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逝幽幽莲-第2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竟有小人为盗,不斩之,何以禁奸!”拓跋宏笑道:“爱卿说的不错。但帝王也有非常之恩泽。这三人本该问斩,但既然遇到朕,可特赦之。”转首又告诫随行的冯诞等人:“大司马执法严明,诸君不可不慎。”于是军中肃然。
戊申,拓跋宏至并州。并州刺史王袭,素有名望,命百姓铸碑立于道旁,虚夸功绩。拓跋宏闻知,大怒,降了王袭的官爵。
官方文书以庄重的笔墨,记载了帝王南下途中的言行。昭阳殿中聚集的妃嫔,闻此,欣欣然而有喜色。她们比之以往,倒添了一份和气。只为这次南伐,纷纷扰扰,论辨数月。拓跋宏力排众议,亲征江表,且三军并发,百官随行,这声势,倒让人惴惴不安。
九月戊辰,大军渡河。
庚午,至洛阳。
洛阳。这两个字触动了我的心神。他出征前问起好些洛阳旧事,笑言:“若你不离开洛阳,又怎么能遇到朕?”偶尔也会这般孩子气地与我玩笑:“那你是喜欢洛阳还是平城?”看他欣喜的眼中浸润着深情,我心中也有一瞬间的陶醉,便半真半假地说:“您在哪里,臣妾就喜欢哪里。”
他走后,我仔细回忆,南伐途中会经过无数城池,为何他惟独对洛阳情有独钟?心中忐忑,隐约又有一种异样的欢悦,莫名地升腾。我坐立不安,书不成行,曲不能调,终日什么也干不成。
那日,却从冯清那里听说:“连日霖雨不止,行路艰难,皇上滞留洛阳已有十日了。”冯清说话和缓,有着大家闺秀的淑慎谦恭。即便此时,心中着实牵挂,忧虑之色也只在眉尖流露千分之一。
我沉吟道:“那么,皇上的意思怎样?”冯清说:“据给事中王遇禀报,大军暂时驻扎洛阳,皇上天天去太学观《石经》,并没有别的旨意。”
众人一惊。高贵人双手合十,默默祈祷。袁贵人最先开口:“只怕滞留太久,动摇军心。”冯清手中的佛珠蓦然一滞。罗夫人亦有忧色,但毕竟冷静得多,轻声劝道:“入秋后雨水增多,年年如此,想必很快就会过去了。有皇上在前方,还有李中书、南安王、任城王、始平王等人,军中士气不会受到影响的。”
我悄然递一个赞许的目光过去。绾衣大概没有看见。袁贵人那妩媚的凤眼,却倏然一挑,冷笑道:“冯昭仪,你一回宫就煽动皇上南伐,这下可是如愿了。”我并不气恼,反而盈盈一笑:“袁姐姐抬举我了,军国大事岂是我能够左右的?”
又盯着冯清,说:“即便是想左右皇上的决策,我只是一个人而已,既不敢惊动父亲,又没有兄弟可以出个主意。”冯清闻言惊怔,然而目中的怒意终究被心中的忧虑所掩盖。
我遥遥望着窗外。平城的天亦是灰暗的,云层后有隐隐雷声,那雨,也快要下了。我忽然说:“也许是上天要阻挠皇上南伐呢。”
十月的一天,一行快骑于黎明时分抵达平城。天光大明之时,城中、宫中早已传遍:任城王回宫。
任城王回宫,却是传达圣旨:皇上已于九月丁丑定下迁都洛阳之计。
便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这逆转来得太过突兀。我望着雨过天青后的朗朗乾坤,却在短暂的惊诧之后,被汹涌的喜悦和豪情所冲击。思绪的翻转是如此迅速,然而线索仍是断断续续,只是反复念叨着:原来如此,果然如此!
忽然却听冯清颤声说道:“不,平城乃我朝龙兴之地,太庙在此,宗室根基在此,先皇陵寝在此,太皇太后的永固陵在此,皇上为自己营建的寿陵也在此……岂容有迁都洛阳之议?”
