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秘诀:做不生气的父母(全文-第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同事有个女儿今年十二岁了,妈妈为了让这个女儿赢在比别人更早的地方(从胎教开始就已经有所动作了),将来参与社会竞争不至于那么吃力,妈妈几乎做到了节衣缩食,省下大笔的钞票给女儿报了很多的培训班。光我知道的就有少儿英语口语班、小主持人班、芭蕾舞班、绘画神童班。
一到休息日,母女俩就打仗似的奔走于各个培训班之间,以至于我这位同事不经意间还练成了一副中年人少有的“魔鬼身材”,因为她的生活里只有孩子、只有奔走,皮下脂肪大量消耗在陪女儿学习的路上。
就是这样一位呕心沥血的妈妈,最近总是委屈得在朋友面前流泪:“我这么辛苦是为了谁啊,还不都是为她好啊,谁知道她一点儿也不体谅我,说我没别人的妈妈好,不给她时间玩儿,昨天还居然自作主张没去学口语,你们说,哪有这么不懂事的孩子啊!都快气死我了!”
“如果孩子觉得压力太大,是不是适当地减少一些课外培训啊?”有人建议。
这位妈妈用拳头轻砸自己的前胸:“我是她亲妈,我也想让孩子高兴点儿,我也想让她压力小点儿,可是我现在要是把她的学习放松了,将来她竞争不过别的孩子,是要怨我的呀!她怎么就不理解我的苦心呢!”
第7节:爱孩子的本身,而非爱他的条件(7)
看来这对母女的恩怨还要持续下去,因为妈妈以为自己给了女儿最无私的爱,但女儿那边只是觉得妈妈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学习的机器,连玩的时间都没有了,生活还有什么乐趣可言?
真的没有办法解决了吗?
不是的。站在妈妈的角度和站在女儿的角度,似乎谁都没有绝对的错误,但妈妈的“爱”怎么就传达不到女儿的心里去呢?我想,这是因为妈妈对女儿还不够尊重——不尊重她的年龄,也不尊重她的权利。
想想看,一个刚十二岁的少女,就要每天背负“将来要有竞争力”这样的重压,牺牲掉自己所有休闲娱乐的时间,埋头在各种繁重的学习当中,有谁理解她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去游乐园时,那种羡慕和自怜的心情?又有谁体量她这个年龄的孩子,浑身上下涌动着的爱玩的细胞?
再说说孩子的权利。
法律文书中对“权利”是这样解析的:指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某种能力或利益,表现为自己可以做出某种行为或要求他人做出或不做出某种行为。
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他出生的那一刻,就享有了一系列的权利——有的父母可能会不习惯这种说法,一个吃奶都要人照顾的小屁孩儿,能有什么权利?
这个问题只要查看一下《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就一目了然了,那里面从孩子的生命权到宗教信仰自由权等等权利都有详尽的描述和规定。
说回上面这个十二岁的小女孩儿,妈妈给过她选择的权利吗?在妈妈那严严实实的爱的包裹下,孩子根本无法选择是上英语口语班呢?还是上芭蕾舞班呢?是周六上呢?还是周日上呢?是周周都上呢?还是隔周上呢?在妈妈的包办下,孩子最终被告知:周六上午上英语口语班,周六下午上芭蕾舞班,周日上午上小主持人班,周日下午上绘画班……
失去了选择的权利,孩子哪怕还剩一点“表达意愿的权利”也是好的。比如:
“妈妈,我不想参加英语口语班了,我们班同学没有额外参加培训班,口语也说得很好呢!”
第8节:爱孩子的本身,而非爱他的条件(8)
“别以为我不知道你的小算盘,你就是想玩儿!我为了你这么操心,我都没说累,你倒累了?!”
