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674-吴佩衡医桉 >

第10节

674-吴佩衡医桉-第10节

小说: 674-吴佩衡医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通,痛彻腋下,呻吟不止。日不思饮食,夜不能入眠,精神疲惫,欲寐无神。脉沉细而紧,舌质淡而含青,苔白厚腻。此系产后气血俱虚,感受风寒外邪,致使经脉受阻,气血凝滞。后又误服清热苦寒之剂,伤正而益邪,遂致乳痈加剧。法当扶正驱邪,温经散寒,活络通乳。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附片30克麻黄9克细辛5克桂枝15克 川芎9克 通
草6克 王不留行9克 炙香附9克 生姜15克 甘草6克
次日复诊。昨日连服上方二次,温覆而卧,数刻后则遍身絷絷汗出,入夜能安静熟寐,今晨已热退身凉,顿觉全身舒缓,头身疼痛已愈,右侧乳房红肿热痛减去其半,稍进稀粥与牛奶,痛苦呻吟之状已减,脉已不紧,沉细和缓。舌质青色已退而转淡红,苔薄白,根部尚腻。此乃证虽见效,然余邪未尽,气血未充,继以扶阳温化之法治之,方用茯苓桂枝汤加味。
茯苓15克 桂枝15克 川芎9克 通草6克 细辛3克 炙
香附9克 苡仁15克 附片45克 生姜15克
连服二剂,右侧乳房红肿硬结全部消散,乳汁已通,眠食转佳。唯气血尚虚,以黄芪建中汤调理善后,连服四剂,诸证获愈。半月后,乳汁渐多,又能照常哺乳。
乳 痈(二)
(乳腺炎)
谢××,女,二十四岁,江苏人,住昆明市光华街。产后六、七日,因夜间起坐哺乳而受寒,次日即感不适,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左乳房局部硬结,肿胀疼痛。患者当即赴省级某医院诊治,服银翘散、荆防败毒散等方加减数剂,发热已退,仍有恶寒,左乳房硬结红肿不散,反见增大,疼痛加剧。一周后,创口溃破,流出少许黄色脓液及清淡血水,经西医外科引流消炎治疗,半月后破口逐渐闭合。
但乳房肿块未消散,仍红肿疼痛,乳汁不通,眠食不佳。每日午后低热,僳懔恶寒,历时一月未愈。1963年某日延余诊视,病如前述,但见患者面色觥白,精神疲惫,脉沉细而弱,舌质含青色,苔白厚腻。此乃寒邪失于宣散,郁闭阻滞经脉血络,迁延未愈,血气耗伤,正气内虚,无力抗邪外出。
局辞虽成破口而脓根未除尽,创口虽敛而痈穗未能全部消除,此即所谓养痈而遗患也。法当温通里阳,排脓消肿,散结通乳。方用白通汤加味。
附片150克 干姜15克川芎10克当归15克桔梗10克皂刺9克
赤芍10克 通草6克 细辛5克 白术12克 葱白3茎
服二剂后,恶寒、低热已解,体温退至正常,左乳房红肿硬结渐消。惟乳头右下方复觉灼热、刺痛,局部发红,稍见突起。此系得阳药温运,气血渐复,血脉疏通,正气抗邪,已有托脓外除之势。脉沉细而较前和缓有力,舌质青色已退,舌心尚有腻苔。继以上方加香附9克,连服二剂。腐败之血肉,已化脓成熟,局部皮肤透亮发红。服三剂后,脓包自行溃破,流出黄色脓液半盅多,疼痛顿减,红肿消退。再以温经扶阳调补气血之四逆当归补血汤加白术、杭芍、桂枝、川芎等连进四剂,脓尽肿消,创口愈合,病告痊瘳。
