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百战奇略 >

第18节

百战奇略-第18节

小说: 百战奇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④ 
唐调露元年⑤,突厥⑥阿史德温傅⑦反,诏礼部尚书、检校右 
卫大将军裴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讨之。军次⑧单于⑨界北, 
暮已立营,堑壕既周 ,行俭更命徙营高冈 。吏“吏士安堵, 
不可扰 。”不听,徙之。比夜,风雨雷霆暴至,前设营所,水 
深丈余,莫不骇叹,因问何以知风雨也,行俭笑曰 :“自今但 
依我节制,毋问我所由知也 。”⑩ 

       【注释】 
     ①沮泽、圮毁之地:沮泽,即沼泽之地,圮毁,即被水冲 
毁的坍塌之地。圮,马本及唐本皆作“北 ”,今从王本和汪本。 
     ②环龟:即四周低中间高的形似龟背之地。 
     ③都中高:意即居于四周低中间高之地。 
     ④历沛圮,坚环龟:语出《司马法·用众第五 》,但与原 
文略异,原文为“历沛历圮,兼舍环龟 ”。王本及汪本作“历 
沛历圮,坚舍环龟 。”沛,有水草的低洼地。此句意思是:部 
队经过沼泽低洼地或被水冲毁的坍塌地时,要选择四周低中间 
高的地形宿营。 
⑤调露元年:调露,唐高宗年号,马本及各本皆误作“甘露 ”, 
今据史校改。调露元年,‘即公元679年;是年十月,东突 
厥阿史德温傅举兵反唐,次年三月,裴行俭率军抵达单于都护 
府界北。 
     ⑥突厥 :我国古代北方地区的一个游牧民族,兴于金山 
 (今阿尔泰山)南部,初属柔然统治,六世纪中叶,击败柔然, 
建政权于今鄂尔浑河流域,占有东至辽河,西抵里海(一说咸 
海 ),南到阿姆河南,北越贝加尔湖的辽阔地区。隋初,分裂 

…  31…

百战奇略                                                            ·129· 

为东突厥和西突厥两部分。本篇所称“突厥 ”,是指东突厥。 
      ⑦阿史德温傅:东突厥一部落酋长。马本及各本皆误作“ 
阿史德湿傅 ”,今据史校改。 
      ⑧次:停留,驻扎。 
      ⑨单于:这里指“单于都护府 ”。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 
 664年)改云中都护府置, 
治云中古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 ),统漠南突厥部落诸州 
事,辖境当今内蒙古阴山、河套一带。 
      ⑩本篇史例出自《新唐书·裴仁俭传》。 

…  32…

百战奇略                                                            ·130· 

                               33.争战 

       【提示】 
      本篇以《争战》为题,旨在阐述争夺有利地形条件对作战 
胜败的重要性问题。它认为,对敌作战中,凡是有利地形,都 
应先敌抢占它,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有利地形一 
旦为敌抢先占领时,就不可盲目进攻它,而要等待敌情发生变 
化时再行攻击才为有利。战争的实践表明,地形条件的好坏, 
无疑是直接影响战局发展变化的重要客观因素。占领了有利地 
形,就可能打胜仗;失去了有利地形,就可能打败仗。这在战 
争发展史上是不乏其例的。三国时期司马懿破诸葛亮五攻曹魏 
之战,便是体现先敌抢占有利地形而取得战场主动权的成功战 
例。 
      魏明帝青龙二年(公元234年)四月,蜀相诸葛亮率军 
北出斜谷,向曹魏发动第五次进攻。诸葛亮鉴于此前四次北攻 
曹魏“皆以运粮不继 ”(见《资治通鉴·魏纪四》)而未获得 
成功,乃分兵于兰坑地区“屯田为久驻之基 ”(同上),以解 
决对敌作战的物资保障问题。当时,魏将司马懿率军屯驻于渭 
水之南,采取背水为阵、坚壁不战的方针。诸葛亮企图攻占北 
原要地以“隔绝陇道 ”,陷魏军于困境而迫其决战。然而,此 
计却被魏将郭淮所识破,他向司马懿建议并亲自率军抢先占领 
了北原。诸葛亮见一计未成,又施一计,采用“现形于西”而 
实东攻的佯动误敌战法,企图东进攻占阳遂,结果又被郭淮慧 

