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9-医学纲目-第20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之,愈。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病如桂枝症,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
当吐之,宜x瓜蒂散x。
瓜蒂(炒黄) 赤小豆(各一分)
上研为细末,取一钱,用豉一合,汤七合,先渍之,须臾煎稀糜,去渣,取汁相和,温顿服。不
吐,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服。
〔《活》〕瓜蒂散,每服一钱匕,药下便卧。欲吐且忍之。良久不吐,取三钱匕,汤二合和服。
以手指探之便吐。不吐,复稍增之,以吐为度。若吐少病不除,明日如前法再吐之,不可令人虚也。
如药力过时不吐,饮热汤一升,以助药力。吐讫,便可食,无更服。若服药过多者,饮水解之。奔豚
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方见积块肾积气条。)
阴阳易,少腹里急,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者,宜烧 散。(论见阴阳易。)
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 者,宜葛根汤。(论见 。)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各一壮,与x桂枝加桂汤x
桂枝(二两半) 芍药 生姜(各一两半) 甘草(一两) 大枣(六枚)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桂枝加桂以能泄奔豚气也。)
动气发汗,则气上冲,正在心端。(论见动气。)太阳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
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伤寒吐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眩,脉沉紧,若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摇者,茯苓白术甘草汤。
(论见战振。方见振摇。)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
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卷之三十一·伤寒部厥阴病
气上冲心续法
属性:〔《活》〕x李根汤x 治气上冲,正在心端。
半夏 当归 芍药 生姜 茯苓 桂枝 黄芩 甘草 甘李根白皮(各等分)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
卷之三十一·伤寒部厥阴病
饥不饮食
属性:饥不欲食,食则吐蛔者,厥阴病。(论见气上冲心。)手足厥冷,脉乍紧,心烦,饥不能食者,邪
在胸中,宜瓜蒂散吐之。(论见厥。)
太阳病吐,发汗出,发热不恶寒,关脉细数,腹中饥,口不能食,朝暮吐者,此为小逆。(论见发热。)
阳明病,下后心下懊 ,饥不欲食,但头汗出者,宜栀子豉汤。(论见烦。)
卷之三十一·伤寒部厥阴病
吐蛔虫
属性:气上冲,心疼,饥不欲食,吐蛔者,厥阴病。(论见气上冲。)静而复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
吐蛔虫者,为蛔厥,宜乌梅丸。(方论见厥。)
病患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活人》云∶先服理中丸,次服乌梅丸。)
卷之三十一·伤寒部厥阴病
厥
属性:两感于寒者,三日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论见太阴。注云∶耳聋者,少阳病;囊缩而厥者,
厥阴病。)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
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成无己云∶若始得之,手足便厥而不温者,是阴经受邪,阳气不足,可用四逆汤温
之。若手足自热而至温,从四逆而至厥者,传经之邪也,四逆散主之。必须识此,勿令误也。(四逆汤方见下
利。四逆散方见欲寐。)又当外症别之。予尝治一中年妇人,恶热身热而渴,脉数细弱,先厥后热,用温药反
剧,后以四逆散兼参、术各半服之,厥愈,脉出洪大而痊。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宜x当归四逆汤x。
甘草 通草(各六钱) 当归 桂枝 细辛 芍药(各一两)
上 咀,每服五钱,入枣子一枚,同煎温服。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茱萸生姜汤主之。于原方内加吴茱萸二两,生姜二两半。呕而脉弱,小
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脉经》云∶可灸,少阴厥阴主逆。)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
烦躁,灸厥阴,灸而不止者死。
病患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中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吐之,宜瓜蒂散。(“脉紧”
一作“脉结”者,有理。)脉来数,时一止复来曰促;脉来缓,时一止复来曰结。结促二脉者,脉为邪碍而歇止
也,灸之吐之,所以逐去其邪也。
少阴病,身痛,手足寒,脉沉者,宜附子汤。(论见欲寐。)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
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
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症,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表也。脉虽沉紧,不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
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本》〕有人患伤寒五六日,头汗自出,自颈以下无汗,手足冷,心下痞闷,大便秘结,或者见四肢冷,
又汗出满闷,以为阴症。予诊其脉沉而紧。予曰∶此症诚可疑,然大便结,非虚结也,安得为阴?脉虽沉而紧,
为少阴症多是自利,未有秘结者。此症半在里半在表,投以小柴胡汤得愈。仲景称伤寒五六日头汗出云云至得
屎而解,正此之谓也。有人难曰∶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不得有汗,何也?今头汗出者,
故知非少阴。何以头汗出便知非少阴症?予曰∶此一段正是仲景议议处,谓四肢冷,脉沉紧,腹满,全似少阴,
然大便硬,头汗出,不得为少阴。盖头者,三阳同聚,若三阴,止胸而还,有头汗出,自是阳虚,故曰汗出为
