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电子科学发明家 >

第15节

电子科学发明家-第15节

小说: 电子科学发明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两千多人,包括从世界各地来的著名科学家。在纪念仪式上,来参加开会 

的人用最真诚的语言赞扬他的功绩。这位七十二岁的勋爵在答辞中却说: 

     我在过去五十五年里所极力追求的科学进展,可以用“失败”这个词来 

标志。我现在不比五十年以前,当我开始担任教授的时候,知道更多关于电 

和磁的力,或者关于以太、电和重物之间的关系,或者关于化学亲合的性质。 

在失败中必然有一些悲伤;但是在对科学的追求中,本身包含的必要努力带 

来很多愉快的斗争,这就使科学家避免了苦闷,而且或许还会使他在日常工 

作中相当快乐。 

     这一席话,使听众大为惊奇。作为一位举世闻名的科学巨匠、大西洋海 

底电缆的创造者,他一生发表了六百多篇学术论文,获得了七十种发明的专 

利,受到了二百五十多个学校和团体的敬仰,竟认为自己一生的事业可以用 

 “失败”两个字来形容。 

     这是一个在科学上从不满足的人的谦虚,也是他的伟大所在! 


… Page 55…

                           麦克斯韦和电磁理论 



     在科学史上,一些重大的理论,常常要靠许多人前赴后继、不辞劳苦的 

努力,才能创立起来。十九世纪,导致物理学爆发一场革命的电磁理论的创 

立,就是这样的。从奥斯特、安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开始,经过法拉第的奠 

基,到理论的完成,前后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最后完成这个理论的人,是英 

国杰出的数学物理学家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 



                                  父和子 



     麦克斯韦比法拉第小四十岁。1831年十一月十三日,他生在苏格兰古都 

爱丁堡,跟电话发明家贝尔 (1847-1922)是同乡。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恰 

好也在1831年。这一年就成了电学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年。 

     麦克斯韦的父亲约翰·克拉克·麦克斯韦,是个热衷于技术和建筑设计 

的律师,对麦克斯韦的一生影响很大。约翰·克拉克·麦克斯韦思想开通, 

讲究实际,非常能干。家里的大小事情,从修缮房屋、剪裁衣服到制作玩具, 

他样样都会做。他在爱丁堡附近的乡下有座庄园,麦克斯韦的童年就是在这 

座庄园里度过的。这个孩子从小喜欢思考问题,很受父母宠爱。小家伙跟着 

父母出去玩,一张小嘴总要不停地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沿途所见,从路边 

的桑树、脚下的石块,直到行人的穿着表情,都成了他发问的内容。有些幼 

稚可笑的问题,常常把过路人也逗乐了。一次他们看见路旁停着一辆空马车, 

两岁的麦克斯韦突然问父亲:“爸爸,你看那辆马车为什么不走呢?”父亲 

信口回答:“它在休息。”“它为什么要休息呢?”“大约是累了吧,”父 

亲敷衍说。“不,”儿子纠正说,“它是肚子痛!”“不是肚子痛,是累了。” 

