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951-2095集 >

第193节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951-2095集-第193节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951-2095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个一起放下,叫顿超。习气重的人,业障习气很重的人,一时他放不下,佛开方便之门教我们慢慢来。慢慢是什么?天天放、年年放、月月放,就是放下,那你的进步就非常明显。凡事开头难,修行也是开头难,愈往后就愈容易,为什么?你放下,智慧就现前。现在为什么放不下?现在完全没有智慧。放一点点有一点小智慧,这一点小智慧会帮助你下一次放得更多,你放得愈多那智慧就愈明显。所以这种速度是几何级数,开头是数学的级数,达到一定的程度是几何级数。一般人大概最难的是最初的十年,这十年是算数的级数,到二十年、三十年是几何级数,倍倍相乘,为什么?心地愈来愈清净、智慧愈来愈增长,天天都有明显的进步,真不一样!这要不是世尊跟六祖给我们做这么明显的实验,让我们在这里看到之后体会到了;要没有这种表演的话,我们真的很难想像,很不容易生起信心。所以教学里面身教比什么都重要,你做样子给我看,我就相信;你没有做出样子,讲给我听,我还怀疑。真做样子。
  所以我们在《还源观》里面看到的四德,那个四德就是做榜样。前面三条,一体、二用、三遍,那是自己的成就,法尔如是;到起作用的时候,帮助自己回头、帮助一切众生觉悟,那四德就太重要了。四德头一个「随缘妙用」,我们在随缘里面,顺境善缘不知道断贪痴,那个随缘就不妙。他教给我们是随缘里面顺境善缘不贪不痴,境界里面怎么样?没有一丝毫留恋,也就是永远保持自己的清净心,不会受外面境界的干扰,妙用;在逆境恶缘里面把瞋恚、傲慢、嫉妒断掉了,妙用。一般人在逆境恶缘起怨恨心,生嫉妒傲慢,佛讲这个傲慢有七种,他生起烦恼,那就不妙,那叫造业。所以佛菩萨教导我们,我们向他学习,无论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是妙用,都帮助我们断贪瞋痴慢、成就我们戒定慧三学。所以说「时时是好时,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会修行的人眼目当中一点都没错,没有一个不是来帮助我的、没有一个不是来成就我的,我怎么可以怨恨!《华严经》到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我讲经的时候讲得很多,这五十三个人是五十三类的人,在哪里?我们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你一天所见所闻的这些人,就是这五十三类的人。你可千万不要以为善财的运气好,遇到这么多善知识。我们的善知识统统在面前,你怎么不认识?都是。善财心目当中所有一切人都是诸佛如来、都是大菩萨,学生只有我一个,所以一生成就了,他一生证得无上菩提。也就是在善缘顺境保持心平气和,保持清净平等觉;在逆境恶缘里头还是保持清净平等觉,叫妙用。总是用一个不变的,清净平等觉。
  你看我们四大天王叫护法,西方天王广目手上拿个蛇,拿的是蛇,右手拿的是蛇或者拿的是龙,龙跟蛇都是代表什么?多变,社会,社会上所有一切人、一切事、一切万物千变万化。左手上拿个珠子,那个珠子是什么?不变。珠子代表什么?就是清净平等觉。用什么方法来应付这个动乱的社会?清净平等觉,问题解决了。你动我不动,我在这个境界里面是不断提升自己,心地清净,不染污;平等,没有高下;觉是智慧,不生烦恼,什么问题全解决了。这是学佛的人,一进山门,你第一个接触就是四大天王,四大天王就告诉你怎么做人、怎么生活、怎么工作、怎么处事待人接物,教你这些本领。我们学会了真得受用,无论在什么样的境缘当中,你都会法喜充满,你都会像孔子一样不亦悦乎,佛家讲常生欢喜心。为什么会欢喜?心地愈来愈清净、智慧愈来愈增长,这欢喜!境界不断向上提升,三宝威神统统加持得上,我们自己有一分功德,佛力一加持就变成两分,我们有两分功德,佛力一加持就变成四分。我们的心不清净,在善缘顺境里面有贪心,佛力加不上;逆境恶缘里面,我们有怨恨、有不平,也加不上,自己吃亏。所以古大德说,连其他宗教也说,人最大的善行无过於原谅别人的过错,别人有什么样的过错不要放在心上,这是最大的善行。这是讲三宝,三宝里面的僧宝,圣贤僧,阿罗汉以上的。
