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东条英机 >

第12节

东条英机-第12节

小说: 东条英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民党南京地方法院的调查报告表明,敌寇残杀南京同胞总数逾40万人!其中青年学生占3/5,约20余万人;老弱与幼童约10万人;被害妇女达10余万人。又据平民控诉登记,已寻得尸体及已获得证据者也有30余万人。若连无从寻觅之尸体在内,已超过43万人,即希特勒也瞠乎其后,实属一骇人听闻之大屠杀案。    
    南京大屠杀的指挥官本间雅晴,早年曾留学法国。当“八一三”事变之初,日寇在上海被我军奋勇迎击,日酋松井石根指挥下的“皇军”死伤惨重,乃向东京呼援,于是日方派本间到中国来协助作战。一到南京,他们就伙同谷寿夫对中国军民横加杀戮,犯下了震惊中外的令人发指的滔天罪行。    
    其实,日寇在南京的暴行绝不是孤立的。兽军所至,生灵涂炭,精华尽毁。据上海一家报纸报道,长江京沪三角地带,至少有三四十万人牺牲在日本的屠刀下。松江原是沪杭路上一个繁盛的县城,铁蹄所过,满目荒凉。街市已被炸弹炸毁,几乎没有一所房子是完整的。断垣残壁,焦土灰烬。记者访问时,松江全城只看见5个老年人躲在法国教会的一幢宅子里,他们流着泪,已经断食了。几万、几十万,甚至几百万中国人事实上离开了这个区域。从上海到松江宛如一片沙漠,未收割的稻子倒在田里发霉,焦黑的废墟、毁去的村庄,点缀着沿途凄凉的景色。    
    据当时的上海《密勒氏评论周刊》报道,11月第二个星期内,日机开始向苏州市投掷高度爆炸性的炸弹,于是美丽古老的苏州城里35万居民,便面对着令人厌恶的野蛮势力,痛苦地挣扎着。重型巨量的炸弹从天空降落下来猛烈爆炸,肢体、尘垢、砖瓦不断飞腾,古老的苏州城面临着毁灭的危险。    
    被称为“小上海”的无锡,是一个工业中心。如今满目荒凉,生产停顿。医院里挤满了伤兵和平民。他们有的断臂,有的折腿,有的受伤甚剧,死亡只是时间问题。另有3个妇女,都已锯掉一条腿,她们是日机轰炸车站时受伤的。情景实在凄惨可怖。11月10日,是日机轰炸最凶的一天。投掷的炸弹至少有一百几十枚,数处起火,损失惨重。被炸的地方有惠山、工厂区以及水西门外一带。惠山的军用医院中弹,伤兵多人被炸死。工厂区内平民的死伤,更不计其数。送到医院来的平民伤员都残缺不全,惨不忍睹!    
    在华北,东条之流似乎在与江南的同伙开展着杀人竞赛。日军攻下大同后,就对太原展开了进攻,飞机狂轰滥炸,尘土飞扬,硝烟弥漫。日军占领平定县城后,穷凶极恶地搜索妇女。被他们强奸的妇女不计其数,被他们杀害的人不计其数,到处是哭声,到处是怨恨,整个中国大地在受难,在流血。


第一部分 武士世家第14节 顽敌碰壁(1)

