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951-2095集-第23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佛在经上说三大阿僧只劫,这个习气完全没有了。
我们现在看到《华严经》里面,行布里面所讲的四十一个阶级,我们就晓得,这四十一个阶级全是讲的无明习气。无明习气里面,我们就晓得,这些法身菩萨是分证即佛,他不是圆满的,他带著习气。习气不妨碍,他的智慧德能起作用的时候,跟究竟圆满佛没两样,也就是说,他也是自自然然在十法界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他就有应。众生有感,这个感有时候有念,有时候没有念。有念,像我们求佛菩萨保佑,强烈的愿望祈求佛菩萨保佑,这叫显感,很明显的我来求佛菩萨,佛菩萨来应。佛菩萨应,也有两种,一种显应,很明显你见到,他现身说法,另外一种叫冥应,就是暗中来加持你,你也看不到,也听不到,他真的帮助你。像这些,你要是细心可以体会到。我们遇到困难,突然之间所谓柳暗花明,问题解决了,冥冥当中保佑。学习经教在讲台上讲演,这种情形更多,这就是佛菩萨加持,真的加持,他要不加持,怎么说得出来!有时候说完之后,自己都不晓得,再听听,说得不错,说得很好,这是我说的吗?确实佛加持的,是我们所意想不到的,这个事情常常有。所以应有显应、有冥应。感也是如此,有显,刚才说过,我们求佛菩萨;还有一种,冥感,我们没有求,没有求,有应。没有求,实际上是我们善根成熟,自自然然它就起感应,我们没心。这种事情确实很难体会,到我看到江本胜博士的水实验的时候,我完全明白了。水就像佛菩萨,我们用善心去感,它就应,应的结晶非常美;我们用个恶念对它,它也是感,应的那个结晶就很难看。我们心里没有起心动念,但是爱心跟善意,没有哪一个特殊的对象,爱心善意逐渐的在增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现在讲磁场,这个人坐在这个地方,整个磁场不一样,那是讲冥冥当中的加持。
这种情形,如果我们要是细心,不难体会到。我初学佛的时候,我很喜欢跟章嘉大师坐在一起,一句话不说,享受他的磁场。进入他居住的范围之内,那感觉就不一样,走进他小客厅里面,你就感到非常安全、非常柔和,给你有这种感觉。纵然一句话不说,这感受是真的,不是假的。有一年我在迈阿密,就是讲《认识佛教》,因为到迈阿密讲堂里现场一看,很多当地人,美国人,同学们给我介绍他们都是修行人,多半是学密的。我讲经,他也不懂,虽然有翻译,也不能完全理解。有人就问他,你听不懂,为什么天天来听?他说这个地方的磁场好,听不懂,也愿意每天到这里来坐两个小时,他感受就不一样。我们学佛的人,在一个环境很恶劣的时候,心地静下来就得佛菩萨加持,那个感觉就不一样。所以我们冥感,有冥应、有显应。
感应道交是自然的,是性德自然起的作用,善恶统统都有感应。如果我们走向一个杀气很重的场合,或是你看到屠宰场,那个气氛不一样。或者看到一个瞋恨心很重的人,傲慢、瞋恨、嫉妒很严重的人,他那个氛围就不好,你就很明显的感觉到。以前李老师告诉我,他一生当中曾经见过两个人杀气很重,走进他那个氛围,好像有点寒毛直竖,坐立不安。有一个是叫冯玉祥,抗战期间的,也是个军阀,另外一个我记不得,杀气很重。从这些地方我们就能体会到这个感应,感应是自然的,不是强烈的,我们自己没有觉察到,实际上都有。心愈清净,心愈细,这个感触就愈多。粗心大意,不是没有,是你的心不清净,你的妄念太多,所以你不能够发现,没有发觉到这桩事情。所以心愈清净,定功愈深的人,他就能够突破空间维次,能与一切众生起感应道交。
这些不奇怪,我们现在晓得这是人的本能,我们曾经看到一本书,是个报告,讲澳洲土著。这些土著现在还有,人数很少,住在澳洲中心地区,沙漠地带,他们过著原始人的生活,不穿衣服的,露宿,晚上睡觉都在树底下。澳洲政府也不错,对他们也很好,给他们盖些小房子,他们不住,小房子拿去做储藏食物,他不习惯,习惯过野外的生活。他们心清净,没有欲望,我们说他是野蛮人,没有开化的,他说我们这些人叫变种人,我们的本能丧失太多了。我们跟远方的朋友们联系,现在用手机,他们也看到了,他笑我们用手机;他们跟远方的朋友们接触,他不需要,他用心灵感应,比我们厉害。他只要在一个地方坐下来,心定下来,眼睛闭著,几十公里、几百公里以外的一些朋友,在那里做什么事情他就看到,他就能跟他沟通。这个境界我们佛法里面讲天眼、天耳,有神通,他们说这是自然的,这是本能,我们失掉了。
