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亲子教育秘诀:做不生气的父母(全文 >

第6节

亲子教育秘诀:做不生气的父母(全文-第6节

小说: 亲子教育秘诀:做不生气的父母(全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说了,孩子有了自己的主意,父母应该感到高兴才是!你生他养他,不就是希望他早日成人吗?没有独立的思想,没有果断的意志,人云亦云、唯唯诺诺,那叫成人吗?




第29节:永不失落的权威(4)

  所以,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上,多多鼓励孩子拿主意是有好处的,能够培养他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判断能力——这非但不会减弱父母的权威,反而会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尊重和理解,何乐而不为呢?
 
  说到这里,有另外一种形式的“权威失落”,是不得不特别说明一下的,这就是由于父母的“内讧”而导致他们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感失落。这是很遗憾的一种情况,但却挺多见的。
 
  我们刚才讲到,父母权威的背后,满满的都是爱——这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平衡,需要父母花很多的诚意、心思一步一步地去走这条平衡木。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必须高度统一,相互协作,才可以完成得漂亮。可惜的是,有不少的父母因为夫妻之间的矛盾,而鲁莽地剥夺了对方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
 
  最常见的情况就是,夫妻两个人吵架,当妈妈的在儿女面前,或者朋友亲戚面前数落爸爸的不是:无能、软弱、没出息之类的形容词不断从妈妈的口中爆出;当爸爸的也不避讳任何人,叱责妈妈的缺点:懒惰、心胸狭窄、脾气暴躁、虚荣……殊不知,孩子在父母这样相互指责和抱怨中,渐渐知道了爸爸或者妈妈是可以不被尊敬的。
 
  一个无能、软弱、没出息的爸爸和一个懒惰、心胸狭窄、脾气暴躁、虚荣的妈妈,要怎样才能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起所谓的权威呢?
 
  其实不论是哪种关系,家庭成员之间都要彼此尊重。夫妻之间的矛盾,要用妥帖的方式化解和处理。我们了解到,很多时候妻子数落丈夫,或者丈夫责骂妻子,都只是在发泄心里的不愉快而已,发泄完了,事情也就过去了。但是一旦把孩子也拉扯进来,做父母的就真是“得不偿失”了。
 
  所以,父母们如果想维持自己“永不失落”的权威,让自己远离郁闷烦躁的心情,那就学会爱、尊重和包容吧!




第30节:想想自己小时候吧(1)

  九 想想自己小时候吧
 
  有人说这个世界上最不长记性、伤疤好了以后最快忘了疼的动物就是人。这话说得很戏谑,但细细一想,还真有那么点儿道理。
 
  朋友的妈妈,一位六十多岁的阿姨,十几年前患了一种皮肤病,一发作就浑身痒痒,用手一抓,皮肤上就会肿起一根根粉红色的竖条儿。医生交代说一定要注意饮食,不能吃发物,不能吃燥、火的食物,尤其不能吃辣椒。
 
  阿姨听医生“训导”时,浑身正痒得难受,只顾一个劲儿地点头、保证,拜托医生快点儿用药。几服药吃下去,症状全消失了,阿姨兴高采烈,为了庆祝,她做了最拿手的麻辣香锅请大家品尝(她自己当然也品尝)。
 
  结果不用说也知道,她的痒病缠缠绵绵十几年,从来没好过,发作的时候央求医生,症状一缓解,就奖励自己吃麻辣香锅。
 
  家里人劝她很多次:您就不能不吃辣椒吗?阿姨的回答颇具幽默感:我一个四川人,不吃辣椒我能咽得下饭吗?
 
  还有另一个朋友,我们从小一起长大,我一路见证了她的整个学生时代,以及她父母对她的“高压政策”。
 
  父母要求她学习成绩一定要名列前茅——无奈她再努力也只能考出中不溜儿的分数;父母要求她才艺要双全——无奈她一唱歌就走调,跳舞就跟摔跤似的;父母要求她在众人面前落落大方——无奈她一在人多的场合说话就脸红加结巴……
 
  在父母这样不切实际的高压下,她的整个学生时代都过得非常郁闷,经常自怨自艾地叹息,实在想不通的时候,就趴在我肩膀上痛哭一场。
 
  还在上高中的时候,有一天她突然对我说:我作了一个决定,以后我要是有了孩子,我绝对不会像我父母对待我这样对待我的孩子,我要当世界上最宽容、最理解孩子、最爱孩子的妈妈……
 
  昨日的誓言犹在耳畔,我上个月在去超市的路上,正好碰见她拽扯着她五岁的儿子,边走边骂。我赶紧上去打招呼,她气急败坏地向我告状:我今天去幼儿园接他,他们老师说全班同学学珠心算,就数他反应最慢!这个星期小红花他也得的最少!我刚跟他说明天不去动物园了,要去见新换的钢琴老师,他就跟我这儿较劲呢,哭得跟花猫似的!你丢不丢人啊,好好让阿姨看看你这没出息的样子!




