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951-2095集-第11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抢铣踝。ハ蛩埃馐墙痰嘉颐恰W詈笠晃唬畏米詈笠晃唬染酰俏颐蔷拖茫撇仆右丫嵘降染酰障推腥F障推腥彩笤竿酰妓郊质澜缂⒚滞臃穑忝窍胂胝飧鑫兜溃煌芬晃灿惺加兄铡K晕倚啪煌潦谴诱饫锏美吹模业睦鲜θ拔倚啪煌粒叶济挥薪邮埽凇痘暇飞峡吹秸舛慰闪瞬黄稹5敝兴畏玫模鞘浅删驮猜蟮弥牵馐俏匏恢K母龇哦冀哟ィ撬约盒薜姆湃缛绮欢故切蘧煌粒故悄畎⒚滞臃穑允贾林眨撇仆邮悄罘鸪删偷摹�
但是每个法门他都接触、他都通达、他都明了,他并没有去改变,我去学学这个、学学那个,没有。你看每访一位善知识,最后感谢他跟他告辞,礼辞。感谢是接受他的教诲、接受教育,礼辞是什么意思?礼辞是不修他的法门,还是修自己最初的法门修到底。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一生圆成佛道。见到阿弥陀佛,妙觉位,不是等觉位,一生究竟圆满。所以方老师告诉我,这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种本子,达到究竟圆满。所以《华严》怎么成佛的?念佛成佛的,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所以这两句经文意思很深,我们怎么做?从我们现前能的就是总得要把执著淡薄,一下断还是不容易断掉的,要淡,一年比一年淡薄,一个月比一个月淡薄那就很得力。如果能做到一个月比一个月淡薄,这个功力帮助你念佛,你就决定得生,你有把握了。真要放下,不放下太苦了,你看看这个世间做人多辛苦。一定要放下,放下就自在,放下就快乐,就法喜充满。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九0卷) 2008/10/0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99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经文第七段「西南方智慧菩萨」,偈颂第八首看起:
【能知此实体。寂灭真如相。则见正觉尊。超出语言道。言语说诸法。不能显实相。平等乃能见。如法佛亦然。】
末后三首偈是讲开悟。前面跟诸位报告过,这个地方的开悟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不是普通的觉悟。学佛这是终极的目标,一个人这一生当中能不能成佛,达到最高的境界?无论是在理上说,是在事上说,都是肯定的,也就是说决定可能。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是知识分子,就是你是念过书的、认识字的,一生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在中国,一千四百年前,出现一个惠能大师,他给我们代表的是不认识字,没念过书,是一个砍柴卖柴的樵夫。樵夫现在没有了,我记得在抗战时期还有,抗战之后逐渐就没有了。因为现在都市里面,厨房都用瓦斯、用电、用煤气,不再烧柴,这个行业就消失了。这说明一个现在所谓就是没有文化的人也能成佛。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的三十岁成佛,惠能大师给我们示现的二十四岁成佛。我们看了有什么感想?我们依然在搞生死轮回,迷而不觉,像这个经前面第四首偈子所说的,「於无量劫中,流转生死海」,我们干这个。
在大乘,在《华严》经教里面,佛说了真话,不是随顺凡夫说的,是自己亲证的境界。凡夫成佛,实在说是一念之间。这个一念我们不懂,什么叫一念?不是我们凡夫境界,我也没到这个境界。不过我们很幸运,在大乘教里面看到世尊跟弥勒菩萨的对话,我们明白了。理上明白了,事上依然不是我们的境界。什么叫一念?一念是我们现在人所讲的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那叫一念。我们现在起个念,这个念粗,虽然还没有到一秒钟,应该半秒钟差不多,你想想这个一念怎么会知道?那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什么人看到这一念?这就是心地很细,细心人,细心到这种极微细的振动,一秒钟的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他能够觉察得到。这里讲的是佛家讲的科学,你能够感受得到,八地菩萨。也就是教下常讲见到阿赖耶识了,八地菩萨见到阿赖耶识,刚刚见到。后面九地、十地、等觉、妙觉,愈往后面去他所见的就愈清楚。八地菩萨,我们想想是见到模模糊糊的。好像早晨大雾,雾里面我们也能看到,我们在香港也能看到九龙这些房子高楼,但是隔一层雾。九地比八地就清楚一点,雾淡了一点,十地就更淡;到十一地等觉,很薄的雾,可以说看得清楚,很清楚了;到妙觉位,这雾就没有了。我们用这样的比喻,诸位能够联想得到。这个叫见性,见得究竟圆满。
