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951-2095集-第33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到这个层次也就是他证得圆满,所以故名决定。决定之后而以大悲为首,这一句非常重要,清凉大师有注,注就在底下这一面小字,你看《钞》,「直心增名解者,正念真如是智解故」。这是解释十住菩萨,对我们讲很重要,我们如何把我们的真心从烦恼习气盖覆里面把它显示出来,这很重要,就是说我们要把烦恼习气要排除掉,这个东西绝对不是好东西。烦恼是什么?我平常讲十六个字,从这十六个字开始就有办法,放下自私自利,破我执就要从这里下起,起心动念想利益别人,不要想利益自己,我们在菩提道上真的是一帆风顺。一想到自己马上就迷,菩提心就没有了,菩提心没有怎么样?菩提心没有就是轮回心,干什么事情出不了六道轮回。这是关键的时刻,念念想别人,不要想自己,头一个是放下自私自利。第二个放下名闻利养,不是好东西,决定是障碍,要这个干什么?释迦牟尼佛不要,舍得干干净净的。第三个放下五欲六尘,我们今天讲物质享受、精神的享受。我们到这个世间来,不是贪图享受的,我们到这个世间来是什么?到世间来求解脱的,提升自己的灵性,我们终极的目标是要超越轮回、超越十法界。如果对这个生起贪恋,你怎么能出得了六道轮回?
所以释迦牟尼佛表演给我们看,他的财产是什么?三衣一钵。除此之外什么也没有,一生也没建过道场,树下一宿,日中一食,你看多自在。告诉我们这样的生活是正常的,这样的生活是最健康的。你看他在树下一宿,他也不怕风吹雨打日晒,所以那个身叫什么?金刚不坏身,他不生病。我们现在娇生惯养,天天要住在好房子,住得很舒服,晚上到树下去坐一晚上,第二天到加护病房,有什么办法,没有办法,这就好比娇生惯养,一定要懂得。他是对的,我们是错的,要跟他学习,所以物质方面尽量要降低。佛随缘不执著,他很活泼,他也不故意做作,你看国王大臣把别墅让给他教学,他也接受,你看只树给孤独园、竹林精舍,都是国王大臣的花园别墅,他也接受,但是他不要所有权,在这里讲一个单元,环境都好,一切供养不费事,可以讲个大的单元,这个大单元讲完之后,他走了,物归原主。用现在的话说,释迦牟尼佛要使用权,不要所有权,所有权是你们主人的,你们主人这样供养功德大,这是给后世做一个好榜样。你们有这种能力不要把产权送给出家人,请他到这个地方来修行,请他到这个地方来讲学。为什么?如果你送给他,他不又回家去了吗?他们都出家,你不有个家又给他了吗?他出了家,你再把个家套上他,你这个罪多大,哪有这种道理?所以不可以。出家人接受人供养的使用权,不接受所有权,这就对了。不接受所有权,你的学生、徒众再多,大家不会争财产,为什么?你没有财产。他不争这个东西,他心就在道上,你有了这个东西,人家念念他要争这个,他舍不得,道心就没有。所以佛给我们的示现含义很深,我们要能体会、要能学习。
尤其是学佛的人,如果是中年以上,过去李老师他教我们,他是一个星期上两堂课,一堂是经典,一堂是国文,国文上古文。老人家给我们曾经说过,学佛真的要放下,不放下怎么能超越六道?所以我们的目标要正确、要坚持。我们修净土,目标是西方极乐世界,念念是希望亲近阿弥陀佛,使我们很快也能够证得十地,这个方向目标是正确的,一点没错。我们对日常生活随缘,绝不攀缘。普贤菩萨教给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随缘里面注意,对我们修行有利的随缘,对我们修行没有利的不随缘。没有利的是什么?丰盛的物资供养,他虽然是好意,我们要把道理讲清楚讲给他听。你看佛陀在世,在家同修对佛弟子的护持,佛只限定四事供养,四桩事情。第一个出去托钵,他到你家来托钵,你给他一碗饭,这他很欢喜,佛接受,不接受多。衣服破烂不能再穿,你供养一件衣服;睡觉的时候卧具,我们现在讲铺盖,人他还是要睡眠,卧具;生病的时候医药,就这四桩事情,其他的没有。现在社会跟从前不一样,现在这四桩还不够,确实还要有遮蔽风雨的房屋。真的,我们现在人这个体质跟从前比,不能相比,他们能够受得了,我们受不了,这不能勉强,一定要有房舍。