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列舰到核潜艇-第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待着象纳尔逊时代那样进行海战:战列对战列;在近距离(不大于1英里)内进行冗长的相互交火;舰首装有金属撞角——一种最奇怪的新式武器——的战列舰,离开自己的战列队形去撞敌舰;然后,手持单刃刀、手枪和长矛的兵士们,一窝蜂地冲上敌舰去和敌人撕打(长矛这种武器在皇家海军中一直使用至1905年;至于单刃刀,“哥萨克”号军舰上的一名水兵维安,于1940年登上“阿尔特马克”号军舰时还使用过)。战列舰可以依靠其装甲来保护自己免于遭受致命伤,所以舰炮的重点都放在提高装药量和射击速度上了。从某些方面看,这时的海战战术又回到了早期时代,因为舰上安装了蒸汽机。它的航行就不必依靠风力了,所以,这些军舰又具备了使用橹桨的单甲板平底船所具有的机动性,虽然这种机动性大大地提高了。船用轮机发展很快,往复式发动机最终将会被蒸汽轮机所代替。光凭这一点,就可以大大地扩大军舰的作战半径。军舰在使用蒸汽轮机之前,在海上活动两三天后就得回港进行维修(蒸汽轮机最早是在“无畏”号战列舰上安装的,在它之前,还曾在一些小舰上使用过)。
几乎是同时出现的由后膛装弹的来福炮、蒸汽机和军舰装甲,标志着现代海军装备竞赛的开始。每一种型号军舰的出现,对另一个国家的海军都构成了威胁;如果法国出现了一艘新的战列舰,两年以后英国就会建造出一种威力更大的军舰来对付它。军舰的装甲越来越厚,由铁换成了强化钢板,舰炮越造越大,炮弹也随之越来越重.射程也越来越远.大概从1880年起,战列舰就为世人所知了。它的吨位越来越大,火力也越来越强,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因此,造价也就更高了。旧式的木制三层甲板战列舰,有的装有100多门前膛装弹炮,虽然它的建造时间很长,但是它的寿命也很长,它可以使用五、六十年而不需要改装。然而,由全钢制成的装甲战列舰,虽然舰上的重装备很多,建造的时间也不长(“无畏”号只用了一年),但是,使用的时间却缩短了。
正当蒸汽机、舰炮和舰船装甲的技术革命使战列舰成为一种新的进攻性武器时,一种新型防御性武器——水雷和鱼雷——产生了。起初,人们称它为锚雷,因为它通常锚在水下,到了19世纪60年代,一种能够自行航行的水雷——人们称它为鱼雷——出现了。这种武器对战列舰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从此以后,战列舰在其水线上下都设置了装甲防护带:在水线以上是为了防止炮弹的射击,而在水线以下则是为防止水雷和鱼雷的攻击。军舰内部也设置了水密舱。舰上使用的煤和后来使用的燃油,都被当成减震物使用。当战列舰停在港口里时,它的两舷都挂起钢网,以便挡住向它射来的鱼雷。鱼雷发射管最早安装在一种小型的轻便快速的鱼雷艇上。为了对付鱼雷的威胁,射速高的火炮甚至机关枪都在舰上安装起来了,因为舰上的大炮太笨重,不能执行这个任务。这时,为战列舰担任掩护的是一种新型的鱼雷驱逐舰。海军将领们头一次感到,他们所认为微不足道的小艇,现在却对他们强大的、现代化的战列舰构成了威胁。
1906年出现的“无畏”舰是第一次出现的真正的现代化军舰。它在设计、动力、武备和火控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无畏”舰几乎是以后建造的每艘战列舰的模式。它是第一艘用蒸汽轮机取代往复式发动机做为动力的大型军舰,因此,它能够在海上长时间的活动。它的航速比以前的任何军舰都要快,速度是它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防护性强是它另外一个重要特点,因为它有装甲和水密舱。早期的战列舰通常安装两门、有时候安装4门12英寸口径的火炮和各种中等口径的火炮、“美洲”级战列舰一般安装12英寸、8英寸和7英寸口径的火炮;8艘几乎与“无畏”舰同时完工的“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级战列舰,分别装了4门12英寸炮、四门9。