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5印象洗脑术 >

第3节

5印象洗脑术-第3节

小说: 5印象洗脑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第一位讲师做竞争力对比时,我很认同;轮到另一讲师对比学校教育的漏洞和市场教育的实用性时,我也很认同,但是,就在那一刻,我警觉到:「是不是因为我本来就已经觉得马来西亚人没竞争力,我本来就觉得学校教育只会制造更多的机器人,所以才听得很爽?」
(按:以我们的创意和才华,充分的占了马来西亚其他同行同业人的便宜;江老师大学还未读完,而李老师在中三就辍学了。简而言之,我们是「做到」了这两位讲师所说的。)
我是否只是利用这两个对比来再度肯定自己的「做到」(看法)是对的?」 
上帝的空虚
如果我只是寻求外在信息来肯定自己的信念是对的,我不就跟上帝一样吗?
圣经里上帝有一个很奇怪的习惯,理论上祂是创造了宇宙万物的无上之神,不过祂还要制造出人类来赞美祂,来肯定祂是创造宇宙万物的唯一之神。不知道是否上帝被肯定后,祂会觉得舒了口气:「呼!我原来还是创造万物之神。」若是这样,祂就是一个心灵空虚的神,就好像你那常问「你觉得我漂亮吗」的美丽太太般,她要你讲「你是全世界最美丽的女人」,她才开心。
当外在信息再度的加强我本有的信念,我就会更朝这方向发展下去。但是如果没有我这种看法的人,他们听到这种信息即使有真凭实据,将会有什么反应?
为了想深入了解,我特地打了个电话给李老师。后来,经我们一讨论,反而从我们自己的身上看到这个「对比式激励」的弊端。
原来,我们两个都是「对比式激励」的受害者,同时也是施害者。
卖不出的甜葡萄是酸的
中文书和英文书的世界
我和李老师都是爱书之人,不过他只能阅读中文书,而我本身虽能读中英二文,但会阅读较多的英文书。我记得好几年前,我们每次一见面就会提起最近所阅书类,一谈之下我们发现英文书的书模拟中文书多。
这也不难明白,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的华文剧,都离不开几个古装故事,诸如改编自金庸小说的《神雕侠侣》或《射雕英雄传》等连续剧,在香港过去就有好几个版本。金庸作品的电视剧,在台湾、香港、新加坡和中国大陆都被拍过很多次。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讲:「妈的,又一套什么雕或雕什么的雕剧!」总而言之,有个雕字的剧名,常常上中文电视。我们不得不佩服华人世界对古装戏的执着,也不明白华人导演的武侠梦。讲得好听一点就叫做文化情意结,不好听的话就叫做「创意残缺」。
对比之下,西方的作家比较少文化包袱,所以他们写作时会比较敢写;况且以研究某门学问的投入和疯狂程度,西方会比东方更深入。
权谋法则:
学问的深入和疯狂是造就天才的前提条件。
李老师学英语的前因后果
我和李老师做「对比式」检讨多次后,不久就感叹为什么中文书的世界还不能抛下包袱。我和他每见面一次,我就有意无意的做了「对比式激励」;基本上是说能看英文书有什么好处,不能看英文书又有什么坏处;而他就越来越感叹,结果就自己跑去学英语了。
他不奢求能够学到以英语授课,但望能够起码看明白英文书。有时候还叫我用些简单的英文词句传短讯给他,也曾经叫我借些简单的英文书给他看。我就借了一本《The One Hour Orgasm》给他看(是每个男人都有兴趣看的书),还借了些英文漫画给他(容易看)。
后来我向李老师提出「对比式激励」的概念时,就问起了他关于他当时学英语的过程。
李老师说:「刚开始的时候,真的很感慨,又记起了台湾名人詹宏志的一番话‥‥」
「看」与「跑」的方向
