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第1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由于分析综合能力的高度发展,某些猿猴不仅能通过复杂的活动满足当前的生物需要,而且能够对下一步的可能的行动作一定的准备活动。这时,它们不仅反映客体的各种属性和它们组成的整体,而且反映不同客体间的相当复杂的关系。
在实验情况下,类人猿会把动物笼中大小不同的箱子按次一个一个地叠起来,爬到上面去取得它站在地面上不能取得的食物。如果把水果放在笼子外面,使类人猿不能用手取到,它就会利用预先放在笼内的棍子把水果勾近笼的栏杆,然后用手取得它;把食物放在细长的管子内,它就能用小棒把食物从小管的一端推出来,然后取食。
在巴甫洛夫实验室里,类人猿学会了按照箱子上锁孔的大小和样式挑选木制钥匙,打开箱子,取得食物;在另外的实验中,它能够用水熄灭在存放食物的地方的入口处的火,从而取得食物。
除了能够使用现成的“工具”以外,类人猿在需要的时候还能够对工具进行一定的“加工”
,变成合用的“工具”。
例如把一根短棍插入另一根一端有孔的短棍中,使之达到取得食物所需要的长度;折除小树干上的横枝,以便能伸出铁笼
99
·49·普通心理学
的栏杆;把弯曲的金属丝拉直,以便能插入窄小的管子等等。
类人猿在取食的过程中还会采取复杂的迂回的方法。
例如,让类人猿呆在一个笼子外面,笼中放着食物。笼子前方的栏杆较稀,类人猿可以通过它的空隙把“手”伸入笼中,却不能取到食物。而笼子的后方只有窄的孔隙,“手”不能伸进去,可是在这里有一根可以伸入笼子却用链条系住、不能拿到别处去的小棒。类人猿经过尝试以后,就学会利用小棒把食物推近笼子的前方,然后绕到前方,用“手”从笼中取得食物。
显然,在类人猿的这类活动中,对于刺激物的属性和各种刺激物之间的关系的分析与综合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中既包含着相当完善的知觉,也有比较稳定的表象。巴甫洛夫把类人猿的这种复杂行为称为具体的思惟或手的思惟。这表明动物心理已达到思惟的萌芽阶段。
除灵长类动物以外,其它一些高等哺乳动物,如狗,也初步具有思惟萌芽的形式。但是比起灵长类来,它们的反映要简单和低级得多。
第二节 人的意识的产生
人类是全部动物界演化的最高产物,人的意识,即有意识的或自觉的反映,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动物心理的演化为人的意识的产生创造了生物学的前提。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意识是动物心理发展的继续。但是,人的意识是一种本质上全新的反映形式。即使最高等猿类所具有的最完善的反映形式,也跟人的意识有本质的差别。
100
普通心理学·59·
动物心理的演化完全受生物规律的支配。人的意识的产生却与其它的因素联系着,这些因素首先是劳动,其次就是语言。
一 劳动在人的意识发展中的作用
人类的动物祖先转变成人和人的意识的产生,都是由于人类的动物祖先从以本能为基础来适应自然环境的生活过渡到以劳动为基础来改造自然环境的生活的结果。
劳动是人按照自觉的目的改造自然的社会活动过程。跟动物改变自己的身体结构和活动方式以适应自然条件不同,人在劳动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意愿来改造自然,以符合自己的需要。人在改造自然的时候,也改造了自己。劳动是人类的动物祖先赖以转变成人,人的意识赖以产生的第一个根本条件。
动物界长期演化的过程给劳动的产生准备了最基本的条件。人类的动物祖先是一种高度发展的现已绝灭的猿类。它们和现代的类人猿相似,有高度灵活的运动能力、高度发展的定向探究反射和具体的手的思惟。在远古的时候,由于地球表面的变化,森林减少,人类的动物祖先被迫由树上生活改变为地面生活。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它的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在树上生活时,它的前肢主要用于攀援、抓握物品和摸索物品,后肢主要用于支持身体的重量。在地面生活之后,由于食物的来源比以前增多,它的前肢就需要从事更多的活动。于是前肢和后肢进一步分化了,前肢逐渐成为专门抓握和操纵物体的器官,而后肢则成为专门用于行动
