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366-侣山堂类辩 >

第3节

366-侣山堂类辩-第3节

小说: 366-侣山堂类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卷上
诊法论
属性:夫诊脉察色, 于《灵》、《素》诸经。西晋王叔和,因《伤寒论》、《金匮要略》,编辑《脉经》十 
卷,内虽采用经语,其中不无杜撰,且多七表八里之蛇足,图画七奇八怪之形状,疑惑后学,反多岐路之 
悲。五代高阳生,假叔和名,撰《脉诀》二卷,然亦有所长。在叔和《脉经》,又未可为全璧。是以学 
者,当宗法《灵枢》、《素问》,及仲景《平脉》、《辨脉》诸法。《灵枢》有缓、急、大、小、滑、涩之提 
纲,《素问》有左右、前后、上下之诊法,盖以形身之上下四旁,以应天地六合之道。又三部九候之法, 
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谓人居天地气交之中,人与天地参也。《经脉篇》论六脏脉属脏络腑, 
六腑脉属腑络脏。《脉要精微论》以尺脉候肾,左附上以候肝心,右附上以候脾肺,盖以两肾为先天始分 
之水火,而生木火土金之五行也。脏腑之雌雄配合,经脉之属络相连,是以高阳生有左心、小肠、肝、 
胆、肾,右肺、大肠、脾、胃、命之歌,盖亦有所本也。(本论以右附上候脾胃,则心与小肠、肺与大肠,不言 
而可知矣,后人妄生别论,皆未曾参究《内经》。)《平脉篇》有三菽、六菽之诊 
法,谓皮、脉、肉、筋、骨,乃肺、心、脾、肝、肾之外合,故以举按轻重,以候五脏之气也。此四诊 
之法,咸宜明了于心中,随机应变于指下,兼之审证察色,而诊道始备。至如褚澄、储泳诸君之论,不徇 
经理,反复阴阳,颠倒脏腑,置之勿问可也。 

卷上
识脉论
属性:或曰∶识脉其难乎!余曰∶子但知识脉之难,而不知审脉之更难也。所谓识脉者,如滑伯仁之《诊家 
枢要》曰∶浮,不沉也;沉,不浮也。迟,不及也;数,太过也。虚,不实也;实,不虚也。滑,不涩 
也,涩,不滑也。长,不短也;短,不长也。大,不小也,小,不大也。缓,不逮也。弱,不盛也。伏,不见 
也。软,无力也。微,不显也。散,不聚也。洪,洪大也。细,微细也。代,更代也。牢,坚牢也。动 
者,滑大于关上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紧者,如转索无常也。芤者,浮大而按之中空。革者, 
中空而外坚也。结者,缓而有止;促者,数而有止也。以对待之法识之,犹易分别于指下。所谓审脉 
者,体认所见之脉何因,所主之病何证,以心印之而后得也。《平脉篇》曰∶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 
在腑,迟为在脏。又曰∶浮则为风,浮则为热,浮为气实,浮为气虚,浮则无血,浮则为虚,是将为外感 
乎?为内伤乎?为气乎?为血乎?为实乎?为虚乎?是必审其证之表里、阴阳、寒热、虚实,病之久病、 
新病,脉之有力、无力,而断之以意也。如扁鹊知桓侯疾之浅深,望而知之也;知虢太子不死,问而知之 
也。华佗闻呻吟之声而取蛇毒,闻而知之也。后人恶能及二君之神智,然必四诊咸备,而后可保万全,故曰审脉之更难 
也。 

卷上
音声言语论
属性:音声者,五音之声嘹亮而有高下者也。语言者, 
分别清浊字面,发言而有语句者也。土者,其数五。五者,音也。故音主长夏,是音声之发于脾土,而响 
于肺金也。在心主言,肝主语。心开窍于舌,舌者音声之机也。肝脉循喉咙,入颃颡。喉咙者,气之所 
以上下者也。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肝心气和,而后言语清明也。然又从肾间动气之所发,故肾气虚 
者,音声短促,上气不能接下气矣。是以发言歌咏,出于五脏神之五志,故有音声而语言不清者,当责之 
心肝。能语言而无音声者,当责之脾肺。能言语、音声而气不接续者,当责之两肾。闻乃四诊之一,不知 
音声之原委,又安能审别其病情乎!(《脉要精微论》曰。声如从室中言者,是中气之湿也。) 

