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427-类经 >

第80节

427-类经-第80节

小说: 427-类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处。肾为至阴之脏而邪居之,故病深难已。此不言刺者,必缺失也。王氏曰∶大钟、太溪悉主之。皆本经穴。牖音有。) 
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非癃也,数便,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刺足厥阴。(肝脉过阴 
器,抵少腹,布胁肋,故为腰腹小便之病。凡小水不利为癃,今曰如癃状,非癃也,盖病不在水而在于肝邪之陷,故亦 
如小便不利而急数欲便也。意恐惧者,肝气不足也。腹中悒悒,不畅之貌。皆当刺足厥阴之经,王氏曰∶太冲主之。即 
本经穴。癃,良中切。悒音邑。) 
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刺手太阴、阳明。(此下言五脏疟刺而并及于胃也。肺者心之 
盖也,以寒邪而乘所不胜,故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复热而心气受伤,故善惊如有所见。当刺其表里二经,以泻阳明之 
实,补太阴之虚也,王氏云手太阴之络列缺,阳明之原合谷主之。)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 
刺手少阴。(疟邪在心,故烦心甚,欲得水以解也。心本阳脏,为邪所居,则阳虚阴盛,故反寒多而不甚热。王氏曰神门 
主之,即手少阴穴。)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刺足厥阴见血。(肝属木,故色苍苍然。肝郁则气逆, 
故太息。木病则坚强,故其状若死。刺足厥阴见血者,王氏曰中封主之。按∶上文已言足厥阴等疟,而此重言之。盖上 
文所言者,言经病也,故复明脏病之详如此,下文脾肾胃三脏义同。)脾疟者,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 
刺足太阴。(脾以至阴之脏而疟邪居之,故令人寒。脾脉自股入腹,故为腹中痛。寒已而热则脾气行,故肠中鸣。鸣已则 
阳气外达,故汗出而解也。刺足太阴者,王氏曰商丘主之。)肾疟者,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 然,手 
足寒,刺足太阳、少阴。(洒洒,寒栗貌。肾脉贯脊属肾,开窍于二阴,故腰脊之痛苦于宛转而大便难也。 然,眩动 
貌。目视不明,水之亏也。手足寒,阴之厥也。刺足太阳、少阴之表里,取穴如前。 音眩。)胃疟者,令人且病也,善 
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腑有六而此独言胃者,以胃为六腑之长也。邪在阳明则胃病及 
脾,故善饥不能食而支满腹大也。当兼刺阳明之表里,王氏曰∶厉兑、解溪、三里主之,足阳明者取此三穴,足太阴刺 
其横脉出血,谓足内踝前斜过大脉,则太阴之经。盖即商丘也。) 
疟发身方热,刺跗上动脉,开其空,出其血,立寒。(此下言诸疟之刺法也。身方热者,谓于未发之前,热将作也。 
疟之先热者,温疟也。跗上动脉,当是足阳明之冲阳穴。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热盛气壮,故出其血,可以退热邪也。) 
疟方欲寒,刺手阳明、太阴,足阳明、太阴。(疟方欲寒,寒之将发未发也。刺手足阳明,可以泻热;刺手足太阴,可以 
补阴。王氏曰当随此四经之井俞而刺之。)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中针,旁五 俞各一,适肥瘦出其血也。(满大急, 
阳邪之实也。背为诸阳所出,故当刺之,即五 俞也。 者,胁也,一曰旁开也。《水热穴论》曰∶五脏俞旁五,以泻五 
脏之热。即此谓也。盖此五者,乃五脏俞旁之穴,以其旁开近胁,故曰旁五 俞,即魄户、神堂、魂门、意舍、志室也, 
皆足太阳经穴。适肥瘦出血者,谓瘦者浅之,少出血;肥者深之,多出血也。 音区。)疟脉小实急,灸胫少阴,刺指井。 
(脉小实急,阴邪胜也。阴盛者生内寒,故当灸胫之少阴以散寒,刺指之井以补阳也。王氏曰灸胫少阴,是谓复溜;刺 
指井者,谓足太阳之至阴。)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五 俞背俞各一,适行至于血也。(此节重复。)疟脉缓大虚,便宜 
用药,不宜用针。(针有泻而无补,故脉虚者不宜用针。《脉度篇》曰∶盛者泻之,虚者饮药以补之。即此之谓。)凡治疟, 
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先时邪正未合,故可以治。既合而治,则邪正不分,反伤气矣。)诸疟而脉不 
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先视身之赤如小豆者尽取之。(脉不见者,邪盛气逆而脉伏也,故当刺十指之血以泻其实。) 
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也。(十二疟者,如前之六经六藏也。其发不同,故当因其形证而 
察属何经之病。)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一刺之病气虽衰,犹未觉也,故必再刺, 
始知其效,三刺而后病可已。)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如下文。)不已,刺 中盛经出血;(即委中也。其穴在足太阳, 
故曰盛经。)又刺项已下挟脊者必已。(足太阳之大杼、风门也。)舌下两脉者,廉泉也。(任脉穴。)刺疟者,必先问其病 
之所先发者,先刺之。(先伐其本也。如下文。)先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头上者,上星、百会也, 
督脉穴。两额者,悬颅也,足少阳穴。两眉间者,攒竹也,足太阳穴。)先项背痛者,先刺之。(在项者,风池、风府主 
之。在背者,大杼、神道主之。风府、神道俱督脉穴,风池足少阳穴,大杼足太阳穴。)先腰脊痛者,先刺 中出血。(腰 
背皆属太阳,故当刺委中穴。)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阴、阳明十指间。(手少阴、阳明,皆以井穴为言。又刺十指间者, 
各随其所病之经也,亦取井穴。)先足胫 痛者,先刺足阳明十指间出血。(十指间出血者,各因邪居之所泻其井也。)风 
疟,疟发则汗出恶风,刺三阳经背俞之血者。(三阳经背俞之血,谓足太阳膀胱俞、足阳明胃俞、足少阳胆俞,皆足太阳 
经穴。 痛甚,按之不可,名曰 髓病,以 针针绝骨出血,立已。( ,胫骨也。按之不可,痛益甚也。其邪深伏, 
故名曰 髓病。 针,第一针也。绝骨本名悬钟,足少阳经穴。 音杭,又下敬切。 音酸。 音附。 音谗。)身体小 
痛,刺至阴。(足太阳经穴。)诸阴之井无出血,间日一刺。(此承上文而言,凡取诸阴之井,皆不可使之出血,但间日一 
刺之,则邪气自泄矣。然则可出血者,惟三阳之井,而真阴不可伤也。)疟不渴,间日而作,刺足太阳。(不渴者,内无 
邪,邪在表耳,故当刺足太阳。)渴而间日作,刺足少阳。(渴则邪在表里之间,故当刺足少阳。《杂病篇》曰∶疟不渴, 
间日而作,取足阳明。渴而日作,取手阳明。与此不同,见针刺类五十三。)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刺。(五十九刺法, 
详针刺类三十九、四十。) 

