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3-医碥-第1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言肝为风,言脾为湿之类,细阅前代医书自见。冬伤寒云云,谓耗伤肾水,阴精
泄而不藏,阴虚则火炎,至春阳气发动,炎炎之势不可遏止,一为风寒所郁,故温
热病生耳。然岂特不藏精者乃然哉?即在平人,当春阳气升发,感受风寒郁而成病
者固多。《金鉴》谓能藏精者其病轻,不藏精者其病重,韪矣。或曰∶《经》言
温疟,谓得之冬中风寒,气藏骨髓中,至春则气大发,(寒郁火成热,因春阳而发
为温疟也,即先夏至为病温之意。)邪不能自出,(句上当有若字。)因遇暑气,脑髓
灼,肌肉消,(言热至骨。)腠理开发,(此五句,言若春时邪犹不能发,至夏乃
发也,即后夏至为病暑意。)或有所用力,邪气与
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先后内出于外也。如是者,阴虚而阳盛,盛则热矣,衰
(热气衰也)则气复返入,入则阳虚,虚则寒矣。(阳气发泄太过,则表虚而怯寒,表怯寒则气敛而内返,
气内返则表愈虚,故寒也。)明是言冬时触寒,子何敢程说耶?曰∶《礼记》谓∶言
非一端,而各有当。各求其当可也。风温即春温之重者。仲景曰∶太阳病,发热而
渴,不恶寒者,(在冬月伤寒,则为阳明经证。)为热病。(春月感冒,邪在太阳,即得此证,不俟传至
阳明乃见,故知为春温病也。)发汗已,(发汗则热泄,应愈矣。)身灼热者,名风温。(热盛得发表之剂,其
势益扬,如风之煽火,愈加炽盛也。)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风温原本有汗,由内热炽盛蒸
发之故,较春温内热不甚而无汗者为重矣。)身重,(壮热伤气,无气以动,故重。)多眠睡,鼻息必鼾,
(热壅神昏也)语言难出。(气伤懒言。)若被下者,小便不利,(亡阴泉竭。)直视,(精不荣于目也。)失
溲。(阴不守于内也。)若被火者,微发黄色,(火上加火,热湿欲发黄,而热多湿少,故微黄也。)剧则如
惊痫,(热极生风。)时螈 。(筋为热灼,干缩而抽搐也。)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
期。大抵风温忌汗,亦不宜下,(里热未实者不宜。)尤不宜火,当用双解散去麻黄,加桂
枝、石膏。(余谓桂枝不必加。)春温无汗虽宜解表,然必兼清里,双解散,审其表里之重
轻为加减可也。(双解散乃防风通圣散合六一散也,《金鉴》称其神效,加减用之可也。)此方虽内犯
芒硝、大黄,然泄热莫速于此,且分两有限,不至太下,无伤也。前人云∶温
热证误下不妨,误汗则殆。硝黄,可用则用之,可不用则去之,是在临证斟酌耳。
风温汗太多脉虚者,桂枝汤(见伤湿)合人参白虎汤。(见发热。)温病兼暑证,名温毒,治法
不出上条。湿温即温病挟湿者,其证∶身重、胸满、多汗、两胫冷,白虎汤加苍术、
茯苓。
卷之二·杂症
瘟疫病论
属性:瘟疫非伤寒也,世医误以为伤寒矣。伤寒感天地之常气,此感天地之厉气也。
邪自口鼻入,内不客脏腑,外不客经,舍于伏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
乃表里分界,是为半表半里,《针经》)所谓横连膜原是也。凡邪在经为表,在胃
为里,今邪在膜原,正当经胃交关之所。病之始发,凛凛恶寒,甚则厥逆,阳热郁
极而通,则厥回而中外皆热。始而恶寒,既而发热,非若伤寒发热而兼恶寒也。瘟
初起,先憎寒后发热,头痛身疼,脉洪而数,其脉不浮不沉,盖以邪在膜原故也。
不可认为伤寒表证而发其汗,邪不在经,汗之徒伤。又不可下,邪不在里,下之无
益。宜达原饮疏之,槟榔二钱,浓朴一钱,草果五分,知母一钱,芍药、黄芩各一
钱,甘草五分,午后温服。上槟榔、浓朴、草果三味,消滞破结,协力并逐,