 “不是累了,是肚子痛!”儿子一口咬定。父亲忍不住笑了起来。后来,麦 

克斯韦稍大一点,提的问题更有意思了,比如“树木为什么向天上长”呀, 

 “蚂蚁会不会说话”呀。有一天,麦克斯韦的姨妈给他带来一篮苹果。小家 

伙缠住她问:“苹果为什么是红的?”姨妈被这个突然的问题难住了,一时 

不知道怎样回答才好。为了摆脱窘境,她就叫麦克斯韦去吹肥皂泡玩。谁知 

道这个主意更糟了。肥皂泡在阳光下呈现出美丽的五颜六色,使得麦克斯韦 

又惊又喜,向她提出了更多的关于颜色的问题。父亲见儿子对自然感兴趣, 

非常高兴,后来就带他去听爱丁堡皇家学会的科学讲座,当时他的个头还没 

有讲台高呢!约翰·克拉克·麦克斯韦本人是皇家学会的活跃分子,儿子跟 

随他经常出入科学界,受到不少熏陶。 

     麦克斯韦童年的欢乐是短暂的。他八岁那年,母亲患肺结核不幸去世。 

这种病在今天是不难治好的,但是在一个世纪以前的当时,却是不治之症。 

因为那时没有特效药,一个人得了肺病,就等于判了死刑。和麦克斯韦同时 

代的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 (《简·爱》作者)三姊妹,贝尔的两个兄 

弟,都是因为患肺病夭折的。 

     母亲去世以后,麦克斯韦的父亲挑起了哺养、教育儿子的全部担子。他 

既是父亲,又兼做母亲,操了不少心。幼年丧母本来是不幸的,麦克斯韦失 

去母爱,性情渐渐变得孤僻、内向。他最大的快乐,是形影不离地跟着父亲 

走,给父亲当个小小的帮手。父子两人朝夕相处,相依为命,关系非常亲密。 

     麦克斯韦十岁那年,进了爱丁堡中学。中学的生活充满了喧闹和戏剧性。 


… Page 56…

他是在学期中间插班的,第一天上课就受到全班的嘲笑。几个调皮学生看到 

这个新来的同伴怯生、腼腆,直向他扮鬼脸。由于麦克斯韦童年一直在父亲 

乡下的庄园里生活,讲话有很重的乡土音。当老师点名叫他回答问题的时候, 

他刚一开口就引起哄堂大笑。有一次,大约因为发音太怪,连一位文质彬彬 

的女教师都忍不住笑出泪来。从此老师就很少提问他了。更糟的是,他的衣 

服全是父亲做的,与众不同。十九世纪英国的服装很讲究。妇女把华丽当做 

时髦。男人却讲究戴高筒礼帽,不论老少,脖子上还要围一条紧绷绷的硬领。 

麦克斯韦的父亲认为这不但系起来不方便,而且也不卫生。他不顾习俗,给 

儿子来了个小小的服装改革。这个多才多艺的律师亲自设计、亲手剪裁,替 

麦克斯韦做了一套简便的紧身服,可以不用穿外套,并且甩掉硬领的累赘。 

麦克斯韦的皮鞋也是父亲做的,大约是为了缝合的方便,皮鞋头是方的,鞋 

帮上还有金属纽扣。没料到,这些“奇装异服”却给麦克斯韦招来了许多屈 

辱。他在班上成了一只名副其实的“丑小鸭”,处处被排挤,受讥笑。每次 

放学回家,他不是紧身服被人扯破,就是腰带不翼而飞。父亲看到这种情景, 

痛惜地摇摇头,决定取消这不走运的“服装改革”。儿子尽管眼泪汪汪,却 

顽强地要坚持穿到底,因为他相信父亲的设计是无可非议的,他不愿向暴力 

屈服。 



                                少年数学家 



     麦克斯韦照样穿着父亲做的衣服进出课堂。他为了保持服装的整洁,常 

常要用拳头自卫。 

     同学们发现这个新生并不是可以随便欺侮的,就有意孤立他。麦克斯韦 

本来就怕羞,现在更不愿意和大家往来了。在班里,面对着同学们的热嘲冷 

讽,他沉默着,但是却从来没有低过头。在忍无可忍的时候,他就用尖刻、 

辛辣的话来进行回击。下课以后,他总爱独自坐在树下读歌谣,画一些只有 

他自己才看得懂的图画。要不,他就一个人躲在教室的角落里,专心致志地 

演算父亲给他出的数学题。同班同学都不理解他,老师也认为他是个古怪的 

孩子。大家暗中给他取了个外号,叫他“瓜娃”。整个爱丁堡中学,只有低 

年级的两个学生跟他很友好。那两个学生在班上大约也是受气的,可以说是 

同病相怜。 

     就这样,麦克斯韦在冷眼中度过了中学的最初时光。 

     谁也没有想到,到了中年级的时候,出现了奇迹。一次学校里举行数学 

和诗歌比赛,评选揭晓的时候,爆了个大冷门:两个科目的一等奖都由同一 

个人获得。这个出类拔萃的少年不是别人,而是一向不被人看在眼里的麦克 

斯韦!这不但使全班同学惊奇得睁大了眼睛,连级任老师也感到意外。他们 

这才发现,这只灰色的“丑小鸭”原来是一只白天鹅。 