我默默地望着她。她错愕、焦虑、痛苦、急躁,面色忽然煞白。然而拓跋澄只是传旨而已,拓跋宏派他安抚平城的留守官员,以及宗室,他无须开解皇后的情绪。因而,只是简短地肯定了这道圣旨:“皇上命三军冒雨前行,李中书扣马恳请回銮,圣上大怒。诸位亲王本不愿南伐,当时也在马下流涕劝阻。皇上认为,此次出征半途而废,有损声威,除非迁都洛阳……”
在拓跋澄的陈述中,冯清颓然跌坐在胡床上。她的目光无神地凝视着虚无之处,木然中泛出一丝悲戚。
第十二章 幽怨绵绵恋参半(1)
虽然已决定迁都,但宗庙宫室,却不是短期内就能迁的。何况洛阳的宫殿早已破败,修整、营建,尚须时日。拓跋宏命李冲经营洛阳;命任城王回平城宣旨,安抚民心;到了十月,又遣镇南将军于烈率兵回平城,以防变乱。他自己却一路巡视中原各州郡,竟绝口不提北归。
在塞北高旷的秋色下,南下的朔风将萧肃之意灌满了连绵的凤阁龙楼。我日日登楼远眺,洛阳、洛阳,一颗心几乎就要飞往中原。而抬头所见,却不过是宫廷上方的一小片天,平静如昔。
朝中因迁都而掀起的波澜,以及拓跋澄、于烈等人的斡旋,后宫的女人是无从知晓的。直到秦州、雍州起义,号称十万之众,平城人心惶惶,这消息才传到后宫。
拓跋澄觐见皇后,冷静地陈述情形:“起义军的首领为支酉和王广。河南王引兵平乱,大败;司空穆亮迎敌,又败。眼下,支酉已率兵攻向长安……”
我瞠目,长安距平城尚有不短的路程,而拓跋宏此刻却正在中原。几乎和冯清同声问出:“那皇上身在何处?”拓跋澄一怔,若有所思,道:“这一个月来,应该都在邺城吧。”话中有短促的犹豫。我察觉到了,便将那弯纤眉无声息地一扬,露出湛亮的目中那含蓄的一点疑惑。
拓跋澄却也不知邺城的详细情形,只是简单地说:“听说皇上在邺城接见了一位从南朝投奔的士人,相谈甚欢,以致通宵达旦……”我愕然,生生抿去眼底的惊喜之色。拓跋澄却是收放自如,只铺陈几句,便收了口:“邺城守卫森严,一路上又有始平王等随行护驾,请娘娘放心。”
冯清悄然吁了口气,便不再关心其它。我重拾方才的话题,问道:“那么如今,皇上又派谁去平乱呢?”众人复又紧张,因先前的河南王和穆亮已经败了。拓跋澄道:“这一次,是安南将军卢渊和平南将军薛胤。”
冯清仍是茫然的神色。但调兵遣将的事,拓跋澄无法解释,只是宽慰道:“支酉和王广乃是乌合之众,不过仗着一时意气,必然无法长久。”我沉吟道:“那十万人中,必有凑数者,动摇者,观望者。”拓跋澄微感惊异,含笑道:“昭仪说得不错。皇上已下令,只诛首恶,其余人等,不予追究。”
我迎视他的目光,会心一笑:“那么,平乱定是指日可待了。”见他颔首,便不动声色地枝蔓出另一问:“不过,那位南朝士人……”他一愣,思绪绕转,深看我一眼,却只作简短的陈述:“此人名叫王肃,江南人。臣听闻皇上已封他作辅国将军,赐爵开阳伯。”
冯清本不在意,闻此,却不能不关切了。“什么样的汉人,能得到这样的礼遇?”她的愕然中有明显的鄙夷。我即使垂目,也能感知身边尖锐的目光。拓跋澄补充道:“微臣听说王肃再三推辞,已谢绝了开阳伯的爵位。”
我心中豁然。深知王肃是懂得适可而止的,尤其是在初到北地,却受恩深重之时。开阳伯算得了什么,只怕引来朝臣、宗室的嫉恨,却又枉担了虚名。他是懂得选择的,辅国将军是实职。
唇角渐有笑意浮现。我称呼拓跋澄一声“任城皇叔”,尽管他的年龄并不比拓跋宏大几岁。“皇上何日回銮?”轻声问,面上便也有了温和的笑意。拓跋澄略欠身,微笑道:“昭仪,皇上恐怕不会很快回来。”
失望之情,闻言顿起。顷刻间明白,我是怎样期待能认真地看一眼,他壮志踌躇的模样。然而,转个念头,他滞留中原,未尝不是一种迂回的策略。正好回避了平城宗室对于迁都的质疑和反对,这里自有任城王替他梳理局面。
迁都、汉化,他的人生,抑或我的人生,仿佛渐渐拨开云雾,正是沿着夙愿所指引的方向。
不久,捷报传至平城。卢渊、薛胤已平定秦、雍之乱。
