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生 命 奇 葩 _2 >

第15节

生 命 奇 葩 _2-第15节

小说: 生 命 奇 葩 _2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理过程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大多数消化液只是在食物进入胃肠道后才分 

泌出来;而一但食物进入,又与消化液相互混合,很难区分并确定它们的成 

分与作用。怎样才能采集到这些消化液并进一步破译它们消化食物的秘密 

呢?聪明的巴甫洛夫想出了这样的方法。他把一些健康狗带进手术室,麻醉 

消毒后,切开狗的消化器官,在切口处放入一根小管,并与周围组织缝合在 

一起。小管的一端开口在消化器内,另一端开口于皮肤外。这根管子成了巴 

甫洛夫了解消化生理过程的一个“窗口”,从这个“窗口”中巴甫洛夫了解 

到进食不同的食物时,胰液的分泌量、分泌过程和持续时间是不同的,胰腺 

中的各种酶的含量也随食物不同而变化。巴甫洛夫还发现了胆汁和胰液在消 

化过程中的作用是相互关联的。胆汁可促使胰腺分泌,促进脂肪消化吸收。 

     在巴甫洛夫的实验室中,最为重要的动物自然莫过于狗了。巴甫洛夫训 

练的狗一个个长得极为健壮,而这些狗身上,却带着巴甫洛夫安装的小管子。 

巴甫洛夫无数次节省下自己的粮食来喂狗。据说,有一次高尔基访问巴甫洛 

夫实验室了解这位著名科学家的需要时,巴甫洛夫迫不急待地喊道:“狗, 

需要狗。”“情况已到了这种地步,我们自己跑到街上去找狗。” 