佛告诉我们的,我们能相信,我们的欲望太多、杂念太多,只要放下,能力就能恢复。佛在经典上告诉我们,初果须陀洹,《华严经》十信位里面初信位菩萨,他断烦恼的级别跟小乘须陀洹相同,也就是经教里面所说的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了,放下了。见惑是什么?把它归纳起来,总的来讲,错误的见解。错误的见解第一个是身见,执著身体是我,这是第一个错误。第二个错误是边见,就是对立,我们心里跟人对立,或者是事、或者是物,有对立的念头,现在讲相对。第三种、第四种我们一般讲成见,某人成见很深,成见两种,一种是因上的成见,一种是果上的成见。末后一种叫邪见,凡是其他错误的看法就包括在这一类。这些东西统统放下,你就恢复两种能力,不大,不算太大,就是天眼、天耳,你就有能力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譬如墙壁不能障碍你,我们现在在十一楼,我们往下看,底下十层楼里面的人在活动,你都能看清楚,没有障碍,初果就有这个能力,天眼开了。天耳开了,他们在那里说悄悄话,你也听得很清楚,就有这个能力,就恢复了。所以六通,六种能力是本能,不稀奇。如果证到二果,在十信位里面二信的菩萨,那又加了两种能力,他心通、宿命通。宿命通是知道自己过去,过去世的事情见到了。知道别人起心动念,打妄想,他知道,妄想有相,所以他看见了。你想一个人,那个人的相会浮出来,就和作梦一样,你作梦,他能看到你在那里作梦,你在梦中干些什么他都知道,有这两种能力。证得三果,你就能够飞行、变化,换句话说,到哪里去不需要交通工具,你心里想,身就到了,就有这个能力,能够分身、能够变化,像孙悟空七十二变,七十二太少了,他的能力超过七十二,那是能力。证到四果阿罗汉,漏尽通,漏尽是见思烦恼断尽了,得清净心。由此可知,智慧德能是自性里头本自具足的,真的,佛讲的话没错,但以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
学佛最重要的是放下,这些经教,学可以,不学也可以。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的求学,好学,我们今天讲知识分子;在中国,六祖惠能大师为我们示现的,没念过书,不认识字,二十四岁接受五祖传给他的衣钵,他就是第六代祖。看看他的经历,一天经没听过,没有学过,禅堂一天也没去过,念佛堂一天也没去过,五祖居然把衣钵给他。他在《坛经》上所讲的,这个事情,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他说与学、不学没有关系,关系在你真的肯放下。他是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了,就是我们常讲的,他能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他可以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就是佛。起心动念,不执著,是阿罗汉,阿罗汉起心动念,有分别,不执著,没有执著;起心动念,分别、执著都没有,是菩萨;起心动念都没有,这就成佛,他是这么个境界。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那年是三十岁,六祖惠能大师在黄梅也示现大彻大悟,二十四岁。这叫顿悟、顿超,这属於圆融,他没有行布。惠能跟释迦牟尼佛示现的都是顿超,一个是知识分子,广学多闻,一个是不认识字,他们证得的境界完全相同,没有两样。所以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的经,你只要念给惠能大师听,他就给你讲得头头是道。这些示现、表演我们虽然没有亲见,但是在书本里面所记载的,绝对不是假的,又何况惠能大师的肉身现在还在,《坛经》不是伪造的,没有人能造得出来。这些实际上就是给我们做证明,三转法轮里头作证转,证明什么?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只要你肯放下,你就回归自性,回归自性是正道。我们舍不得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这是走邪道,这什么道?这是六道轮回,妄想分别执著三样都具足是六道轮回,走的是这个道。我们真的把佛陀的教诲搞清楚搞明白了,下一步用什么功?就是放下。
