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 >

第54节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5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妇炊吨埂2皇遣焕硭焕硭豢梢裕焕硭憔痛砦罅恕F障推腥谝痪浣涛颐恰咐窬粗罘稹梗阍趺纯梢圆焕硭恳磺兄谏纠闯煞穑馐恰痘稀贰ⅰ对簿酢防锒颊饷此档摹D阍趺纯梢缘米锓穑磕撬衷谧龅氖虑椴蝗绶ǎ涟鹑恕7涟鹑耸俏颐抢窬床蝗狈Γ运故怯欣衩玻故怯泄Ь础W鹁此皇窃趺囱克歉鲂蜗蟛缓茫桓АT吨遣桓В钦飧鲆馑迹皇敲挥欣窬础�
  所以敬而远之。远不是我跟他保持距离,远远的离开他,不是这个意思,远是不学他。我们学他善的那一面,不能学他恶的那一面。他恶的那一面,自己看到之后,听到之后,要反省,他的毛病我看出来,回过头来想一想我自己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嘉勉。如果我也有,赶快要改;如果我没有,自己勉励自己不要犯他的过失,所以他是我的老师。这就是孔子讲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就这个道理。善人,我跟他学习;恶人,我用他做借镜,来纠正自己的过失。这是诸导师第二个意思,就是法身菩萨。
  延伸到我们现在,现在佛不住世,这个世间没有佛了,菩萨也没有了,我看阿罗汉也找不到。现在诸导师就是以前李老师教导我们,阿罗汉是证果的人,现在没有证果的人,要找什么?找真正有修行的人,有学有修,找这种人就不错了。他虽然有修,他还没有证果,他烦恼习气还没有断尽,靠得住靠不住?没有关系,他总比我强!我还不如他。我不如他就可以向他学习。学习到一个阶段,我差不多可以赶上他了,你自己会很清楚,这是烦恼轻,智慧长,到这个时候我们再找老师。
  世间找不到人,找古人。那古人可以找佛、可以找菩萨。譬如我把《无量寿经》介绍给大家,你依照《无量寿经》去修行,老师就是无量寿佛,阿弥陀佛做老师,那你真的要跟他学。阿弥陀佛在日常生活上,处事待人接物是怎么做的?《无量寿经》上有记载的。你看看,他本来是国王,舍弃了王位,那个时候有佛出世,自在王佛,他拜佛为师,跟佛学习。你去仔细观察他怎么学的?发大愿,勇猛精进。佛教给他的,他百分之百的都落实了,他全做到了,进步得非常快。那个时候人寿命长,所以他跟佛的时间也长,正是教导我们「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时间短了不行,为什么?毛病、习气断不掉,要时间长。所谓是千锤百炼,决定不能休息,决定不可以懈怠。所以经天天要念,读经,研究经教,就是亲近诸佛菩萨。参考祖师大德的注解,就是我们在经教里遇到困难的时候,请这些大德前辈来为我们化解这些障难,我们向他们请教。等於说经教是主,佛菩萨是导师,这些祖师大德是我们的助教,这个样子,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道业一定要摆在第一位,名闻利养一定要彻底放下,活在这个世间自利利他。这自利真正就是利他,利他是真正是自利。如果把自利摆在第一,利他摆在第二,你利不了他,也得不到自利。从初发心就要把利他摆在第一,把自利摆在第二。我苦修,修什么?是为利他的。我要不修成,我不能帮助众生。帮助众生首先为人演说,那个演就是表演。你不能给众生做一个好样子,你演没有,演没有说也就没有,你没做到。你没有做到,你就说,人家不相信,你没有办法感动人。你自己必须先做到,然后你再说到,别人相信你,别人也称赞某人真有德行,他才肯向你学习。如果只是会说,而做不到,自己心行与经教相违背,这是造业。别人恭敬你,别人供养你,你要在这里头起了贪心,贪图享受,你马上就堕落了。你看悟达国师,皇上送他一个沈香宝座,他的傲慢心就生起来,立刻就堕落,冤家债主就找上身来了,这不能不知道。菩提道上,世法求学都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小心谨慎,勇猛精进。世法尚且如此,何况学道!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认真学习的。修行就在这些地方,除了这个地方之外,你还学什么?导师不能离开。
  后面这两句是说明,一切诸佛决定是正助双修。这个注解里头讲得好,「谓正助相假,必万行齐修」。万行齐修就是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所以细行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不离正助。那今天我们落实到净土法门,净土法门的正修是什么,你可不能不知道。《无量寿经》上讲得很清楚,「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正修。你看经上三辈统统都有这一句,你就晓得这是净宗的正修。六度、四摄、四无量心都是属於助修。