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2-戴丽三医疗经验选-第1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便
血
林××,男,三十余岁。患肠风下血多年,曾用凉血祛风之剂无效。每年发作数次,每发纯下鲜血,不杂大便,无里急后重,肛门无红肿,微感疲倦食少,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此寒湿郁遏阳明、脾失统摄所致。法当养血温经,健脾燥湿而止血。方用自拟经验方肠风止血汤。处方:
当归15克 炒杭芍9克 川黄连2克 白术9克 炙香附9克
地榆炭9克 茯苓9克 荆芥炭9克 炒艾叶6克 阿胶9克
烧乌梅9克 炮姜9克 甘草6克
方中归、芍补血养肝,白术、茯苓健脾燥湿,黄连燥湿健胃,少用为苦味健胃药,合荆芥炭、地榆炭祛风止血;炒艾叶、阿胶温经止血,烧乌梅酸涩、温肝止血;香附调气舒肝,炮姜、甘草苦甘化阴,入血分而止血。
复诊;上方服二剂后,下血即止,继用《金匮要略》黄土汤加味调理善后,以资巩固。处方:
黑附片30克 白术9克 酒炒生地15克 阿胶9克
黄芩9克 桂枝9克 干姜9克 甘草6克 灶心土30克(如
无可用赤石脂30克代之)
方中灶心土温燥入脾而止血,附片温肾阳,暖脾阳,合白术以复中焦健运,而加强脾统血的功能。炒生地、阿胶、甘草以益阴固血,黄芩苦寒反佐以坚阴,并制术、附燥热之性。加干姜以温中,和术、附以温补脾肾。更重要者在加桂枝以温阳通络而平肝,兼能调和升降,与诸药协同,其止下部出血之效益佳,其意义与本书治“经漏尿血”案中加入本品者相同,此又打破“血家禁桂”之戒。
此方连服三剂血遂止,嘱再服三剂以巩固疗效。追踪观察一年未见复发。
'整理者按':肠风下血一症,症状特点是纯下清血,不杂大便,肛门无肿痛。此症有属于阳明热毒壅滞者,有火热之邪下注于大肠者,有寒湿郁遏阳明气机所致者,亦有饮食劳倦无节而伤及中焦者。本证的发病机理,据《灵枢·百病始生篇》谓:“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上述各种因素均可造成阴络伤损而后血。本案所用之方,专为寒湿证设,凡用清热泻火,凉血祛风而不愈者,或病久症转寒湿者,只要辨证精确,用之则效。
又:黄土汤一方,乃治中焦虚寒出血效方。仲景及历代.一些医家多用于出血之时,但戴老医师认为此方脾肾并重,寒温平调,气血两顾,不仅用于出血之时,尤可作为血证后期调理巩固之用。
食物中毒
1960年,昆明市某厂,因饮食不慎,吃腐败猪肉,有部分职工发生中毒。症见呕吐,泻泄,烦闷,倦怠,头昏,或有欲吐不吐,欲泄不泄,胸腹满闷不爽等症状。予经验方藿香桂枝汤,煮大锅药,每人服100毫升,服药一至三次,均获痊愈。处方:
藿香10克 神曲20克 吴芷10克 枳壳10克 法夏10克
茯苓15克 焦楂20克 苏叶6克 防风10克 桂枝10克
杭芍10克 甘草6克 生姜3片 大枣3个 陈皮10克
上方以十剂为一料煎大锅药。
'按';此方乃临床多年使用之有效方剂,系藿香正气散与桂枝汤合方化裁而出,以芳香化浊立法,用治外感风寒,内伤饮食,出现寒热、胸闷、吐泻等症,无不应验。全方能升降气机,交通上下,蠲除肠中瘀滞,开郁、消痰食积滞而不伤正,化瘀而不伤血,畅通气血使邪从外散。凡食物中毒而出现前述症状者均可使用。
崩漏六例
例一。
戴××,女,四十九岁。月经紊乱,每次经来淋沥不净。一日,忽血崩不止,头晕眼花,冷汗如洗,卒然倒地,昏迷不省人事,其势甚危,急来求诊。症见。舌淡无华,两尺脉芤,面色苍白,手足逆冷。此冲任之气暴虚.不能统摄阴血,血遂妄行。当务之急,宜速补血中之气。所谓“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嘱急取高丽参30克,浓煎服之。服后元气渐复,神智甦醒,流血减少。续予扶阳之剂,以恢复气血阴阳的平衡。此即《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以及“阴阳互根”之理。拟方用四逆汤,干姜易炮姜。处方:
附片90克 炮姜30克 炙甘草9克
此方温扶元阳而固真阴,为治本之剂。
二诊:上方服一剂,肢厥回,冷汗收,流血止。仍感头晕、神倦,面色尚淡白。此乃肾精亏耗,阴阳俱虚,宜补阴回阳,阴阳并治。方用:
龟龄集二瓶,每次服五分。
三诊:上药服后,头晕及精神好转。改以温中摄血,加固堤防之剂。方用归芍理中汤加炮姜。处方:
当归15克 炒杭芍9克 潞党参15克 白术12克 炮姜15克
炙甘草6克
四诊:连服三剂,症状消失,面色红润,惟觉神倦。继用人参养荣丸调理而安。
此案初诊因病势危急,本“血脱益气”之旨,故用人参大补元气,挽救虚脱。病危重者,当以救元阴元阳为急务。此症恐气随血脱,故急用人参补气固脱,继用四逆汤回阳固阴以治本,庶乎阳得其升而阴有所守,故迅获止崩之效。然崩后肾精亏耗,阴阳俱虚,故以龟龄集补肾助阳,随接以归芍理中加强脾统血之机能,最后用人参养荣丸气血双补以善后。如此标本兼顾,既可迅速恢复体功,更可巩固已获之成效。
例二:
纳××,女,三十岁。患漏症,持续出血,淋漓不止,已四十余日,屡治未效,转我所求诊。症见:脉涩,舌红,下腹胀痛拒按,血行不畅,色黑有块,心烦。脉症合参,断为冲任瘀滞,气机不畅,兼有郁热。治法应化瘀、舒肝为主,兼以清热,使冲任血脉调畅,新血归经,则漏血可止。用失笑散与金铃子散合方加味。处方:
五灵脂9克 蒲黄9克(生、炒各半) 川楝子9克
玄胡索9克 当归9克 桃仁6克 乳香6克 没药6克
此方本《内经》:“通因通用”之旨而立。五灵脂为行血止痛要药,蒲黄生、炒并用,生能化瘀,醋炒则止血,川楝子舒肝解郁,导热下行。玄胡索调血中滞气,当归养血活血,桃仁、乳香、没药祛瘀理血,宣通脏腑经络。诸药协同则化瘀、舒肝、清热,通畅冲任血脉,而收止漏之效。
服一剂,漏血减少,再剂血全止。后用四物汤加香附、炒黄芩调理,病即告愈。
例三:
李××,女,三十岁。因经漏作刮宫手术后,血仍淋漓不止,已二月余,迭服止血药未效。诊脉细弱,面色不华,神疲倦怠,小腹隐痛喜按。此冲任虚损,气血俱亏,阴血不能内守所致。宜调摄冲任,补益气血治之。方用胶艾四物汤合炮姜甘草汤加减。处方:
生地15克 当归15克 杭芍9克 潞党参15克 炙艾叶6克
阿胶30克 炮姜15克 炙甘草6克 烧乌梅9克
上方四物汤去川芎,补血、调血,炙艾、阿胶温经止血,数味合用则有调理冲任,补血益气之效。尤妙在炮姜、甘草二味,苦甘化阴,且能引血归经而止血。
服上方一剂,血渐止。守原方服六剂,病渐痊愈。
例四:
汪××,女,二十六岁。施刮宫术后,经漏不止,已一月余,兼见盗汗,心烦、头昏。余仍用上例之胶艾四物汤合炮姜甘草汤加减,服五剂,漏血全止。仍盗汗,心烦,头昏。证属肾阴不足,肝阳上亢。治以滋阴潜阳法。处方:
淮山药15克 山萸肉9克 生龙骨15克 生牡蛎15克
玄参9克
方中山药甘平,补脾胃、益肺肾,补而不滞,不燥不热,张锡纯称其有“滋润血脉,固摄气化”及“强志育神〃之功。山萸肉酸涩微温,补益肝肾,收敛元气,善止虚汗。龙骨、牡蛎镇肝潜阳,配以萸肉,最能敛汗。玄参苦成寒,补水滋阴,凉血润燥。诸药合用,补益肝肾,滋阴潜阳而安神。
患者连服五剂,盗汗全止,心烦、头昏均见好转。
此案所用之方系由张锡纯“阴虚劳热”诸方体验化裁而出。凡肝肾不足,阴虚阳亢所致之心烦、失眠、头昏、口于、盗汗等症,均可使用。
例五:
高××,女,三十五岁。经漏四十余日,近旬加剧,血色淡红,且现面浮、耳鸣、气短、自汗、心悸、神倦等症。脉细弱,舌淡润。此系冲任虚损,气不固摄所致。治宜滋养冲任,补气摄血。用胶艾四物汤加味。处方:
生地15克 当归15克 潞党参15克 杭芍9克 炙艾叶6克
北口芪15克 阿胶30克 山萸肉9克 乌梅9克 炮姜15克
炙甘草6克 元肉15克