使邪气速离膜原。后四味为滋液和血、清燥和中之用。(按此汤初起可用,若病成热炽,用此
恐无济。有表者宜用河间双解散,无表者宜用东垣二圣救苦丹。以及凉膈、白虎
、黄连解毒、普济消毒等剂。俱对
证之药,酌用可也。)其邪气游溢诸经不同,本方加减法∶胁痛耳聋,寒热。呕而口苦,
邪溢于少阳也,加柴胡(一钱);腰背项痛,邪溢于太阳也,加羌活(一钱);目痛,眉棱骨
痛,眼眶痛,鼻干,不眠,邪溢于阳明也,加干葛(一钱)。若不见三阳经证,不必加药,
止照本方。(以上论初起用达原饮。)
服此药其邪不传里者,一二剂自解。其证候∶头痛身痛,发热而复凛凛,但内
无胸满腹胀等证,谷食不绝,不烦不渴,此邪气外传,由肌表出。或自发斑消,或
从出汗解。斑有斑疹、桃花斑、紫云斑。汗有自汗、盗汗、狂汗之异。此病气使然,
不必较论,但求得斑、得汗为愈病耳。此邪自外传,顺证也,勿药亦能自愈。
其有汗出不彻而热不退者,宜白虎汤∶生石膏、(一两。)知母、甘草、(各五钱。)粳米
(一撮)服此药辛凉解散,或战汗或自汗而解。盖前服达原饮,毒结渐开,邪气已离膜
原,尚未出表,然内外之气已通,故多汗、脉长洪数,故宜白虎辛凉散之也。其有
斑出不透而热不退者,宜举斑汤∶白芍、当归、(各一钱。)升麻(五分)、白芷、柴胡、(各七分。)
穿山甲,(二钱炙黄。)水姜煎服。其有斑汗并行而热不除者,宜白虎(合)举斑汤。斑汗既
愈,一二日或四五日后,根据前发热,无胸满腹胀等证,脉洪而数,此膜原有隐伏之
邪,发未尽也。勿药,一二日间当仍自汗自斑而愈。未愈者,仍根据前法治之,然亦
少有,至于再三发者,更少有也。(以上论邪传表。)
若服达原饮而无汗无斑,外亦无头疼身痛,惟胸膈痞满,此邪传里也。有欲吐
不吐者,有得少吐不快者,邪传里之上也,宜瓜蒂散吐之。甜瓜蒂(一钱)赤小豆(二钱)
研、生栀仁(二钱),用水二钟,煎至一钟,后入赤豆煎至八分,先服四分,一时后不吐,
再服,尽吐之。如未尽,烦满尚存者,再煎服。如无瓜蒂,以淡豆豉二钱代之。此
病饮食不能,胸膈烦而腹不满,吐之则邪减,邪尽病自已。有心腹胀满,不呕不吐,
或燥结便闭,或热结旁流,或协热下利,或大肠胶闭,邪传里之中、下也,宜承气
汤∶大黄(五钱) 浓朴(一钱) 枳实(一钱) 芒硝(二钱) 若但上焦痞满,无便结等病,去芒硝,
即小承气汤也。然虽无结粪,而大便粘腻极臭者,亦加之。若不痞满,止便结者,
去浓朴、枳实,芒硝用二钱五分,加甘草一钱,即调胃承气汤也。服此导去其邪,
邪减病自减,邪尽病自已。有胸膈满闷,心腹胀满,下部热结胶粘者,此上中皆病
也。不可吐,吐之为逆,但用承气汤,则上邪顺流而下,呕吐立止,胀满渐除。其
有吐后、下后既愈,二三日或四五日根据前复发者,在上者仍用吐药,在下仍用下药。
此为再里之证,常事也。甚有三发者,亦少有。(以上论邪传里。)
若服达原饮后,或病失治,而三阳证悉具,里证亦具,又舌根先白胎,至此时
根黄至中央,此表里分传也。其证∶外则身热头痛,身疼,腰背项痛,眉棱痛,口
苦耳聋,鼻干;内则胸膈心腹满闷,下部热结。此瘟病常事也,断不可强求其汗,
宜用承气汤先通其里,里邪去则气通,乘势尽发于肌表矣。若表里证悉去而热仍不
退,(此膜原之邪未尽也。)宜三消饮∶槟榔、草果、浓朴、白芍、甘草、知母、黄芩、大
黄、干葛、羌活、柴胡、姜、枣煎服,调之可愈。服药既愈,三两日复发者,仍用
三消饮复下复汗,如前而愈,此亦常事也。至有三发者,亦少有。若表邪多里证少,
当治表兼治里,三消饮,大黄少用。若里证多表证少,但治里,或吐或下,表证自
愈。(以上论表里分传。)
若始病但发热、头痛、身疼、口苦、鼻干,而内无里证,止宜达原饮加减法。
若不见三经病,止于发热,不用加法。继而脉洪大数,自汗而渴,邪离膜原,未能
出表也,宜白虎汤辛凉解散,脉静身凉而愈。愈后数日根据前发热,仍宜达原饮。至
后反加胸满腹胀,不思食,烦渴,舌上刺等证,皆由表传里也,达原饮加大黄微利