我们对於助修选了五个科目,这五个科目里面有净业三福、六和敬,非常重要;戒定慧三学,六波罗蜜,我们现在讲的这个;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五个科目,这五个科目是助修。也就是说,我们从早到晚生活工作,待人接物,都不能够违背这五个原则,都要与五个原则相应,那我们就正助齐修了。念念帮助我们不失菩提心,不失正念,一向专念,你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只有西方净土;除阿弥陀佛、西方净土之外,不放在心上。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定与三福相应,与六和相应,与三学、六度、十愿相应,你想想看这样的人,他往生极乐世界还有问题吗?决定有把握。
  记住这经上这里一句话,「无有说一法,而得於道者」。这个得道就是成佛了。成佛绝对不是一法,决定是正助双修。正虽然是一,助是无量无边。智首菩萨在此地只举六度四无量心代表一切法。一切助道法要是把它归纳就是归纳成六度,六度再归纳,归纳成一个布施,布施是放下,看破是般若、是智慧,你不能放下,你就不能看破。六度怎么都归纳布施?布施里头三种,前面跟诸位介绍过,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持戒、忍辱是属於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是属於法布施。所以六度归纳为一个,助道法说一个就是布施,布施展开六度,六度展开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展开的,没有一样不包括在其中,放下!所以总的来说,放下妄想,放下分别,放下执著,正助统统圆满了。在哪里修?生活当中修,工作当中修,无论哪一行(行业),工作里面修,待人接物里面修,圆圆满满成无上道。得於道就是成无上道。三世诸佛都是这么修的,没有例外的。理事我们都要清楚、都要明了,没有怀疑,依教奉行。好,这首偈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一九卷)  2005/7/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19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八助道甚深,智首菩萨偈颂第二首看起:
  【佛知众生心。性分各不同。随其所应度。如是而说法。】
  这是清凉大师所说的「开二章门」,第一首跟第二首。第一首讲的是「众行成果章」,前面跟诸位报告过了。这首还是接著前面的意思,前面一首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说的「随机别赞章」,这首偈,「文具禅经四随」。第一句是随乐,清凉注得很简单,但是意思很具足,「将护彼意,称悦其心故」。在这首偈里面讲到有随乐、有随宜、有随治、有随义,确实《禅经》这四随的意思统统具足。我们从这个地方可以体会到,佛菩萨讲经说法为什么说得那么样的契机,我们在《普贤菩萨行愿品》里面看到一个总的原则,普贤菩萨教导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看这里头有随有顺,唯有随顺才能够契机。这个地方说的随,就说得详细。随乐是随著众生的爱好,这一点很重要。世间法,中国古圣先王常讲,政如果能够顺民心,人民欢喜。就是你的政策人民欢喜,必定是天下大治;如果政策是人民不欢喜、不愿意接受,这个社会决定就发生动乱,就不安定,这一定的道理。
  诸佛菩萨讲经说法,第一个条件就是众生的爱好,众生的欢喜心。即使他这个爱好是错误的、是一种病态也要随顺,为什么?不随顺,他不能接受。所以大经常讲「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前面我们讲过四悉檀,这四悉檀第一条世界悉檀就是讲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一定要随顺他。随顺之后,让他生欢喜,他对你有好感,再看时节因缘成熟的时候,你再劝告他,他乐意接受。现在讲是互信,这互信,菩萨信众生没有问题,众生信菩萨就有问题。菩萨信众生,现在众生不信菩萨,菩萨要随顺,要在这个地方跟众生建立信心,让众生能信佛、能信菩萨,佛菩萨的教诲他才乐意接受、欢喜接受,认真去学习。能解、能行、能证,这样才能真正得到佛菩萨教诲的利益,帮助众生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
  所以接引众生我们要特别留意,你看现在无论是家庭也好,团体也好,我们这个道场是个团体,家庭也是个小团体,基本的团体。你要想家和,要想道场和,要怎么做?你要懂得恒顺众生。人人都懂得恒顺,恒顺要靠教,他不教,他哪里懂得恒顺?你教他不听,他不能接受。是的,他对你没有信心。所以头一个条件就是要让他建立信心,要让他,你对他是真的好,他对你生感激的心,一生当中谁最关爱我?你比我的父母还关爱我,比我的父母还爱护我,哪有不服的道理!