     这次比赛改变了麦克斯韦在班里的地位。优等生总是受崇拜的,再也没 

有谁取笑他的服装和说话的声音了,同学们开始尊敬他,向他请教疑难问题。 

麦克斯韦成为全校拔尖的学生,获得了许多奖励。他的光彩,看起来有些象 

彗星那样突然出现,实际上却是刻苦学习的结果。麦克斯韦对数学、物理学 

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喜欢数学。他的数学天赋,最早是父亲在无意中发现的。 

在麦克斯韦还只有几岁的时候,有一天,父亲叫他画插满金菊的花瓶。麦克 

斯韦画完交卷的时候,父亲拿过他的画,边看边笑了起来。因为满纸涂的都 


… Page 57…

  是几何图形:花瓶是梯形,菊花成了大大小小一簇圆圈,还有一些奇奇怪怪 

  的三角,大概是表示叶子的。从这以后,父亲就开始教他几何学,过后又教 

  他代数。于是,他和数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他在数学竞赛中夺得了冠 

  军,决不是偶然的。 

       麦克斯韦的数学才华,使他很快突破了课本的界限。他还没满十五岁, 

  就写了一篇数学论文,发表在《爱丁堡皇家学会学报》上。一个最高学术机 

  构的学报刊登孩子的论文,是罕见的,麦克斯韦的父亲为这件事感到很自豪。 

  论文的题目,是讨论二次曲线的几何作图。据说这个问题,当时只有大数学 

                            ① 

  家笛卡尔(1596-1650)曾经研究过。麦克斯韦的方法同笛卡尔的方法不但 

  不雷同,而且还要简便些。当审定论文的教授确证了这一点的时候,都感到 

  非常吃惊。1846年四月,这篇论文在皇家学会上宣读。通常宣读论文的都是 

  作者本人,这一次却不是。因为考虑到麦克斯韦实在太年轻了,论文是由一 

  位教授代读的。 

       麦克斯韦不但是个少年科学家,而且还是个小诗人。有趣的是,历史上 

  不少著名的科学家都能做诗。罗蒙诺索夫常常把写诗当做消遣,他的颂歌很 

  受叶卡德琳娜女皇青睐。因为这个缘故,罗蒙诺索夫几次幸免于政治迫害。 

  化学大师戴维也是一位诗歌高手,只是因为他在科学方面的成就非常大,他 

  的诗歌创作的光华才被掩盖了。麦克斯韦的诗歌,成就虽然不及罗蒙诺索夫, 

  却也自成一格。他的诗常被同学传抄、朗诵。麦克斯韦一生都没有放弃过写 

  诗的爱好,不过,他却从来没有想过要当一个诗人。他的诗多半是即兴的作 

  品,他常常在亲友们欢聚的时候给他们朗读自己的诗。诗的内容,有不少是 

  科学题材。 

       麦克斯韦在中学时代,还喜欢玩陀螺。它类似我国儿童玩的那种陀螺, 

  玩的时候用绳子不断地抽打,陀螺就不停地在地上旋转。据说他一生都爱玩 

  陀螺,还教他的许多朋友玩过。另外,对一种叫做活动画筒的玩具,他也有 

  强烈的兴趣。麦克斯韦的这两种爱好,不单纯是为了娱乐,主要还是为了探 

  索科学的道理。这两种玩具的原理,后来都被他应用到科学上去了。 

       1847年秋天,十六岁的麦克斯韦中学毕业以后,考进了苏格兰最高学府 

  爱丁堡大学,专门攻读数学和物理学。他是班上年纪最小的学生,坐位在最 

  前排,站队总是在最后,书包里揣着陀螺和诗集。这个前额饱满、两眼炯炯 

  有神的小伙子,很快就引起了全班的注意。他不但考试名列前茅,而且经常 

  对老师的讲课提出问题。有一次,他指出一位讲师讲的公式有错误。那个讲 

  师起初不相信,回答说:“如果是你的对了,我就把它称做麦氏公式!”讲 

  师晚上回家一验算,果然是自己讲错了。 

       到大学二年级的时候,麦克斯韦掌握的知识已经相当广泛了。除了学习 

  必修的功课,他还开始自己搞研究,选题范围涉及光学、电化学和分子物理 

  学三个领域。这对锻炼他独立思考的能力起了很好的作用。不久,他在《爱 

  丁堡皇家学会学报》上又发表了两篇论文。一位赏识他的物理教授,还特许 

  他单独在实验室做实验。 

       爱丁堡大学给麦克斯韦留下了良好的回忆。在这里,他获得了登上科学 

  舞台所必需的基本训练。但是,三年以后,对麦克斯韦说来,这个摇篮显得 

  狭小了。为了进一步深造,1850年他在征得父亲的同意以后,离开了爱丁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