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新时代中医文化随笔 >

第5节

新时代中医文化随笔-第5节

小说: 新时代中医文化随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真要大论》:“诸暴强直,皆属于风。”也就是说,突然表现为身体强直一类疾病的,都是风症。

  《黄帝内经灵枢·五阅五使》:“肝病者,眦青。”肝开窍于目,眼角发青的为肝病。《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盳(máng,盲)盳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所以,肝实的,好发怒,两胁下疼痛牵引到小腹不适的为肝病;肝气虚,眼睛好像看不清,耳朵好像听不清,经常莫名地恐惧,好像被人追捕一样,应该补肝气。

  清楚肝病病机,我们能够很好地养生,也能够对肝病在药物等方法治疗的同时,调节情绪,效仿“木德”和少阳生发之性,补养肝脏或促进肝脏功能恢复正常,从而帮助肝脏早日康复。

  2006年10月24日于北京




17·养肺

17·养肺

中医文化随笔17·养肺

关于养肺,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调节情绪,乐观而不要悲伤。

《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忧伤肺,喜胜忧。”大意是说,忧悲伤肺,而乐观或良性心理暗示可以帮助解决忧愁的问题。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大意是说:对于肺脏,喜乐没有限度就会伤魄,魄伤就会发狂,狂者意念中没有别的人。所以,这提示我们喜乐要有限度,例如在进行一些娱乐活动时,都要有一定限度,而不要玩到歇斯底里的程度才罢休。

2、效仿“金德”。

肺在五行中归于“金”。所以,可以通过效仿“金德”而养肺脏。

《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其气洁,其性刚……其类金……”所以,我们可以保持内心的纯洁和刚强的特性来养肺。刚强的特性可以帮助克服多愁善感、哭哭啼啼的忧伤习气,从而帮助避免“忧伤肺”。

《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其德为清,其用为固……”“德清用固”与“气洁性刚”的含义应该是一致的。

3、宁志无外。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秋三月……使志安宁……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大意是说,秋天三个月,我们应该使自己的志向安宁而不外露,使肺气清纯,这样可以应秋天之性,是养收之道;反之则伤害肺脏。

其实,除了秋天的三个月,我们平时也应该保持志向的安宁而不故意张扬自己,因为只要努力,离自己的理想就会近一步。这实际上也应该是在养肺。

4、培养气魄。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 大意是说,肺是身体中气的根本和魄所在之处。

所以,树立远大志向,涵(含)而不露,培养伟大的气魄而不显示、不傲慢,也符合“德清用固”的特性,所以也应该是在养肺。

“百病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由于肺是身体气的根本,所以,通过“德清用固”和“气洁性刚”很好地养肺,能够帮助调节体内的气机,从而帮助预防和治疗疾病,有益于身体的康复。

5、清楚肺病病机。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气膹(fèn)郁,皆属于肺。” 何谓膹郁?《内经知要》卷下:“膹者,喘急上逆,郁者,否塞不通。”气机喘急上逆、否塞不通等病症都属于肺脏的病症。

《黄帝内经灵枢·五邪》:“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上述症状都属于肺病。

通过了解肺病病机,我们可以更好地在药物等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调节情绪、效仿“金德”、宁志无外、培养气魄等方法帮助肺部疾病的康复。

2006年10月24日于北京




18·辨药

18·辨药

中医文化随笔18·辨药

一些同学在学习和记忆中药时,往往对中药的功效等方面觉得很复杂,没有规律可循。另外,我们为了使药效更好,也为了避免错误用药和假药,有必要了解一下辨药的内容。

关于辨药,在清·李延罡(gāng)所著的《补撰药品化义》中讲得比较详细些,我们对此进行一下简单的介绍。

《补撰药品化义》提出了“辨药八法”,即:每药一种,均用八法来区别。

一是药体。药的体质不同,功用也不同。万物相通,中药表现尤为突出:

根(苗)主升;梢(尾)主降;头(身)主补;茎主通利;枝达四肢,主表散;叶属阳,发生,主散;花属阴,成熟果实,主补;子(种子)主降,兼补;仁主补,又能润利;蒂主宣;皮主表散,能降火;肉主补;汁主润利;油主润燥;中空者发表兼通利;内实者主攻里走下;通者能行气;轻浮者能升;厚重者能降;干燥者能去湿;湿润者能去燥;滑腻者能利窍等等。

二是药色。药色即青、红(赤)、黄、白、黑等色。根据五行归属,青入肝、胆;红(赤)入心、小肠;黄入脾、胃;白入肺、大肠;黑入肾、膀胱等。

三是药气。药有膻、臊、香、腥、臭等味道。根据五行归属,膻气入肝;臊气入心;香气入脾;腥气入肺;臭气入肾。又如香能通气,能疏散,能醒脾阴,能透心气,能和五脏等等。

四是药味。药味有酸、苦、甘、辛、咸、淡等味道。酸味入肝,走筋膜,主收敛,能收缓,能收湿,能敛散,能敛热,能束表,能活血;苦味入心,走血脉,主通泻,能坚脆,能燥湿,能直行,能降下,能通泻,能去垢,能解毒,能开导,能养血,能补阴;甘味入脾,走肌肉,主和缓,能补阳,能补气,能上行,能发生,能舒急,能润肠;辛味入肺,走皮毛,主疏散,能散结,能驱风,能横行,能利窍,能润燥;咸味入肾,走骨髓,主软坚,能凝结,能下沉;淡味入胃,主下渗,能渗泄,能下行,能利窍。

