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亲子教育秘诀:做不生气的父母(全文 >

第7节

亲子教育秘诀:做不生气的父母(全文-第7节

小说: 亲子教育秘诀:做不生气的父母(全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娴募膊∧兀�
 
  你以为孩子四岁多了,应该比三岁时候更“懂事”了吧?可你却惊奇地发现,他居然学会“说谎”了!还说得面不改色心不跳,振振有词!在和你进行语言交流的时候,你还会发现小家伙儿嘴里的道理是一套儿一套儿的,你要是思维不跟快点儿,很容易就被他占了上风了!
 
  好不容易熬到孩子五岁多了,眼看就要上小学了,可是他经常在从外面回来的时候,不是膝盖磕破了,就是胳膊给铁门夹伤了。平时带他出去逛个超市,他也“不走寻常路”——哪儿有坎儿他走哪儿,哪儿有沟他往哪儿奔,最后你只好恨得牙痒痒地说了句:看你还能得意几天?!等上了小学让老师好好治治你的毛病!
 
  如果你认为孩子一上小学,他身上所有的“毛病”都能瞬间被治好,那你又错了!因为他还将继续延续一个“正常孩子”必经的成长规律,每一月、每一年都会有变化,甚至到他结婚生子、自立门户之后,他还在不停地成长、发展。
 
  这就是孩子,他们最不能忍受无聊,而且他们的鼻子、眼睛、耳朵、手脚总像是安装了特殊的扫描搜索仪器,不断地探寻到有趣新鲜的东西,而且这些在“有趣新鲜的东西”中,总有许多是我们大人不能理解和接受的。当然,大人们如果能多理解和接受一些,最直接的好处是,自己可以少生一些气。




第35节:不好奇、不多动,那就不是孩子了(2)

  1 宽容对待“败家子”
 
  “哎呦呦!你这个小败家子!怎么什么东西到了你的手里,就非弄烂不可呢?”
 
  年幼的孩子们几乎无一例外当过“败家子”,被毁坏的东西,小到妈妈的胭脂盒,大到客厅里的电视墙;轻到奶奶的羽毛扇,重到爷爷的按摩椅;脆到杯盘碗盏,硬到红木家具……从家里的客厅到卧室,从厨房到阳台,所到之处犹如遭受台风席卷一般,几乎斩尽杀绝,无一漏网!
 
  更让父母们伤脑筋的是,教训、责骂、摆事实讲道理,总之是软硬兼施,用尽一切手段,可孩子仍然是“屡教屡犯”,大有“一败到底”的气势。究竟是什么让小家伙们如此“心狠手辣”,还乐此不疲?
 
  说来只有两个字——好奇。
 
  有很多我们大人见惯不惊的东西,在孩子看来,充满新奇的诱惑力,他们为此锲而不舍,潜心钻研,手脚并用,直到试探出这个东西的“究竟”,然后精力充沛的他们,会马上又把研究的目标锁定到其他东西上去。如果正面地解释孩子的破坏行为,可以理解成是他们永不枯竭的好学精神、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思维、可贵的好奇心。
 
  三岁多的琪琪,有一天在和妈妈看电视的时候,发现电视里的叔叔,整张脸都被涂成了黑白两色,她很好奇,妈妈解释说:“这个人是在唱戏,所以他需要化妆,这样在舞台上才漂亮。”
 
  琪琪点点头,没过几分钟,她从厨房里走出来,指着自己的脸问妈妈:“是不是这样啊?”
 
  妈妈回头一看,差点吓死!琪琪用面袋子里的白面,把自己的脸涂成了白馒头,又用墙角堆放的蜂窝煤在“白馒头上”横七竖八地画了好些道道!
 
  妈妈奔到厨房一看,装面粉的口袋敞着口倒在地上,白面撒了一地,一个打碎了的蜂窝煤散落在面袋子周围!
 
  琪琪的屁股随后就落下了妈妈几个巴掌印。一个星期以后,琪琪妈妈在和我说到她女儿的胡闹时,气儿还没全消,她说:“你说人家小男孩儿调皮一点儿也就算了,琪琪一个女孩儿也这么捣蛋!将来再长大些还得了啊!”




