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从战列舰到核潜艇 >

第4节

从战列舰到核潜艇-第4节

小说: 从战列舰到核潜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谂诜坷铮嗣强梢钥吹绞迪吧湍昵岬闹形揪僭谀抢锕ぷ鳌�
    “楼下”阶层的最高人物是纠察长,他负责全舰的纠察工作。作为舰上的一名高级水兵,在穿着礼服参加检阅时,只有他一个人身着长礼服并佩带宝剑。军士长、轮机班长和司炉班长,同下级士官和技术兵一样,有他们单独的餐厅。
    每一个下级水兵餐厅(也叫舰舷“侧炮”餐厅,因为在帆船时代,水兵都住在侧炮的后部,而他们的餐厅也因此而得名)都由一名上等水兵——上等水手、上等司炉或上等报务员领导。这些餐厅是很拥挤的,特别是准备打仗的时候,舰上增加了各种各样的专业人员,如无线电定位和监听员。雷达兵和标图员,雷达技师以及防空炮手等等。更有甚者,他们这些人,为了睡觉不得不在一些空地上支起他们的吊床。每个餐室都有自己备办的食物,两位厨师拿着食品到舰上厨房去烤炙或炖熟。为了改善伙食,舰上的餐厅小卖部允许各餐室对官方的伙食津贴进行捐助,但是大多数老水兵都宁愿吃得省一点,以便分一些饮食尾子。后来,虽然在大舰上实行了“总食堂”制,但餐厅小卖部制度在驱逐舰和一些较小的军舰上还是盛行了许多年。
    军舰上日常生活是很正规的,不论是在海上还是在港口,每一艘级别较低的军舰都要向级别比它高的军舰致敬。这是根据海军军官名册上舰长的礼宾顺序来决定的,一艘战列舰舰长通常要比其他军舰舰长的军衔高。所以,当军舰互相通过时,会有很多的哨子声和军号声,军官和水兵们都在上甲板上立正,如果另一艘军舰的舰长出来站到一舷上,他会受到与他的军衔相称的礼遇。在星期天,舰员们都到甲板上集合作礼拜和分部门进行阅兵。舰上每个部门大约有50人,由部门长领导,他要象陆军排的排长了解其士兵那样,了解他的水手和司炉兵。每天,副舰长为了处理舰员请假和触犯军纪的事情都要举行一次仪式;而每周还有一次更为庄重的仪式,是由舰长本人主持的。有时,当舰员们听到“停止工作”的命令后,会集合在一起,一声令下“脱帽”,舰员们会立即摘下自己的帽子,静听着重要布告的宣读。或者是每月一次的《军事法规》一书的背诵,或者是宣布由舰长签署的对犯了严重错误者的判决书(那些重大的案子需要由将军来批准)。在军官们的陪同下,舰长宣读判决书,而罪犯却站在两名警察中间,一动不动地听着对他的宣判。
    很少人对犯罪者有所了解,因为这艘浮动的兵营很大。如果是拘留处分,被拘留者经常要送到岸上的拘留所中,释放以后可能会送到另外一艘军舰上去工作。海军的纪律是迅速执行的,也是很严格的。
    战列舰上经常进行清洁和油漆工作,火炮要经常揩擦,舰上携带的小船及其家具也要经常维修。为了迎接副舰长的检查,特别是每星期六早晨舰长的检查,餐桌要刷洗得干干净净,铜器也要擦得发亮。在号手吹过一次长G音之后,那位大人物——舰长就会大步流星地沿着过道走过来,到各层甲板和各个餐厅去检查。他会不时地停下来,用手指头摸一摸窗台和镜框,如果他的白手套被弄脏了,陪同他的副舰长会立即转身让协长解释原因,协长会马上去问部门长,部门长又会去问军士长,军士长再去问中士,最后,中士只有去问上等兵了。
    当军舰在港口停泊时,每天晚上舰上的领导人——通常是副舰长、协长或值日官,都要在军士长和他的随员陪同下,到各个餐厅去进行传统性的检查。那些没有当班的水兵们都会一动都不动地立正,等候着这个小检查团的到来,为了避免发生各种事故,执行严格的纪律当然是很必要的,虽然小舰上也执行同大舰一样的严格纪律,但很奇怪,相比之下大舰显得更安静一些。所有军舰上的生活都是修道院式的,不许女人在舰上过夜或随舰航行。但是,当军舰在外国港口停靠时,女人可以作为军官的客人上舰来参加宴会或招待会。舰上鼓励开展各种体育活动:足球赛在岸上举行,水球和赛艇在港口里进行,拳击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活动项目。在这座浮动的“城镇”上,就是通过这些体育活动,才使得不准在一起的水兵们和陆战队员们互相认识。