但是房舍这个供养,还是要学释迦牟尼佛,供养使用权,不能供养所有权。大家借这个地方建立道场,这个道场现在有董事会、管理委员会,由他们管,这里面多半都是居士出钱出力的,他们管,好事情,这是正确的。所以建立道场供养出家人,他们到这个地方来学习,到这个地方弘法利生,养道、弘道功德无量。如果你所有权给他之后,你就能看到底下徒子徒孙都来争,甚至於还打官司上法庭,把佛教形象都破坏,你这不是供养,你是造业。所以这个总要讲清楚、讲明白。那你不像个出家人,如果你还留恋这些财产的话,你何必出家?你在家学佛不一样吗?为什么?你出家破坏出家形象,这一条罪就非常重,一定要讲清楚。
道场是修道的、行道的、传道的,现在有没有?怎么个修学、传道?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不就表演给我们看了吗?每天讲经教学,一天没有缺过。老人家圆寂之后,他的这些学生们,从记忆当中把老师的教诲,用文字记录下来传承后世,这就是经典。怎么记录法?当时同学当中记忆力最好的、理解力最好的,阿难尊者。所以就请阿难升座,把释迦牟尼佛讲的经,你过去听的,重复讲一遍给我们大家听,五百阿罗汉作证。在现场听,看阿难有没有讲错,大家都同意,说他讲得不错,佛是这么说的,记录下来就成为经典,取信於后人,所以结集非常谨严。阿难升座复讲,这个办法就一直流传下来,流传到现代。所以我们佛门讲经的法师,是怎么学会的?复讲,我还是学复讲。可是现在不是,现在佛学院不用这个方法。可是我觉得复讲好,复讲的好处太多,复讲里头确实具足诚敬、具足谦虚、具足尊师重道,这是德行的根本,没有这种德行,什么都假的,你学到的东西不踏实。所以佛家教学,真是叫面面都顾到,不是单方面的。德是学之本,没有德你那个学是假的不是真的,德的核心,德的最基础的东西就是孝亲尊师。佛法也是依这个为基础,中国传统圣人教诲它也是依这个为基础。所以佛教到中国来,马上被中国人欢迎,为什么?我们站在一个立足点,孝亲尊师。所以佛法当年的传播,也是这些学生们四面八方都传,你看到现在唯独在中国,真的是生根、茁壮、开花、结果,成就超过印度。什么原因?跟中国祖祖相传的这个根是一个根,孝亲尊师。你看净业三福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看这四句讲得多好!我们学习就要从这四句下手,修养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的学问。修养德行是孝亲,成就学问是尊师重道。
我们看现在的寺庙,最近台南的同修,大家想建立一个道场,悟行法师带了这些同修们来见我。我告诉他,如果建成现在一般寺庙的形式,大可不必,台湾的寺庙不少,不少你这一个。如果你要建立一个跟别人不一样的,那倒是很有意思,怎么不一样?恢复释迦牟尼佛当年教学的道场,那是什么?学校。所以我给他建议,你们这个小的寺庙规模不大,它总共面积只有五百坪,建个三层或者是四层,我说里面建六个教室。他说为什么建六个?六波罗蜜,六度,建六个教室,在这里培养讲经的法师,这个庙里六个教室天天讲经。如果将来你这个道场有个三、四十个出家人,个个都是高手那就很有意思。这个道场什么?全台湾还没有,全中国也没有,全世界也没有,这个道场值得建立。我说你们走这条路子,我赞成;如果搞一般的寺庙,我不赞成。他们听了都很欢喜。我说现在教学我们到哪找老师去?找不到。实在找不到,我们就帮一帮,帮个忙吧!用什么方法?就是用光碟来教学。我们这些年来还算是不错,留下有一万多小时的光碟,大概也有几十部经论,我们就开这个课。