上方服二剂,漏血即止。惟耳鸣、面浮、自汗犹存。按脉细弱,两寸尤甚。此胸中大气下陷,气分虚极所致,乃易方用张锡纯升陷汤加味。处方:
北口芪24克 知母9克 升麻6克 柴胡6克 桔梗6克
山萸肉9克 潞党参15克
连服三剂,诸证好转,精神转佳,病告痊愈。
例六:
侯××,女,三十岁,湖南人。患经漏二月余,曾经中西医治疗,而经漏如故,且脐腹绞痛难忍。经用吗啡止痛,收效不大,反而出现口干、舌燥、自汗、发热等症。经其友介绍来诊。症见脉弦细,舌苔白腻少津。结合上述诸症观之,显系血枯化燥,血室瘀热所致。势非攻下,莫可救治。但患者体质虚损,目前用下,恐再伤正气,经漏更甚,必致危殆。宜本“体功重于病邪”之原则。治法分两步,先从健脾养肝,恢复机体功能,待体质好转,方再议下。处方用逍遥散加胡黄连。数剂后,果现脉数,舌转黄燥,发热、自汗。腹痛拒按,大便秘结,数日未解。此瘀热伤津,而肠燥之征象已备,体功已趋好转,下法之条件已具,乃用仲景厚朴七物汤。处方:
川厚朴9克 枳实9克 大黄9克 桂枝9克 甘草9克
生姜3片 大枣3枚
方中枳、朴、大黄系小承气汤,用于攻里泻下,并除血室瘀热;桂枝、生姜升肝达郁,肝气得升,则血得归藏而经漏可止;甘草、大枣补益元气而和中。如此组合,既能逐瘀退热,又能安正。
嘱服上方一剂,次日来诊,大为好转,自诉大便已通,下黑粪两次,每次半痰盂之多。且汗止舌润,脉静身凉。两月多来之经漏已随之而止。继以归芍六君汤调理而愈。
此案之主导思想,在于初诊即认定其“正虚邪实”,但不急于驱邪,故先以健脾养肝为第一要着。待患者体气渐充,燥热已趋明显,攻下条件业已成熟,便抓住“血室瘀热是引起经漏不止”这一病机关键所在,毅然投以泻下之法,使瘀热尽除,而收全功。
'按':崩症系指经血卒然而来,暴下成块,势不可挡,如土崩瓦解,故名曰“崩”。漏症则淋漓不尽,绵延不止,如漏卮难塞,故名曰“漏”。古人认为:“漏者崩之渐,崩者漏之甚”。“久崩不止,气血耗竭,必致成漏,久漏不止,病势日进,亦将成崩。”崩漏二症,虽症状不同,但总由;中任二脉为病。临床诊治必须审其虚实,辨其寒热。故处方用药须根据病情而定。上述病案六例,从中可以看出“同病异治”之灵活性。
经漏血尿
王××,女,四十岁。已婚多年,从未孕育,性多忧郁。1949年春,自感胁腹疼痛,经漏淋漓不已,并发尿血,尿道灼痛。经西医诊断为“子宫肌瘤”,建议手术,未曾施行。经某中医用导赤散、清心莲子饮等方未效,乃请余往诊。按其脉,弦而涩。视其舌,青而滑。病已二月之久,以方衡证,尿血而痛用导赤之类,未为不可,何以不效?因思患者之急欲求医调治者,为求生育也。求而不得,抑郁伤肝,肝藏血,肝气郁结,气血失调,此其因也。今观脉证,确系肝郁。盖厥阴肝脉,“过阴器抵小腹”,故专事清利之导赤散无益也,治劳淋之清心莲子饮亦无济于事。余因之而得到启发,据其主因,不宜从小便之义治。但治经漏何能兼顾尿血?治尿血又怎能顾及经漏?惟既决断为肝郁夹瘀,其病在肝。治宜舒肝解郁。肝气得舒,淋漓可止;肝气不陷,血自归经,尿血可愈。乃处以下方:
白茯苓15克 炒泽泻6克 桂枝9克 炒杭芍9克
炙香附9克 砂仁6克 郁金6克 青皮9克 玄胡索9克
川楝子6克 甘草梢4.5克
此温肝舒郁法也。茯苓、泽泻渗湿利水,杭芍养血柔肝,香附、青皮、玄胡、川楝、郁金,皆调气舒肝之品,亦能活血。砂仁理气通滞。桂枝一味,达木郁以升肝气,张锡纯谓其“善抑肝木之盛,使不横恣”,“又善理肝木之郁使之条达。”
上方服二剂,诸症均有减轻,瘀象亦退。方既已效,仍用原方加减。处方如下:
白茯苓15克 炒泽泻6克 桂枝9克 炒杭芍9克
上阿胶9克 生地12克 丹皮6克 焦栀仁6克 浙寸冬9克
生甘草4.5克 血余炭一团
此在原方基础上,加阿胶养阴益肝,助生地、寸冬养阴润燥,丹皮、焦栀仁化阴生血兼清郁热,血余炭止冲任二脉之血溢下渗;再以苓、泻之渗利湿邪,以桂、芍达郁而平风木。
连服五剂后,各症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