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第1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位同学一起学习,我用这个来帮助你,我们今天在一起学习经典,是我们这一生唯一的一桩大事。其他的是小事,微不足道!
我原本想著今年中国的农历年到香港跟大家会合,现在一想时间很匆促。三月底访问韩国,四月初访问日本,还有农历元宵节,马来西亚、麻六甲有一场讲演会,是我在一年前答应他的,这个一定要去的。所以我看看这个时间很匆忙,香港这一次我就取消了,我把这个时间放在新加坡继续讲《华严》,否则的话讲经停的时间太长。所以这一次打算到香港过年取消了,下一次到香港我们继续讲经,时间宝贵,一定要把它抓住,不能够空过。我们现在三个地方都有摄影棚,香港、新加坡、此地。现在古晋那边也要建一个摄影棚,我还要去劝导他们。古晋高山,怕的是湿气太重、湿度太大,这些器材保养比较困难,不能不考虑到。我们现在看看这些地方,图文巴这个地方气候不错,是属於大陆性气候,干燥,器材保养容易。
学习环境不能不考虑,我们是凡夫,从凡夫转变来学佛、学菩萨,总希望自己能学得像,不能完全像,至少有几分像。佛菩萨绝不浪费时间,佛菩萨绝不空过一日,念念行行利益众生,不为自己。不为自己跟诸位说是真正成就自己,念念都为自己的反而毁掉自己,诸位细心想想我这句话。起心动念都为自己,自私自利,毁掉了自己;念念为众生,我所学的一切,都是为众生学的,我要帮助众生,为众生服务。我懂得的愈多,我服务的项目就愈多;我珍惜我的时间、光阴,我为众生服务的时间就愈长久,没有一个念头不是为众生的。
我让大家学讲,你们来说「讲不好」,哪有一个人一发心出来讲就讲好的?没有这个道理。我初学讲经的时候,讲第一部经,讲的时间是一个半小时,我要准备四十个小时,哪有那么容易?发心讲、肯讲,讲得不好才要出来讲,讲得好就不必了。我学成功是喜欢讲,我这个喜欢就是学习。讲经在哪里学?在讲台上学。离开讲台你要是讲好,不可能!我自己的经验当中,前面大概三部经,我的准备就是一个半小时需要四十个小时的时间,往后就有进步;讲第四部、第五部的时候,大概二十个小时就行了。讲上个两年、三年,就可以扯平了,我一个半小时的讲经,我只需要两三个小时的准备。十年之后,我用一天的时间准备,大概是八个小时,可以讲十次。我的时间就很多了,就可以出去玩了。愈讲愈熟,现在一天讲四个小时,一个月讲一百多个小时,我每天还是很认真去读,还是很细心的圈点,你们看起来很轻松不费力。四十四年了,年岁愈大,愈感觉得时间不够用。世间人为财为利分秒必争,我们今天为自己的道业,为帮助一切苦难众生,我们也要分秒必争。
所以看到佛,在此地讲的「道场成正觉,及转妙法轮」,转妙法轮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弘法利生,弘法利生要从讲台上落实到生活上。菩萨法就是六度、就是四摄,在《华严经》我们看得太清楚了,从初发心到等觉,他修什么?十波罗蜜。我们怎样把十波罗蜜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这叫真正修行、真正修菩萨道。决不是展开经典空说而已,空说是没有用处,要做到。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0七卷) 2002/1/2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607
诸位同学,请看「如来现相品」,香焰菩萨偈颂第九首:
【一切广大刹,亿劫不思议,菩萨三昧中,一念皆能现。】
这一首偈还是说微细入於毛孔刹中所起的作用。『一切广大刹,亿劫不思议』,先把菩萨的境界跟我们说出来,然后让我们了解事实的真相,这是不思议的境界。如何能够证实?能够契入?末后这两句说出来了,『菩萨三昧中,一念皆能现』,契入没有别的,就是在一心、一念。九法界的凡夫为什么不能够契入?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没有得一心。由此可知,净宗所修的法门确确实实是个直截了当的法门。为什么?它修一心,一心就是一念。所以我们如果得一心不乱,华严境界就契入。菩萨毛孔当中所现的大用,我们要知道,这个作用是圆满的。为什么?性德的流露。心性是圆满的,一心不乱何尝不是明心见性?这个道理要懂。