学习的同学听光碟讲经,怎么学?复讲,阿难传承老办法。譬如学《华严经》,你现在听我讲《华严经》,听完之后明天,到第二天你再讲两个钟点,把我所讲的东西复讲出来。两个钟点记不住,把两个钟点缩成一个钟点,听我讲两个钟点,你一个钟点讲出来就不错!这样你听得会很专心,为什么?明天要复讲,你会真正很用心在听。我讲的光碟很多,学《无量寿经》的,你就听《无量寿经》;学《金刚经》的,你就听《金刚经》。我们真可以开这个课程,不需要到外面请老师,就用这个方法。要知道这个方法是老祖宗,从阿难一直传到我的身上,我是这样学成的。我是复讲李老师的《楞严经》、《金刚经》,我在台中是复讲这两部经。我也曾经教过佛学院,教过佛学院那是复讲李老师讲的小部经,我跟他学小部经学了十三部,我听了之后我统统会讲,这样就学成功。如果有个五年,根就扎稳,五年以后你听我的东西做底子,再可以参考古今这些注解,你就可以补充,能更深入。我们办这样一个佛学院不请老师,我说这个我帮助你。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六一卷) 2009/11/13 台湾高雄 档名:12…17…206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方广佛华严经?十住品第十五》,今天我们从清凉大师的《疏钞》,从「十地三心等证」看起:
「十地三心等证,故名决定。而大悲为首,故举其愿。」这一句清凉大师有注解,就是《钞》,有注解,他说「三心等证名善决定者,证理无差故,而大悲为首下,通妨,妨云,若总三心,何以地体名愿善决定,通意可知,大悲为首,即下经文」。清凉大师这个提示,提示得很好。「三心等证」就是前面所讲的直心、深心、大悲心,在三贤的位子上,确实有偏重,十住偏重在直心,直心意思是解其理。清凉判《华严》为四科,信解行证,十信菩萨那是建立信心,到第十信,信圆满了。信圆满,重要的就是求解,解之后你才能够修行,所以解是十住,行是十行,十回向就是愿,愿也就是证得。到十地,这三个都圆满,可以说信解行证都圆满了,所以才叫「善决定」,是这个意思。「决定」就是决定没有错误,为什么?是与性德相应。你看「出现品」里面世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个话是说自性里头,十法界千差万别,那是相,体性是一个。我们在《还源观》里面看到的,第一段是「显一体」,那个体就是自性,就是本性,也叫佛性,也叫法性。法是一切万法,性是性体,就是本体。能现能生这是本体,千变万化这是相,相是所生所现。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十法界的差别太大了,依正庄严,在修行这条道路上,你看佛讲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不也是差别吗?这差别从哪里来?这差别是唯识所现。什么叫识?分别执著。如果没有分别执著,这些名相有没有?没有了。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你才懂得佛给我们讲经说法的真实义。你要不知道的话,你在这里面又起分别又起执著,那就错了,那不晓得要到哪一辈子你才能够觉悟!
这个道理一定要懂,一定要遵守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教导我们诵经、听教的态度,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来接受世尊的开示,为我们讲经说法。他老人家告诉我们三条,第一个不能执著言说相。释迦牟尼佛口说,不要执著他的言说,他说多说少没关系,说深说浅也没有关系,不要执著这个相。第二,不能执著名字相,名词术语,佛、菩萨,这都是名词术语。说个佛,你不要执著真有个佛;说菩萨,你就真执著菩萨;说观音菩萨,观音菩萨绝不是地藏菩萨,这就执著,错了。观音菩萨是不是地藏菩萨?可以说也是地藏菩萨,怎么说法?你要明白他的意思你就通了。观音菩萨代表慈悲,地藏菩萨代表孝悌,这个人从孝悌上讲,他不就是地藏菩萨吗?从慈悲上,他不就是观音菩萨吗?你懂得这个道理,你才真正能了解佛的意思。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菩萨是从修德上讲的,佛的名号是从性德上讲的,性德无量无边,所以有无量无边的名词,一个人。修德也是无量无边,所以我们一个人在修行的过程,所有一切菩萨名号我们统统具足。到我们证果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