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新时代中医文化随笔 >

第7节

新时代中医文化随笔-第7节

小说: 新时代中医文化随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们能够很好地辩证施治。

  2006年11月2日于北京




24·经络

  24·经络

  中医文化随笔24·经络

  什么是经络呢?《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人体内的阴与阳,实际上是异名同类,存在着互相依存的对立关系。所谓依存,就是他们统一到一个整体中。之所以说身体是一个整体,就是因为“上下相会”,“经络之间相互贯通”,“如环无端”的原因。也就是说,经络是连接、贯通身体上下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物质。

  《黄帝内经灵枢·经水》:“经脉十二者……而内属于五脏六腑。”《难经·二十三难》:“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黄帝内经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经脉连接脏腑,可以行血气,通阴阳,以营养身体;经脉的横分支叫做络,络的分支叫做孙脉。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大意是说,关于经脉,很重要,能够决定人的生死和健康与否,可以调节人的虚实,所以对此一定要了解。

  《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指出了人体受邪气干扰的过程往往是:皮毛——孙脉——络脉——经脉——脏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以当我们的正气不足时,往往邪最先“舍于皮毛”,表现为风寒感冒。所以,对于风寒感冒,我们除了正常治疗外,还应该思考一下,我们是否因为心态一时不正,没有把持住自己的内心世界,也就是没有做到精神内守,而伤害了正气,使得邪气入侵了?因为“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当然了,没有合于阴阳四时季节的转换,也会风寒感冒的。所以,为了预防疾病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在患感冒时就应该及时反思自己的“正气”。

  人体是一个对外开放的系统。《黄帝内经灵枢·脉度》:“(经脉)此气之大经隧也。”是说经脉为通行精气的“隧道”。《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其气内入于五脏,而外络肢节。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是说,人体内的真气在内连属于脏腑,在外络于肢节。其中,不在经脉中循环而散于经脉外的,是卫气;在经脉中循环的精气叫做营气。它们使得人体内阴阳相互跟随(如十二经脉的循行顺序阳脉与阴脉相随),内外相互贯通(如脏腑相表里),循环不止(如经脉的循环)。附十二经脉的循行顺序: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

  而从前面,我们可以清楚,经脉分支为络,进而分为孙脉,最后至皮肤,使得人体内之气与大自然界的能量通过皮肤就可以进行沟通。这也是“外内相贯”。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养之和之,静以待时,谨守其气,无使倾移,其形乃彰,生气以长,命曰圣王。”大意是说,血气不和,百病就会因为气血的变化而产生。所以,保持血气的和畅,随缘行事,保持情绪的中和稳定而不因偏颇伤害精气,使得身体更加健康,生机更加向上,这叫做“圣王”。

  2006年11月3日于北京




25·针道

  25·针道

  中医文化随笔25·针道

  中医所说的针道,就是针刺的要道。针指的是针灸针。都有哪些针刺之道呢?

  行针道也要明晓人道。《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数……”大意是说,圣人之为道,上合于天德,下合于地德,中合于人的伦理道德。只有这样,才有法则供遵守与学习。针刺也是这样。所以,针刺胖人时,要“深而留之”;针刺瘦人时,要“浅而疾之”;对于“其为人也,贪于取与(偷盗)”的人,针刺时,要“深而留之”等。当然,如果我们在治疗时加以引导,如对胖人劝他注意饮食清淡,忌除不良嗜好;如对瘦人劝他放开心胸,节约精气等;而对于“其为人也,贪于取与(偷盗)”者,要设法令其意识到自己的贪于取与(偷盗)的心态和习气。这样更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另外,行针道也要学会治神(守神)。

  《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大意是说,针刺的要道,首先是要做到治神,清楚五脏的基本情况,以及脉诊的情况,然后才可以针刺。

  关于治神,《黄帝内经灵枢·邪客》:“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针灸师治疗病人时,首先要端正心态,宁心静气。治神应达到什么状态呢?身体内外一个整体,似乎感觉到众脉成为了一个;外界的声音也听不到了……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持针之道也是治神。针刺时针身要稳,不要左右晃。神要定在审视病人的状态上如明察秋毫。更多治神的内容我们前面已经讲过。这里从另一个角度再说明一下,以便加深我们的理解。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粗守关,上守机。”关于这个我们已经在《中医文化随笔·脉诊》中讲过了。就针刺而言,《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中提到:“粗守关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气正邪之往来也。上守机者,知守气也。”大意是说,一般的针刺医生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治疗,而高明的医生还会守气,即能够仔细体察针下的气机情况,而这种体察情况是医生治神的结果。