卷上
望色论
属性:卢不远先生曰∶尝读桓公合诸侯卫人后至,公朝而与管仲谋伐卫,退朝而入,卫姬望见公,下堂再 
拜,请卫君之罪。公曰∶吾于卫无故,子盍为请?曰∶外家望君之入也,足高气强,有伐国之志也,见外家而有 
动色,伐卫也。明日君朝,揖管仲而进之。管仲曰∶君舍卫乎?公曰∶仲父安识之?仲曰∶君之揖朝也 
恭,而言也徐,见臣有惭色,臣是以知之。又公与管 
仲谋伐莒,谋未发而闻于国,桓公怪之。仲曰∶国必有圣人也。公曰∶嘻,日之役者,有执柘杵而上视 
者,意者其是耶!乃令复役,少顷,东郭牙至。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对曰∶然。仲曰∶我不言伐莒, 
子何故言伐莒?对曰∶臣闻君子善谋,小人善意,臣其意之也。仲曰∶子何以意之?对曰∶臣闻君子有三 
色∶显然善乐者,钟鼓之色也;愀然清静者,衰 之色也;艴然充盈手足矜者,兵革之色也。日者臣望 
君之在台上也,艴然充盈手足矜者,此兵革之色也,君 而不 ,所言者莒也。( ,邱加切,音祛,张口貌。)君举 
臂而指,所当者莒也,臣窃以虑诸侯之不服者,其惟莒乎!此例于医,为望法之第一义也,何必五色精明象 
见哉!此三人者,专心事桓,故见其动容貌,而知其用舍。若能专心事病患,则一望所楚,深达其自己欲 
言而未能者矣。死生吉凶,其末事乎?若季札闻乐所言,是又闻法之第一义也。 

卷上
问因论
属性:《内经》曰∶治之极于一,一者因得之。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 
神者亡。盖得其因,则能定其名;能定其名,则知所以治矣。夫病又有脉证之相应者,有不相应者,有病 
久而重感于新病者,有外感风寒,而复内伤五志,病不以次入而乘传者,故当详审其受病之因,所病之 
苦,察其志意得失,神气存亡,饮食嗜欲,居处房劳,参合脉证,以意逆之,然又不可惑于病家之言而 
无果断也。予治一少年,伤寒三四日,头痛,发热,胸痛不可按。病家曰∶三日前因食面而致病者。予 
曰∶不然。面饭粮食,何日不食,盖因外感风寒,以致内停饮食,非因食面而为头痛、发热者。故凡停食 
感寒,只宜解表,不可推食。如里气一松,外邪即陷入矣。夫食停于内,在胸下胃脘间接之而痛,今胸上痛 
不可按,此必误下而成结胸。病家云∶昨延某师,告以食面之因,医用消食之药,以致胸中大痛。予诊视 
外证尚有,仍用桂枝汤加减,一服而愈。又一邻女,年十三四,始出痘,至七八日,浆尚未化,医措药 
竟。其父云∶家中事务,俱是此女料理,平日极辛苦者。医闻之,复大加黄 、白术,服后甚觉不安。次 
日,医知误投 、术,复用清谅解毒,角刺、甲片攻之,毒不能化,遂成不救。此皆惑于病家之言,不能 
主持过耳!聊记此二者,以为听言之鉴。 

