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生 命 奇 葩 _2 >

第6节

生 命 奇 葩 _2-第6节

小说: 生 命 奇 葩 _2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地球上的万物之中,人们最为常见、同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可以说 

是植物了。那辽阔的田野上,绿草如茵,碧波翻滚;那雄伟的山脉中,树木 

葱郁,犹如林海;那繁华的都市里,花儿开放,万紫千红。全世界发现的植 

物有几十万种。而对这个五彩的植物世界,拉马克以独特的眼光进行了观察, 

经过无数次的分析和归纳,他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其成就在他的《法国植 

物志》一书中得到了充分反映。此书花去了拉马克10年时间。1778年这部 

巨著出版后,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使拉马克一举成名。拉马克被称之为“法 

国的林奈”,在布来的提名下,1779年他被选为法国科学院植物学部院士, 

并担任了皇家植物园的植物标本管理员。这些职位给了拉马克更广阔的研究 

空间,1781年他去德国、荷兰、匈牙利、奥地利等国考察,采集了大量标本, 

并结识了许多博物学家。皇家植物园的工作薪金虽然很少,但他从不在乎, 

他的兴趣和精力全沉浸在了各种植物上。1791年,他编纂的《植物学辞典》 

出版了,这是法兰西百科全书的一部分,此书花了拉马克9年时间,在这部 

辞典中,他描述了2000个植物。此后,他又花了许多年时间,完成了900 

种植物的图鉴工作。 

     1793年,法国国民会议决议将法国皇家植物园改组为法国国立自然历史 

博物馆,并开设12个讲座。其中,蠕虫类和昆虫类等动物学内容找不到合适 

的主持人,便邀请拉马克担任。这时,拉马克已经50岁了,但他毅然改变专 


… Page 23…

业转向研究被人所忽视的低等无脊椎动物。自然界中,无脊椎动物要比有脊 

椎动物多百分之九十。这项工作就是用他一生的时间也是研究不完的。拉马 

克一步也没有退缩,他对研究工作倾注了全部精力。第一步他收集了许多千 

奇百怪的小动物,放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它们的构造,研究它们的产生条件、 

生活习性以及形状、名称,最后按类分出代表,陈列在博物馆中。无脊椎动 

物的研究是一项枯燥无味的工作,没有人瞧得起,但拉马克却不知费了多少 

心血,他要在复杂的自然界中,为无数令人眼花缭乱的小动物清理出一条思 

路来。 

     从植物到动物,长时期的大量观察和深入研究,给拉马克找到动植物之 

间的共性,宏观、动态地分析生物界的变化打下了基础,博学多识的拉马克 

充分发挥了他理论思维的非凡能力。1801年他出版了《无脊椎动物的动物体 

系》一书,这是他在博物院辛勤劳动8年时光的结晶。全书共分7册。在书 

的前言中第一次阐述了他的生物进化思想,系统地论述了环境对有机体变异 

发生的影响,这一观点成为他以后形成完整的进化学论的重要原则。1815年 

以后,拉马克又用7年时间完成了他的《无脊椎动物自然史》,这部著作对 

当时所知道的无脊椎动物的种类和形态做了详尽的描述,成为19世纪生物学 

重要文献之一。 

     在拉马克的代表作《动物学哲学》中,他系统地提出他的进化学说。这 

也是拉马克对生物科学最为重要的贡献。拉马克第一个提出了“生物学”这 

个科学术语。他对生物学的发展勾画出了一个蓝图,这个蓝图从生命起源一 