而南朝的消息,亦在我不动声色的留意下,拼凑出完整的轮廓:永明皇帝萧赜在延昌殿病逝。继位的竟不是声势颇隆的二皇子萧子良,而是十九岁的长孙萧昭业。据说,这正是萧赜的遗旨。中书郎王融却准备矫诏扶立萧子良,事败被杀。萧昭业顺利登基,由此,萧子良大势去矣。
算来,这是近两个月间的事,亦是拓跋宏南下之时。
第十二章 幽怨绵绵恋参半(2)
太和十七年只剩了尾声,终于也草草过去了。直到三月,拓跋宏才回平城。这一别竟有半年,先前真是不曾料到。
那日梳妆,帘帷外的晨光直透到脸上来。漆黑的眸子里,有一点惶惑。但酡红的双颊所点染的欢喜,却是真真切切的。对着镜子,不觉微微一怔,如今亦是我的好年华,仿佛什么也没有耽搁。翠羽取来一副翡翠花枝金步摇,小心翼翼地在我发间一比。我随即对着镜子蹙了蹙眉。“不好。”我轻声道,心知拓跋宏喜欢清雅的装束。
“我觉得,清秀是一个女子最美的容颜。”依稀却想起这句话来,心中一惊,复又一凉。直到翠羽将一枝羊脂玉发钗插入高耸的凌云髻,发间微微一紧,我才回过神来。照花前后镜,那丝欢悦借着几分自矜,又缓缓溢出。连翠羽也不禁赞道:“娘娘好风华。”
然而拓跋宏回宫,却只在安昌殿稍事休息,更衣之后,径入朝堂,询问迁都事宜。我的眉心,只在无人留意时才轻轻蹙起。须臾,便平静微笑道:“皇上日理万机,我们就慢慢等吧。”翠羽的手上正握着几枚铜绿花钿,这一打断,便有些踌躇,不知该如何下手。
“这珠翠花钿,毕竟是死的。外面花开正好,为我摘一朵来压鬓吧。”
待拓跋宏驾临,已是薄暮时分了。虽是亲密无间的人,此刻见了,也有羞怯之色。我照例半垂着脸,身是素净,鬓角一朵新簪的芍药,颤巍巍的花蕊在风中有脉脉的情致。我不经意地侧脸,那花便正对着他的眼。他的锐气转瞬化作柔情,拥着我,轻声道:“可有半年没见了。”
这轻柔的一声,仿佛我们是寻常夫妻。他清湛的目光毫无顾忌地直视过来,迫使我也抬眼,却只是匆匆一眄,终不敢长久正视。只觉得他变了。仍是挺拔的身姿,清明的眉眼,却真的变了。他镇定、从容、自信,是更有人君之气了。
我的眉梢亦带了一段难得的喜气,盈盈下拜,道:“臣妾恭喜皇上。”他懂得我的心意,含笑受之,双臂便适时扶住了我。
“朕从朝堂回来,方才召集众臣,论迁都之利弊。有人说,如今四方未定,不宜迁都。然而,朕迁都,正是为了经略四方啊。”他握着我的手腕,随着言辞的力度,不觉稍稍用劲。坚定的力道,倏然唤起我的沉埋已久的心事,便将温柔笑靥,转瞬换了端庄肃穆。我轻声和道:“臣妾明白。平城位于恒山之北,九州之外,难以号令中原,确非帝王之都。”
他颔首,以示赞许。心近了一层,便将苦恼缓缓倾吐:“先祖久居平城,家业根基皆在于此,要想顺利迁都,又谈何容易。何况带头反对的还是朕的长辈。”我不禁嗤笑:“和南伐相比,他们就不得不选择迁都了。”
他的唇边倏然衔起一丝矜持的笑,颇有几分不屑:“南伐?”我见他这般神情,心中自是通明,不禁轻声问:“臣妾斗胆,当日,如若他们宁可南伐,也不愿迁都,皇上又当如何?”
拓跋宏一怔,继而缓缓摇头,冷静中带着淡漠的恨意:“不,他们不会。他们只要保住方寸之地,只要他们的家业、他们的经营。他们更怕打仗,更怕风餐露宿、长途跋涉,更怕流血牺牲……”
我一晌默然。拓跋宏忽然冷笑道:“当日大雨倾盆,三军待发,他们一个个跪在马前痛哭流涕。朕当时以迁都为条件,他们不敢反对。如今朕已班师回朝,他们倒结了党,一而再再而三地劝朕打消此议!”
我忽然反手,回握住他的手臂。透过他的力道,我在宁谧中能清晰地感受到突突流通的血脉,一种生命的血气倏然涌上来。我轻声,却又桀骜地说:“陛下断自圣心,又何须顾虑他们!鲜卑远祖,世居北荒,平文皇帝以东木根山为都,昭成皇帝以盛乐为都,道武皇帝才迁于平城。既然他们能迁,皇上又为何不能迁!”
拓跋宏闻言一怔,因我少有这般决绝的时刻。他僵硬的面色有了柔和的痕迹,仿佛得到了极大的安慰,欣然道:“宫中有你,朝中有李中书、任城王、始平王,这也是朕的运气。”我低头莞尔,仿佛也得到了极大的安慰。
晚膳清简,我亲自摆上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