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短篇集 >

第4节

短篇集-第4节

小说: 短篇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瘸子,来两枝儿。”   
  卖罢了花,宋孝慈便领着宝儿到横街里的“万国饭店”去转转。   
  万国饭店,其实是一条专卖俗食的长棚,足二里。卖甚的都有:小米捞饭、高粱米豆饭、流浪鸡、花子肉、馄饨、切糕。切糕还分两种,一谓黄米切糕,以云豆合之。一谓江米切糕,佐以青、红丝果脯之类。都很享眼。舅舅驻了脚,蔼声地问:   
  “宝儿,想吃么?”江老先生一脸严肃,说:“再看看。”   
  舅舅便笑了,背起江老先生,说:   
  “走。吃面去。”   
  鸡丝面,是万国饭店的上品。很讲究,都是“双合胜”的嫂子面,海海一碗,有鸡丝、紫菜、蘑菇、海米、香油。有的卖主,还独出心裁,放上一二片黄梨,咯吱咯吱一嚼,很脆,开胃口,也养身子。一般圈儿里的狎客闹完了,都来吃它,并久之成俗。   
  舅舅并不吃,从旁边的菜摊,沽一碗浓浓的热茶,坐在条凳上慢慢地呷着,看着江老先生吃。   
  江老先生觉得舅舅真好。   
  母亲每每从圈儿里回来,舅舅总要给母亲做一碗热面,并卧上两个鸡子儿。再到灶上给母亲烧了洗脚水,候着。   
  吃罢了,洗罢了,母亲便倒在炕上死死地睡。舅舅悄悄地拉着江老先生,锁了院门,到松花江边去。   
  江天很阔。宋孝慈坐在江坝上,燃了一支烟,顺着眼,看着稳稳东逝的江水,瞅着江面上的千舟万揖,辛日无语。   
  江老先生玩得很快活。   
  春也去,秋也去,冬天便来了。   
  这一日,母亲见宋孝慈站在庭院的批干下发呆。就凑了过去,掸了掸他身上的青雪,柔下声来:   
  “他舅,眼瞅年关了。回家看看吧。”   
  宋孝慈低了头,沉吟半晌,说:   
  “我该出去闯闯运气,挣点钱,不能总让你遭这个罪……我也是男人嘛……”   
  母亲见他一脸的踟踌,知道他舍不下这里,心里嫩嫩的,热了好一阵,才说:   
  “你去吧。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又说,“出去常想着我们……抽空捎个信儿,叫孩子知道,这世上还有个疼他的人。”   
  宋孝慈听了,硬下了脸,果决地说:“我不去啦!怎么还不是一辈呢!”   
  “孝慈哥,”母亲心里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我要是男人,就走。你不能光在这里瞎了自己的心思啊……将来,你出息啦,我当你的使妈就知足啦……”   
  宋孝慈去天津那日,母亲没去圈儿里接客。下黑,母亲把炕烧得好热。早早地吹了灯任着宋孝慈婴儿般地抱着,说了一夜的话。   
  清早起来,母亲给他煮了一盆热面,卧了六个鸡子。母亲说,“六”是个吉数:   
  六六顺。   
  吃罢了,母亲背着宝儿,过了霁虹桥,一直把他送到南岗的火车站。   
  那是冬天,没太阳。雪稳稳地下着,很厚实,足一尺。踩上去,咯咯吱吱,酸着牙根儿。母亲说:“火车上不比家,贼冷的,兜子里有瓶子白酒,挺不住就呷两口,热乎热乎,好。”宋孝慈点头:“哎。”车站的票房子是俄式建筑,黄色,大窗户,很浪漫,也很结实,房顶上也是厚厚的雪,一波一波的。天落得很低,火车的汽笛声和排汽声从那上面挤出来。宋孝慈说:“咱们照个相吧。有照相的。”母亲说:“不的啦,我的面孔很熟,旁人知道你同我会影,就容易错怪了你。”   
  最后还是照了。站到一起,母亲拽拽了他的衣襟儿,悄悄声,说:“孝慈哥,你雄着点……你走后,我拿出来看看,心里就踏实。”   
  3   
  宋孝慈走后,江老先生便觉得很孤单,看着庭院里的两株桃树也失了往日的精神,随着风,絮絮叨叨,听了,心里厌厌的,白日里母亲在家里时睡觉,江老先生便锁了院门,到松花江边去。   