虚 火 牙 痛
孙××,男,三十八岁,某厂干部。始因受寒感冒,服银翘散一剂,夜晚旋即牙痛发作,痛引头额,持续不休,终夜眼不交睫,其势难忍。次日,牙龈亦肿痛,齿根浮动,龈满齿长,不能咬合。冷、热水饮入口,浸及齿冠,其痛尤剧。
近日水米不进,时时呻吟。察其脉,虚数无力,舌尖色红,舌苔薄白而润,根部稍黄。右下牙龈赤肿,未见龋洞。此系表寒而误服清凉之剂,寒邪不散,凝滞经络,里阳受伤,相火不潜,虚火上浮所致。治宜宣散经络凝寒,引火归源,纳阳归肾。方用潜阳封髓丹加味。
附片45克 炙龟板9克 肉桂9克(研末,泡水兑入) 砂仁9克
细辛5克 黄柏9克 白芷9克 露蜂房6克 生姜12克
甘草9克
上方煎服一次,牙痛减轻,夜已能寐。继服二次则疼痛渐止。二剂尽,牙龈肿胀及疼痛全然消散而愈。
牙龈 出 血
王××,男,年三十二岁,患龈缝出血已久,牙床破烂,龈肉萎缩,齿摇松动,且痛而痒,屡服滋阴降火之品罔效。余诊之,脉息沉弱无力,舌质淡,苔白滑,不思水饮。
此系脾肾气虚,无力统摄血液以归其经。齿为骨之余,属肾,肾气虚则齿枯而动摇。脾主肌肉,开窍于口,脾气虚而不能生养肌肉,则龈肉破烂而萎缩。气者,阳也。血者、阴也。
阳气虚则阴不能潜藏而上浮,阴血失守而妄行予血脉之外。
法当扶阳以镇阴,固气以摄血,俾阴阳调和则血自归经而不外溢矣。拟方潜阳封髓丹加黑姜、肉桂治之。
附片60克西砂仁20克(研)炮黑姜26克上肉桂10克(研末,
泡水兑入) 焦黄柏6克 炙甘草10克 龟板13克(酥,打碎)
服一剂稍效,三剂血全止,四剂后痛痒若失。连服十剂,牙肉已长丰满、诸证全瘳。
按:附子、肉桂温朴下焦命门真火,扶少火而生气,砂仁纳气归肾,龟板、黄柏敛阴以潜阳,黑姜、炙草温中益脾,伏火互根,并能引血归经,故此方能治之而愈。余遇此等病症,屡治屡效,如见脉数饮冷,阴虚有热者,又须禁服也。
衄 血(一)
李××,十四岁,素患鼻衄,无他痛苦,故未用药石调理之。某日,感客邪,身热恶寒,头疼体痛,喜冷饮,脉浮而细数,主以麻杏石甘汤一剂霍然。异日外出,适值阴雨天寒,又复感冒而病,发热恶寒,头昏疼,肢体酸痛,不渴饮,脉反沉细而弱,主以麻黄细辛附子汤加桂尖、生姜一剂。服后汗出热退。次晨忽又鼻衄不止,用物塞鼻孔则血由口中溢出,似有不可止之状。头晕,腹痛,面色淡而无华,形弱神疲,复诊其脉迟缓而弱。此乃气血素亏,阴阳不相为守也。血虚散漫妄行,气虚则无力统摄血液,易致离经外溢。
表邪虽解、气血尚虚,主以四逆当归补血汤。
附片50克 炮黑姜15克 砂仁6克 大枣3枚(烧黑存性)
一剂衄血立止,再剂霍然。是夜因大便用力,起身时忽而气喘咬牙,昏厥欲绝,唇青,面色灰白,脉细迟无力,扶之使卧,稍定,乃以四逆汤加上肉桂治之,连进四剂而痊。
衄 血(二)
