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第43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分。见分是什么?见分是我们讲的心,心理,心理是见分。性讲的是什么?性讲的是自证分。这个在小乘里面,佛都不说。证自证分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照见自性。照见自性起用,起用就是自性变成了见分,变成了相分,变成了虚空法界刹土众生。这个意思讲得深,这个是如来果地上的现量境界;换句话说,宇宙人生的真相。
谁懂?六道凡夫他怎么会懂?六道凡夫能够听听的,《华严经》前面讲的,众生里头有一类大心凡夫,他能听,他听了可以接受,不会有反对意见;如果不是大心凡夫,他不能接受。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经》,五千比丘退席,不听了。《华严》是在定中讲的,如果《华严》也像在灵鹫山讲的,恐怕全部都退席了。听《华严经》是哪些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不是凡夫;换句话说,法身菩萨,全给你讲真话。佛说法,他有两个原则,依二谛而说法:一个真谛,一个俗谛。佛对小乘讲完全是俗谛,好懂,我们听起来非常亲切,通人情,说的都是我们凡夫境界,很容易接受。大乘法里面就不全是俗谛,有真谛。愈是高级的佛法,真谛愈多,俗谛就愈少。《华严》完全是真谛,这里头没有俗谛。世间有一等人把《华严经》当作文学来看待,当作什么?当作小说来看,里面讲得很热闹,真正的意思他不懂,他只看表面。所以,字字句句含无量义,我们要明了。
这一首偈里头最重要的「一切皆由业性起」,这是把宇宙的根源说出来了,生命的根源说出来了。十法界性相、理事、因果,这一句话道破了。从这一句里头真正能够体会得,你就晓得虚空法界、刹土众生是一个自己。过去禅宗里头有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大德,曾经用比喻说,「尽虚空遍法界是沙门一只眼」,这是什么意思?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不是别人,这是佛的境界。彻悟,「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所讲的华严境界,真实不虚。我们再看最后一首偈:
【一一尘中三世佛,随其所乐悉令见,体性无来亦无去,以愿力故遍世间。】
这是最后一首偈,它是颂长行末后一句,「一一世界海中,一一微尘,一切三世诸佛世尊广大境界皆於中现无差别」。第一句很重要,首先要抓住是『一一尘中』,微尘无量无边,任何一粒微尘当中,这里头不但讲现佛境界,三世佛,三世佛是过去佛、现在佛,还包括著未来佛。未来佛是什么?就是微尘里显示著一一世界里面的九法界众生,九法界众生是未来佛。我们现在芸芸众生,你不能轻慢他,他现在虽然愚痴颠倒,在六道里轮回受报,他受报尽了之后,他将来会作佛,他是未来佛,你怎么可以轻慢他?怎么可以得罪他?连蚊虫、蚂蚁都不可以轻视,为什么?未来佛!它是造作业障太重,变成蚂蚁身,变成蚊虫身,它的寿命尽了,它会转世;业障消除了,它就逐渐向上提升,它会到人道、它会到天道。它过去也曾经修行过,阿赖耶识里头有佛的种子,你怎么可以轻慢它?真正明白道理,明了事实真相,我们处事待人接物就有分寸。世间人讲分寸,佛法里面讲善巧方便,以最适当的态度、最适当的方法,帮助他觉悟,帮助他消除业障,帮助他增长智慧。
『随其所乐悉令见』,一切众生,你要是想见,没有见不到的。怎么个想法?观想,观想是修行,说老实话是修定的一种方法,你把意志集中,妄念自然不起;妄念不起,你的清净心恢复。虽然不是长久的恢复,不是完全的恢复,你是在很短的时间片面的恢复,它也起作用。在这个时候它能突破一些空间的维次,不同空间维次的那些众生你就能见到。佛法修学,经上常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任何一个法门你要如理如法的修学,都会有这种成绩、这种效果。