  那时的松花江,水势极浩,沃沃野野,不但利之舟揖,且鱼虾之丰,也教人乍舌。江坝上,江老先生常常抱膝而坐,望江水东去,感渔舟唱晚,亦常常落泪。饿了,便沿着江边,拣些嫩小鱼虾,就着晚日的血色,啖了便是。吃罢,江天竟全暗下来,星星亦渐渐出齐。江老先生独自呆呆地看。   
  江老先生从小没人跟他玩。   
  江老先生的母亲,在圈儿里,每晚大约要待候20到25位客人。都是苦力,他们的日子也是不好过,有的脾气也不是很好,且个个有力气,母亲很累,很苦,被人活拆了似的。迷迷糊糊,闹不清上面忙的是张三还是李四的事常有。   
  嘴里只是念叨孩子:“宝儿……宝儿……”怕是这孩子又要睡到船仓里去了。   
  午夜时分,窑馆里给煮一碗面。这里亦是海海的一碗,威谈还好,很热,烫嘴。   
  但须快吃。不然,误了急客,跳了脚,老鸨便要使眼珠子。古人说:“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商不如依门卖笑。”说得很优美。母亲吃的,常常要留下半碗,第二天热了,给江老先生。母亲说:“这是细粮,你仔细着吃么。这样慌张,怎么能品出味道来呢?”说罢,还要长叹一口气,自言自语地说:“一点儿也不像你舅舅。”   
  江老先生觉得母亲老了,脸色也不是很好……   
  4   
  八年过去,九年春上,江老先生14岁的时候,宋孝慈回来了,那时母亲已过世两年了。庭院里败草枯枝,两株桃花也随着母亲去了。只留得两架枯干矗在那里。那天春风很大,松花江正在爆起冰排,隐隐约约,轰轰地响。泥房上厚厚的房草、被风一绺一绺地掀,在半天上随着风“咝咝”地叫。   
  乞儿似的江老先生看着站在庭院里的宋孝慈,已经不认得了,笑着说:   
  “先生,我妈早死了,你上圈儿里去吧,那有女人。”   
  “宝儿……”宋孝慈失了声,“宝儿,你不认得舅舅了?”   
  江老先生怔住了,缓过腔来,立刻奔到枯死的桃树下,死死地抱着树干,放开喉咙,野野地喊:   
  “妈——舅舅回来啦——”   
  “妈——你听着没有——”   
  宋孝慈僵了脸,问:   
  “宝儿——你怎么啦?”   
  江老先生松了树干,转过身来,竟是一脸的泪:   
  “舅舅,妈说,你回来了,让我在桃树下告诉她一声……她说,她能听着……”   
  这一夜,宋孝慈同宝儿说了好多。宋孝慈问:   
  “宝儿,你妈临终前,留下什么话了么?”   
  “妈给我留了你的地址,告诉我:不到饿死,不去找你。”   
  宋孝慈听了,泪水止不住,就任着碗蜒下去……   
  翌年。宋孝慈办了“东亚棉纺公司”。家眷也从外地迁了来。并把江老先生带到厂里,让他当了更夫。   
  江老先生很懂事,人前人后,从不管他叫舅舅。   
  宋孝慈总是稳着脸,很严肃,做事也很精明。听厂里人说,他的公司是天津宋裴卿的子公司(说不准)。晚上一有空暇,他便到更房来看江老先生。江老先生远远地见他来了,便躲了。宋孝慈见更房锁着门,就坐在外面的条凳上,燃支烟,吸罢了,再燃一支,见江老先生仍未回来,心里就明白了许多,便站了起来虚着身子,冲着暗处,哑着声喊:   
  “宝儿——有事,就去找舅舅……”   
  江老先生在暗处,听得真真切切。心里有话:“妈,你也听见了吧?   
  东亚公司于当时工人的眼里,是很不错的。厂房的山墙上高悬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愿人怎样待你,你就先怎样待人”几个繁体大字,均为紫蓝色,并用白油漆框着,很艺术。公司的每个职工手中都有一本宋孝慈亲自撰写的《东亚铭》。这一切,江老先生都记忆犹新,并感悟到许多东西,遵守得也一丝不苟。有些条文,江老先生竟能倒背如流:   
  主义:人无高尚之主义,即无生活之意义。事无高尚之主义,即无存在之价值。   
  团体无高尚之主义,即无发展之能力。   
  作事:人若不做事,生之何益!人若只作自私之事,生之何益!人若不为大众作事,生之何益!人若只为名利作事,生之何益!   