第31节:想想自己小时候吧(2)

  她儿子拿眼珠子狠狠瞪了她妈一眼,接着又瞪了我一眼(我想他一定是恨我们这样伤他自尊),然后把鼻涕往里一吸,又开始哭起来。
 
  My god!我在心里叹息,一个可怕的轮回,又有一个无辜的、可能天资不够聪慧的孩子,要在父母的高度期望中,感受巨大落差给自己带来的羞辱和自卑。
 
  这是怎么回事儿?难道人在当了父母以后,会得“健忘症”吗?
 
  忘记自己也是这样长大,忘记自己是一个孩子时经历的那些刻骨铭心的委屈和难过?
 
  忘记自己还没有成为父母时,那些美好的期待和恳切的承诺?
 
  如果是这样,那“父母”这个职业,除了能让人变得健忘、冷漠、固执、严格,还能在孩子的心里留下些什么呢?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很久以前教过的一个十四岁的男生,他叫李松。有一天班长惊慌失措地到办公室来找我,说李松从学校教学楼的二楼阳台上跳下去了!我赶紧下楼去看,他斜卧在地上,死死抱着自己的右脚脚踝那个位置,表情痛苦极了!我来不及问原因,赶紧让人叫校医,同时联系他的家长。校医诊断他的脚是崴了,需要送到医院作进一步检查。
 
  他的爸爸赶来的时候,我们正要推他去拍片子。大家都没有想到,他爸爸一上来就劈头盖脸地责骂他:“你是疯子吗?你不想活了是不是?!”
 
  我赶紧把李爸爸拉到一旁,告诉他现在不是发火的时候,先确定他的脚没事才是最重要的。李松进检查室之前,突然回头冲他爸爸大吼:“我就是疯子!我就是不想活了!我应该从四楼跳下去!” 
 
  李爸爸牙一咬就要往上冲,我使劲把他给拉住了。这时候班长才告诉我们,刚才李松和其他几个男生站在阳台上玩,不知怎么就讨论起勇敢这个话题来,最后大家一起哄,说谁敢从二楼阳台上跳下去,他就是最勇敢的人。李松二话没说翻身就上了阳台,在同学们崇拜的眼神当中,他“优美”地跳了下去!
 
  李爸爸听了班长的转述,更是怒不可遏,他脸上、脖子上青筋暴起,说一会儿要带李松去查查脑子,看里面是不是进水了。




第32节:想想自己小时候吧(3)

  这时候,李妈妈也从单位赶过来了,她了解了事情的经过,转身对李爸爸说:“你就不要再骂他了,他的脚崴了,他自己已经得到惩罚了。”
 
  “我气他无缘无故为什么要这样往下跳,难道他不知道搞不好就没命了吗?!”李爸爸还是气得很。
 
  “您说对了,他确实不知道,”我说,“像李松这么大的男孩子,都有一种冒险精神,他可能觉得从二楼跳下去没什么大不了,如果他真的知道这个动作的危险性,可能不会这样做。”
 
  “是啊,”李妈妈说,“松松已经得到教训了,他下次肯定不敢这么做了,再说了,你小时候不也和他一样吗?”
 
  我们齐刷刷地看着李爸爸,他不好意思地干咳了两声,给我们讲了他十几岁的时候经历的“大冒险”:
 
  那时他每天放学都要和同学经过一个铁轨线。有一次几个男孩子发明了一种游戏,还给取了个名字叫“看谁跑得慢”。游戏规则就是当看到有火车开过来,他们几个人就站在铁轨的最中间,盯着飞速开过来的火车,谁最后一个跑开,谁就是最勇敢的人。
 
  这个游戏玩了好几次,把火车司机吓得够戗,他们几个却越玩越上瘾,有一次当火车轰隆隆开过来的时候,他发现他的鞋子卡在铁轨缝隙里了!
 