2英寸炮和10门6英寸炮,该舰还装了用来对付敌人鱼雷艇的12磅和3磅的小口径炮各14门;1908年完工的两艘“纳尔逊”级战列舰——这是“无畏”舰出世以前为皇家海军建造的战列舰,安装了4门12英寸炮,10门9。2英寸炮和24门12磅火炮。上述每一种炮的弹道都是不同的,而各种炮弹的射击弧线、飞行时间、发射距离也是不同的。因此,不同口径的火炮需要单独装填不同重量的弹丸,并且要对准不同的角度去打击不同的目标。“无畏”舰打破了常规,只安装了10门12英寸的主炮,而没有其他的副炮(除了装一些用来对付鱼雷艇的射速很高的小炮以外)。这体现了“无畏”舰在舰炮上的革命。在特拉法尔加战役以后的100年间,海战虽然很少发生,但是人们都认为,在海上打仗仍然会采取连续轰击的方法。小口径火炮的连续扫射可以削弱敌人的斗志,但是“无畏”舰上的大炮,由于发射距离远,炮弹威力大,使英国皇家海军第一次显示出它的信心。
火炮革命的另一方面表现在火炮控制系统上。1905年对马海峡那一仗是使用旧式战术的最后一次海战。当时,每门炮都是由炮手自己选择目标,单独瞄准发射的。但是,在1英里左右的距离上,这种打法只能是浪费炮弹。不管炮手的训练多么有素,他自己对是否击中目标也毫无把握。如果战斗距离更大一些——这完全是有可能的,因为炮的口径越来越大了——他的上述困难也就会更大一些。然而,“无畏”舰上同一口径的重炮,其弹着点都很集中,这样调整距离对准目标就变得容易了。因为一种集中火力的控制系统——火炮指挥仪——出现了。
自那以后,炮手们不必一定要看到目标了。炮手们只要根据枪炮军官和火控人员所给的指令,去调整方向来对准目标就行了。而火控人员中的多数人也同炮手们一样,用不着非要看到目标不可。当“无畏”舰服役时,皇家海军的火控系统尚处于早期的发展阶段,但是在10年以后的日德兰海战中,主力舰队的大多数军舰的主甲板下,都已安装了射击指挥仪和设置了计算中心。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这种火控系统日臻完善,整个火控系统牵涉到如下人员:首先是枪炮军官,即火控主官。他的岗位在离水线100英尺高的前桅杆上的观测站中。从那儿,他可以不受烟,雾,浪花以及炮弹爆炸的影响,清楚地进行观测。其次是指挥仪瞄准手和测距记录员。他们的位置正好在观测站的上方。此外还有传送手,他们的传送站(与美国海军舰艇上的系统相似)在水线以下。最后还有炮手们,他们都在炮塔室。
测距员们同时使用几台测距仪和大型双筒望远镜,不断地观测敌舰的距离,并且求出平均值。然后,连同他们对敌舰所估测的航向、航速都传给计算站,计算站再将炮弹的飞行时间、空气的温度、风速(远距离发射要求有高俯仰角)以及己舰的航向、航速、横摇、纵摇、俯仰角、偏航角等有关数据输入计算站的计算器中,求得“火控问题”的答案。最后,把求得的合适的俯仰角数据传给炮手。当时那种计算器的使用代表了最初的电动机械计算机的应用,这种计算机的出现只是在有了电以后才变为现实的。当时不管是照明还是作为工业上的能源。电都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而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在舰队的所有军舰上就用电来照明和作为动力了。例如,在19世纪70年代的装甲舰上,各层甲板间的通风就是用电动机驱动大型电风扇来解决的。由主电源输送来的电,用在火炮控制系统的线路上,可以在刻度盘上指示远距离目标,对瞄准手和方向手指示方位和距离,标明弹药的准备情况以及遥控各门火炮进行射击。这样,舰上的所有火炮都能够瞄准同一目标一起开火了。这种情况,今天看来是很正常的,甚至是很简单的,但在19世纪与20世纪交替之际,无疑是一项了不起的技术突破。与其他技术领域相比也是很突出的。由于射击指挥仪的出现,火炮出现了一致性和火力的集中性。枪炮军官使用火炮中的一门炮,凭借观察它的弹着点——近弹还是远弹,偏左还是偏右,就可以很快地纠正所有火炮的瞄准点。即使这样,弹丸还是很少击中目标。据估计,在战斗中,火炮的命中率只不过3%,这当然与枪炮军官及炮手们的技术水平和火炮的质量有关。