  这些经验,我们过去在抗战期间,这流亡学生,很多人都有这个体会。流亡学生被国家收容,国家办中学来救济这些流亡学生,那叫国立中学。在这个学校念书不要缴学费的,国家供养,衣食住行都是国家照顾,我们有一份口粮。离开了家乡,几年都见不到父母,学校老师照顾。老师照顾确实比父母照顾还周到,古人所说的师徒如父子,我们在那个时候亲身体会。同学就像兄弟姊妹一样,有那么深的感情,同学互相照顾。患难的时候才有这些事情发生,你才能有深刻的体会。现在世界承平很多年了,这个社会不错,安定没有动乱,现代的年轻人没有这个经历,他很不容易体会。不过真诚的爱心自然能够感动人。
  社会虽然是安定,可是安定里面有矛盾。你看看现在社会上的离婚率多高?有些同修告诉我,超过三分之一了。这个情形在抗战期间当中没有,离婚这个事情我们也曾经听说过,很少,但是今天是太普遍了。凡是单亲的儿童、青少年他对於这个家庭的温暖,父母之爱,没有得到;在社会上,如果遇到一个长者,遇到一个朋友,对他非常关怀,他能体会得到。
  真正学佛的同学,一定要效法佛菩萨的慈悲。慈悲就是爱,无条件的爱,不希望对方回报的爱,叫做慈悲,所以慈悲是真诚清净平等的爱。我们要学,要用这个方法去接众(就是接引大众),这个团体才能真正做到六和敬,才是真正的如法道场,这里面要有智慧。佛门常讲「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可是慈悲方便是接引众生第一个条件,怎么会出了这个事情?慈悲方便没有智慧就变成祸害、变成下流,为什么?感情用事。这不可以,不能随自己的意思,要理智,要客观,不可以用自己的好恶。我喜欢这个人,我讨厌那个人,不可以,那就变成祸害,变成下流。要有真实的智慧,大公无私,念念是为他不是为我,希望他迷途知返,希望他改邪归正,希望他成就。弘法利生,建立道场,是帮助一切众生转迷为悟、转凡成圣的,这个弘法利生功德就殊胜,建立道场功德也殊胜,这点非常非常重要。
  这经文第一句就是随乐,第一句是『佛知众生心』,能随众生心。现在众生心充满了怨恨,怨天尤人,充满了贪瞋痴慢,要随顺吗?要随顺。在随顺当中,自己做出好样子,他怨天尤人,我对於天地、对於一切众生感恩戴德,这就是教他,我们要做出来给他看。怎么个做法?前几年我写了副对联,我们用这个方法,有耐心、有恒心长时间慢慢去感化人。「处逆境随恶缘」,逆境是环境不好,处处都有障碍;逆缘都是冤亲债主,都是来找麻烦的。我们的发心、我们的工作都是纯净纯善,还招来这些障碍。有很多人在这个环境之下退心了,算了,不干了,这是什么?小乘。这些人不知道感恩戴德。真的,他是不知道,不知道,你就不能够责怪他。不知道什么?不知道,我们更是要教他,所以要做出样子来给他看。这个教的人慈悲,教的人非常辛苦!
  我们在一般讲没出道的时候,老师就教诫我们。李老师常常给我们讲,你们将来弘法利生非常辛苦,拿著经本、拿著法宝送给人家,跪在人家面前,双手捧著送给人,人家还未必接受,甚至於还遭人的侮辱。那真的,一点没错,老师都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