    由于军官和水兵在教育程度及社会背景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他们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隔阂,但是,由于他们之间有一种真正的、互相尊重的共同感情,他们之间的这道鸿沟是能够弥合的,即便在最大的军舰上也是这样。在舰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业技术,每个人在海上都要冒险——在这一点上,大家都是平等的。所有这些,都是促使他们团结在一起的一种强大的结合力。战列舰是不运载“乘客”的,舰上身份最低微的水兵也有他自己的工作职责,他与舰长有共同的利益——要么把敌舰打沉,要么被敌舰打沉。对那些注意到战列舰生活方式的局外人来说,这种随和轻松的官兵关系,给人以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由两艘以上战列舰组成的中队中,有一艘战列舰悬挂旗舰将官旗。在旗舰上,将官的舰桥和该舰舰长的舰桥是分开的,每个舰桥都有自己的通信参谋部。将官的参谋人员中。也含有负责枪炮、鱼雷、信号、航海以及执行中队其他任务的各方面的军官。一位军衔为上校的军需官任将官的秘书。
    自无线电报问世以后,英国海军部不仅直接指挥舰队的军事行动,而且可以直接控制中队的行动,有时甚至还绕过编队指挥官,直接指挥单舰的行动。这种做法同陆军部和空军部都不同。因为为了防备敌人测出他的舰队的准确位置,舰队指挥员就要保持无线电静默,这样,在他的范围之内,他就不能很容易地协调各方面的行动了。从获取情报和分析战略形势方面看,舰队指挥员与他的陆上指挥员相比,处于一种不利的地位,因为陆上指挥员可以更有效地协调各军兵种的行动,例如他可以命令其岸基远程飞机去进行侦察或战斗,司令部的参谋人员可以从监听站或从破译敌人的无线电通讯中获取情报,而且能够保持从上述两种渠道得来的情报的交流。而这些,都是舰队指挥员做不到的。再者,海战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飞机、潜艇以及在远处的支援部队都可能卷入到战斗中去,这些只能靠岸上的指挥进行协调。从无线电报在舰上使用以后,舰队的高级指挥员就失去了很多行动上的自由——对于这一点,他们是没有一个人喜欢的。
    在本世纪30年代里,英国和法国海军都认为,战列舰可以很好地用来追赶和劫掠武装快速商船,或者是在其逃跑之前就用炮火把它消灭掉。但是,大多数国家的海军决策者仍然希望按照日德兰海战的模式进行战斗,或者是尽可能利用小型战列舰来进行那样的海战——这些小型战列舰队的产生是《华盛顿海军条约》规定的结果。不管是美国还是日本的海军将领们,都期待着打一场大战;而英国人则希望与日本人以及意大利人分别在远东和地中海打同样的海战。
    世界上现存的大多数战列舰都经过现代化的改装,有些战列巡洋舰已改成防护性更好的快速战列舰。到了1937年,由于《华盛顿条约》的废除,新的一代战列舰,即第三代无畏舰,在世界各大国海军中相继建造出来。美国,英国和法国均同意把战列舰的吨位从35,000吨放宽到45,000吨,而日本人则开始建造两艘吨位更大的“大和”级战列舰。德国原先打算在50,000吨的”俾斯麦”号和“提尔皮茨”号战列舰建成以后,再建造6艘战列舰加入到它的由重巡洋舰、战列舰、巡洋舰和轻型舰艇组成的庞大而平衡的舰队中去。但实际上,“俾斯麦”号和“提尔皮茨”号好几年以后才完工投入使用。德国的6年“Z计划”是居于这样的估计而制订的,即与英国的战争要到1945年才会发生。日本参战时有9艘战列舰和一艘战列巡洋舰,另外还有两艘战列舰在建造之中。意大利海军的4艘战列舰控制着地中海的中部,而且还有两艘战列舰不久将加入到地中海舰队中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皇家海军共有12艘战列舰.但是,除了“纳尔逊”号和“罗德尼”号以外,其他的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或者更早时候的产品,英国的大多数战列舰,都不是德国“俾斯麦”号的对手。当时,英国有6艘“乔治五世国王”级新战列舰正在建造之中。