之。久而不去,在上者用吐方,在下者用承气下方。若始则发热,渐盖理病,既用
承气等汤下之,而里病除矣。数日内复发热,反加头痛身疼,此由里出表也,脉浮
者宜白虎汤。下后热减不甚,热虽无,头痛身疼,而三四日后精神不慧,脉浮者,
亦宜白虎汤汗之。若服白虎汤不得汗者,因精液枯竭也,加人参,覆卧则汗解。若
大下后、大汗后,表里证悉去矣,继而一身尽痛,身如被杖,甚则不可转侧,周
身骨寒而痛,(气血虚故痛耳。)非表证也,当自愈。(以上论表里递传。)
卷之二·杂症瘟疫病论
瘟病备用诸方
属性:天行大头,发热头项肿,或喉痹肿痛,芩连消毒汤∶柴胡、甘草、桔梗、川芎、
黄芩 、荆芥、黄连、防风、羌活、枳壳、连翘、射干、白芷。上方先入大黄,利去
一二次后去之,加人参、当归、牛蒡,姜煎服。
时行风瘟,寒热,身头痛,咳嗽,神术散∶ 本、羌活、甘草、白芷、细辛、
苍术、川芎,姜、葱煎。
感冒声哑,(是浪子瘟。)败毒散∶羌活、独活、前胡、柴胡、枳壳、茯苓、川芎、干葛、
甘草、桔梗。
一乡人皆感冒咳嗽,(亦是瘟。)用败毒散。
一乡人多发热内热,逐瘟汤∶黄连(戊癸年倍)、黄芩(乙庚年倍)、黄柏(丙辛年倍)、甘草(甲己年倍)、
山栀(丁壬年倍)、香附、紫苏、(等分。)大黄,(三倍。)加朱砂、雄黄为丸。亦可汤,则冷服。
岚瘴溪毒中人,病发则迷困躁狂,或声哑,此败血毒涎乘脾也。玄妙散∶人参、
枳壳、大黄、柴胡、黄芩、半夏、甘草。
肿头伤寒,玄黄辟瘟丹∶玄参、大黄、连翘、牛蒡(各一钱。) 酒黄芩、酒黄连、
(各二钱五分。)羌活、荆芥、防风(各五分)。石膏、桔梗、(各钱半。)甘草(一钱)食后,作二十
次频服。
虾蟆瘟,类伤寒,身生浓泡疹子,防风通圣散∶防风、当归、川芎、白芍、
连翘、薄荷、麻黄、(各四分。)石膏、桔梗、黄芩、(各八分。)白术、栀子、荆芥、(各三分。)
滑石、(二钱半。)大黄、芒硝、(各四分。)甘草。(一钱。)
卷之二·杂症瘟疫病论
瘟疫杂病论
属性:不得汗,虽被覆火灼亦无,邪初发,定在半表半里。至于传变,有出表者,有
入里者,有表里分传者。凡见有表复有里之病,必先攻里,里邪去而后得汗。若里
气壅滞,阳气不舒,四肢且厥,安能气液蒸蒸以达,长此,如水注闭其后窍,
不能涓滴。凡见表里分传之证,务宜承气,里气一通,不待发散,多有自能汗解。
不然者,虽大剂麻黄汤连进,非唯一毫无汗,且加烦躁矣。
战汗,邪先表后里,忽得战汗,经气舒泄,当即脉静身凉,烦渴顿除。若应下
失下,气消血耗,欲作战汗,但战而不汗者危,以中气亏敝,但能陷降,不能升发
也。次日当期复战,厥回汗出者生,厥不回汗不出者死,以正气脱,不胜邪也。战
而厥回无汗者,真阳尚在,表气枯涸也,可使渐愈。战而不复,忽痉者必死。凡战
不可扰动,但可温覆,扰动则战而中止,次日当期复战。(凡战而汗不出,宜大剂归、地加参
内托。)
自汗,不因发散,自然汗出,邪欲去也。若身热大渴,脉长洪而数,宜白虎汤,
得战汗方解。若下后得自汗,数日不止,热甚汗甚,热微汗微,此表有留邪,实病
也,邪尽汗止。如不止者,柴胡汤佐之,表解汗当自止。设有三阳经证,当照前用
本经药加减法。若误以认表虚自汗,用实表止汗之剂则误矣。有里证,时当盛暑,
宜白虎汤。若面无神,唇刮白,表里无阳证,喜饮热,畏冷,脉微,忽自汗为虚脱。
夜发昼死,昼发夜死,急当峻补,补不及者死。大病愈后数日,每饮食及惊动即汗,
此表里虚怯,宜人参养荣汤∶人参、麦冬、五味子、地黄、归身、白芍、知母、陈
皮、甘草,黄 倍加。
盗汗,里证下后得盗汗者,内有微邪也。凡人目瞑,卫气行于阴,今内有伏热,
两阳相搏,则腠理开而盗汗出。若伏热一尽,盗汗自止。如不止,柴胡汤佐之。柴
胡(三钱)、黄芩(一钱)、陈皮(一钱)、甘草(一钱)、生姜(一钱)、大枣(二个),煎服。
愈后脉静身凉,数日后反得盗汗及自汗,属表虚,宜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