话说某次詹宏志被一记者问起他有什么计划把华人的文化经典翻译成英文,推广到西方人的世界。(好一个文化情意结重、天上地下,为华独尊的记者。)
詹宏志答得很有见地,他说:「我从来就不担心怎样把自己的文化经典推给别人,我只关心怎样可以很快的学到人家的东西,把他们的英文书翻译成华文,让华人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取得最新的信息‥‥」(大意)然后,他还分享自己本来的英语能力差,但却知道信息的重要性后,强逼自己学会阅读英文。
詹宏志是一位「看与跑的方向一致」的人。
文化情意结重的人通常开口闭口都是「我们华族的五千年历史‥‥」,这种人是「看着后面来向前面跑」的。就好像驾车时,不断的看着倒后镜般,一定很难前驱。我不是说不看历史,而是好像驾车的时候,大部份时间要花在看前面,只有少数的时候看看后面,而且想驶得越快的话(如驾跑车),看后面的时间会更少。
李老师接着说:「因为受到詹宏志这句话的影响,所以我决定要学好英文,也货比三家的去咨询了几所英语学院。」
我当时不断的对李老师做『对比式激励』,其实就好像父母激励孩子般,但,这是很危险的做法。
恶性的「良性竞争」
大家都知道一般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惯用的育儿手法就是靠「对比式激励」,希望在比较之下,孩子会反省、改过和发奋图强。我相信人家都试过给母亲讲:「你看隔壁家的小明,人家多用功,人家一放学就回家温习功课,那像你,一回家只会玩计算机‥‥」
或者你的下属的业绩不好,你就跟他讲:「你看看大明,人家样貌不够你好看,讲话不比你流利,学历不如你高,有时候会笨头笨脑,为什么人家可以做到,你却做不到?」
这种方法会有效吗?告诉你,以我多年观察所得,这种策略只会有反效果而已。
权谋法则:
一般人喜欢选用「方便」的方法,而不是「有效」的方法。
吃不完的葡萄是酸的
父母的想法很简单,他们只想给你一些良性竞争,希望你有怕输的感觉而推动自己去奋斗。但它的缺陷是:除非你的孩子具备喜欢竞争的天性,那才有用。
如果你的孩子不太喜欢竞争的话,这个做法反而会使你的孩子更加的原地踏步。
权谋法则:
「对比式激励」的缺点是:没有后劲。
孩子刚听到这种「对比式激励」时,也会「鞭一下,动一下」。但久而久之没了后劲时则可能会想:「其实,功课好也不是一切,人际关系呢?创意呢?一个人成功不成功,学业只是一小部份而已‥‥日读夜读,将来只会读到呆头呆脑‥‥」
(甚至有些孩子对「对比式激励」感到很烦,当父母又拿他和人家的孩子对比时,就会跟父母说:「人家的爸爸赚很多钱,为什么你不赚更多的钱?」)
若你的业绩不够大明好(那个比你笨、比你丑、学历比你低、讲话不比你流利的家伙),老板责备你的时候就常用大明的例子来鼓励你。在刚开始的时候,你或者还会想:「就是嘛!我不可能比他差的。」
然后你就尝试更努力的工作。若你第二次又比大明差时,老板又用大明的例子来「责备式」的鼓励你;如果又再发生第三次?第四、五次呢?
你听大明的大名久了,反而会想:「咄!他好运而已,他鼻子的准头和鼻翼够大,所以财运比我好而已‥‥」
若大明的样貌比你好,你就可能想:「咄!他好眉好貌靓仔而已,女客户看到他,就什么都可以妥协」或「咄!他的那一区的客户容易搞而已,有本事过来我这一区做做看」或「咄!他想升职而已,其实加薪就等于加辛,我就不想这般辛苦」。
第一次接受「对比式激励」时,刚开始会有被鞭策的感觉。因为自卑,大部份人都会觉得「应该」发奋图强。但听多了这种话,久而久之就没有了鞭策感,只剩下自卑感;人是不能长期自卑的,他接下来就会开始「自我合理化」(其实就是放弃那吃不完的葡萄,因为它是酸酸的)。
权谋法则:
若你「做不到」,你听越多道理,自己会有越多歪理。
想做又不做是「合理」的
而李老师被我「对比式激励」后,他开始用什么理由来自我合理化呢?