十六卷疾病类
五十一、如疟证
属性:(《素问·至真要大论》) 
帝曰∶火热复恶寒发热,如有疟状,或一日发,或间数日发,其故何也?(凡病寒热,多由外感,然有不因风寒而 
火热内盛者,亦为恶寒发热,其作有期,状虽似疟而实非疟证,故特为问辨也。)岐伯曰∶胜复之气,会遇之时,有多少 
也。阴气多而阳气少,则其发日远;阳气多而阴气少,则其发日近。此胜复相搏,盛衰之节,疟亦同法。(夫寒热者,阴 
阳之气也。迟速者,阴阳之性也。人之阴阳则水火也,营卫也。有热而反寒者,火极似水也。寒而反热者,阴极似阳也。 
阴阳和则血气匀,表里治;阴阳不和,则胜复之气,会遇之时,各有多少矣。故阳入之阴,则阴不胜阳而为热;阴出之 
阳,则阳不胜阴而为寒。又若阴多阳少,则阴性缓而会遇迟,故其发日远;阳多阴少,则阳性速而会遇早,故其发日近。 
此胜复盛衰之节,虽非疟证,而多变似疟,法亦同然。所谓同者,皆阴阳出入之理也。然同中自有不同,则曰是疟,曰 
非疟。是疟非疟者,在有邪无邪之辨耳。真疟有邪,由卫气之会以为止作;似疟无邪,由水火争胜以为盛衰,此则一责 
在表,一责在里,一治在邪,一治在正,勿谓法同而治亦同也。同与不同之间,即杀人生人之岐也,学人于此,不可不 
察。) 