在这首偈子里面我们要学的,就是要学「菩萨三昧中,一念皆能现」。菩萨的三昧,三昧是正受、是正定。在哪里修?怎么修法?你要问说在哪里修?一切时一切处,一切顺逆境缘都是菩萨道场。用什么方法?那真是叫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问题是我们不会。宗门教下祖师大德常常提醒我们,「你会么?」这句话的意味深长,这句话的境界不可思议,「你会么?」给诸位说,全在日常生活当中,事相殊胜妙好,佛法里面讲无比的庄严,我们一般人讲都做到尽善尽美。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就是三昧。修行到哪里去修?一般人总是要找一个清净环境,深山里面人迹不到,没错,确实有这种根性的人,有此必要。特别是对初学,为什么?初学的人环境影响你的情绪、影响你的身心,不能不选择,这是初学。
我们选择这个地方建道场,理由亦复如是,尽量避开诱惑,减少不善的影响,这样的环境有助於我们身心的清净。可是诸位必须要记住,这是一种过渡时期的手段,也就是初学要用这个手段。我们现在是初学,初学有初学的修行方法,有教导的方法,学做人、学办事。自古以来,初学著重在修福,老修著重在修慧,度众那要福慧双修。无论是宗门教下,总不外这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在《华严经》里面有没有?有,但是跟一般修行不一样;《华严经》这三个阶段融合在一起,所谓「行布不碍圆融」,行布就是次第,「圆融不碍行布」,所以《华严》这个方法快速,跟大乘不一样,速度快、成就高。《华严》多听,你的心量自自然然拓开了,这是大乘法里头没有的。舍不舍次第?不舍。还是要从严持戒律做起,你在日常生活当中严持戒律,处事待人接物要守规矩。
我们现在是初学,难在哪里?我们的坏习惯养成自然了。诸位到这个地方来共同学习,年龄都是三、四十岁,有些同学接近五十,半百之年了。从小养成的坏习惯,现在听了佛法,很想发愤用功来改自己的毛病习气,难,很难!想改也改不掉。这是什么原因?古人所讲的「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你已经养成习惯了。我们要不要改?要改,不改不能成就。不改,你的成就只是阿赖耶识里面种善根,善根增长不能成熟;要是真正去改,你这一生当中决定成熟。说老实话,为什么改得这么困难,为什么改不掉?说实在的,你对於事实真相认识得不清楚,虽然听经听了这么久,懂不懂?好像懂了,细细的去观察你没有懂,似懂非懂。我们要问,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这个现象是当然之理。为什么说当然?因为你没有做,你没有落实,你说「我懂了」,你的知没有通过试验,你这个知就不真实、不踏实。怎样试验?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这是试验。
我们在讲席里头常常讲,要把佛经里面讲的这些道理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这是试验。就在日常生活当中,我的思想、我的见解确实改变了,把我自己从前对一切人事物的想法、看法放弃了,统统换成佛菩萨的想法、看法,通过试验。佛菩萨在经论里面教给我们断恶修善,这些教诲我们要把它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境界现前,一切人事物立刻就能够判断是非善恶,有这个能力。是善的要去做,不善的不但不能做,念头都不起,通过这个试验。天天在试验,年年岁岁在试验,尽形寿不舍离。这个样子你的解跟行就相应,功夫就得力了,改毛病、改习气不是难事,轻而易举。所以感觉到困难,没有去做,很想做、想统统都做,做不来,太多了。