秦××,男,六旬有四,广西人,住上海新闸路。秦素多痰湿,患痰饮咳嗽多年。昨日因咳嗽气急上气,忽而鼻衄不止,用物堵塞鼻孔则血由口中吐出。经注射止血针药,血未能止住。曾昏厥一次,喂服白兰地酒少许始回苏。1933年7月11日延余诊视,患者面色惨淡,鼻衄不止,口角亦见血迹,冷汗淋漓,沉迷无神,气息低弱而呈奄奄一息之状。脉来芤虚欲散,重按无根,二、三至则一止,已现代象。掰开口视其舌,质淡夹青而少血色。此证良由气虚不摄血,阳虚不守阴,以致阴血散漫归于经。复因咳嗽气动,挣破血络而成衄。察其脉证,病势颇危,有阳气欲随阴血外脱之势,急宜扶阳收纳,如得血汗均止,始有生机。以参附汤加味急救。
高丽参10克附片30克炮黑姜6克 甘草3克 大枣2枚
(烧黑存性)
服一剂则效,衄血减,神气转佳。再剂则血汗均已得止。次日又照服一剂,13日复诊,神识已清醒,不再衄血。
唇舌已转红,脉缓弱较有神,但五、六至,间仍有止歇,依原方增量加口芪扶阳固气。
高丽参10克 附片60克 炮黑姜15克 口芪24克 甘草10克
大枣2枚(烧黑存性)
连服二付,饮食、精神均有恢复,面唇舌色已红润、脉缓和有神,惟尚有咳嗽,痰中夹少许黑血,此乃离经之瘀血随痰咯出之故。原方去参、芪加入法夏10克、茯苓15克、砂仁3克,三剂而痊。此后多年,未见再衄。
目 赤 肿 痛
张××,男,五十岁。始因风寒外感,发热,恶寒,头身疼痛,全身不适。次日,双目发赤,红肿疼痛,畏光而多眵。察其脉,沉细而紧,舌质淡,苔薄白而润。此乃风寒袭表,经脉血络受阻,凝滞不通所致。治以温经解表,发寒通络。方用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
附片30克 麻黄6克 细辛5克 桂枝9克 防风9克 橘
络5克 沙菀蒺藜9克 甘草6克 生姜3片
煎服一次,温覆而卧,得微汗出。一剂尽,则表证已解,目赤肿痛均已消退。惟阳神尚虚,头昏肢软,双目略感发胀。继以益气通络明目之剂治之。
口芪24克 细辛3克 橘络3克 沙菀蒺藜6克 蝉退5克
藁本9克 女贞子9克 益智仁9克茺蔚子6克干姜9克
甘草6克
服上方二剂而痊。
小儿目赤肿痛
1923年腊月,朱××之次子,诞生十余日,忽目赤而肿,乳后即吐,大便色绿,夜啼不休。舌白,指纹含青。因儿母素体虚寒,小儿先天禀赋不足,脾阳虚弱,健运失司,无以制水,里寒夹肝气横逆而侮脾,元阳不潜,附肝而上,冲及于目,此虚阳浮越所致。法宜回阳收纳为要,拟附子甘草汤加生姜治之。
附片10克 甘草3克 生姜2小片
服一剂,啼声止,二剂则目肿渐消,大便转黄,如此四剂痊愈。
按:世习一见目病赤肿,功辄言火,其实不尽如此。眼科病证,名目繁多,括其要,总不离乎外感、内伤两法以判之。
不论内外感伤,若见目赤肿痛,雾障羞明,其证各有虚实寒热之不同,必须按六经、八纲之理明辨施治,不可固守一法以邀幸中。余非专于目疾者,然其治法要领,经旨互通矣。
阴疽核肿
朱××之母,四十九岁,住昆明市珠玑街三四二号。1952年8月,右颈脖处起核如鸡蛋大。肿硬疼痛,肤色如常,咽口津则痛彻耳咽,饮食难下,神惫无力,曾到某医院诊视,诊断为炎症化脓,需要开刀排脓,否则听其自然出头而已。
渠因惧怕开刀痛楚,来舍就诊于余,脉舌均为阳虚阴寒之象,断为阴疽结核之证,以温化疏通之剂。