我在早年初出家不久的时候,我有一个同参道友明演法师,这个人也往生多年了。他在世的时候跟屈映光老居士学密,他非常认真,完全照仪规去学习。学密一开端首先要消业障,他用什么方法消业障?拜佛,要磕十万个大头,他有期限的,好像在半年当中,要磕满十万个大头。每天我看他拜佛,差不多拜三千拜,那个心是定的。十万大头磕完之后,他有个现象,他来告诉我,他能看到饿鬼道,也就是人跟鬼道当中这个空间维次他突破了。他是我的老朋友,绝对不会欺骗我。人鬼杂居,人见不到鬼,鬼也见不到人,但是人跟鬼的活动恰恰好颠倒,人是白天活动,鬼是夜晚活动。他说到下午五、六点钟,这个街上就有鬼走了,不多,到晚上十点钟十一点钟太多了,满街都是。人跟鬼他也不相撞,都没有看见,好像都没有,我们人看不到鬼,鬼也看不到人,实际上人跟鬼是完全在一起活动。夜晚过夜生活,那跟鬼差不多。
真正修行人,像过去无论在中国、在外国,真正修行人,晚上差不多八点钟他就休息,就睡觉了,三点钟他就起床,他就开始做早课。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的时候,佛所规定的睡眠时间,中夜;中夜是晚上十点钟睡觉,两点钟起床,睡眠的时间是四个小时。佛陀在世,那个时候人身体好,每天四个小时休息足够了。现在人业障习气深重,四个小时没有办法,体力支持不住。现在人休息时间差不多是七个小时、八个小时。所以想想跟佛陀在世的时候,远远比不上,差距太大了。这是说我们如果要想见,是有方法的。这是讲你用修行的功夫突破空间维次,你见到了。
另外一种是感应,感应要具足感应的缘,现在人讲的感应的条件,具足这个条件也能见到。感应有四种,有显感、冥感,这个前面我们都说过了。宇宙之大,无奇不有,特别是在现在这个世界,人心反常。常是性德,与性德相违背叫反常。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忠孝节义统统都没有了,这叫反常。反常必定有灾难。有灾难的时候,诸佛菩萨特别到这个地方来,帮助!希望把灾难化解。纵然不能完全化解,也希望把灾难范围缩小,时间缩短,佛菩萨大慈大悲。佛菩萨的慈悲,我们要跟佛菩萨配合,怎么配合?如教修行,佛在经上怎么教我们,我们就怎么做,这就是跟他配合。这个配合力量就大了,消业障,化解劫难。
修行,讲席里头我们常常互相勉励,经论修正我们的知见,戒律修正我们的行为,这是标准。我们今天得到这个标准,我们起心动念、思想见解,跟经典对照相不相应?相应,正知正见;不相应,邪知邪见。我们的言语、我们身体的造作,打开戒律来对照一下,如果跟戒律里面讲的相应,你是佛菩萨的行谊,佛言、佛行;如果不相应,那你是邪语、邪行。修行要拿到标准,标准是经典,对经典要有信心,不能怀疑。对标准产生怀疑,你用什么修行?这个不能不懂。
末后两句,『体性无来亦无去』,这是讲到性。佛法里面讲真性、讲佛性、讲法性、讲业性、讲体性,都是一个性。从性上讲没有来去,从性上讲没有生灭,从性上讲没有常断;换句话说,所有一切相对的,在性里头统统没有,不来不去!所有一切事相,现身、说法能够遍一切世间,这是愿力。诸佛如来在因地修菩萨道的时候都发过大愿,大愿总归结起来不外乎四弘誓愿,他曾经发过「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愿力他今天成就了,成就德行,成就学问,成就圆满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相好,他的愿兑现了。所以遍世间,不但遍世间,遍一一微尘中的刹土,遍一切时、遍一切处,这是把因由给我们说出来了。这一品经,我们就讲到这个地方结束。下面一品是「华藏世界品」,这是讲「世界成就」,下一品则讲到我们现前居住的世界。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七一卷) 2002/07/14 香港佛陀协会 档名:12…17…0771
诸位同学,请看《华严经》,「华藏世界品第五」:
这一品经在《八十华严》是第八卷、九卷、十卷,总共有三卷经,经文比较长。前面一品是总说一切诸佛刹海,这一品经是特别介绍本师所庄严的依正果报,也是答前面「世界海」这个问而来的。前一品,李长者跟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说明,佛为我们说这一品经「世界成就品」,说明虚空法界刹土众生是怎么来的,意思是希望我们这些后学能真正发菩提心,明了诸佛如来之所行。