…  33…

百战奇略                                                           ·131· 

眼所识破。诸葛亮企图先敌占领北原、阳遂的作战行动连遭挫 
折后,蜀军面对固守不战的司马懿,已完全陷于无可奈何的被 
动局面。此后,诸葛亮五攻曹魏之战所以没有成功,固然有其 
国内政治、经济方面的深刻原因,但就军事战略而言,蜀军未 
能先敌抢占北原要地以实现其“隔绝陇道”而陷魏军于困境的 
战略企图,也是蜀军未获成功的一个不可小视的原因。 

       【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倘若遇到对作战有利的地形,应当抢先占 
据它,凭此作战就能胜利。如果有利地形为敌人先期占领,我 
军便不可贸然发动进攻,而应等待敌人自身发生变化,再乘机 
发起攻击才有利于取胜。诚如兵法所说 :“遇有敌我双方必争 
的有利地形,已为敌人抢先占领了,就不要贸然发动攻击 。” 
      三国时期,魏明帝青龙二年(公元234年 ),蜀国丞相 
诸葛亮率军(十万)出斜谷北攻曹魏,且在兰坑一带垦田种地。 
此时,魏国大将司马懿率兵驻屯在渭水之南,其部将郭淮推测 
诸葛亮一定要争夺北原,便建议魏军抢先占领该地,但在讨论 
中多数人认为不必如此。郭淮因此而进一步分析说:“倘若诸 
葛亮跨过渭水而登上北原,再派兵控制了北部山区,就会切断 
陇道,动摇民心,这将是不利于国家大计的 。”司马懿听完郭 
淮的一席话非常赞赏,并派他率兵进屯北原。就在郭淮所部进 
占北原,正在构筑工事之际,蜀军大批赶到这里,郭淮于是挥 
军迎击之。几天后,诸葛亮大张旗鼓地调兵西行,郭淮的部将 
们都认为诸葛亮要攻打魏军西部阵地,唯独郭淮看出诸葛亮是 
用“示形 ”之法伪装向西进攻的样子,以此诱使魏军前去应 
战,而真正企图则是向东进攻阳遂。当天夜里,蜀军果然向阳 

…  34…

百战奇略                                                          ·132· 

遂发起进攻,但因郭淮预先有所准备,才使魏军没有打败仗。 

       【原文】 
      凡与敌战,若有形势便利之处,宜争先据之,以战则胜。 
若敌人先至,我不可攻,候其有变则击之,乃利。法曰 :“争 
地勿攻 。”① 
三国魏青龙二年,蜀将诸葛亮出斜谷②,并田③于兰坑④。是 
时,魏将司马懿屯渭南,郭淮⑤策亮必争北原⑥,宜先据之, 
议者多谓不然。淮曰 :“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 
摇荡民心,此非国之利也 。”懿善之,淮遂屯北原。堑垒未成, 
蜀兵大至,淮遂逆击之。后数日,亮盛兵西行,淮将皆以为欲 
攻西围⑦,淮独以亮见形于西,欲使兵众应之,必攻东耳。其 
夜,果攻阳遂⑧,有备不败。⑨ 

       【注释】 
     ①争地勿攻:语出《孙子兵法·九地篇》,但与原文略异, 
原文是 :“争地则无攻。” 
     ②斜谷:山谷名。位于今陕西郿县西南终南山,谷呈南北 
走向,南口曰褒,北口曰斜,故又名“褒斜道 ”。 
     ③田:马本及诸本皆误作“由 ”,今据史校改。田,这里 
作动词,意谓屯田。 
④兰坑:地名。位于今陕西郿县西之渭水南。 
     ⑤郭淮。三国魏将。阳曲(今山西太原北)人,字伯济。 
魏文帝时,任雍州刺史,封射阳亭侯。明帝时,任征西将军, 
都督雍凉诸军事,长期驻守关右,后任车骑将军,封阳曲侯。 

…  35…

百战奇略                                                          ·133· 

      ⑥北原:地名。位于今陕西宝鸡与郿县之间的渭水北岸, 
军事要地。 
      ⑦西围:马本及诸本皆误作“西国 ”,今据史校改。西围, 
乃魏军营垒之称。 
      ⑧阳遂:地名。故址在北原东,即今陕西郿县西之渭水北。 
      ⑨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魏书·郭淮传》。 