附片100克干姜3 0克 细辛6克 败酱50克 苡仁50克 通
草6克桔梗10克甲珠10克延胡12克炙香附12克甘草12克三剂后,核肿消散。
丹痧证并多发性脓疽
代××,云南省宣威县人,住昆明市珠玑街。有独生子名延龄,年三岁,于1937年3月出丹痧,初起发热、咳嗽,目赤多泪,咽痛不思饮食,面赤而颈项隐隐现点疹,细密而皮肤泛红,色象不鲜,视其胸背亦然。气吸迫促,沉迷无神,脉浮紧,指纹色赤偏黯,苔薄白,稍糙,拟桂葛汤稍加薄荷、防风_剂以托表透疹。
葛根12g 桂枝12克 防风6克 薄荷3克 生姜10克 小
枣5枚甘草6克
服后疹又渐出,但色象仍不鲜。此因素禀体弱,正气较虚,外托无力。继以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扶阳透表主之。
附片30克 桂枝12克 麻茸5克 北辛3克 小枣6枚 生
姜10克 甘草6克
服一剂后疹即透出。再剂则遍身疹出稠密成片,色转红活,白苔已不现,舌色红而娇艳,此为疹毒外出之象,继以桂枝加附子汤加黄芪治之,服后疹出渐灰,脉静身凉而愈。
疹退后周身脱皮如膜片,肢干脱皮有如蛇蜕之状。
其后不几日,忽于耳下肿硬起核,继之两腋下亦肿硬如卵,其后于两胯缝处又硬结成包块,渐次大如碗许,皮色不红,按之皆作痛。身不发热,咳嗽而痰多,舌苔白滑而不渴饮,此为阴疽而非热毒痈疮可比,故不可施以清热苦寒败毒之剂,宜以扶阳温化,待脓成之后,再行排脓生肌可望而愈。病家此时延请西医开刀,流出者仅为清淡脓血水,肿痛稍减,伤口未敛之时,坐骨下软肉处又忽出现肿硬包块,形如覆碗,其状如前,于胭弯处又生肿块。患儿形神日趋瘦弱,面色黄黯,唇舌淡,苔仍白滑。因肿块反复而起,又经多处开刀放脓,体质虚弱已极,断为难洽之证。复易数医,皆因病势较重,且系独子,均未拟方而去。后又再延余往诊视之。证如前述,乃正气不充,无力生肌托毒。盖脓为血肉败坏而成,久发不愈,气血耗伤,施以开刀除脓,其法虽是可行,然只治其标,未达其本,惟有扶阳辅正,正气内充,脓疽方能根除,余仍坚持温热大剂,方以四逆汤加味治之:
附片60克 炮姜12克 口芪15克 败酱15克 苡仁15克 甘
草10克 桔梗10克
连服三剂,肿硬处逐渐转红成脓,表面皮色透亮,外以西医之法轻施刀术,脓熟皮破,涌溢而出,为带血粘稠之脓液,昧极腥臭。继服四逆汤,芪附汤及阳和汤等温固之剂数十余剂,始得生肌敛口,脓疽亦不再复作。
四 逆 汤
附片60克 干姜10克 炙甘草10克
芪 附汤
口芪30克 附片60克
阳 和 汤
熟地30克 白芥子3克(炒、研) 鹿角胶10克(烊化、分次兑服)姜炭10克 麻黄6克 肉桂6克(研末,泡水兑入) 甘草6克痄 腮(急性腮腺炎)
李×,男孩,五岁。1964年2月患腮腺炎,已四五日.发热恶寒,两腮于耳下赤肿疼痛。其母用臭灵丹叶捣烂外敷,另服六神丸,效果不明显,反觉服六神丸后腹中冷痛不适,延余诊视。初诊,患儿寒热未退,两腮仍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