  经里面这里讲了一个「如来藏」,这个意思是众生跟佛是一体,同一个体性。但是在凡夫,凡夫迷了自性,迷了自性就叫做如来藏,如来藏觉悟了就是自性清净圆明体,迷了就叫如来藏,如来就是自性,藏在这个里面。所以佛在大乘教常跟我们讲,真妄和合、真妄不二,如来藏的体就是自性清净圆明体。迷是妄,就是一念不觉。一念不觉,自性清净圆明体就叫做如来藏;一念觉悟,如来藏就是自性清净圆明体,就这个意思。他应化在世间,「虽作众生,不失自性」,这不失就是不迷。应化到我们人间,我们人间迷他不迷,他要迷他就不能教我们,他做出种种示现是为了教导我们的。释迦牟尼佛在《梵网经》上说,他这一次到世间来、到这个地球上来,来表演的,这是第几次?第八千次。他到我们地球上来,来了八千次。由此可知,释迦牟尼佛早就成佛了,成佛之后以佛的身分到这个地方来示现,到这个地方来教化众生,第八千次来。那我们就晓得,他八相成道是表演的,做给我们看的,让我们看他一生当中,从出生、修行、证果、教化众生,最后入般涅盘,做给我们看的,做出一个好的样子,这就是《还源观》里面四德的第二个威仪有则。威仪是行住坐卧,一生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给世间人做最好的榜样。我们怎样还源?我们怎样回头?学他那个样子就行了。
  这个样子里头最难学的,我相信我们大家都有同感,苦行,这很难学。他一生过那么简单的生活,从十九岁离开家庭就开始,日中一食,三衣一钵,过这样的生活,最简单的生活。实际上跟孔老夫子的一个好学生颜回差不多,颜回箪食瓢饮,这大圣大贤过最简单的生活,可是他怎么样?无比的快乐,我们今天讲的是圆满的幸福人生,他展示给我们看。幸福人生不在富贵,不在富有、不在地位高。释迦牟尼佛一生教学,义务教学不收学费;孔老夫子教学还收一点学费,他老人家收学费是随缘,没有规定收多少,就是富有的人家多送一点礼物,贫穷人家少送一点,真正很清贫的人家老师还会帮助学生一点。夫子的心行在中国影响很大,世世代代的读书人我们常讲穷秀才,都是学孔子、学颜回。他们的一生没有别的,教育下一代,所以他们的地位虽然不高,生活很清苦,他很受社会大众的尊敬,道理在此地。他们真的是一生做出奉献,没有享受,这就是他为什么能够在苦行当中得到乐趣,就是不失自性。我们一般人为什么做不到?一般人是迷失了自性,迷失自性是什么?他有苦有乐。他要离苦得乐,苦他受不了,觉悟自性的人怎么样?苦乐不二,没有苦乐,这真乐;没有忧喜,真喜!那个境界不是一般人能够体会到的,他真的是入不二法门,心地永远保持著清净平等觉。
  下面一个比喻,如大海水,因风成波,而不失湿性。大海表示我们这个世间六道,苦海。因风成波,这是讲自性,把海水比喻作自性。风是什么?动、妄动。起心动念是动、是微动,分别是大动,执著是大波大浪。不管怎样,纵然是大波大浪,水的性是湿性,性没有失掉。所以诸佛菩萨、声闻、缘觉应化在十法界,他不失自性,他能和光同尘跟凡夫示现完全一样,不失自性。我们在最近,就是距离我们时间最近的,二次大战的时候,中国出现一个奇人金山活佛,江苏镇江金山寺妙善法师。他是抗战期间当中在缅甸过世的,他一生的事迹很神奇,在世的时候,他的行为很像古时候的济公长老。我们知道济公是宋朝时候人,跟岳飞同时代的,那是阿罗汉来应化的;妙善长老至少也是阿罗汉,他的身分没有暴露,在这个世间示现,确实是示现的非常自在。生活他随缘,饮食,很多信徒供养他都接受,但是从他的穿著那我们就晓得,他是过最简单的生活。他一生当中就一件长褂,里面是小褂裤,外面一件长褂,就那么简单,他没有第二件衣服。一生不洗澡、一生没有洗过衣服,冬天也是那一套、夏天也是那一套,他夏天不热,冬天不冷,这就叫人感到很惊讶。他生活多快乐!什么负担都没有。