  在千钧一发的时刻,一个同学使劲把他拽开了,再晚几秒钟,他可能就真的没命了!
 
  李爸爸的这段回忆,让他的情绪渐渐平稳下来,他的表情告诉我们,他觉得自己当年的“壮举”好像比儿子的还要过分,这让他觉得刚才骂儿子是疯子,甚至推测他想自杀,是不对的,那其实只是儿子懵懂无知的一次鲁莽行为而已,他并不知道会有怎样的后果。
 
  后来李松的片子拍出来,没有什么大碍,就是脚踝处有些水肿,李爸爸一边扶着儿子,一边郑重地告诫他这样做的危险性有多大,弄不好会造成身体的残疾甚至威胁到生命。李松看着他爸爸严肃而关切的表情,抱歉地低下了头。
 
  “初生之犊不怕虎”,很多时候,孩子们幼稚而荒唐的行为,都是由于他们缺少生活经验,对于危害的认识很短浅。父母如果不想自己气得爆炸的话,就试着不要用成人的思维来分析孩子的冒险行为(那样的话,孩子就变成了“明知故犯”,这会比较气人),而要换个位置,从孩子的角度去判断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如果因为无知,那就把道理和知识告诉他们。




第33节:想想自己小时候吧(4)

  如果做父母的勇于剖析自己,就会发现,自己的很多人生经验也都是从“吃一堑、长一智”中得出来的。所以,面对孩子所犯的五花八门的错误,父母应该明白:
 
  我们教育孩子的最终目的,是指导他们健康地成长,而不是埋伏在孩子身边当“间谍”,对他们那些在成长过程中难免出现的错误进行责骂和批判。
 
  最后,我们来看一段卢梭说过的话吧:
 
  孩子们之所以乖张任性,不是自然造成的,而是由于教育的不良,也就是说,他们服从别人或命令别人;而我曾经说过一百次,小孩子不应当服从人也不应当命令人的。所以你的孩子的乖僻性情全是你养成的;你吃你自己错误做法的苦头,完全是应该的。不过,怎样补救呢?你也许会这样问我。补救的办法仍然是好好地教导他,对他十分耐心。




第34节:不好奇、不多动,那就不是孩子了(1)

  十 不好奇、不多动,那就不是孩子了
 
  我曾经和一些刚从学校毕业的幼儿园老师在一起座谈,我问她们:除了爱心、耐心、细心这样师德层面的要素以外,你们觉得作为一个整天和幼儿打交道的老师,什么技能是最重要的?
 
  有人说是讲故事的能力,有人说是唱歌跳舞的能力,也有人说是画画和手工制作的能力。我摇了摇头,这时候,一个中班的班主任说:我认为了解和认识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才是最重要的!
 
  我问她:“为什么?”
 
  她说:“因为老师如果不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就无法分析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也无法找到正确的教育方法引导他们。”
 
  我冲这位老师竖起了大拇指,她讲到的这一点,实在是太重要了——就如同大楼的基础、飞机的发动机、双色球彩票的蓝色球号码一样重要!而且这方面知识的重要性,父母和老师一样,都应该牢记不忘,因为孩子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就是家庭和学校,哪一边有缺失,都是对孩子的一种“隐形伤害”。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如果做父母和老师的不了解孩子在各年龄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就很有可能依照成人的心理标准,去判定孩子的行为。
 
  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一岁多的孩子,是用嘴巴去感知这个世界,这是这个年龄段孩子发展的特点,如果你不了解的话,这个孩子岂不是从小要背负“爱咬人的小狗”这样的恶名?
 
  还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他们玩玩具的时候,那叫一个狠——肆无忌惮地揉搓、摔打、又啃又咬,难道是他们有“不爱惜玩具”的恶习吗?
 
  等孩子到了两岁多,突然爱上了爬楼梯、下楼梯这样机械、重复的游戏,还热衷于“乱涂乱画”、“拆玩具”、顶嘴说“不”、人小主意大……你难道要说这孩子不乖、不听话、不守规矩吗?
 
  孩子到了三岁多,你叫他慢点儿走,他偏偏喜欢一路小跑;你让他安静会儿,他偏要上蹿下跳;你已经累得直不起腰来了,他每天还要问你十万个“为什么”……你是不是会怀疑自己的孩子得了某种“情绪亢奋”方面的疾病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