101
·69·普通心理学
的器官,支持身体和直立行走。
直立行走和前肢完全解放为“手”
,是劳动的必要条件。
恩格斯指出:直立行走是“从猿转变到人的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①。
手是劳动的器官,也是劳动的产物。正是在操作的过程中,手才获得巨大的发展,逐渐地完善起来的。在操纵物体时,手和物体的接触和手的动作,会产生一系列触的、压的、温度的和动觉的刺激。这些刺激都是关于所操纵的物体的属性的信号,并且和刺激其它感官的信号(如视觉)
有联系。
因此,手在用来操纵物体的同时,也就变成了认识物体属性的器官。
手的发展影响着整个有机体的发展,特别重要的是促进了脑的发展。因为大脑皮层分析和综合着来自运动器官的信号,其中首先是来自手的信号,完成复杂的劳动活动就成为促进大脑皮层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劳动具有两个相互联系的基本特征,一个是工具的使用和制造,另一个是劳动的社会集体性。
有意识的反映的发生,是同劳动的这两个特征紧密联系着的。
劳动是一种使用工具进行的活动。人类使用工具的活动有它的自然历史,可是人类的劳动活动和动物的本能的、生物学的活动有本质的差别。
如前所述,在实验中的类人猿,往往能够利用外界的物体当作“工具”
,以取得它所不能直接用“手”取得的食物,
①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37页。
102
普通心理学·79·
在必要时它还能够对“工具”进行必要的“加工”
,以符合于当时的需要。但类人猿的这些活动都是属于本能的、生物学的活动范围之内的。它们对待外界物体的关系,取决于这个物体当时对它们本能的、生物学的需要的意义。
这就是说,猿猴还不能脱离自己的需要反映事物的客观属性。当猿猴饥饿的时候,食物对它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如果已经饱食,食物就成为无关的东西。在猿猴必须依靠棍棒才能取得食物的时候,棍棒就被拿来利用;如果眼前没有它所需要的食物,或者它已经利用棍棒取得了食物,棍棒对它就不再具有什么意义了——所以猿猴从来也不会保存“工具”。即使在对“工具”
加工的时候,如把两根短棒接成长棒用以取食的时候,类人猿的活动也不具有意识的成分,它不认识棒的长度和食物距离的客观关系。这时如果给它的短棒的一旁有孔,它往往会把一根短棒插入另一短棒一旁的孔中,而不是插入它的一端以制成长棒。
可见,对于动物来说,自然界的一切物体,包括“工具”在内,并不是具有自己的固定的意义的东西,动物的活动并不反映外界物体的客观存在的、固有的属性。动物本身的肢体对于它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依存于它本能的生物的需要,在满足生物需要时,被它象利用“工具”那样来利用。换句话说,在动物的对现实的反映中,动物本身、外界物体和动物对于外界物体的关系,总是混淆在一起的,没有被分离开来的。猿猴对这些事物(包括动物本身)各自的客观意义还没有反映的能力。
人类的劳动活动与此迥然不同。人类祖先在长期的共同劳动中,通过使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并且通过在其中进
103
·89·普通心理学
行的分析和概括,就渐次认识了物体的一些固有的属性、物体和物体之间的关系、以及物体跟自己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认识了自己。