直追溯到人类起源,他大胆地提出:人类起源于高级猿类,以后环境的变化, 

使猿直立行走,才变成了人类现在的“两手类”。他提出了动物器官在没有 

达到发育限度前,使用得愈是频繁,愈能得到加强、发展,并增大起来;反 

之,某一器官不常使用,就会削弱和衰退,其能力亦逐渐减弱,甚至器官完 

全退化,这就是著名的“用进废退”法则。拉马克的第二法则是“获得性遗 

传”,即在自然环境影响下,这种 ‘用进废退’的变异能通过繁殖而遗传给 

下一代个体。除了前面提到的长颈鹿的例子外,拉马克认为:鲸和鸟类没有 

牙齿,是由于它们吃东西时不加咀嚼就咽下去的结果。 

     拉马克告诉人们,生物物种是在环境影响下逐渐演变的。但为什么物种 

的进化不易看出来呢?因为进化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有人说3000年前的 

木乃伊同现在人确实没什么不同,但在生物演变的过程中,这3000年只是微 

不足道的一瞬间。假如一种寿命只有一年的小虫,连续25代观察一幢房子, 

它们也都会认为房子没有变化,一个生物学家在观察物种时同样会遇上类似 

情况。“其实,我们周围的一切实际上都在不断变化着。……任何地方都没 

有完全的静止,到处都充满着随时间地点而变化的永恒的活动。”拉马克坚 

信这一点。 

     由于拉马克的生物进化说与宗教的教义相违背,立即遭到了各方面的强 

烈反对。在科学院一次隆重的招待会上,法国统治者拿破仑竟公开指责拉马 

克,对他进行人身攻击和侮辱,称拉马克这一观点为荒诞无稽之说。在学术 

界,一些保守势力亦极力反对、贬低拉马克的研究成果,对他进行围攻。过 

去的老同事和合作者不敢接近他,各种学术单位也不敢请他去讲学了。《动 

物学哲学》出版20年后,他家中还存放着没卖掉的800本。拉马克的晚年, 

连工作和生活都产生了严重困难,变得十分孤独和贫困。 

     面对这些反对声,拉马克泰然处之。他在《动物学哲学》的前言中已充 


… Page 24…

分地估计到:“不管在研究自然界时发现新的真理是如何费力,在承认真理 

的道路上还要费更大的力量。”拉马克没有被压倒,在不幸中依旧顽强地进 

行着研究和写作。由于长期使用显微镜,用眼过度,他的双眼终于什么也看 

不到了,病魔也缠上了这位老人。他把女儿叫来,开始口述他那超越时代的 

生物学思想,让她一字一句记录下来。在一座简陋、破旧的房子中,拉马克 

知道自己已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毫无所求,只希望两天的工作能在一天 

中完成。拉马克早已把生活中的贫穷,世事上的不公,轻轻地放到了一边。 

 《无脊椎动物自然史》的第6卷后半部分和整个第7卷就是在拉马克双目失 

明后口述而成的。就这样,他一直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1829年12月18 

日,拉马克逝世了,终年85岁。 

     拉马克的一生是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地追求科学真理的一生。他从 25 

岁开始接触自然科学,60年如一日,始终兢兢业业,好学不倦,刻苦钻研, 

终于成为一位世界闻名的生物学家和进化论的先驱者。 


… Page 25…

                         揭示“绿色工厂”之谜 



                          ——光合作用的发现 



     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生长着无数的绿色植物,这些绿色植物对于人类 

有着重要的价值,它们就像一座奇妙的“绿色工厂”。在绿叶这个“车间” 