    由于德国新的造船计划开展得很晚,所以在大战开始时,它的海军大舰很少。它只有两艘威力大、防护性好的战列巡洋舰“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诺”号以及三艘装甲巡洋舰。在战争的第二年,当德国的第一艘第三代无畏舰“俾斯麦”号问世以后——另一艘“提尔皮茨”号正在建造中,英国海军战列舰的力量就开始显得不够了。不论在近海还是远海都没有足够的力量来遏制德国的战列舰。这种情况与英国主力舰队在过去海战中所碰到的情况很不相同。现在,人们不能期待战列舰以大舰队的形式在北海(其基地又在附近)作战了。它的新战区在广阔的大西洋或更远的海区中。德国的为数很少的几艘重型军舰,通常都是单舰或双舰进行部署,作为远程商船袭击舰来使用的。对此,只有战列舰才能制服它们。只要德国的一艘大舰——不论是战列舰还是战列巡洋舰,出现在大西洋上(由油船在预先指定的海区进行支援),盟国的商船队都会处在危险之中。因此,这时的许多船队,特别是那些运兵船队,都要求英国派出战列舰进行护航。
    在过去的海上对抗中,英国主力舰队经常在北海巡弋,有时也短期出海去拦截德国远洋舰队。但是,从1939年起,英国的本上舰队及战列舰队必须长时间地出海去执行任务。在1914…1918年的战争中,德国的大洋舰队从未跨过北海,越过英伦三岛这道漫长的天然防线而进入大西洋。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它的商船袭击舰都能够逃避英国巡洋舰的监视而闯进大西洋。它们有时会消失在茫茫的大洋深处,有时又会出现在某条航道上。即使英国海军出动远程飞机并使用雷达,也很难发现它们,弄不清它们是出去寻找目标了,还是已经返回港口了。德国使用辅助巡洋舰来袭击那些没有护航的商船队是非常成功的,虽然它的大型军舰数量不多,但它们还是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强大的英国作战编队只有随时处于战备状态,才能够对付它们。
    在法国沦陷差不多一年之后的1941年5月,也就是美国参战前6个月,德国的“俾斯麦”号战列舰在重巡洋舰“欧根亲王”号伴随下闯进大西洋,5艘油船和2艘供应舰对它们进行支援。英国本土舰队总司令托维上将很快就得知德国上述编队已经出海。不久,他的巡洋舰先后在丹麦海峡和冰岛与格陵兰岛之间的海区发现了这支编队。英国总共派出50多艘军舰进行追击,其中战列舰5艘,战列巡洋舰3艘,航空母舰两艘以及巡洋舰和驱逐舰多艘。首先参加战斗的是由霍兰德中将率领的“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和“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但是,这两艘军舰的状况都不佳。“胡德”号缺乏全装甲为它自身进行防护,也没有进行现代化的改装,而“威尔士亲王”号还没有完善其作战系统。然而,德国这支编队却不同,为了这次出击,他们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英国的霍兰德中将急于在“俾斯麦”号再次消失在大风雪中之前抓住它,所以他不得不迎头攻击。这样,“胡德”号就只能使用其前主炮对准敌人,但是敌人却能采用“T”字型战术,使用其一舷的全部火力对付“胡德”号。8分钟以后,“胡德”号中弹爆炸。可能是由于有一枚炮弹打中了它的弹药舱而引起的,该舰有1400多人丧身大海,仅有3人幸免。“威尔士亲王”号也受到巨型炮弹的打击严重受创,由于它有半数的主炮失灵,只好撤离战场。但是它毕竟击中了“俾斯麦”号的油舱,这虽然不是一次致命的打击,但却迫使德国人放弃了继续出击。卢金斯上将决定让“俾斯麦”号驶进法国的一个港口,而托维上将却决心不让它逃跑。这样,在横跨大西洋的途中,一场令人兴奋的海空战出现了:英国的巡洋舰和飞机跟踪着“俾斯麦”号,舰队航空兵的鱼雷击中了它的舵,使它失去了控制;然后,“乔治五世”号和“罗德尼”号战列舰的炮火使它失去了战斗力;一个小时后,“俾斯麦”号舰身起火,遭到很大的破坏;在中了英国军舰的鱼雷以后,“俾斯麦”号自己施放炸药终于沉到了海底。
    英国在对付另外其他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