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579-医学纲目 >

第212节

579-医学纲目-第212节

小说: 579-医学纲目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论并见项强。) 
若妇人经水来,热除谵语者,刺期门。(论见谵语。) 
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 
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四日复下之”五字衍文也。)太阳病,下之脉浮者,必结胸也。 
(论见大法。)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结胸症悉具, 
烦躁者亦死。 

卷之三十二·伤寒部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
结胸续法
属性:〔《活》〕若误下了,初未成结胸者,急频与理中汤,自然解了,更不作结胸,盖理中汤治中焦故也。此 
古人亦说不到,后因人消息得之。若大段转损,有厥症者,兼与四逆汤便安。胃中虽和,伤寒未退者,宜候日 
数足可下,却以承气再下之,盖前来下之未是故也。 
西晋崔行功云∶伤寒结胸欲绝,心膈高起,手不得近,用大陷胸汤皆不瘥者,此是下后虚逆,气已不理, 
而毒复上攻,气毒相抟结于胸者,当用枳实理中丸先理其气,次疗其疾,古今用之如神,应手而愈。 
x枳实理中丸x 治伤寒结胸欲绝,心膈高起,手不得近。 
枳实(十六片,麸炒) 茯苓 人参 白术 干姜(炮) 甘草(炮,以上各二两) 
上为末,炼蜜丸,如鸡子黄大。每服一丸,热汤化下,连进二三服,胸中豁然。渴者,加栝蒌根一两。自 
汗者,加牡蛎二两, 过,下利亦加。 
〔海〕x增损理中丸x 王朝奉云∶大小陷胸汤丸不愈者,宜与之。 
人参 白术 栝蒌 牡蛎 甘草(炙。各二两) 干姜(炒白,半两) 枳实(炒,二十四个) 黄芩(去 
枯,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汤一盏,煎服。不效,复与之,不过五六丸,胸中豁然矣,用药神速, 
未尝见也。渴者,加栝蒌根。有汗,加牡蛎。 
〔《活》〕水结在胸胁间,亦名结胸,其证头微汗出,但结胸无热者,小半夏加茯苓汤、小柴胡去枣加牡 
蛎主之。 
〔孙〕按俞伯道忽患微热,心下满,头有汗,不能解。众医以为温病,用表药,有谓食在膈者,治之皆不 
愈。召孙至。曰∶用半夏茯苓汤遂瘥。众问其故,曰∶头有汗,心下满,非湿症,乃水结胸胁也。水既去,其 
病乃愈。且如湿气心下满,自当遍身汗,若有食,心满,头岂得有汗?若言是表,身又不疼,不恶寒,表证何 
在?故凡水结胸胁,头必有汗耳。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见呕门) 
x穿结散x 大实大满,心胸高起,气塞不通者,为结也。 
蟾酥 麝香 轻粉 巴豆(另研,少许) 
上再研过至细,以乳汁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二丸,用姜汤下,不时服。 
〔《本》〕妇人伤寒,血结胸膈,揉而痛,不可抚近,宜x海蛤散x。 
海蛤 滑石 甘草(炙。各一两) 芒硝(半两) 
上末,每服二钱,鸡子清调下。 
小肠通利则胸膈血散,膻中血聚则小肠壅,小肠壅,膻中血不流行,宜此方。若小便血散数行, 
更宜桂枝红花汤发其汗则愈。《活人书》云∶此方疑非仲景,然其言有理,姑存之。 
治结胸灸法。 
巴豆(十四个) 黄连(七寸,去皮用) 
上捣细,津唾和成膏,填入脐中,以艾灸其上,腹中有声,其病去矣。不拘壮数,病去为度。才灸了,便 
以温汤浸手帕拭之,恐生疮也。 
〔《摘》〕伤寒结胸。先使人心蔽骨下正痛处左畔揉之,以毫针刺左畔支沟穴。(正坐侧臂,取之,二分。) 
次刺左间使,名曰双关刺,次左行间。(卧取之,针入六分。此支沟行间穴下针至分数内,捻针令病患五吸, 
次外捻针三呼,又次内捻针五吸讫,长呼一口气,出针,即左畔一壁结胸立效。右畔根据上刺之,慢慢呼吸停 
针用针,获时而愈,无有不效。) 
〔云〕伤寒结胸痞气。 
胸中结痞∶涌泉 太溪 中冲 大陵 
心中结痞∶隐白 太白 少冲 神门 
胃中结痞∶少商 太渊 大敦 太冲 并上下中脘泻之。 
〔通玄〕结胸身黄∶涌泉 
〔《摘》〕血结胸,面赤,大燥口干,消渴,胸中疼痛不可忍∶期门 大陵 关元(妊娠不得刺关元, 
胎死不出,子母俱亡,慎之。) 
〔《集》〕伤寒胸膈痛∶期门 大陵 
〔《活》〕近世治结胸多用金针,并用硫黄、阳起石者,若寒实结胸,或有瘥者,若热实结胸,必死也。 