…  36…

百战奇略                                                           ·134· 

                              34.地战 

       【提示】 
本篇以《地战》为题,旨在从战略的高度进一步阐述地理条件 
与战争实践的关系,揭示充分利用有利地形乃是实现“以寡敌 
众,以弱胜强”的重要条件。它认为,战争指导者仅仅从兵力 
对比上知道敌人可以打和自己能够打,这仅有一半胜利的可能 
性,而只有知道敌人可以打和自己能够打,同时又能得“地利 
之助 ”,即充分利用了有利地形条件时,才有取得作战全胜的 
把握性。战争总是在一定的空间进行的,换言之,空间则是战 
争赖以进行的载体。因此,任何战争无一不受地理条件的影响。 
本篇再次强调“地利之助”对作战胜负的重要性,这无疑是十 
分正确的。得“地利”者得胜利,失“地利”者遭失败,这在 
战争的历史上是不乏其例的。十六国时期,南燕主慕容超因主 
动放弃险要地形而终于败亡于东晋的事实,就是一个失“地利 
 “者遭失败的典型战例。 
      东晋义熙五年(公元409年)四月,晋安帝派遣大将刘 
裕率兵十万北攻南燕,仅用八个月就灭亡了南燕。南燕的败亡, 
除了政治上的腐败和内部不团结等原因外,在战略指导上犯了 
弃险不守、纵敌深入的错误,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它从反面 
说明了充分利用有利地形条件对赢得战争胜利的重要作用,这 
是战争指导者不可疏忽的大问题。晋军北进,必经大岘山险要 
地带。据明清之际著名学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称:大 

…  37…

百战奇略                                                            ·135· 

岘山位于今山东临朐县东南一百五十里,山势十分险峻,山高 
七十余丈,周围二十里,其上有穆陵关,路狭仅容一车通过, 
素有“齐南天险”之称。显而易见,这里无疑是南燕抗御东晋 
军北进的战略要地。如果南燕皇帝慕容超能够倾听并采纳将军 
公孙五楼所提建议的上策,以兵扼守大岘山,不仅可以阻止晋 
军长驱北进,而且运用持久疲敌的战法,还有伺机反攻取胜的 
可能。但是,慕容超刚愎自用,一意孤行,有险不守,纵敌深 
入,最后落得个国破身亡的可悲下场。 

       【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全军必须占据有利地形条件,这样就可以 
用较少的兵力抗击兵力众多的敌人,用力量弱小的部队战胜力 
量强大的敌人。人们通常所说的,知道了敌人可以打,也知道 
了自己部队能够打,但不知道利用有利地形条件,胜利的可能 
性只有一半。此话也就是说,既知道了敌方情况,又知道了己 
方情况,但不知道借助于有利地形条件,那么,也就不能取得 
全胜的战果。诚如兵法所说 :“天候气象虽然有利,但不如地 
形条件有利 。” 
      东晋安帝派遣大将刘裕率军进讨南燕。南燕皇帝慕容超召 
集群臣研究抵抗晋军之策,征虏将军公孙五楼献计说 :“晋军 
强劲果断,利于速战速决,他们初来锋锐气盛,不可以立即迎 
击它。应当据守大岘山险,阻截晋军使其不得深入我境,以旷 
 日持久的战法,来消磨晋军的锐气。我们可以从容不迫地选拔 
精锐骑兵二千人,沿着海边南下,切断晋军的运粮道路;再派 
左将军段晖率领大军,顺大岘山东进,从而对晋军形成前后夹 
击之势,这是上策。命令各地将吏凭险固守,计点军资仓储而 

…  38…

百战奇略                                                           ·136· 

留足所需物资之外,其余的一律焚毁,铲除田间禾苗,使敌人 
来了得不到可以利用的东西,以坚壁清野的办法,来等待敌人 
可能出现的破绽,这是中策。放纵敌人越过大岘山,我们再出 
城迎战,这是下策 。”慕容超听后说:“我们京都地区繁荣昌 
盛,人口众多,不可能一下子都把他们迁入城内固守;青苗已 
布满田野,也不可能全都铲除,假如说采用此种铲苗守城的办 
法,可以保全性命的话,我也不能同意这样干。我们现在是据 
有五州地盘的强国,山河环绕而地形险固,战车万辆,战马万 
群,即便让敌人越过大岘山而进到平原地区,再从容不迫地用 
精锐部队袭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