十六卷疾病类
五十二、咳证
属性:(《素问·咳论》全 附∶咳证治法)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令,平声。咳,康盖切。)帝曰∶愿闻其 
状。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邪气,风寒也。皮毛先受之则入于肺,所以从其合也。) 
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肺脉起于中焦,循胃口上膈属肺,故胃 
中饮食之寒,从肺脉上于肺也。所谓形寒寒饮则伤肺,正此节之谓。)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如肝当 
受病于春,以其时也;然有非木令之时而肝亦病者,正以肺先受邪,而能传以与之也。凡诸脏腑之非时受邪者,其义皆 
然。所以五脏六腑虽皆有咳,然无不由于肺者。)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 
痛。(治时,治令之时也。上文言外内合邪,此即其证。邪微者浅而在表,故为咳。甚者深而入里,故为泄为痛。)乘秋 
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此即治时受病也。故当其时者, 
必先受之。) 
帝曰∶何以异之?(此下辨五脏之咳不同也。)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肺主气而司呼吸, 
故喘息有音。唾血者,随咳而出,其病在肺,与呕血者不同。)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仲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心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上挟于咽,故病喉中梗介、咽肿喉痹也。介介如有所梗,妨碍之意。)肝咳之状,咳则两胁 
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 下满,(肝脉布胁肋,故病如是。 ,腋下胁也。 ,区、去二音。)脾咳之状,咳则右 
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脾脉上膈挟咽,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故为 下痛而阴阴然痛引肩背。 
脾应土,其性静,故甚者不可以动,动则增剧也。按∶脾咳则右 下痛者,盖阴土之气应于坤,出西南也。观《平人气 
象论》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岂非阳土之气应于艮而出东北乎?人与天地相参,理有无往 
不合者。剧音极。)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肾脉贯脊系于腰背,故相引而痛。其直者入肺中,循喉 
咙,故甚则咳涎。盖肾为水脏,主涎饮也。) 
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此下辨六腑之咳不同也。)岐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五脏之久咳不 
已,则病及于腑,皆各因其合而表里相移也。)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脾与胃合, 
故脾咳不已,胃必受之。胃不能容,则气逆为呕。长虫,蛔虫也,居肠胃之中,呕甚则随气而上出。蛔音回。)肝咳不已, 
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胆汁,苦汗也。)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遗失,《甲乙经》 
作遗矢,大肠病也。矢,屎同。)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小肠之下,则大肠也。 
大肠之气,由于小肠之化,故小肠受邪而咳,则下奔失气也。)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膀胱为 
津液之府,故邪气居之,则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久咳不已,则上中 
下三焦俱病,出纳升降皆失其和,故腹满不能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此下总结诸 
咳之证而并及其治也。诸咳皆聚于胃,关于肺者,以胃为五脏六腑之本,肺为皮毛之合,如上文所云皮毛先受邪气及寒 
饮食入胃者,皆肺胃之候也,阳明之脉起于鼻,会于面,出于口,故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肺为脏腑之盖而主气,故令 
人咳而气逆。)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帝曰∶善。(脉之所注者为俞, 
所入者为合,所行者为经,诸脏腑皆然也。详经络类十四、十六。愚按∶咳证必由于肺,而本篇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又曰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则不独在肺矣。盖咳有内伤外感之分,故自肺而传及五脏者有之,自五脏 
而传于肺者亦有之。如风寒暑湿伤于外,则必先中于皮毛,皮毛为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