     在消化系统中,巴甫洛夫对胃的研究最为深入。巴甫洛夫绞尽脑汁,想 

出了获得纯净胃液的“假饲”方法。他在狗的食管和胃部分别装上小管子, 

狗吞食时,食物不断从食管的小管子掉出来,吃多少,掉多少,不断地吃, 

不断地掉,永远吃不饱。而这种“假饲”开始不久,就会从接通胃部的小管 

子滴出胃液来。将这些胃液与食物放在一起,就可看到它们的消化过程。 

     在此基础上,巴甫洛夫又发现胃液的分泌同样与某种神经活动有关。一 

种神经 (现称为迷走神经)支配着胃液,甚至胰液、肠液、胆汁的分泌。而 

迷走神经的活动,受着大脑的“宏观”控制。食物进入口腔后,味觉感到了 

食物的刺激,经神经报告了大脑,大脑通过迷走神经,命令胃腺开始分泌胃 

液。更有意思的是,巴甫洛夫发现,在给狗喂食前,只要让狗看到食物,也 

会刺激消化腺活动。巴甫洛夫称之为“心理性分泌”。这也是巴甫洛夫创立 

条件反射学说的缘起。 

     经过近20年坚韧不拔的努力,巴甫洛夫终于揭开了笼罩在消化秘密上的 

帏幕,阐明了完整机体在正常生活条件下消化机能的内在规律。他的研究成 

果,不仅使消化生理学焕然一新,亦大大促进了整个生理学的发展和进步。 

1904年,巴甫洛夫因在消化生理学方面的成就而获得诺贝尔奖金,他是世界 

上第一个领受诺贝尔奖金的生理学家,也是第一个领受此奖金的俄罗斯科学 

家。 

     巴甫洛夫在实验中观察到“心理性消化腺分泌”这一有趣现象。俗称“馋 

得流口水”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从1903年起,巴甫洛夫开始了这种“心理 

现象和大脑半球活动规律”的研究。 

     动物和人都具有反射活动。如婴儿生下来就会吮奶、吞咽,手指碰到烫 

的东西会马上缩回,食物进口会分泌唾液,等等。这些都是人和动物的先天 

本能,不需任何训练,就可一直保持下去的。巴甫洛夫将此称为“非条件反 

射”。 

     此外,巴甫洛夫又发现了另一类情况。如只要给狗看到肉,虽然还没有 

吃到嘴里,狗也会流口水。巴甫洛夫认为,这是狗在以前多次吃肉时,看到 


… Page 58…

肉的形状,嗅到了肉的气味,然后肉进入狗嘴时,味觉器官尝到了肉味,便 

引起了非条件反射性唾液分泌。视觉、嗅觉、味觉器官所受到的刺激传入中 

枢,在狗的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形成三个兴奋灶。久而久之,三个兴奋灶 

之间的联系渐渐加强,得以巩固,发展到肉的气味形状一出现在狗面前时, 

就如同肉已进入嘴中一样,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这种反射,是后天形成的, 

不断训练,不断强化而不断巩固下来。巴甫洛夫称之为“条件反射”,也就 

是所谓“心理性分泌”的生理过程。 

     条件反射不会生来就有。一只出生后只吃奶而从未吃过肉的狗,看到肉 

后,不但不分泌唾液,仅用鼻子嗅嗅就走开了。 

     条件反射也不像非条件反射那样可以永存。环境条件变化了,旧的条件 

反射会消退,新的条件反射就建立起来了。狗看到肉会流口水,但是反复只 

给狗看到肉而不给它吃,狗的唾液就会一天天减少,直到一滴也没有了。 

     巴甫洛夫用灯光、脚步声、流水声等各种信号刺激狗,甚至用棍子打狗, 

用烙铁烫狗,以针刺狗,只要在喂食前使狗获得相同刺激信号,便可形成条 

件反射。一旦形成条件反射,狗在挨了打、烫和刺后,也会垂涎三尺。 

     巴甫洛夫在研究中进一步发现,动物或人在自然界中怎样从许多刺激中 

找出具有信号意义的刺激。巴甫洛夫认为,这主要依靠大脑皮层的功能。大 

脑两半球皮层好像一个灵敏度极高的分析器总体,它可将刺激的强度和性质 

分析得非常精细,同时也能把不同部位、不同强度以及不同时间出现的刺激, 

予以很好综合,形成一个总的复合刺激,因而也就能引起各种各样极其复杂 

的反射。 

     条件反射学说具体地、科学地阐明了动物机体如何同它的外环境建立精 

确的相互关系。在自然环境中,动物可根据食物的信号 (气味、颜色、形状 

等)去寻找食物,不必等待食物送上门来,掉进自己嘴里;同样,动物也会 

根据危险信号而避开危险,以保存自己的生命。特定环境条件下,形成动物 

体特定的条件反射,环境条件变了,动物又随环境改变形成新的条件反射, 

来适应新的环境,从而使动物机体本身更适于生存下去。这就是巴甫洛夫条 

件反射学说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巴甫洛夫致力于狗的大脑的研究,写了上百万字的科学论文。1923年, 