章嘉大师教我们,一天做一条,今天我修不杀生,我真的把它落实了;明天,我修不偷盗。不是说到明天我修不偷盗,我就可以杀生了,不是这样的,学了一条之后要保持,受持。这样一天学一条,三个月你就脱胎换骨,你就不是凡人了。你能够保持个两三年,你就是圣人,真佛弟子!所以功夫得力从哪里下手?绝不贪多,积功累德,一天一条慢慢的累积起来,你就成了德,用这个办法。你看看了凡先生,了凡先生是怎样断恶修善的?用功过格,一天也是一条两条,他不是一天要做个几十条、几百条,不是!这个样子做,扎实、脚踏实地。《太上感应篇》印光大师一生极力提倡,也用这个方法,一天学一句,我在这一天一定要做到这一句,到第二天我就学两句,第三天我就学了三句;真肯这样作法,三个月到半年,你的气质就不一样。古人讲「读书在变化气质」,我们佛法里面讲转凡成圣,你虽不是大圣是小圣。小乘须陀洹就是小圣,初信位的菩萨就是小圣。我没有证得须陀洹、没有证得初信,总跟初信、须陀洹靠近了。我们学天台大师的话,不能证得圆满位,我要证得分证位,须陀洹的分证位、初信菩萨的分证位,你说这行不行?肯定可以做到。
勇猛精进,对自己不能纵容、不能姑息,对自己真的要严格的约束,对别人要宽宏大量。你看看许多人学佛,学到老一无所成,什么原因?就这个地方搞错了,他对自己很宽大,对别人要求很苛刻,彼此两方面都不得利益。你对别人严格要求,别人看你自己也做不到,对你生怀疑、对你生误会、对你产生叛逆。自己对自己过分的放纵、放逸,德修不成,学不能进步,一直到老死后悔莫及。可是我们看看现前一般学佛的人,到临终后悔好像还不多,至死不悟,你说可怜不可怜?这种人我们晓得果报在三途。真正学佛要记住,「菩萨三昧」。方东美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他说「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人生最高的享受是什么?菩萨三昧。最高的享受不是吃得好、穿得好,不是世间名闻利养、荣华富贵,不是这个;最高的享受是你真正觉悟了,身心清净一尘不染,最高的享受。身语意业教化众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真正享受。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间为我们示现的最高的享受,你看他的生活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我们看到他不是苦不堪言吗?王子,他可以作帝王,他为什么过这种生活?这种生活比作国王享受还要殊胜,我们凡夫看不懂。凡夫当然看不懂,你迷在五欲六尘之中,你不知道。这一桩事我们要细心去观察你才能明了,粗心大意你看不出来。在中国古代,颜回之乐孔老夫子知道,别人看不出来。别人看颜回穷途潦倒,过著最低的物质生活,夫子知道他快乐,不亦悦乎!世间人以为什么是乐?名闻利养是乐,荣华富贵是乐,物质生活过得非常好这是乐,以为这是乐。在新加坡,我看整个新加坡这个都市里头有一个真正快乐的人,许哲,是新加坡最快乐的人、最幸福的人。在新加坡的同修,你们想想我的话,你们仔细的观察,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心地没有一个恶念,身口没有一个恶行,这才是真正之乐,真正的享受。
方东美先生在佛经里面看出佛菩萨,说出这么一句话不容易,他们这个生活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们一般人看不出来,说不出这句话来。由此可知,他能说得出这句话来,他没有入这个境界,也非常靠近。我们佛法里面说,他没有证得究竟位,他证得分证位,感受到佛菩萨生活的气氛,他才能说得出。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什么最重要?三昧最重要,三昧叫正受,你想想这个名词的意义。受是享受,正受是正常的享受。要知道六道凡夫的享受不正常,什么叫不正常?心有忧喜,身有苦乐,这个享受不正常;反过来看,诸佛菩萨的享受,心没有忧喜,身没有苦乐,这叫正受。再说得明白一点、明显一点,心没有烦恼、没有习气,身没有生老病死,这是正受。
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的,他是为生老病死而发心修行的,生老病死这个问题不能解决,那他的修行就没有结果。这个问题他真的解决了,没有生老病死。生老病死是从哪里来的?是从苦乐忧喜里头来的,是从妄想分别执著里头来的;离妄想分别执著,觅生老病死了不可得。这个话意思很深,一般人听不懂。离妄想分别执著,你的真心本性现前,自性里头本具究竟圆满的般若智慧,般若智照之下,你了解宇宙人生真相,哪有什么意思?确确实实了不可得,这个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