卷上
伤寒传经辩
属性:夫阴阳之道,一阴一阳,分而为三阴三阳。三阴三阳,应脏腑之十二经脉,是无形之气,合于有形之 
经,在经脉有手足之分,在六气止论三阴三阳,而无分手与足也。风、寒、暑、湿、燥、火,天之阴阳 
也,在人亦有此阴阳之六气。如太阳之上,寒水主之。寒水者,膀胱之水也。太阳者,巨阳之气,水中 
之生阳也。《灵枢经》曰∶膀胱者,毫毛其应。是太阳寒水之在下,而巨阳之气卫于通体皮毛之间。夫邪 
之中人,必先始于皮毛,故凡伤于寒,则为病热,是天之寒邪,病太阳之阳气,得阳气而寒反化热也。( 
天之寒邪,病寒水之气,同气相感也。)太阳寒水之经脉,上循于头项,故见头项强痛之证,此病气而及于经,非经气之 
兼病也。如邪溜于经,则为桃仁承气之下证,不复再传阳明矣。经曰∶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 
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是以一日太阳,二日阳明, 
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七日来复于太阳,如不作再经,而病自愈矣。此六气之相传 
也。如邪留于阳明,则见白虎汤之渴证,承气汤之燥证,不复再传少阳矣,如邪留于少阳,则见往来寒热 
之柴胡汤证,不复再传太阴矣;如邪留于太阴,则见脾家实腹满时痛之腹证,不复再传少阴矣;如邪留于 
少阴,则见自利而渴之经证,不复再传厥阴矣;如邪留于厥阴,则见下利脓血之热证,不来复于太阳矣。此 
始病太阳之气,得阳气已化热,故虽传留于三阴而皆为热证,至于不能化热,及直中三阴之阴证,又当别 
论。夫六气相传,止见太阳之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而来复于太阳,不见六经之证也。 
如见少阳证,则为邪留少阳;见少阴证,则为邪留少阴。非病在少阳,而再传太阴;病在少阴,而再传厥 
阴之理也。先贤见太阳病而复见阳明证者,曰此循经传也,见太阳病而后见少阳证者,曰此越经传也;见 
太阳病而后见太阴证,曰此误下传也;见太阳证而后见少阴证者,曰此表里传也。(越经、误下之说,皆系杜撰。)夫 
太阳之邪,传留于某经,则见某经之病,不复再传别经,非六气相传,而七日来复于太阳之传经也。皆缘 
不明阴阳经气之道,不识仲景之书,而妄为臆说如此。又太阳标阳而本寒,少阴标阴而本热,阴阳水火 
之气,交相感召,故有病太阳而传于少阴者,此亦气相感而不涉于经也。有病在太阳而为心下烦闷者,先 
辈曰此壬水逆传于丙,丙丁兄妹相传,此更为不通之说也。(以上论六气相传,以下论传足不传手。)夫六气营运, 
四时代序,总属寒暑往来,而皆归于地,故人亦应之。如 
君、相二火,发原在肾,太阳之气生于膀胱,风气本于肝木,湿气本于脾土,燥气本于胃金,腰以上为天, 
腰以下为地。三阴三阳之气,皆从阴而生,自下而上,故《素问·厥论》曰∶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气起 
于足五指之里。是以阴阳六气,止合足之六经。《灵枢·本输篇》曰∶五脏六腑之输,五五二十五输,六 
六三十六输,六腑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者也。是三阴三阳之气,止合足之六经,足之六经,上合于手 
者也。是以天之寒邪,始病太阳膀胱之气,六气相传,止见足经之证,而不与手经相涉。(天之六淫,病患之六气,太 
阳之上,寒气治之,与手太阳之小肠火,毫无干涉。)先辈有以手经皆为 
有余,足经皆为不足之说者;有以足六经属水土木,手六经属金与火之说者;有以上体多受风热,下体多 
感寒湿之说者。嗟嗟!伤寒之理甚难,挈其纲领,示以大道,尚不能窥仲景之藩篱,若再多旁岐之说,使 
后学更无归着矣。予故设此辩,匪敢政前贤之是非,聊以俟后人之详审尔! 

卷上
阳证阴证辩
属性:夫《内经》之所谓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盖谓热病而言也,故篇名《热论》。 
热病者,寒邪在于表之三阳,寒已化热,故可汗而已;在不从汗解,则热邪已入于里阴,故可下而已。若寒 
邪在表而不能化热,及表阳虚脱者,太阳经有四逆汤之寒证,寒邪直中于里阴,感君、相二火之热化者, 
少阴经有急下之火证,厥阴经有便脓血之热证。此皆从人身中之气化也。故邪在三阳曰阳证,能化热曰热 
证,不能化热曰寒证;在三阴曰阴证,病阴寒曰寒证,得火化曰热证。又不可以病在阳而定为热病,在阴而必为寒也。 

卷上
阳剧似阴阴剧似阳辩
属性:阳剧似阴者,谓厥深热亦深也。《厥阴篇》曰∶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 
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所谓伤寒一二日者,谓一日病在太阳,二日病在阳明,寒已化热,至四五 
日而后传入于里阴,故曰必发热。言伤寒一二日必前发热,至四五日而后厥也。深重微轻也,盖热邪深入, 
而里气不能外达,故热深而厥亦深也。如此者,当知一二日之间,邪在表阳,曾发热,而后传入于里 
阴也。(一日必见太阳之头痛。)所谓阴剧似阳者,乃寒邪直中于里,阴盛而格阳于外,是以喜寒恶热, 
揭去衣被,欲卧凉处。如此者,其人必躁,其脉沉细,或虚浮而 
乱,其舌必滑,其面色必清;或赤浮于外,其肤必凉,或发热者,必先凉而后热,以手按之,始觉壮热,久 
之反凉。此二者,先详审其因证,而假象自露矣。若犹恐阳剧似阴,阴剧似阳,先以此摇惑于心中,则反有差误。 

卷上
阴证本于阳虚辩
属性:阳者,天气也,主外。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