卷之三十二·伤寒部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

属性: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活人》云∶结胸与痞,关脉须沉。 
若关脉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 
x大黄黄连泻心汤x 
大黄 黄连(各二两) 黄芩(一两) 
上 咀,以麻沸汤二升渍之一时,良久绞去渣,分温再服。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宜x附子泻心汤x。 
大黄 黄连 黄芩(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脐破,别煮取汁) 
上 咀,百沸汤二大盏,热渍之一时久,绞去渣,纳附子汁,分温再服。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 
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活人》云∶表症未解,心下妨闷者,非痞也,谓之支结,柴胡桂枝汤主 
之;胸胁满微结,小柴胡加干姜牡蛎汤主之。) 
伤寒呕而发热者,柴胡汤症具,而以他药下之,若心下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宜半夏泻心汤。(论见 
结胸痞同异。) 
x半夏泻心汤x 
半夏(汤洗七次,一两) 黄芩 人参 甘草(各一两半) 黄连(半两) 大枣(六枚) 干姜(一两) 
上 咀,每服五钱,每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温服。 
半夏泻心汤若加甘草,即后条甘草泻心汤,治痞硬呕吐利也。若加生姜,即后条生姜泻心汤,治痞硬噫 
气下利也。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 
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宜x甘草泻心汤x。 
甘草(炙,二两) 黄芩 干姜(各一两半) 半夏(一两) 大枣(六个) 黄连(半两) 人参(一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温服。(《活人》云∶伊芳尹《汤液》论甘草泻心七味, 
旧本无人参。)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心下痞硬,呕逆下利,若表解身凉,胁 
痛,十枣汤主之。(方论并见胁痛。)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宜x生姜泻心汤x。 
生姜(二两) 黄芩 甘草(炙) 人参(各一两半) 干姜(半两) 半夏(一两) 黄连(半两) 
大枣(六个)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渣温服。 
太阳病,外症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宜x桂枝人参汤x。 
桂枝(另锉) 甘草(炙。各一两三钱) 白术 人参 干姜(各一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纳桂更煮取七分,去渣温服,日再服,夜一服。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石汤主之。(《活人》云∶有旋复代赭 
石汤证,其人或咳逆气虚者,先服四逆汤;胃虚者,先服理中丸,次服旋复代赭石汤为良。) 
x旋复代赭石汤x 
旋复花(一两) 人参(半两) 生姜(一两半) 代赭石(三钱) 甘草(炙,一两) 半夏(汤泡,八钱) 
大枣(六个)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煎至八分,去渣温服。 
病解后,心下痞硬噫气,若不下利者,此条旋复代赭石汤也。若下利者,前条生姜泻心汤也。 
胸中痞硬,气上冲咽不得息者,瓜蒂散。若心下痞硬,胁痛,气上冲咽眩冒者,成痿。(方论并见气上冲心。)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烦躁,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发热恶寒,身痛表症未解,若心下支结妨闷者,柴胡桂枝汤也。(方见发热。)若心下痞而腹满者,即前条 
先以桂枝汤,解后用大黄黄连泻心也。) 
心下满似痞,而手足厥冷,若脉乍结乍紧,心烦,饥不欲食者,瓜蒂散。若脉沉细,头汗恶寒,大便硬者, 
小柴胡汤。(论见厥。)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 
烦,面色青黄,肤 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易愈。 
脉浮而紧而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脉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属腑者,不令溲数。溲数则大便硬,汗多则热愈 
甚,汗少则便难。若脉迟,尚未可攻。阳明痞,胃实,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论见胃实。) 