巴甫洛夫出版了《动物高级神经活动 (行为)客观研究二十年经验》,1927 

年,又出版了《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这两本书总结了巴甫洛夫及其同事 

二十多年来在高级神经活动方面的研究成果,是他们给科学界留下的宝贵财 

富。 

     巴甫洛夫有着超人的工作精力。在他70高龄时,又为自己设计了新的课 

题,即在研究动物条件反射二十多年的基础上,开始探索人脑活动的奥秘。 

通过长期努力,巴甫洛夫提出了关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学说和两个信号系 

统的学说。巴甫洛夫发现,人的高级神经活动比动物大大地发展。其显著标 

志是:引起人类条件反射的信号刺激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现实的具体的信号, 

如声、光、皮肤刺激等,这是与动物共有的,称为第一信号;另一类是抽象 

信号,即词 (包括听到的语言和看到的文字,这并不指它们的声音或形象, 

而是指它们所包括的意义),因为这是第一信号的信号,故称为第二信号。 

动物只会对第一信号产生反应,它们的大脑皮层只具有第一信号系统;人类 

的大脑皮层既具有第一信号系统,又具有第二信号系统。巴甫洛夫进一步根 

据两个信号系统的相互关系将人类的神经类型分为三大类:一为艺术型,以 


… Page 59…

画家、音乐家、作家等为代表,他们的第一信号系统较占优势;二为思想型, 

以数学家、语言学家、哲学家为代表,他们的第二信号系统比较占优势;三 

为中间型,即两种信号系统都比较适当,没有哪一种特别发达。在每个型内 

又有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和抑制型之分。巴甫洛夫的这些理论,是有史 

以来第一次对人类特有的高级神经活动所作的科学论述,它为研究人类大脑 

皮层的活动开辟了新的途径。 

     1924年,巴甫洛夫75岁时,前苏联科学院为他新建了一个生理学研究 

所,后被命名为“巴甫洛夫生理学研究所”。1929年,他80岁寿辰时,又 

在前列宁格勒城附近的科尔村为他建设了一个像城镇似的,世界上独一无二 

的生理学研究中心,这个村后被称为“巴甫洛夫村”。 

     高尔基说:巴甫洛夫是“一位经过坚强锻炼的和精雕细琢的极其稀有的 

人物,这种人物的经常功用就在于探索有机生命的秘密。他好像是自然界为 

了认识自己本身而特意创造出来的一个极其完整的生物。” 


… Page 60…

                           揭开输血反应的谜底 



                     ——兰茨坦纳发现人类不同血型 



     人体内流淌不息的血液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人体失血过多,就会有生命 

危险。现在人们都知道,在失血过多的情况下,只要输入同血型健康人的血 

液,就可以挽救生命,输血已经是一种常用的急救方法。输血作为一种治疗 

方法的历史还不到一个世纪,然而人类认识输血却经历了漫长的道路,甚至 

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很敬畏地看待血液,认为它是生命的源泉,并试 

图用血液来延年益寿或者是挽救濒死的生命。在古罗马的角斗场里,得胜的 

角斗士会把对方的血液喝下去,以期获得对方的勇气和力量。饮血疗法,也 

曾在世界上风行一时。据历史记载,1492年罗马教皇生病,喝了3个男孩子 

的血,结果连他在内4个人全部送了命。在医学不发达的年代,人们不可能 

真正利用输血治病。1616年,英国医生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为输血奠定了 

科学基础。1667年,有人成功地在狗之间进行了输血。同年,法国人丹尼斯 

首次把羊血输给一个贫血病人,病人的病情似乎好转了。后来,他又把羊血 

输给精神病患者,发现病人陷入休克状态,他又继续给病人输入羊血,结果 

病人死亡。在这种情况下,输血在法国被禁止了,这个禁令甚至被扩大到几 

乎整个欧洲。在这以后的150年间,输血进入“黑暗时代”。 

     直到19世纪,英国妇产科医生布伦德尔才重新尝试输血。他发现了动物 

血输给人的危险性,主张用人血相输。1818年,他成功地用输血救活了一名 

产后大出血的产妇,成为人类历史上成功输血的第一例。接着,许多医生循 

着布伦德尔的足迹,对输血的方法和器械作了各种改进,使许多濒临绝境的 

病人,在接受输血之后,重新恢复了健康。 

     然而,在大量的输血临床实践中,事故却接连发生:有的病人在接受输 

血后,会突然出现发冷发热、头痛胸闷、呼吸紧迫和心脏衰竭等症状,甚至 

会死亡。开始人们认为这也许是输入的血液发生凝固造成的。但当有效地解 

决了防止血液凝固的问题以后,输血反应仍经常发生。人们又猜测,可能是 

输血过程中细菌感染而引起的,然而严格采用了无菌术后,危险依然时常发 

生。 

     为什么有的人接受输血后可以完全没有反应,而有的人却发生致命的反 

应?难道是种族差异造成的吗?事实作出了否定的回答。那么是否性别差异 

或血缘差异的缘故呢?也不是,因为父子、兄弟、姐妹之间的同性别输血, 

有时也会发生致命的输血反应,只不过比例小些。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现在 

看来,显然是血型不合造成的输血反应,但当时的人们不了解这些,输血重 

新陷入了“黑暗时代”。血液被生理盐水替代而输入人体,差不多持续了半 

个世纪。 

     为了揭开输血反应之谜,人们进行了种种探索和研究。其中,奥地利医 

生、病理学家卡尔·兰茨坦纳首先揭开了谜底。 

     1900年,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病理研究所工作的兰茨坦纳正在研究发热 

病人血清中的溶血素,这些溶血素能溶解正常人的红细胞。可是研究结果表 

明,溶血素与发热病人并没有什么关联,但是他却注意到正常人血清中存在 

一种凝集素,能够凝集其他人的红细胞。于是他想到了输血反应。输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