里,通过叶绿素这架“机器”,利用水和二氧化碳为“原料”,加上阳光作 

为“动力”,生产出了供全世界50亿人口、上百万种动物直接或间接赖以生 

存的“产品”——氧气和淀粉等碳水化合物。这就是人们已经非常熟悉的绿 

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然而,揭示“绿色工厂”之谜的过程,却历经了200 

多年的漫长岁月,倾注了几代人毕生的精力。 

     拉开历史的帷幕,我们回到遥远的17世纪。1629年,荷兰科学家海尔 

蒙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柳树是“吃”什么长大的,试图以此揭开植物 

靠什么生长之谜。他把一棵重2。25千克的柳树栽到一只装有90千克泥土的 

桶里,然后只浇雨水,不加任何其他东西。5年以后,小柳树长大了。海尔 

蒙把柳树挖出来,抖干净泥土,称一称重量,柳树竟长到85千克,而晒干以 

后的泥土重量只减少了约60克。显然60克泥土是“变”不出80多千克柳树 

的。那么柳树究竟是“吃”什么长大的呢?因为除了泥土之外,柳树得到的 

唯一的东西就是水。这样,海尔蒙为我们找到了“绿色工厂”开工的原料之 

一——水。但是,海尔蒙的认识却只限于这一点。那时,他还不知道光合作 

用是怎么回事,而给人们留下了继续探索的问号。 

     1771年8月的一天,一向对气体感兴趣的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列做了一 

个实验。他在一只大瓶内点燃了一支小蜡烛,然后将瓶口盖住。过了一会儿, 

蜡烛熄灭了。这时,他把一只小白鼠放进瓶内,小白鼠很快死去。当时,普 

利斯特列认为燃烧后瓶中的空气变“坏”了,所以小白鼠死了。普利斯特列 

设想了很多使燃烧后的“坏”空气重新变好的方法。他设想用水来净化空气, 

但没成功。他又想用植物来试试。他在蜡烛燃烧后的瓶子里放进一根活的薄 

荷枝,几天以后,薄荷枝长得很好,叶子也平展展地伸开来。再放进一只小 

白鼠,盖上盖子,小白鼠也欢快地跑来跑去。一枝小小的薄荷枝居然有如此 

奇妙的本领!于是,普利斯特列认为:植物能把燃烧后变“坏”的空气再变 

好。他喜出望外地把自己的实验写成论文,告诉世人:绿色植物可使燃烧后 

的“坏”空气变好,这种好的空气是动物和人生存所需要的。 

     普利斯特列虽然还不知道他发现的气体是什么,但他确实找到了“绿色 

工厂”的产品之一——氧气。 

     普利斯特列的意外发现像长了翅膀,立刻传遍了四面八方,引起了许多 

人的兴趣,人们纷纷重复他的实验,但得到的结果却不太一样。有的时候绿 

色植物能把坏空气变好,有的时候却不能。普利斯特列也在重复着自己的实 

验。有一次,当他参加庆祝会回来时,已经是快深夜了,兴奋使他失去了睡 

意,他点着蜡烛,重复做起了他的实验。这一次他却得到了相反的结果:小 

白鼠在放进一根薄荷枝的坏空气里,很快便一命呜呼了。这令普利斯特列非 

常费解。 

     就在人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荷兰医生英杰豪斯的实验为人们打开了 

天窗。1779年,英杰豪斯在伦敦近郊租了一所别墅,在整个夏季的3个多月 

里,他做了500多次实验。他用一个盛水的大烧杯,把绿叶或水草浸在水里, 


… Page 26…

水草上面扣上一个玻璃漏斗,漏斗管上再倒扣一个试管 (这一装置就如同中 

学生物学课本中“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实验”装置一样)。然后,他把这个 

大烧杯放到阳光下,不久,漏斗里就有小气泡上升,等试管里收集了一大半 

气体后,他就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到试管中,顿时木条复燃,而且火焰很亮。 

如果把这个实验放在暗处做,漏斗中就没有气泡产生。他发现自己似乎得到 

了这样的结论:植物只有在阳光下才能把坏空气变好,而在黑暗中却不能。 

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一点,英杰豪斯做了大量的观察和实验。他分别选取房屋 

的阴面和阳面,高楼或树木的阴影下,太阳光升到地平线后,夕阳西下以后, 

晴天或阴天等等各种不同的条件,反复多次进行研究,结果都是相同的,即 

太阳光参与了绿色植物把“坏”空气变好的活动。 

     至此,普利斯特列实验的真相大白:空气变好变坏的关键,在于绿色植 

物是否得到阳光的照射。同时,“绿色工厂”开工的“动力”问题得到解决。 

     英杰豪斯的实验结果是令人振奋的,但他最终还不能解决另一问题,就 

是,在封闭的瓶子里,小白鼠和绿色植物为什么能够长期共存呢?绿色植物 

以什么作为自身的营养物质呢?回答这个问题的是瑞士的牧师谢尼伯。 

     谢尼伯虽然以传教为业,但对于植物学却非常感兴趣。他继续研究着普 

利斯特列和英杰豪斯的实验,直到3年后的1782年,他才发现植物在阳光下 

不仅能使“坏”空气变好,而且能够把坏空气作为自身的养料。这样,封闭 

瓶中小白鼠和绿色植物长期共存的问题立刻迎刃而解。“坏”空气(即二氧 

化碳)作为“绿色工厂”开工的另一基本“原料”开始得到承认。 

     这样,“绿色工厂”的“原料”、“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