性是什么?《华严经》里面所说的「自性清净圆明体」,就说一句。惠能大师说了五句,五句就是这一句。你看惠能大师说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自性清净,这有清净在里头。自性「本不生灭」,圆,圆明的圆,圆是圆满,没有一点欠缺,有生灭就不圆满,没有生灭,圆的意思包括了。「本自具足」,也在圆里头,「本无动摇」,还是在圆里头,「能生万法」,它后头有个「明」,圆明体,一个明,明能生万法。你看《华严》上一句,能大师说五句,释迦牟尼佛把这一句详详细细给我们说明白、说清楚,那就是全部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你看佛法之妙!浓缩可以是一句,展开,这一部大经。
这一部大经的分量,龙树菩萨在龙宫里面看到的,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天文数字!我们这个地球装不下,不但地球装不下,释迦牟尼佛这个国土装不下,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国土只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它的分量是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华严经》。《华严经》是什么?《华严经》是整个宇宙,一样都不漏。你能够证得,这就叫成佛,你得多大的自在!而且佛说的,这是人人都有的,不是释迦牟尼佛独有,也不是惠能大师独有,统统都有。现在?现在你还有,只是你不能够证实,你不能证得。为什么不能证得?你有烦恼、你有习气。所以烦恼习气称之为业障。业是什么?业是造作,这造业,业是造作的总的代名词。造作,微细的是起心动念,粗重的是贪瞋痴慢,那很粗的,微细的是起心动念。佛在经上给我们讲的三障、二障,我们都学过,学过很多遍。最重要的是三重障,上一次我们特别提出来,我们一起来学习。
我们学佛学这么多年,为什么不能入门?佛办的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到博士班,《华严经》上所说的,十信位就是佛教的小学,十住这好比是初中,我们现在讲到十住,十行好比是高中,十回向好比是大学,十地好比是研究所,等觉好比是博士班,很像!那我们今天连一年级都没有进去,一年级是初信位的菩萨。为什么进不去?因为你有三重障,所以你进不去。我们这么多年来常常劝勉同学认真努力要放下十六个字,这我讲了二、三十年。这十六个字就是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我讲了十六个字。这十六个字要放下,有一个就造成障碍,你就不能入学,这初信位的菩萨你得不到,初信是入门。到不了初信,那你就得要搞生死轮回。
生死轮回的时间长,在六道里搞什么?搞冤冤相报。在六道里没有别的,佛讲得清楚,太明白了,六道里面搞什么?报恩、报怨、讨债、还债,所以冤冤相报没完没了,生生世世!这桩事情,在中国儒释道都讲得很明白,现在外国人也讲,也讲得很透彻。我看过,美国的心理医生魏斯博士,他有四本书,台湾有翻印。我看了之后,把里面重要的东西节录下来,大家方便。讲什么?讲轮回,真的,不是假的。他用的方法是用催眠,让一个人在催眠的时候,他能够回到前生,回到过去一生,再过去一生。有一个例子,居然回去好像有几百世,时间是四千多年,一百多世。证明,他本来是相信科学,不相信宗教,不相信这个的,真的有,不是假的。佛给我们讲,人堕落在六道流浪生死,时间是无量劫。