卷之三十二·伤寒部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
痞续法
属性:〔《活》〕伤寒本无痞,应发汗,医反下之,遂成痞,枳实理中丸最良。审知是痞,先用桔梗枳壳汤,尤妙。 
缘桔梗、枳壳行气,先用之,无不验也。 
x桔梗枳壳汤x 治伤寒痞气,胸满欲绝。 
桔梗 枳壳(麸炒,去穣。各二两) 
上 咀,以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分二服。 

卷之三十二·伤寒部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

属性: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 
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下懊 ,饥不能食,但头汗 
出者,栀子豉汤主之。阳明病,脉浮紧,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 ,舌上白胎者,宜栀子豉 
汤。(论见自汗。) 
下利后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x栀子豉汤x。 
肥栀子(四个,破) 香豉(半两) 
上水二盏,先煎栀子一盏,纳豉同煎,取七分,去渣温服。得快吐,止后服。 
x栀子甘草豉汤x 于栀子豉汤中加甘草半两,余根据前法,得吐止服。 
x栀子生姜豉汤x 于栀子豉汤中加生姜一两二钱,余根据前法,得吐止后服。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x栀子干姜汤x主之。 
栀子(四两,破) 干姜(半两) 
上二味,以水一盏半,煎取八分,去渣温服。得吐者,止后服。 
发汗吐下后,心中懊 而烦,若无燥屎,大便 者,此条栀子豉等汤也;若有燥屎不大便者, 
后条小承气汤也。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阳明病下之,心下懊 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 
大承气汤。(方见阳明潮热。)胃实不大便,心烦,若吐下后者,此条大小承气汤也;若不吐不下者,调胃承气也。 
〔许〕有人病伤寒八九日,身热无汗,时时谵语,时因下后大便不通三日矣。非躁非烦,非寒非痛,终夜 
不得卧,但心中无晓会处,或时发一声如叹息之状,医者未知是何症。予诊之曰∶此懊 怫郁二症俱作也,胃 
中有燥屎者,服承气汤,下燥屎二十枚,得利而解。仲景云∶阳明病下之,心中懊 ,微烦,胃中有燥屎者, 
可攻。又云∶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怫郁不卧者,有燥屎也,承气汤主之。《素问》云∶胃不和 
则卧不安,此夜所以不得眠也。仲景云∶胃中燥大便坚者,必谵语,此所以有时发谵语也。非烦非躁,非寒非 
痛,所以心中懊 也。声如叹息而发一声,所谓外气怫郁也。燥屎得除,大便通利,胃中安和,故其病悉去也。 
不得眠而烦。(论见不得眠。) 
胸满而烦,若不经汗,兼往来寒热者,小柴胡汤。(方论见往来寒热。)兼下利咽痛者,猪肤汤。(方 
论见下利。)若汗下后,往来寒热者,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论见往来寒热。)兼身重不可转侧者,柴胡龙骨 
牡蛎汤。(方论见惊。)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心下硬满而烦,若满而不痛,腹中雷鸣下利者,甘草泻心汤。胁痛气冲咽,冒眩者成痿。(方论见痞。) 
若满痛下利不止,水浆不下者,并病。(方论见痞。)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宜x栀子浓朴汤x。 
栀子(去壳,四两) 浓朴(姜制,一两) 枳实(切,一枚) 
以上三味,用水一盏半,煎取八分,去渣温服。得吐者,止后服。 
腹满而烦,若有燥屎者,前条大承气汤也;若大便溏,胸痛欲吐,先此时极吐下者,调胃承气汤也。(论见呕。) 
太阳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