20世纪初期的战列舰已经体现了未来重工业发展的方向。800磅到一吨多重的炮弹是由液压装置或电动扬弹机输送到大炮上去的。训练有素的炮手们可以在一分钟内完成装弹、发射、再装弹和再发射的全过程。
在这个时代英国海军军官所受的训练,深受纳尔逊时代以及其他帆船时代那些名将们的传统影响。他们学的是进攻战的理论,就象1870年和1914年法国陆军军官们所学的理论一样。他们并不特别注意阅读海军和陆军的历史——而这些自然会扩大他们的视野。从英国第一海务大臣以下,人们一直奉行这样的信条:皇家海军是一个战斗军种,是为了打仗而建立起来的,战争爆发,它就应该立即投入旨在摧毁敌人战列舰队的对抗中去。
十几年中,英国海军为了与德国舰队决一雌雄,在训练上和装备上都已作了准备,这场战争是肯定要爆发的。1914年。英国军官们对战胜德国人仍然抱着必胜的信心,因为他们的战列舰在数量上占了绝对优势(21比13)。他们毫不怀疑,一旦进行这场海战,德国的小舰队就会很容易地被打垮。然而,当时英国海军军官中却很少有人想到德国舰队会很明智地拒绝参战。但是,德国海军迟迟不参战,对英国海军来说倒是一件好事。因为当时英国有些军舰上的装备损坏较大,战列舰“大胆”号也碰撞水雷被炸沉(此事一直保密到战后),英国海军所保持的优势大大地减小了。此外,主力舰队在与德国进行日德兰海战之前,还需要21个月的休整时间,以便进行训练,提高火炮的射击水平。
当时在英国海军中,占上风的看法是,只有在海上进行一场决定性的战斗,才能使英国取得制海权。但是,持这种观点的人忽略了这样一个现实:即英国海军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对海洋实施了一般的控制。从战争一开始,英国就对德国几乎所有的舰艇和商船队进行了海上封锁,虽然当时的波罗的海没有封锁,但也经常遭到英国潜艇的袭扰。在英国海军军官中,很少有人清楚,他们的舰队很好地部署在那里,并不是为了打仗,而只是摆出打仗的架势进行威胁——与尔后的核时代里的大规模威慑非常相象。决定性的战斗将在陆地上进行,而作战舰队是决定不了战争的胜负的。
英国主力舰队总司令约翰·杰利科爵士知道,他的战列舰很容易受到水雷和鱼雷的攻击,所以他不敢把其战舰部署到北海南部或者靠近德国基地的海域去冒险。他虽然拥有一支庞大的舰队,但很不灵活,他的战术分队不是“作战舰”而是“作战舰队”。在日德兰海战中,杰利科的主力舰队分为3个作战支队,每个支队又分成2个中队,每个中队拥有4艘战列舰。整个主力舰队一共有24艘战列舰,由杰利科以及另外6位将军进行指挥。但是,为了与习惯作法一致,对这支庞大的舰队实行了严格的统一指挥。每艘战列舰的舰尾与后面战列舰的舰首之间的距离正好是500码。该舰队通常分6个纵队航行,一旦发现敌舰, 6个纵队就会变成一个战列队形,长达6海里左右。这样做的目的是,使自己的队形与敌舰的前进队形成直角,因为这时敌舰队仍以纵队形式巡航。这样,就可以集中火力打击敌舰队的前导舰,而敌人却不能集中其全部炮火予以回击。这种战法在战斗中成就甚微,人们称为横穿敌人“T”字头战法。
这支战列舰队并不是孤军作战。一些轻型巡洋舰在远距离为其进行掩护,寻找敌舰队的位置,向舰队总司令报告情况。如有可能的话,这些轻型巡洋舰还担负着引诱敌舰队进入主力舰队火炮射程之内的任务。这支侦察部队由于增加了一种大型的快速战列巡洋舰而得到大大地加强。这种军舰装有大口径火炮,装甲很薄,其使命是把敌人的轻型巡洋舰压倒,在日德兰海战的最初阶段里,英国和德国的战列巡洋舰进行了激烈的战斗,但是在这场重型装备的遭遇战中,力量大于德国舰队的英国舰队却败北了。
日德兰海战是一场大规模海战。交战双方的英国和德国共派了250艘军舰和10万人参战。战争的第二天,双方就几乎死了9000人。但是,这时双方的舰队还没有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