    话说东条英机率领兵团攻陷山西大同之后,他就急返伪满洲国的首府——长春,策划准备向苏联作战的阴谋了。从张鼓峰事件到诺门坎事件,身为陆军部次官和空军部长的东条,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为了进一步取得德、意法西斯势力的援助,以便早日征服中国,回过头来进攻苏联,日本法西斯经过谈判,于1937年11月6日同德、意法西斯签订了《日本、意大利和德国议定书》。通过这个议定书,意大利正式参加了1936年签订的日德“防共协定”。从此,三个法西斯轴心国侵略集团正式形成。    
    事隔不久,1938年1、2月间,德国法西斯由于在欧洲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的需要,向日本提议签订德、意、日三国军事同盟。日本出于不断扩大侵华战争的需要,也不满足于已有的“防共协定”,渴望签订三国军事同盟,于是一拍即合。5月初,近卫内阁由陆军、海军、外务三省(部),拟定了日、德、意三国加强合作以对付苏联的基本方案。其后,日德双方频频接触。日本政府发起进攻武汉战役时,日本关东军特种情报机关截收了远东苏军一份密码电报。其中提到“应在香山洞(位于张鼓峰东北约12公里)以西高地配置兵力”。日本军事当局决定利用这个机会试探一下苏联的反应,也向其德国伙伴表明签订反苏军事同盟的决心,于是一场蓄意向苏联进行军事挑衅的阴谋就这样确定了。    
    张鼓峰临近中苏边界,在图们江口上游20多公里的东岸,是一个海拔只有150米左右的高地。在天气晴朗的时候,还可以遥望海参崴海港。沙草峰是位于张鼓峰北方2公里多的一个隆起的山峰,其高度略低于张鼓峰。所说的张鼓峰事件就是日苏双方军队围绕这两个山峰,反复进行决死战斗的地方。    
    7月16日,日本大本营陆军部东条等人,对驻朝鲜日军司令官中村孝太郎中将下达命令,要驻朝鲜第十九师团尾高龟藏的部队集中到边境一带,准备向苏联进攻。7月30日,日军一个营抢占张鼓峰,次日又一个步兵营攻击位于张鼓峰以北的沙草峰,进行武装挑衅。8月5日,苏军开始反攻,经过5天激战,击退了日军。8月11日双方签订停战协定。在这次军事冲突中,日方出动7000人、大炮37门。苏军出动大约2万人,大炮近百门,还有200多辆坦克。由于苏军坚持自卫原则,日军也不敢扩大事端,张鼓峰事件便以日本帝国主义的挑衅失败而告终。    
    张鼓峰事件后,日德之间关于签订三国军事同盟的谈判继续进行。不过,这时日本统治集团内部对三国军事同盟的攻击对象问题发生了意见分歧。7月间,经五相(首相、外相、陆相、海相、藏相)会议讨论决定,军事同盟为“防共协定”的扩大,日本分别同德国签订反苏军事同盟,同意大利签订攻击英国的协定。但是,以东条为首的陆军将领对此表示反对,不同意军事同盟是“防共协定”的延续,不同意分别签,而主张签一个包括针对苏、美、英、法在内的三国军事同盟。外务省反对陆军的主张。驻德大使东乡甚至要求停止谈判,以免恶化同美、英、法的关系,对日本的将来不利。海军也不同意陆军的方案。海军省次官山本五十六认为,这样的军事协定会激起日本同美、英的战争,而日本海军兵力届时将抵不过美国。海军和外务省的基调是只以苏联为对象。陆军的主张是全盘接受了德国的主张。德国预计将来对英、法、美作战,要求不仅把苏联,也把英、法、美作为对象。近卫内阁在争论中下了台。1939年平沼骐一郎组阁后,前后又召开70次五相会议,谋求统一意见。    
    这时,日本侵略军长驱直入,攻占武汉,又陷广州,中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军事当局东条等人,渴望早日签订三国军事同盟,借以增加反苏的资本。为了用反苏的实际行动推动这一军事同盟的签订,以及对竭诚援助中国抗战的苏联进行武力恫吓,不使苏联通过蒙古就近支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北抗日斗争,日本帝国主义于1939年5月,又在中国东北的西部中蒙边境制造了诺门坎事件,发动了规模较张鼓峰事件更大的反苏军事挑衅。    
    早在军事行动之前,日本关东军就对诺门坎地区苏蒙兵力的配置及当地地形和自然条件进行了周密的侦察。所谓诺门坎地区,是指海拉尔以南约200公里的地方,即从汗达盖、将军庙、阿穆古郎一线到哈勒欣河的地区。    
    诺门坎周围是一片广阔的不毛之地,哈勒欣河东岸到处分布着沙丘、风淤沙堆和洼地。事件发生当时,又遍地丛生着杂草和灌木。在地形起伏较多的地方,坦克、装甲车、汽车等都难以行动。浩尔斯丁河从诺门坎中间穿过,把这个地区分成南北两地。浩尔斯丁河是哈勒欣河的一条支流,它是一条宽3—4米、水深约2米的小河流,但其河谷的宽度约达1500米,是个泥泞地带。1935年,日本关东军测量队员曾在这条浩尔斯丁河流域被蒙军抓住。    