阳微,是阴不得有汗也。若少阴头有汗,则死矣。故仲景《平脉法》云∶心者,火也,明少阴则无头汗者可治,
有汗者死。心为手少阴,肾为足少阴,相与为上下,惟以意逆志者,斯可得之。
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x茯苓甘草汤x
茯苓 桂枝(各二钱) 生姜(三钱) 甘草(炙,一钱)
上 咀,水煎温服。
少阴病,四逆或悸者,四逆散加桂枝主之。(方论见欲寐。)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
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
针者,四逆汤主之。
x甘草干姜汤x
甘草(四两) 干姜(二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
x芍药甘草汤x
白芍药 甘草(各二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
调胃承气汤(方见发热。) 四逆汤(方见下利。)
问曰∶症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
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尺寸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急。症象桂枝,因
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回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
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
愈。少阴病,食入则吐,复不能吐,手足寒,脉弦迟者,宜吐之。(论见吐。)
下利而厥,下重者,四逆加薤白。脉微者,通脉四逆汤、白通汤。温后无脉者,白通加猪胆汁汤。汗后拘
急者,四逆汤。下后咽不利者,麻黄升麻汤。(方论见下利。)
吐利,发热恶寒,汗出而厥者,属霍乱,宜四逆汤。吐利,烦躁欲死而厥者,属少阴,宜吴茱萸汤。吐利
止,脉微欲绝而厥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方论见吐利。)
中暑口干而渴,治法见中暑门。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为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
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
蛔厥者,宜x乌梅丸x主之。
乌梅(七十五个) 细辛 附子(炮,去皮) 人参 黄柏 桂枝(各一两) 干姜(二两)
黄连(四两) 蜀椒(炒,去汗,一两) 当归
上十味,共为细末,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熟,杵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加炼蜜,杵三千下,
丸如桐子大。食前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忌生冷滑物等。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
厥少热多,其病当自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其后必便脓也。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
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胃热来而复去也,后三日脉之,
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
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伤寒病厥五日,热
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伤寒热少厥微,指头寒,默默不
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苦厥而呕,胸膈烦满者,其后必便血。少
腹满痛而厥,为冷结关元。(论见少腹痛。)少阴四逆,恶寒身蜷,无脉,不烦而躁,死。(论见欲寐。)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论见欲寐。)诸四逆厥者,不可汗之,诸虚家亦然。伤寒
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为亡血,下之者死。
上厥逆皆忌下,惟前条先热者必厥,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一法,宜下,忌汗之。
卷之三十一·伤寒部厥阴病
厥续法
属性:〔《活》〕冷厥者,初得病日,便四肢逆冷,脉沉微而不数,足多挛,卧时恶寒,或自引衣盖覆,不饮水,
或下利清谷,或清便自调,或小便数,外症多惺惺而静,脉虽沉实,按之迟而弱者,知其为冷厥也,四逆汤、
理中汤、通脉四逆汤、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茱萸生姜汤、白通加猪胆汁汤随症用之。
热厥者,国中病,必身热头痛,外别有阳症,二三日至四五日方发厥。兼热厥者,厥至半日,却身热,盖
热气深,方能发厥,须在二三日后也。若微厥却发热者,热深故也。其脉虽伏,按之而滑者,为里热,其人或
畏热,或饮水,或扬手掷足,烦躁不得眠,大便秘,小便赤,外症多昏愦者,知其热厥也,白虎、承气汤随症
用之。
又有下症悉具,而见四逆者,是失下后血气不通,四肢便厥,医人不识,却疑阴厥,复进热药,祸如反掌。
大抵热厥须脉沉伏而滑,头上有汗,其手虽冷,时复指爪温,须便承气汤下之,不可拘忌也。
〔海〕厥阴症,四肢厥冷,爪甲青,脉沉疾,按之有力者,为阳,则当下,宜大承气汤。如脉沉迟,按之
无力者,为阴,则当温,宜四逆汤,更须速灸之。
〔罗〕省掾曹德裕男妇,二月初,病伤寒八九日,请予治之。脉得沉细而微,四肢逆冷,自利腹痛,目
不欲开,两手常抱腋下,昏昏嗜卧,口舌干燥。乃曰∶前医留白虎加人参汤可服否?予曰∶白虎虽云治口燥舌
干,若只此一句,亦未然。今此症不可服白虎者有三∶伤寒症云,立夏以前,立秋以下,不可妄用,一也;太阳
症无汗而渴者,不可用,二也;况病患阴症悉具,其时春气尚寒,三也。仲景云∶下利清谷,急当救里,宜四逆
汤五两,人参一两,生姜十余片,连须葱白九茎,水五大盏,同煎至三盏,去渣,分三服。一日服之,至夜则
止,手足温,翌日大汗而解。继之以理中汤数服而愈。孙真人习业论云∶凡欲为太医,必须精读《甲乙》、《素
问》、《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络、三候九部、本草药性,仲景、叔和,并须精熟,如此方为太
医。不尔,犹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执此用药者,再思可矣。
阳症治验 真定府赵吉夫年三十三,至元五月间,因劳役饮食失节,伤损脾胃,时发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