人类祖先通过劳动而不断发现事物的新属性,因而丰富了自己的知识,也同时发展了观察、思惟、想象的能力和操纵物体的运动技能。
例如,通过劳动实践,人类祖先渐次认识石锤能击敲、“砍斫器”能砍伐、“刮削器”能刮削、“尖形器”能挖剔和割剥,也认识了击、刮、砍和剥等对劳动对象(如猎物或其它物体)所能产生的结果。用劳动工具杀死野兽,割剥野兽的皮肉,由此也就认识了野兽和它的皮肉的某些客观的属性。
于是不同的物体的属性和物体之间的关系,在认识中开始区别开来。这时候,人类祖先用来进行劳动的物体才真正获得了工具的意义;它具有客观存在的、固定的属性,这种属性不随人对它的关系,人是否使用和如何使用它而转移。可是工具也只有在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使用它的时候,它固有的属性才发挥实际的效用。
所以在使用工具的劳动过程中,人类祖先也认识了自己劳动的目的和结果,从而把他们本身、他们和劳动中的外界物体的关系,也在认识上分化出来。人类祖先在劳动中逐渐获得的关于外界物体的固定属性和关于利用工具的目的与结果的认识,就构成利用工具的劳动的本质因素。
在这个基础上,他们才能够搜集适用的石块和石片,把它们加工制成石锤、“砍斫器”
、“刮削器”
、“尖形器”等等,或者进一步利用它们来加工其它材料,制成木制和骨制的工具;他们也能够把工具保存下来,以备后来利用。这就是说,人类祖先通过长期的劳动,把自然界的物体和自己以及自己
104
普通心理学·99·
对于物体的关系和体验区分开来。这是对有意识的反映的发生具有关键意义的一步。
劳动是一种社会集体性的活动。人类祖先创造、利用和保存工具的活动,只有跟劳动的社会集体性这一特点联系起来才可能实现,也才可能构成一种心理的因素,促进有意识的反映的发生。类人猿通过个体的活动,不能认识工具的固有属性,也不可能有固定的方法来使用它的“工具”。人类祖先则通过集体劳动,能根据集体各个成员的共同经验来认识客观物体。他们通过劳动实践中许多人对工具的使用和制造过程,进行对工具的观察、分析和概括,从而认识工具的客观属性。
这些属性在集体的各个成员的头脑中都得到反映,为集体所共同掌握。同样,人类祖先也通过集体的劳动,从许多人使用工具的过程中概括出适合于特定工具的特定使用方法——一种从集体中产生、又为集体的各个成员所共同掌握的使用方法。对于人类祖先来说,每一种工具也就有了一定的使用方法作为它的特征。所以,劳动工具从一开始就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集体劳动的经验的结晶。在劳动工具中凝结经验,积累经验。它不仅具有物质的属性,也具有社会的属性。
劳动集体的成员在参加劳动的时候,一方面学会使用其他成员所创造的或者前人所创造的工具,一方面也学会制造工具的技能。这就产生了传递经验的新形式,也就是通过训练和学习来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不是象动物那样只通过本能遗传和个体活动的方式来获得经验。于是劳动工具不仅是集体劳动的产物,也是集体中传递经验的手段。集体的使用工
105
·001·普通心理学
具的劳动,促进着人的意识的发生和发展。
在集体劳动中,个人的活动是服从于他所属的集体的社会劳动关系的。人类祖先在劳动活动中彼此协同活动,每个成员在其中又有分工,各自从事不同的活动、执行着不同的任务。例如,整个集体的活动是为了猎取食物,而各个成员的活动的对象和直接目的又彼此不同。
负责惊起野兽的人,其活动的直接目的是把野兽惊起。这种把野兽惊起的活动只是跟集体中其他成员的活动协同起来,才具有实际的意义。所以在集体劳动中,不仅使人开始区分集体劳动的共同目的和个体劳动的直接目的,而且他的活动不再只服从于事物之间的自然的联系和关系,而是从一开始就服从于社会的联系和关系。这也使人的劳动从本质上区别于动物的活动。在动物的活动中,动物对自己的关系也同它对外界事物的关系一样,仅仅属于本能的、生物的范围。类人猿在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