众生业海没有边际,这是我们很清楚的觉察到。不要说是一切众生,单单就是说到自己,我们从早到晚起心动念无不是业,何况还有言语造作。如来以普贤行普遍的来帮助这些没有觉悟的众生,这些众生数量很多,诸佛如来、法身菩萨无不是以究竟圆满的大法,这究竟圆满大法就叫做普贤行,来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众生转凡成圣。长者又说:「以法性理智无碍,从初发心。」初发心就发大愿,古德常讲初发心成佛有余,如果能保持住初心不退,这个人就成就了。但是,发心很快退转的人占大多数,我们不能用百分比来说,我们得用万分、十万分、百万分,就是发心而不退转的人,一万人难得有一个。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恐怕十万人里头都找不到一个,你才晓得不退初心太难太难了。
发心为什么会退心?因是自身烦恼习气很重,缘是外面五欲六尘境界的诱惑,自己把持不住,退失了道心。实在讲,这是很正常的现象。真正能发心不退是什么人?佛菩萨再来,他来示现的,凡夫不可能。凡夫虽然不可能,佛菩萨希望凡夫效法佛菩萨,向佛菩萨学习,这就对了,这是佛菩萨种种示现真正的目的在此地。但是,诸佛菩萨在一切境缘当中虽然示现,虽然跟大家和光同尘,这就是四摄法里「同事摄」,他是丝毫都不沾染。不像我们凡夫感情用事,佛菩萨绝对没有感情用事,完全是究竟圆满智慧的显露。像这些地方,我们要细心去体会,要认真的去学习。
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他们从初发心发大誓愿,普度众生的誓愿,他证得分证佛位之后,以行践愿,所以无处不现身,无时不现身,众生有感,佛菩萨立刻就有应。在这部经里面,我们看到微尘、毫端、毛孔这里面,都现佛刹,重重无尽,而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以平等智身无不随入。这些示现,无非都是在这个地方启示我们,我们得到这个启示之后,应当发心效法,应当发心学习,菩提道就不会走上岔路了。
学佛,最重要的是依教奉行。佛在这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教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一句话不晓得讲了多少遍。我们常常读诵经论,这个印象比什么都深刻,这是佛对我们初学同学的期望,我们不要辜负。决定不能随顺自己的妄想习气,一定要随顺佛陀教诲,佛陀的教诲就是在经典里头。我们不能离开经典,离开经典,我们的妄想烦恼习气就现行,那就会走上岔路,误入歧途,这样的人自古以来很多,是一个很普通的现象,所以学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少,什么原因?原因就在此地。
我们明了这一品的来意之后,我们看第二段「释名」,解释品名「华藏世界品」。华藏,这个「华」就是「花」,古时候读音也读「花」,所以诸位看到古人注解《华严经》,他有写「花」,花草的花,《花严经》,我们知道跟这个《华严经》是一部经典,可以这样说法的。这个「华」就是「花」的意思,你要看到篆字里面,那就像一朵花一样,它是象形字。「藏」是宝藏,也有聚集的意思。庄严,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真善美慧」,这是真正庄严。庄严不仅是外表上的设施,现代人确实重外表不重实质,外表上做得好像是那么个样子,内容完全没有了,这是错了,错到底了。我们想想,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佛的道场在哪里?佛讲经说法的处所,那里就是道场。有没有宫殿楼宇的建筑?没有。佛坐在大树下,坐在一个石头上,这些学生们有出家、在家的,围绕在佛的身边,听佛讲经说法,那就是道场,那就是华藏,那就是庄严。用什么庄严?用道庄严,用德庄严,用清净的善心庄严,用清净行庄严,是真庄严。
这个品题「华藏世界品」,翻经的人是从梵文原名很简略的翻成这个名词,梵文原本里面的意思我们不能不念一念,原名很长,这个品题很长,「华藏庄严严具世界海之遍清净功德海光明品」,这么长的一个题目,翻译的人大概嫌它原来的品题太长,把它省略,省略得太省略了,对於原题的意思我们确确实实是很不容易体会到,因为原来的品名里面有「世界海之遍清净功德海光明」,这个意思在现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