一天到晚是云游四海,没有一定的住所,你决定找不到他,但是你想他,他马上会出现,想著想著他就从外面走进来了。说话虽然好像是疯疯癫癫的,你细心听全是佛法。他还有很高明的一手,替人治这些疑难杂症,给人治病也没有药方,真的跟济公长老一样,他身上的尘垢很多,搓搓一把给你吃,你吃了病就好了。这是真的事情,距离我们现在不远。衣服虽然长年不洗,领子上都是黑的,可是闻闻什么?闻闻是香气,莲花香味。我是早年在台湾认识一位法师,乐观法师,这位法师曾经在抗战之前跟他在一起住过四个月;两次,一次两个月、一次两个月,两次总共跟他住过四个月。对他很了解,说他的形迹很像济公,信徒们对他很喜欢,都很尊重他。这就是什么?游戏人间,他不失自性。
  这种示现,就是《还源观》里面讲的随缘妙用,我们虽然做不到,也得认真努力学习,我们学习什么?在境界里面断贪瞋痴慢疑,这五种烦恼在这里断,也就是见思烦恼。在日常生活当中跟大众接触,破自己的身见、边见,边见就是对立,要学,常常要想身不是自己。我们自己呢?自己住在这身体里面。真有自己,自己是什么?自己是本性,身体是物质,物质里头有本性、本性里头有物质,它两个在一起离不开的。虽然离不开,各守各的,为什么?相是假的,性是真的,相是刹那生灭,性是不生不灭,它不一样。真妄和合,这是如来藏,要常作如是观,常常这样想,你就会很自在。对立,自性里头没有对立。所以我们有对立的念头是错误的。这个错误是根本上错误,所有一切烦恼习气都从这里生的。因为你有对立才会有矛盾,有矛盾才会有冲突,有冲突才会有斗争;没有对立,什么事都没有了,没有对立就平等了,清净平等觉。有对立,哪来的平等?不平等就不清净、就迷惑颠倒、就不会觉悟,这是一而三、三而一。所以我们要从这个地方真修行,修行就在生活、就在起心动念、就在跟大众相处,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我们跟人有对立的念头,这行为是错误的,必须把它修正过来,这是化解冲突根本法,冲突化解才有和平。中国几千年来是真正爱好和平的民族,在德目里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所以我们在生活当中、工作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最重要的不失自性,这是学佛。
  佛也是跟这个比喻一样,随众生所感,万类殊形,而不失自性。佛随众生所感,众生的范围太大了,十法界依正庄严他都有感。有感佛就有应,感应道交,如海潮音,决定不会错过的,非常有信用,众生有感他一定有应。感应我们在前面都学过,四种,众生有冥感,佛有冥应、有显应;众生显感,佛有显应也有冥应。显是明显,我们有求於佛,心里常常念佛,这是明显的。佛的应呢?冥应是暗中应,我们自己不觉察,没有感觉到他应;还有一种很明显的,你自己感觉到佛菩萨来加持你、来帮助你。所以有显应、有冥应。我们众生的感有显感、有冥感,也有这两种;显感的时候有显应有冥应,冥感的时候也有显应有冥应,自然的。这个道理,我们看到江本博士的水实验才真正体会到,佛经上讲的话句句真实。他在所有感应里他绝对不迷,不失自性就是不迷,觉而不迷,永远保持觉而不迷,为什么?因为他没有起心动念,当然没有分别执著,所以他不迷,道理在此地。这是我们学习的一个重点,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也像诸佛如来一样不起心不动念,那我们跟佛的行持就没有两样了。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这是菩萨;起心动念,还有分别,没有执著,这是阿罗汉,清清楚楚的告诉我们。下面引《华严经》两句话,「汝应观佛一毛孔,一切众生悉在中,是为潜入无碍」。看佛哪里?看佛一个毛孔,或者看佛一个毛端,这是讲正报。在依报里面呢?依报就是一微尘。佛身上多少毛孔?遍法界虚空界多少微尘?「一切众生悉在中」,一点都不错。这是不思议的境界,这是华严的世界观,《华严经》讲的宇宙观。
  我们再看末后这一条,第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