第36节:不好奇、不多动,那就不是孩子了(3)

  实际上,当琪琪好奇地问妈妈,电视上的人为什么画大花脸的时候,如果妈妈够敏感的话,应该会欣喜地发现这是个很好的教育契机——妈妈可以跟她讲讲戏曲,可以介绍一下这个角色是个什么人物,如果琪琪想试试看在自己的脸上画大花脸是什么感觉,那妈妈可以拿出自己的粉盒和眉笔,和琪琪一起来一次“探索之旅”,两个人互相给对方画个大花脸!这是多好的一次亲子游戏啊!而且琪琪也绝对不会去动厨房里的煤和面粉。
 
  有一个和琪琪同岁的小男孩儿磊磊,这段时间也不安分,他的败家行为,居然引起了爸爸妈妈之间的一次激烈争吵。
 
  “你儿子又把百叶窗的绳子拽断了!你这个当爸爸的该好好管管了啊!”
 
  “我不是说让你把绳子往高了放吗?那是你在给他创造机会!”
 
  “你以为把绳子放到高处就安全啦?他拽不到绳子会拽窗帘!你知不知道人家上周刚送给他的飞机模型已经被他摧残得没形了!我能把所有东西都放到阁楼上去吗?!”
 
  “那……那……”爸爸一时语塞,最后还是把皮球踢给了妈妈,“你别忘了你是个中学老师!管一个班的孩子你都没问题,这回怎么栽在你儿子手里了?”
 
  爸爸的话刺激了妈妈的自尊心,是啊,自己教的班级有四十多个学生,从来没有哪一个学生像儿子这样让人心力交瘁,妈妈决定从愤怒和抱怨中走出来,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教导儿子。她买来很多参考书,不看不知道,一看还真有启发:原来孩子自己根本意识不到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必然联系。
 
  孩子的内心对大人的活动充满羡慕和神往,对大人操作的工具感到既新鲜又好奇,所以一有机会就想亲自试试,可是他根本不知道家庭用品不像橡皮玩具,经不住反复摔打。
 
  磊磊的妈妈开始尝试用引导加帮助的方法,来减小好奇给磊磊带来的破坏力。她炒菜的时候,干脆把磊磊抱到灶台上(在此之前,每次妈妈做饭的时候,磊磊都跟在后面,焦急地踮着脚尖,仰着脖子,就想看看锅里的情况,而妈妈总是担心油会溅到他,或者菜刀掉下来会伤着他,所以让他离远点儿),穿着长衣长裤的磊磊,现在终于有机会握着锅铲感受一下炒菜的滋味了,他高兴得咯咯直乐,妈妈再也不担心他去翻筷子篓,把里面的筷子、勺、叉子摆得满地都是了!




第37节:不好奇、不多动,那就不是孩子了(4)

  磊磊妈妈还趁磊磊在水池边玩拖把的时候,教会了他怎么拖地;当磊磊把抽屉里的东西全部倒在地上的时候,妈妈温和地走过去,教他怎么分类整理、摆放物品,这既是一个很好的亲子游戏,又教会了磊磊爱整洁的好习惯;妈妈择菜的时候,磊磊也来凑热闹,菜叶被他一顿揉搓,立刻惨不忍睹,不过妈妈忍住了,没有让他“快走开”,而是耐心地教他正确的择菜方法,还教他认识各种蔬菜的名字、颜色、形状、口味……磊磊高兴地参与着妈妈的活动。有一次妈妈在切胡萝卜片时,磊磊突然说:这是一片甜甜的太阳!
 
  我们说对待孩子要宽容,绝不等同于放纵,也不是说孩子犯了错误不闻不问,而是宽容本身就是教育孩子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宽容的前提是理解、包容。当孩子偶尔做错了一件事情的时候,父母如果只知道发怒,粗暴地训斥,或者打骂孩子,那只能发泄心中的不快而已,对于孩子的教育,其实起不到任何积极的作用。
 
  宽容既是一种教育孩子的方式,同时也是对孩子的尊重,而这种尊重很容易转化为孩子的情感体验,反过来孩子也会尊重父母,增进情感的沟通。
 
  总之,父母们如果能像磊磊妈妈这样,勤于学习教养孩子的方法,多给孩子一点时间,多给孩子一些引导和帮助,就会更多地发现孩子行为背后的善意,他们是如此好学、如此执著、如此可爱。
 
  2 好奇和多动是孩子的天性 
 
  我们曾经和三十位父母作过一个游戏,发给他们一张白纸,让他们用一些词语(不是句子),来描述“孩子”。答卷收上来,我们看到很多人都不约而同地写了:好动、天真、可爱、好奇、快乐、简单、弱小、顽皮、精力旺盛……
 
  所有这些,确确实实是孩子的特性,这是父母们的共识,可是当他们亲自面对和感受孩子的好奇和多动时,又往往会在心里祈祷:上帝啊!求您让我的孩子老实一点儿吧!他不累我还累呢!
 