以上辛、甘、淡属阳,出上窍,发腠理,实四肢;酸、苦、咸属阴,出下窍,走五脏,归六腑。

五是药形。根据其为何物而归入阴、阳、木、火、土、金、水等分类中。

六是药性。即药物的寒、热、温、凉、清、浊、平等。

七是药能。即升、降、浮、沉、定、走、破等药品的能力,详见药气和药味的介绍中。

八是药力。即宣、通、补、泄、渗、敛、散等药性的能力。宣可去壅(臃);通可去滞;补可去弱;泻可去闭;轻(虚)可去实;重(实)去怯;滑(腻)可去着;涩可去脱;燥(干)可去湿;湿(润)可去枯;寒可去热;热可去寒;雄可表散;锐可下行;和可安中;缓可制急;平可主养;静可制动等等。

2006年10月25日于北京




19·脉诊

19·脉诊

中医文化随笔19·脉诊

关于中医师脉诊,中医认为首先要做到守神(治神)。《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持脉有道,虚静为保。”大意是说,脉诊是有门道的,技术保证就是一定要注意守神,保持内心的虚静。

那么具体讲,如何保持虚静呢?《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粗守形,上守神。”大意是说,一般的医生诊治疾病只是现治病的形式,而高明的医生诊治疾病则注重守神。另外还提到,“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大意是说,一般的医生诊治疾病只注重肢体,而高明的医生则重视内心对病情诊疗的信息接收和处理(机),无论是信息的接收还是信息处理,这些妙用的产生都是因为自己治神守空的原因。守空就会随缘而生妙用,内心清静而体会到事物的微妙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诊治疾病。

所以,我们在诊脉时一定要沉下心来,用心去体察和总结,平时还要注意加强自己的守神修养,锻炼自己的守神能力(参见《中医文化随笔10·治神》)。

《黄帝内经灵枢·禁服》中提到了正常人的脉搏,指出:“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大意是说:人的寸口脉(手腕部动脉)主身体内部,人迎脉(颈部动脉)主身体外部,二者是相应的。一般情况下,正常人二者的脉搏表现基本上是一致的,大小就像引绳那样。春夏的人迎脉较寸口脉稍微大一些,而秋冬寸口脉较迎口脉稍微大一些,这些也是正常的。反之,则是病态。

《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提到了正常人的脉搏与呼吸的关系:“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rùn,余)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大意是说,如果呼吸间有一次短暂间歇,而脉又跳动一次,那么一呼一吸的时间内,脉就可以跳动五次。人呼吸偶尔有一次长吸气,脉又会跳动一次,这样,在人一呼一吸的时间内,脉搏动就在五次到六次之间,是正常范围,此即“平人”(一般健康人)的脉率。

反之,脉搏与呼吸的关系违背上述比例的人则一般是病人。又提到,“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大意是说,常以正常人的呼吸来衡量病人,医生是没病的,可以调匀自己的呼吸来诊察病人的脉搏。

另外在《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中提到了人四季的正常脉象。

“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耎(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大意是说,春天是使万物生发的季节,所以其气来软弱,春脉端直而长如弓弦,反之为病态。

“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 大意是说,夏天是使万物生长的季节,所以其气来盛去衰,夏脉如钩,反之为病态。

“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大意是说,秋天是万物收成的季节,其气来急去散,所以秋脉如浮,反之为病态。

“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含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反此者病。”大意是说,冬天是使万物含藏的季节,其气来沉而搏,所以冬脉的状态好像有所营守(沉)一样,反之为病态。

2006年10月29日于北京




20·望诊

  20·望诊

  中医文化随笔20·望诊

  关于望诊的理论依据,《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大意是说,人的表里内外是相应的,所以,人的内在情况可以通过外表或外在行为表现出来。《黄帝内经灵枢·本脏》:“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大意是说,看其外在表现就可以知道内部情况,从而知道得了什么疾病。

  望诊可以望人的面色。《黄帝内经灵枢·五色》:“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是谓五官。”大意是说,病态的面色中,青黑为痛症,黄赤为热病,白为寒病。

  另外,望诊还可以望人的神态。

  《黄帝内经灵枢·通天》中提到了五种人:“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齐湛湛,好内(纳)而恶出,心抑而不发,不务于时,动而后之,此太阴之人也。少阴之人,小贪而贼心,见人有亡,常若有得,好伤好害,见人有荣,乃反愠怒,心疾而无恩,此少阴之人也。太阳之人,居处于于,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志发乎(于)四野,举措不顾是非,为事如常自用,事虽败而常无悔,此太阳之人也。少阳之人,諟(dì)谛好自贵,有小小官,则高自宣,好为外交而不内附,此少阳之人也。阴阳和平之人,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而不治,是谓至治。”

  大意是说,有五种人:太阴之人,贪心而不仁慈,很深沉,自私而不愿意帮助别人,但外表上却又不容易显现出来,特别是在当时可能不动声色,但事后会采取行动;少阴之人,贪小便宜,有贼心,见人有所损失,则好像自己得到了什么一样,喜欢伤害他人,见人有了利益,反而很生气,心存嫉妒而对人不施以恩德;太阳之人,性情大大咧咧,好说空话大话,志向很大却不扎实前进,言行举止随便而不太顾及影响和后果,做事常自作主张,事情搞砸了也不后悔;少阳之人,好自贵,处于很小的位置,自己就已经认为很满足了,喜欢外交而不爱内部活动;阴阳平和之人,内心祥和安静,不患得患失,心态坦然,万物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