妈妈其实错过了和女儿好好交流的最后机会。最终导致女儿逃课的人,其实是妈妈;最终造成把妈妈气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人,也是妈妈自己。
说到底,妈妈在处理这个问题上的失败,在于她没有平等地看待孩子,没有在意和重视孩子自身的感受,只是在用她的强势和想当然,给孩子强加了一份所谓的“爱”,而实际上,孩子压根儿就没有接收到她的爱。因为即便是神仙来了,也很难让孩子理解这样的逻辑:
你妈妈之所以不让你玩儿,并且强迫你做你不愿意做的事情,是因为她爱你。
爱孩子,就让她知道吧!利用一切可行的方式,传达爱的信息吧!真心地赞美他、温柔地拍拍他、谈话时和他的眼睛平视,聆听他的想法,给与他正确的引导,在一切场合都尊重他,体量他作为孩子的立场和压力,用轻柔的手帮他拂掉粘在嘴角的饭粒,而不是说“你的吃相真邋遢”——这,就是能让孩子感觉到的爱。
4 平分你的爱
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里讲到这样一个情节:
她刚生了第二个儿子,很多亲友来家里看她和孩子,几乎所有的人一进门都高声张罗着:小宝贝儿在哪儿呢?快让我们看看!然后举着他们给新生儿带来的礼物,热情地围在小婴儿的旁边,发出热烈的赞赏声:“看那睫毛,多么长,多么浓密!看那头发,哇,一生下来就那么多头发,多么细,多么柔软!看看看!看那小手,肥肥短短的可爱死了……”
客人们努着嘴,发出“啧啧”的亲嘴声,做出各种无限怜爱的表情。直到客人们走,都没人注意到客厅里还有另一个孩子,手支着下巴,看着进进出出的大人们。
晚上刷牙的时候,老大(其实也只是个四岁的小男孩儿)看着镜子里的自己问妈妈:“我的睫毛不长吗?我的睫毛不密吗?我的头发不软吗?妈妈,我的手不可爱吗?……”
第9节:爱孩子的本身,而非爱他的条件(9)
在妈妈用无限柔情亲吻新生的小儿子的同时,一向乖巧听话的老大开始制造麻烦了:该刷牙的时候不刷牙,该吃饭的时候不吃饭,从起床、穿衣、刷牙、洗脸、吃饭……每一件事都要妈妈用尽力气纠缠30分钟,老大才肯去做,最后惹得妈妈不得不气急败坏地威胁、动手开打!
读到这里,做过父母的人都知道,老大并不是一夜之间中了什么巫术,而仅仅是想吸引妈妈的关注,同时也以这种方式表达自己无声的抗议。
孩子是如此在意妈妈的爱,而且是如此敏感。
书里讲到有个住对面的夫人来家里看新生的老二,进门的时候却先找起了老大,并且特别给老大也准备了一份礼物,“安顿”好老大后,这位夫人才进屋去看老二,并且在夸奖老二的时候,都会压低声音。龙应台对这位夫人的做法又感激又佩服,却不料夫人感慨地说:
“这样做太重要啦!我家老二出生的时候啊,老大差点把他给谋杀了,用枕头压,屁股还坐在上面呢!用指头掐,打耳光,用铅笔尖……”
如果你有两个孩子,请把你的爱平分给孩子们吧,在意他们的感受,公平地对待他们,那样的话,不论是老大还是老二,或是老三老四,就不会故意做出那么多出格的事情,引你发怒生气啦!
5 和孩子分享你的一切
有两道很特别的算术题,不知你有没有做过?
第一道是:快乐+快乐=?
第二道是:痛苦…痛苦=?
即便是没有学过算术的小孩,也会不假思索地回答:
快乐加快乐等于两份快乐!痛苦减痛苦等于没有痛苦!