  《黄帝内经灵枢·外揣》:“非独针道焉,夫治国亦然。”这是说大道是相通的,针道如此,治国也是这样。那么这个“大道”是什么呢?“夫治国者,夫惟道焉。非道,何可小大深浅杂合而为一乎?”不但治国是需要合于道的,其实任何“道”都是在本质上超越小大、深浅等概念的相对性,而合为一个绝对的整体的。那么这个整体性是如何表现的呢?“夫九针者,小之则无内,大之则无外,深不可为下,高不可为盖,恍惚无窍,流溢无极,余知其合于天道、人事、四时之变也……”大意是说:黄帝说,大道表现在针灸方法和守神上,也是守住“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深不可下,高不可盖”的本体,它超越了相对的概念,体现出一种恍惚之中的整体性而仿佛没有了感官,充满宇宙万物而没有极限,天道、人事、四时之变都因这种大道的本体随缘而产生。

  这段话说明了守神(治神)的实质和状态,即合于大道;也说明了针道的本质就是通过守神(治神)而产生针刺这种妙用。

  2006年11月3日于北京




26·灸法

  26·灸法

  中医文化随笔26·灸法

  所谓灸法,是中医的一种医疗方法,用艾叶等制成艾炷或艾卷,烧灼或熏烤人身的穴位,有的中间还衬垫有姜片或盐末。

  《黄帝内经灵枢·官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大意是说,针刺的方法所不适合的疾病,用灸法进行治疗比较合适。

  灸法都是适合治疗什么样的疾病呢?《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大意是说,北方是天地之气闭藏的区域。其地势较高,又多风寒,这里的人们喜欢在野外停留居住(如游牧的生活),而吃的是牛羊的乳汁,因此内脏受寒而易产生胀满的疾病,宜用艾灸的方法进行治疗。可见,灸法适合温阳去寒。

  另外,灸法还适合虚症,起到补气的作用。《黄帝内经灵枢·禁服》:“陷下则灸之。”什么是“陷下”呢?所谓“陷下”,是一种脉状,为正气虚之症,大体相当于沉伏不起的脉象。《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邪之始入于皮也,泝然起毫毛,开腠理;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色变;其入客于经也,则感虚,乃陷下……”在前文我们已经提到,人体的正气不足,那么邪气就会最先侵犯皮肤,由此进入络脉,进而侵犯经脉,使经脉感到虚弱,由此而下陷,邪气留于筋骨之间,入里则继续侵犯人的脏腑。

  “陷下”可以在脉象上体现出来。《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察九候……独陷下者病。”大意是说,具有沉伏不起脉象的人说明有病。

  《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dàn)澹,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候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大意是说,有胆气虚的病人,好叹气,感到口苦,呕吐胆汁,心下波动不已,总是担心别人来伤害自己,喉中好像哽塞的样子,反复吞咽。对于这样的疾病,如果脉象“陷下”,在足少阳胆经上取穴进行灸法治疗。有寒热往来的取阳陵泉穴。

  《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这里又提到了取足三里以下的穴位进行治疗。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所以,我们应该注意处事中正,做事不要优柔寡断以培养胆气。上述病人也应该自己主动培养胆气。

  总之,灸法的主要功效是帮助我们温阳去寒、补气扶正。当然,除了这样的方法增加体内的正气和阳气外,我们还应该效法天地之德以帮助稳固体内阳气。“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

  2006年11月4日于北京




27·按摩

  27·按摩

  中医文化随笔27·按摩

  中医认为什么时候采用按摩疗法呢?

  《黄帝内经素问·血气形志》:“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láo)药。”大意是说,形数惊恐,即形体上的多劳和心志恐惧忧思引起风痹(如膝关节炎等)经络不通、麻木不仁的疾病,治疗的时候可以用按摩、药酒等方法。

  为什么“形数惊恐”会导致“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呢?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大意是说:“惊”就会使内心无所依靠,精神没有归宿,思虑紊乱无序,所以气乱;过度劳累就会使人喘息出汗,使体内真气浮越而不收敛,所以气耗;思虑过度就会使心念有所存留,精神有所固定而不畅通,体内正气有所停留而不行走,所以气结。

  那么,气乱、气耗和气结就能导致“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吗?

  《黄帝内经灵枢·根结》:“脉有所结而不通。”也就是说,经脉内气有所结而不通畅。《黄帝内经素问·逆调论》:“荣(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大意是说,荣(营)气虚的相关部位就会感到麻木不仁,卫气虚的相关部位就会感到无法正常行使功用。荣(营)气和卫气同时虚,相关部位就会既麻木不仁又无法正常功用。例如如果小腿部荣(营)气和卫气同时虚,那么就会既令人感觉麻木不仁又无法正常活动。

  除了荣(营)气和卫气虚弱会导致“不仁”外,流通不畅也会导致“不仁”。《黄帝内经素问·痹论》:“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痛,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大意是说,肌肤不痛不仁的原因,是因为病久邪气进入体内很深了,使得荣(营)卫之气流通迟缓不畅,经络内气机时而相对不足,皮肤难以得到荣(营)卫之气的营养,所以感觉“不痛不仁”。《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