  我在想,假如真的有上帝,假如上帝可怜这些祈祷的父母,轻轻朝孩子身上吹了口气,孩子立刻变得安静下来——不论周遭的环境多嘈杂,不论他身处在一个怎样绚丽、旖旎的世界,他都面不改色,稳如泰山,置若罔闻,要么闭目养神,要么两眼呆滞,做父母的会有何种感受?恐怕哭着喊着又求上帝把那口仙气儿收回吧!他们宁愿要一个好奇多动的孩子!




第38节:不好奇、不多动,那就不是孩子了(5)

  这其实就是很多父母心中一组深刻的矛盾,既希望孩子活泼可爱,又不允许他们有丝毫的“越界”。就像有的年长些的父母既希望孩子在结婚前感情经历尽量单纯,又巴不得孩子在结婚的当天“一通百通”,最好眨巴眼儿的工夫就能抱上孙子。
 
  愿望是美好的,也是不切实际的,毕竟孩子的脑袋不是事先被设计好程序的电脑,他们在不断地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刺激,不断摸索着成长,所以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随机反应”。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是说父母先设定一个美好愿望,然后孩子的一切就会按照父母的期望按部就班地去实现。这个过程势必要经历波折和考验,也势必需要父母付出很多的积极努力,才会把孩子一步步引上轨道。正如农民在地里种下一粒种子,要经过精心的呵护,才会变成满目的果实一样。
 
  所以,父母们不必过于受困于孩子的好奇和多动,那是他们在感知、认识这个世界。再说了,不好奇,不多动,那还是孩子吗?




第39节:成绩不代表全部(1)

  十一 成绩不代表全部
 
  写下这个小标题的时候,心里突然觉得沉重起来。因为工作性质的关系,平时有很多的机会和各个年龄段的孩子,以及他们的父母接触,我发现在“如何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这个问题上,太多的父母陷入了一个不明智的泥潭——这种不明智,剥夺了孩子的快乐,也让父母们自己常年与叹息、郁闷为伴。
 
  如果我们试着把适龄孩子的父母们进行简单的划分,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孩子学习成绩好,又高兴又骄傲的父母;另一种是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又生气又窝火的父母。按照这种划分方式,我们发现,处于“又高兴又骄傲”状态中的父母仅仅占到20%的比例,而剩下的80%的父母都是常年处于“又生气又窝火”的状态。
 
  或许你要问,这个比例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呢?
 
  这很简单,凡是当过学生或者当过老师的人都知道,一个班级50个学生,如果只看成绩排名的话,所谓“尖子生”通常只有3~5名;优等生(姑且将班级排名前10位的都算优等生)5~8名;第三梯队的“良好生”20名左右;第四梯队的“成绩欠佳生”15名左右;第五梯队的“差生”5名左右,这是一个普遍的分布规律。
 
  根据我的观察,孩子成绩排名在前10的家长,相比于其他80%的家长,心境、情绪都明显畅快(其中不排除有个别家长永远不满意孩子只考出了第五或第八的成绩,他们觉得孩子还是不努力,要不然能进前三)。这部分家长心情愉悦指数和生活幸福指数较高,很大程度来自于孩子优秀的学习成绩。
 
  剩下的80%的家长处境堪忧(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他们长期被孩子“不争气”的成绩搞得气急败坏,郁闷无比。“恨铁不成钢”、“是不是祖坟风水不好”是他们挂在嘴边用来抱怨的话。当然,这部分的家长心情愉悦指数和生活幸福指数,随着孩子不理想的成绩,大幅下滑,差生家长的心情更是跌到谷底——因为他们几乎已经认定孩子考不上大学,将来绝对不会有光明的前途,整个家庭都因为这糟糕的成绩,变得前景暗淡,希望渺茫。
 
  孩子的学习成绩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学习成绩好,就一定会有个大好的前途吗?
 
  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就注定前途灰暗吗?
 
  衡量一个好孩子的标准,难道就只有成绩这一项吗?
 
  美国哈佛大学的霍华德·加德纳 (Howard Gardner)教授,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提出了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推崇的多元智能理论。教授认为,每个人的智能都是多元化的,包括了八个方面: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动作智能、音乐感知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认知智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