这就是我们要谈到的“分享”。分享是有魔力的,再小的快乐也能因为分享而广博,再大的痛苦也能因为分担而弱化。
和孩子分享你的一切,无论是责任、快乐、荣誉、悲伤、压力、金钱……
或许父母们会对这个提议侧目,因为通常情况下,在父母的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他们只能分享好的事情,对于那些糟糕的情况,孩子是没有担当的力量的。其实不尽然,孩子一旦出生,那他和这个家庭就深深地融为一体了,家里的快乐就是他的快乐,家里的烦恼也是他的烦恼——这才是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体验。
第10节:爱孩子的本身,而非爱他的条件(10)
相信孩子吧,他们可以和你一起分享快乐,他们同时也有分担痛苦的勇气和力量。把孩子整体包裹在蜜罐里的做法,并不是真正的保护——除非父母可以保证一辈子这样包裹着他。
有一对夫妻,近来关系总是很紧张,经常吵闹甚至动手,但他们俩很“注意”不让孩子看到这种场景,不幸的是他们争执的频率太大,甚至无法彻底躲过孩子在家里的时间。
八岁的儿子在客厅里看电视,经常听见父母卧室里传来的压低了声音的争吵,而每次当他推开门,父母总是“瞬间和好”,他们尴尬的样子,让儿子想起了在电视上看到的滑稽戏。八岁的儿子已经远比父母想象的要懂事,他在为父母紧张的关系难过,不过他更难过的是感觉自己被这个家隔离了,因为他一直不知道父母为什么要吵架、打架,他连参与劝和的机会都没有。
终于有一天,他再次推开了父母卧室的门,对“假模假样”的父母说:你们如果想离婚的话,就离吧,我没有关系,跟谁过都行,如果你们是在为谁要我而吵架,那我跟着奶奶过也行。
孩子的话让爸爸妈妈异常震惊,其实他们最近只是遇到一些不开心的事情,对对方有一些小小的不满意,所以才会找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来争执,还远远没有到要离婚的地步。他们完全没有想到,最开始为了不让孩子担心才背着他的,却给他造成了更大的心理负担和压力。
当然,我们不是在鼓励父母应该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吵架本来就不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好方法。我们只是借用这个例子说明,孩子应当享有适当的知情权,这不仅能培养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也能培养他的是非观念、思辨能力,更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父母焦躁、矛盾的情绪。
第11节:我们是在养孩子而不是养花(1)
二 我们是在养孩子而不是养花
有一个小男孩儿,三岁多,他最近干了一件“坏事”,他把一碗滚烫的菜汤倒进了花盆里——这盆名贵的花,是他爸爸刚刚从花市里找来,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亲自搬回来的!
爸爸怒不可遏,这小子太淘气了,简直就是个破坏分子!三岁的儿子看爸爸到处找笤帚,已经吓得哇哇大哭了。这时妈妈冲上去拉住了爸爸,她说:“你别忘了,我们是在养孩子,而不是养花!”
妈妈的一番话,在坚定地提醒着爸爸:孩子和花,到底哪个更重要?更何况在没有弄清楚他那么做的原因之前,就要开打,是不是在说孩子的自尊和快乐,还远远不如一盆花重要呢?
妈妈蹲下来帮孩子擦干了眼泪,轻声地问:“宝宝为什么要把汤倒在花盆里啊?”
小男孩抽泣着说:“奶奶说……热热的菜汤有营养……我想让花长高高……”
这下轮到妈妈流眼泪了,孩子爱花的一颗心啊,差点儿就冤死在爸爸的笤帚下了!
数不清的父母都曾经历过这样的愤怒:
刚换的窗户玻璃再次被孩子的足球踢烂;
没用多久的骨瓷餐具,被孩子摔碎了一半;
卫生间的卷筒纸成了孩子身上的“飘带”,飘得屋子里哪儿都是;
茶几上摆的东西,全被孩子当成玩具蹂躏得不成样子:烟灰缸、鲜花、报纸、指甲刀、水杯、书……无一幸免。
父母们请息怒吧,就像那株被热汤烫死的花一样,这些东西已经死了、破了、碎了、毁了,我们就不要再用棒子把孩子稚嫩纯净的心灵也搭上吧!如果说孩子有什么错,那就是他们缺乏生活的经验,同时身上又实在有无穷的活力!可“生活的经验”谁不是在一次次教训里学到的呢?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一次在餐厅里等朋友,邻桌有一个妈妈和她女儿在吃饭,那女孩儿看上去大约五六岁的样子,小家伙对装果汁的半圆杯子产生了浓厚兴趣,不停地看过去摸过来,直到“嘭”的一声,果汁连杯子一起摔碎在地上,小家伙的胳膊上也洒上了不少果汁!
“你这个孩子怎么回事儿?你就是手痒痒!跟你说没说过啊?吃饭的时候不要玩,你就是不听,告诉你啊,你再这样,我以后再也不带你出来吃饭了!还不快跟我去洗手!”妈妈大声地斥责小女孩。
第12节:我们是在养孩子而不是养花(2)
戏剧性的一幕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这个妈妈起身的时候太急,没有注意到餐巾还搭在她腿上,她刚一转身,那块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