  逝者如斯夫——   
  宋孝慈是哈尔滨光复前去的台湾。临行前,偕同江老先生到了荒山坟场。   
  坟场很好。尤属一轮混血般的晚照悠悠地悬在西头,就更壮眼:阔阔地展开,一坟一枝牵连不断,杂乱且有法度;荒荒疏疏的蒿草之中,间有昆翅的婆裟与鸣叫。   
  北方文化:凡做奸犯科连同娼娼妓妓者,断气后,都要埋在另一场,免得乱了阴宅的纲常。   
  母亲的坟就置在另一场,是阴面,有丑丑的碎石散散地簇着。母亲是良娼,碑就有些支撑不住,吃力地挺在那里,随着风,喘着,时断时续。碑文只五个字:   
  江桃花之墓   
  宋孝慈软了腿,勾头在地,恸着。   
  母亲用自己的碑影罩住他,深深地抚……   
  跪在一旁的江老先生说:   
  “妈,舅舅又要走了,我陪他来,是向你辞行的……”   
  宋孝慈听着,禁不住,就放声嚎哭起来。   
  晚照,血血地洇着。   
  宋孝慈涕泪交叠,苦揪着脸,说:   
  “宝儿他娘,我还回来……”   
  祭过母亲,宋孝慈拉着江老先生的手,说:   
  “宝儿,你妈生前有话,把你交付给我……眼下兵荒马乱,生意不好做了,跟舅舅一块去台湾吧。在那再办个厂……”   
  江老先生看着母亲的坟,用心想了一阵,转过头来,说:“我是个瘸子,就不   
  去了……舅舅,你走吧……”   
  后记   
  宋孝慈走后不久,哈尔滨就光复了。江老先生因是瘸,被新接管的领导仍安排当更夫。1954年,宋孝慈给江老先生转寄了一笔钱,同年,因心脏病死于台湾。真名叫李春林。   
  莫道世人容易老,青山也有白头时。江老先生已年逾六旬喽,动作也迟缓了,话极少,显得很谦和。厂里的工人称他“老先生”。   
  江老先生是去年死的,就死在更房里,脸上永远是老人的慈祥。   
  遗物中有一本很旧的《东亚铭》,厂长拿在手里,端详一阵,对工会负责后事的人说:“其它的,都随葬。这个——我留下!”   
  江老先生享年63岁。一生未娶。   
  江老先生在道外处的老宅,被区政府易为饭馆,名叫“临江居”。      
鼻 子 
灯 会 
东北大酱 
古 董 
戒台寺 
良 娼 
刘先生 
且说侯孝贤 
艺术与催眠         
  刘先生         
  我有个朋友,叫刘忠。也格外有个绰号,与“大时代”、“大趋势”、“大感情”、“大宇宙”、“大思想”、“大进取’、“大思辨”、“大技巧”、“大气度”、“大国营”一样,他叫“大毗牙”。是“v”形瘦脸上的大毗牙。    
  通过韩先生,我认识刘忠先生时,他居然已经46岁了。人还单过——腿肚子上贴灶王爷,到哪儿吃哪儿.操起筷子就吃。边吃,边点着筷子头挑剔。刘先生也是一个美食家——不少单身汉都是美食家。    
  大毗牙是位中学教员.年轻时,管不住嘴被人收获当了右派.他的女朋友,小花同志,虽然让他事先什么了,还是满脸歉疚同刘先生黄了。分手的日子也是个下小毛毛雨的日子,小花和他都哭了。刘先生哭得特潇洒,一边哭,一边昂头扬脸,对着雨濛濛的天空委屈着,做志士状。    
  刘先生在学校住宿。他的对门住着位校办工厂的工人,是位寡妇,颇为年轻的寡妇。长得能说得过去。优点主要是白。个子不高。他们为邻,有10年的历史了。一丁点风流韵事也没有,叫人吃惊。平日,俩都在走廊做饭,都不说话。叮叮当当,各做各的,谁也不客气对方一碟或一碗。世界是伏天了,特热,对门的寡妇开着门,就穿个短裤头,白胖胖地来回走。刘先生见了,迅速穿好衣服,锁上门出去。寡妇见刘先生走了,就哭了。    
  刘先生在学校教语文课。他的专长是语法修辞。绝不绝?他像疯子一样,特别爱好这东西(他当成右派,就是因为傻里吧唧地挑中央首长讲话中的语法修辞错误)。他家里的藏书,清一色,语法修辞!天天看,天天研究,乐此不疲。当为一代之奇人。    
  我们常在韩先生家闲聊。韩先生的女人特讨厌刘先生.刘先生有点不拘小节,侃着温着,一抬屁股,嘟一声。把韩夫人搞得满脸通红.刘先生浑然不觉,问我:    
  “阿成老弟,我问你一个问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