我二十六岁接触到佛法,很幸运遇到章嘉大师,我向他老人家请教,有没有什么方法让我很快能够契入境界?他告诉我,看得破、放得下就契入。我当时听到这句话似懂非懂,接著我又问了一句,从哪里下手?他告诉我布施,布施就是放下。布施里面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虽然讲三种,总的来说是放下贪欲。佛教菩萨无量无边法门,要是把它归纳起来就是一个布施,布施展开是无量法门,无量法门归纳就是一个,所以那是根。菩萨所修行的六大纲领,那是第一条,《华严经》上讲十波罗蜜,也是第一条。谁能放下?学佛的人很多,知道这桩事情的人不少,知道怎么样?放不下,还是有强烈的贪心。甚至於有些学佛学得不错,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放下了,最后怎么?贪佛法,对佛法放不下,那也不行。佛在般若经上明白的告诉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法不能贪,佛是叫你断贪心,不是叫你换对象。为什么?佛说得是好!总的来说,佛法是缘生法,因缘生法,那就不是真的,佛法也是假的,你开悟之后,世法、佛法都没有。佛法跟世法是相对而生的,世法是迷,从迷才有觉,迷没有,觉也没有了;如果迷没有,还有个觉,那觉也是迷。这就是告诉我们,自性清净心里头真的叫一尘不染,无佛无众生。众生跟佛是相对而生的,因为有众生,才现出什么?迷了叫众生,不迷叫佛。你要是执著有个佛,你就迷了,被佛迷了。明白这个事实真相,你才算是真正觉悟。说得最清楚、最圆满的确实是《华严经》,自古以来祖师大德推崇得是有道理。所以,发心的功德不可思议,我们底下一品就是「初发心功德品」。
第二,二住是治地住,地是心地,所以这里面所讲的统统都是无始无明习气。这是讲的悲心,我们中国古人所讲「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是性德,看到别人有灾难,自自然然的伸出援手去帮助他,没有任何条件。小孩无知,看到他在玩耍,快掉到井里面去,你自然就去,不会说什么,自自然然你去把他拦住,把他拉回来,这是悲心。好事,不能著相。菩萨大慈大悲,还有极其微细的习气,就是起心动念的习气,实际上真的是自然感应,就像江本水实验一样。这些习气在哪里断?《华严经》上所说的历事炼心,菩萨应化在十法界这是历事,在这里头慢慢把这个习气淘汰干净。我们在这个地方真正深深体会到佛菩萨的大慈大悲,他表演出这些现象是给我们看的,在那么高的地位上还要表演这些修行,怎么样去断烦恼、怎么样去断习气。他们真的已经没有了,表演给我们看,让我们在这里警觉到自己有烦恼、有习气,应该向佛菩萨学习。这些善行,像慈悲这是善行,不能起心动念,见到一定要做,不可以起心动念,这才回归到自性。回归自性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作是感应,无作是离相,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要用寂照两个字来讲也好讲,寂而常照,寂是不动,就是不起心、不动念是寂;照是什么?外面你所遇的境界一个不漏,你都能够帮助众生。无论是什么样众生,无论他造作什么样的行业,所受的什么样的果报,佛菩萨所示现的无非是帮助他觉悟。能觉悟、能回头,好;不能觉悟、不能回头,阿赖耶识里头落了种子,叫善根,帮他种善根。
五十三参在哪里?学佛的人读《华严经》对善财童子很羡慕,他运好,遇到那么多善知识,我们自叹不如。其实这是表法的。五十三参把我们社会上这些人分为五十三类,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不就是这个吗?我们从早起来,大门一开,走出门外,不就是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不都在面前吗?那就是五十三参,只是我们不会。所以《大方广佛华严经》在哪里?就是我们现实的生活,这是真的大方广佛华严,活的。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