扣押护送他回南京的张学良,在军 事法庭上进行“审判”,并加以长期监禁,进而胁迫杨虎城“辞职出国考察”,实乃流放国外。  1937年6月26日,杨虎城乘胡佛总统号轮船离开祖国。7月9日,在旅途中听到日军进攻卢沟桥,随即致电宋子文:“日寇进迫,国将不国,噩耗传来,五中痛愤。弟以革命军人,何忍此时逍遥国外,拟由旧金山返国抗敌。”14日到达旧金山,杨虎城即发表谈话表示“这次即拟兼程回国,请求任务,执行战斗,为国效死”。但是,蒋介石拒绝了杨虎城回国抗日的要求。杨虎城返国抗日的壮志难酬,便决定利用此次出国“考察”的机会,在欧美各国进行抗日宣传,争取华侨的同情和国际的援助。访问欧美之后,杨虎城决定回国参加抗战,乃于1937年10月离开马赛,于11月26日到达香港,受到爱国华侨和进步留学生的热烈欢迎。可是,杨虎城一踏上香港码头,就被戴笠派去的军统特务监视起来。从此,杨虎城遭到蒋介石的囚禁,前后转移囚地多处,最后又从贵州押到重庆。1949年9月17日,杨虎城被国民党特务秘密杀害于中美合作所。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之际,第二野战军首长即着手调查杨虎城的下落。12月1日,杨虎城的遗体被发现。1950年1月15日,重庆各界隆重举行杨虎城追悼大会。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分别发来唁电,指出:“杨虎城将军在1936年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推动全国一致抗日,有功于国家民族。”“杨将军的英名,将为全中国人民所永远纪念。”2月7日根据家属的意见,杨虎城被安葬在西安南乡韦曲少陵原杜甫祠西侧。  (彭玉龙)


第十部分杨靖宇 将军(1)

  杨靖宇(yɑnɡ jinɡyu,1905—1940),中国东北抗日联军的著名将领。原名马尚德,字骥生。“杨靖宇”是他代表中共满洲省委赴南满巡视工作时正式启用的名字。  杨靖宇,1905年2月16日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的贫苦农民家庭。5岁丧父,7岁在叔父帮助下到本村私塾读书。1919年以优异成绩考入确山县高等小学。1923年考入开封纺织染料工业学校,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活动,开始接受马列主义。1926年夏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旋受党的派遣回家乡确山从事农民运动。  1927年2月,杨靖宇参加主持确山县第一届农民协会代表大会,当选为县农民协会会长。4月,为迎接北伐军北进,领导发动震惊豫南的确山大暴动,活捉伪县长,成立确山县临时维持治安委员会,并当选为常务委员。  1927年5月,杨靖宇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根据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杨靖宇等在刘店发动秋收起义,成立确山农民革命军,任总指挥。1928年初,率部到四望山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成立中共豫南特委,任特委书记;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鄂豫皖特别大队,任大队长。6月,转至大别山区活动。  1928年秋,杨靖宇奉命前往开封、洛阳、信阳等城市从事白区工作。曾三次被捕,经中共党组织营救出狱。  1929年春,杨靖宇奉中央派遣到东北工作,化名张贯一,被中共满洲省委派到抚顺煤矿担任特支书记。8月被日本特务机关逮捕。1931年冬由党组织营救出狱,转赴哈尔滨,担任全满反日总会会长,后又调任哈尔滨道外区委书记。中共哈尔滨市委成立后,出任市委书记。1932年4月,代理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主持研究扩大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计划,并派遣干部到伪军和旧东北军中去进行兵运工作。同年11月,杨靖宇以中共满洲省委代表身份到吉海铁路沿线视察工作。在此期间改组中共磐石中心县委,整编磐石游击队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将海龙游击队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七军海龙游击队”。  1933年,南满游击队主要领导人相继牺牲,杨靖宇暂时担任南满游击队政治委员。杨靖宇从此转战于抗日游击战场。这时,日本为了巩固在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出动大批日军和伪军对抗日武装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杨靖宇指挥南满游击队积极出击。1933年春节前夕,杨靖宇率部消灭蛤蟆河子的地主武装,又在老爷岭截击日军的铁甲车队。在此后三个月内,又连续粉碎日伪军的四次大规模“讨伐”,建立以红石砬子和玻璃河套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南满游击队从此声名大振,为联合各种抗日武装,发展抗日游击战争创造了条件。  1933年5月,杨靖宇回哈尔滨参加中共满洲省委召开的会议,讨论贯彻中共中央1月6日《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的精神,会议决定,联合各地义勇军和抗日队伍,组成东北人民革命军,以实现党对抗日武装力量的领导。会后,杨靖宇回到南满,召开南满游击区和抗日游击队代表会议,传达省委会议精神。不久,南满游击队即联合马团、赵旅天虎等抗日武装和山林队,组成抗日军事委员会(亦称军事联合指挥部),后又成立联合参谋处,公推杨靖宇为政治委员长。  1933年9月18日,以南满和海龙游击队为基础,正式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独立师,杨靖宇任师长兼政治委员。为进一步打开局面,造成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10月,杨靖宇率部从磐石的黑山镇南渡辉发江,挺进到桦甸、蒙江、辉南、金川、清原、集安一带,动员当地分散的抗日武装联合抗日。1934年4月,各路抗日武装的领导人在  蒙江县境内举行联席会议,决定成立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推举杨靖宇为总指挥。南满地区出现了团结抗日的大好局面。


第十部分杨靖宇 将军(2)

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建人——杨靖宇    

  1934年11月5日,中共南满地区党代表会议在临江县召开,决定组织中共南满临时特委和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11月7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宣告成立,杨靖宇任军长兼政治委员,下辖2个师。当时直接听从第1军指挥和调遣的抗日武装达1万余人。  为扩大游击区,杨靖宇率教导团和第1师部队,于1935年3月从蒙江根据地出发南征,开辟了清原、桓仁、新宾等游击区。  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发表“八一宣言”。1936年1月28日,东北各地的抗日武装代表100余人和民众团体70余人根据宣言精神,在黑龙江汤原县境内召开会议,发表“统一建制宣言”,成立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抗日联军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人民革命军、反日联合军和游击队为基础,联合其他抗日武装而统一编成的,先后组建有11个军。杨靖宇指挥的东北人民革命军改名为东北抗日联军第1军,部队发展到3个师,还有十余支游击队。1936年6月,东北抗日联军第2军政治委员魏拯民率该军主力一部,长途跋涉到南满,与第1军部队会师。杨靖宇、魏拯民主持召开两军领导干部联席会议,根据中央指示而产生中共南满临时省委,杨靖宇任书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