    在发生战斗的地方,哈勒欣河宽约30—40米,水深约2米,流速每秒约1米,只要拥有渡河工具,部队渡河并不困难。    
    哈勒欣河西岸的台地,看来比河面至少要高50米。苏军炮兵就在这些台地部署阵地,并充分利用了制高点,猛烈地轰击日军。但从日军一侧,却完全看不到台地上的苏军情况。    
    日本关东军在进行了详细的侦察和部署之后,1939年4月,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就命令所属各兵团司令官要执行《满苏边境纠纷处理纲要》。纲要指出,一旦发生纠纷,要求前线部队“断然采取坚决果敢的行动”,至于对由此而产生的事态进行处理和收拾局面,要“信赖上级司令部”。    
    5月11、12日,日本侵略军两次同蒙古骑兵交火。15日,日军驻海拉尔第二十二师团的部队将蒙军赶回哈勒欣河西岸。6月,苏联集中兵力准备同日军一战,7月成立第一集团军,下辖3个步兵师、2个坦克旅、1个空降旅和1支炮兵部队。为调整苏蒙军事行动,以后贝加尔军区为基础,组成远东方面军。日军方面,由关东军直接出面指挥,6月间出动一批飞机对塔姆斯克机场等军事设施轮番轰炸,并派第一坦克团的主力增援边境日军,一场激烈的军事进攻就这样开始了。    
    据苏联前线司令官朱可夫回忆,日军狂轰滥炸的目的在于夺取制空权,以保证其部队将要进行的大规模战役。后来证实,日军6月份确实在哈勒欣河地域集中部队,并正进行准备,以实施根据军事侵略计划制定的所谓“诺门坎事件第二阶段”的战役。战役的当前目标是:    
    ——围歼哈勒欣河东岸全部苏蒙军队;    
    ——渡过哈勒欣河,前出至河的西岸,以便消灭苏蒙预备队;    
    ——夺取并扩大哈勒欣河西岸之登陆场,以保障尔后的行动。    
    为了实施这一战役,日本军事当局陆续增援部队,并下令组成第六军,司令部设在海拉尔。第二十三师团、第八边防警备队等编入第六军属下。日军的如意算盘是,于7月上半月完成这一进攻战役,以便在秋季到来之前结束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全部军事行动。东条英机对他们蓄意发动的进攻充满信心,为了宣扬日军的“战功”,他甚至把一些外国新闻记者和武官邀请到作战地区,观看他们的胜利进军。在被邀请的客人中间,有希特勒德国和法西斯意大利的新闻记者和武官。    
    7月3日拂晓前,蒙军的苏联总顾问阿弗宁上校到巴英查岗山视察蒙军骑兵第六师的防御。但是,完全出乎意外,他发现那里有日军,他们乘黑夜偷渡了哈勒欣河,正向蒙军第六师进攻。日军由于数量上的优势,在7月3日拂晓前占领了巴英查岗山及其邻近地区。蒙军骑兵第六师退至巴英查岗山西北地区。考虑到新形势的危险性,阿弗宁上校立即向苏军指挥部报告了巴英查岗山的情况。很明显,从这个地域日军可以毫不受阻拦地对苏军主力的侧翼和后方进行突击。    
    鉴于当时的情况,朱可夫随即命令所有的预备队立即向巴英查岗山方向前进,并向敌人展开进攻。同时命令炮兵和轰炸机、歼击机加强对哈勒欣河渡口的轰炸和炮击,阻止日军继续渡河和在巴英查岗山地域集中兵力。上午9时左右,苏坦克第十一旅前卫营的先头分队进抵巴英查岗山地域。双方随即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厮杀。    
    日军在巴英查岗山集中了1万余人,而苏军只有1000人,双方力量虽然悬殊,但在进攻中,苏联的炮兵和坦克部队却表现了非凡的勇敢。苏军在行进间歼灭了刚渡河的日军,并向云集在巴英查岗山的日军展开了猛烈的攻击。    
    下面是一个名叫中村的日本士兵,在他的日记中所写的关于7月3日的交战情况:    
    “90辆坦克突然向我们冲来。我们当时惊慌失措;战马嘶鸣,拖着火炮前车四处奔跑,汽车也四处乱窜。空中,我军两架飞机被击落。官兵上下都胆颤心惊。我们嘴里越来越常说的字眼是‘可怕’、‘可悲’、‘心惊胆颤’、‘惊心动魄’。”    
    7月4日,白天和晚上,战斗都在继续着。直至5日凌晨3时,日军的抵抗最后被粉碎,日军开始仓皇向渡口退去。但是,他们自己的工兵由于害怕苏军坦克的突破,已把渡口炸毁。日军军官全副武装跳入河里,他们大部分溺死在水中。    
    侵占巴英查岗山的日军残余部队,全部被歼灭在哈勒欣河巴英查岗山的东面斜坡上。几千具尸体,大量被击毙的马匹,一堆堆被击毁的火炮、迫击炮、机枪和车辆,铺满了巴英查岗山。在这几天的空战中,日军损失飞机45架,其中包括20架俯冲飞机。


第一部分 武士世家第15节 顽敌碰壁(2)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