他说:「哦,其实后来根本就对自己绝望了,我后来给了自己一个很好的合理化解释:只要有耐性的话,至多三个月到半年,那些值得看的英文书就可能会被台湾或中国的出版社翻译成中文了。」(江按:有些有价值,但却较冷门的书,出版多年后,都不被翻译成中文。)
相同的事情也发生在我的身上。 
李老师是一个很喜欢看历史的人。因为我们是研究权谋、研究如何影响和说服人,所以中国人五千多年的历史故事和记载,将会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资源。
其中一个例子就是我们课程中著名的天堂地狱法,首先是有人在我的身上施展此法,我马上发现我的情绪被牵动了,然后就马上反问自己:「咦?刚刚他讲了什么?怎样讲?」
权谋法则:
有好的记忆力和自我察觉力,整个天地就是你的权谋天书,在生活中不断的创招。
再见到李老师时,我们就一齐研究那个人说过的那一段话,李老师听了就提出古代权谋书中的「说服话术」里相同的例子来印证。当时我们很兴奋的发觉原来古书中很多的谋士都会用这一招,但就偏偏没有人把它系统化。接下来我们把它系统化后,再对其他人施展此术,得到了令人振奋的成果。
从上面这个例子,李老师就对我做了很多次的「对比式激励」,表示要学权谋手段、要懂得在人际关系里纵横的话,看历史是很重要的。
因为我本身很少看历史,所以当时就决定试试读些中国历史上的权谋典籍,也买了一些书。但,到今天为止,这些书还只是摆在书架上堆尘聚埃。
我在看中国历史书时,会有以下的这个体验(括号中的字是江老师阅读历史时的心声):我在看第一行的句子时,读到「‥‥有一个人,叫做#$(即两个我不会读的字),他在一个叫做XXX(又有我不会读的字)的地方当兵,他的将军是XX$(妈的!又有三个字读不出),而他们的敌军统领是X@$*(妈的发克!X%$)‥‥」
后来,我就「合理化」了,我认为要知道历史信息的话,问李老师即可。
(注:李老师虽到今天都还不能看英文书,但他其实一早就已经另辟新路,原来他一直所喜欢的华人作家。如黎智英、张五常、陶杰、林行止、李敖等,都是有看英文书的。而江老师虽然还不能喜欢看中国历史,但他却一直以来都喜欢看宗教界的历史,研究宗教人物传记和教义如何在时间的冲击下产生变异。)
题外话
日本大前研一先生是一个很具远见,世界级的管理大师,他的书曾经上市一个星期就卖出二十万本,再版过一百次,他曾被称为是世界最伟大的五十个管理大师之一、很早以前就预言中国与印度的崛起。他现在提醒日本将走向落没,其中日本人的英语能力将会是其竞争力走下坡的主因。
大前研一也用了「对比式激励」来批评日本人。他提出了Before Gates和After Gates的现象,因为网际网络和微软全部都要用到英语,这影响到中国人自动自发的学英语,大前研一还拿中国的《疯狂英语》潮流来与日本人学英语的态度做对比。
他批评日本人自恃是世界第二大消费者,所以认为自己既然是客户,客户就永远是对的,你要做我的生意,你就顺从我,用我的语言吧,所以,日本人对于学英语,还不能感受到其必需性。
大前研一做了「对比式激励」多年后,到今天为止,日本人所谓的英文,还是停留在只有在日本长大的日本人才听得懂的境地。
对比式激励,越激越不励
「对比式激励」也常会在演讲界看到:讲师们通常讲些没手又没脚的人如何发奋图强的故事;再不然就是直接请了没手又没脚的人来演讲,讲自己如何的惨,然后又如何的上进。所以,这类讲座的潜台词是:他虽没手没脚,但还能屹立不倒,你这个「健全人」的挫折算得了什么!
在传销界也会有很多如「我本来是派报纸的,现在是一个每个月收入上万的钻石经理」之类的分享,这类激励其实很难长期见效。(注:在我们《财色战场》一书中,《流行成功学、励志书和激励课程的真相》那一篇,我们给予了很详细的解说。)
那么梁文道在书展,与我们在签书会上用「对比式激励」来推动阅读风气的方法,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本来就爱阅读的人,听过了我们的讲说之后,他们感觉上会更肯定自己的决定是对的,所以这个策略只是加强他们本来就有的理念,就好像上帝要人肯定祂一般。那么本来没有看书习惯的人呢?
如果他们是第一次被人如此激励,他们可能就会买一本;但他们再听多几次这种比较式激励的话,反而是每听一次,会让他们继续的越来越合理化自己「不需读书」的理念,他只会继续的保持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