遇到佛法就有救了,就等於说是遇到有出离轮回的机会。遇到之后,知道之后,你能不能把握住?这就是佛法常讲的,佛度有缘人。什么人有缘?第一个能信,有缘,不一定能得度。信了之后要能解,解了以后能行,到能行就有机会得度,很可能你在这一生当中就超越了。如果说能证,那就肯定超越。什么叫能证?能证就是上学了,不要多,你只要,在《华严经》里面讲,小学一年级就是初信位的菩萨,你就决定得度。为什么?有初信位的菩萨这个能力,《华严经》末后教导我们念佛求生净土,你决定得生。而且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还不是在凡圣同居土,在哪里?比这个高一级,方便有余土,这就入门。所以入门就得保障,你一年级也叫证,你证初果,小乘是初果,大乘是大乘圆教初信位的菩萨。
要怎样才能证到这个地位?没有别的,放下!重要,我们不要讲得太高,太高做不到,我们只讲起码的,最低限度的条件。我们有这个条件就进入大乘一年级,这才真正是佛弟子;没有进去,是假的,不是真的。你说我是佛的学生,连一年级都没上,这不是真的学生。我们这么多年来劝导大家放下十六个字,那是什么?把你带到学校的门口,没进去,算是什么?预备生。但是这种预备生念佛可以生凡圣同居土,也了不起,也就非常的难得。那我们想想自私自利有没有放下?名闻利养有没有放下?五欲六尘的享受有没有放下?还有贪瞋痴慢、烦恼习气,这个统统放下,你到佛的门口,小学一年级的门口。这一步要跨进去,大小乘经里面都说,要把见思烦恼这个见烦恼断掉。见烦恼佛说了五种,实际上是很多,归纳五大类。
第一个是「身见」,身见放下了,就是《金刚经》上所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初果,大乘初信位的菩萨,他做到了。所以他是圣人,他不是凡夫。他没离开六道,要到七信位才离开六道,六道轮回没有了。初信到六信,就是说一年级到六年级都在这个世间,七年级超越了,不在这个世间。难!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的,惠能大师给我们示现的,他们示现的高,高到什么程度?他研究所毕业了,这叫顿超。你看小学、中学、大学他都没有念,一下就到研究所,就到顶头了。这什么道理?总的来说,妄想分别执著他全放下,哪有这么麻烦!世尊跟六祖的示现,我们要深深去体会。那我们是凡夫,没有这个能力,佛再开了方便法门,慢慢放,一点一点放。《华严》从初信到妙觉位是五十二个位次,就是把妄想分别执著分作五十二个等分,一分一分的放。你要不放,就不能往上提升,这要懂得。至少要上一年级,你真的能了生死出三界,你的问题解决了。那你要是不肯放下的话,轮回可苦!
我们中年以上都已经尝到这个味道,还继续干下去吗?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定要知道,造业!《地藏经》上讲真话,「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你造作的善是业,造作的不善是罪。这个不善,有意、无意,你自己不知道。你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跟人结了冤仇,自己完全不晓得,为什么?晓得,你就不会干了。只有自己迷惑颠倒,他才不知不觉在造。造了怎么?造了以后要受。你得罪这些众生,要报。你吃的这些众生,佛法在因果里常讲,吃它半斤,你来生还它八两,你要报!你吃一只鸡,将来你堕落堕到畜生道里面去,你一定要被他吃掉。为什么?一报还一报,就这么个道理。你吃一条鱼,来生你也变成一条鱼,还给他,给他吃。这是佛在经上给我们讲六道轮回的真相,你占人便宜,你来生就得还他。
所以三世因果你明白之后才晓得,我们这个人在这一世当中,绝对没有一桩事情是占人便宜的,也没有一桩事情是我吃了亏,没有。所以你真正通达明白之后,你的心是定的,你的眼睛是雪亮的,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前定是什么?是你自己造作的。你能够用慈眼看众生,你就得到一切众生慈眼看你。你对人不慈悲,要想别人对你慈悲是不可能的,没有这个道理。所以几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教导我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讲得多好!那个时候佛法虽然没有在中国,这两句话跟佛经上所讲的完全相同。所以真正学佛的人常常要将心比心,对人、对事、对物常常调过头来想,我是他,他是我,他这个态度对我,我什么样的感受?你就明白了。
那我们在日常造作是怎么想法?没有想到他,只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