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51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诜鸱ɡ锩娉扑皇钦娴亩ǎ蛭崾У簟U嬲亩ㄊ遣换崾У舻模糯蔚诙ㄒ陨喜换崾У簦懦莆酰腔劭艘坏悖还弧�
我们在大乘教里面看到,像楞严会上看到四果罗汉富楼那尊者,听佛讲甚深的大法,他听不懂;阿难虽然在楞严会上是初果,他懂了,他听懂了。这是什么原因?佛也给我们说得很清楚,为什么四果罗汉听不懂,初果须陀洹听懂了?佛给我们讲,一切众生有两种障碍,这两种,一种叫烦恼障,一种叫所知障。烦恼是属於情执,阿难尊者烦恼障重,就是情执很深。我们世间人听到有人很欢喜,人很重感情,过分的重感情,智慧不容易开,情执很难断。富楼那尊者跟阿难恰好相反,这个讲什么?习性,本性是一样的,习性不相同。富楼那的习性是烦恼障轻、所知障重。烦恼障轻,所以他断烦恼容易,就是说对於执著他很容易放下;所知障重就是分别重,所以甚深的大法他听不懂。阿难听懂了,阿难是所知障轻,烦恼障重。当然彼此都有关系,这是就偏重在某一方面。
我们也看到世间人,有些人很有智慧,感情很重,特别是世间学哲学的。早年方东美先生告诉我,学哲学的一定是有很深的感情,那个感情是什么?悲心。佛家讲的慈悲心,怜悯一切众生,所以智慧开了之后,这就是四弘誓愿,就是大悲心。问题在你能不能转得过来?转过来,就跟此地说的烦恼即菩提,把烦恼转变成般若智慧。所以前面我给诸位同学报告,凡圣的关键在觉迷,凡夫觉悟了就是佛菩萨,不觉就是凡夫,就在觉与迷,其他的都没有。佛陀一生的教诲,四十九年的教诲没有别的,就是把这个道理讲清楚,事实真相讲清楚。怎么样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为法身,转结业为解脱,这就是佛法。
接著我们看下面的文,「法身究竟,般若解脱亦究竟,般若清净,余亦清净」,余就是其他的两项,法身跟解脱,亦清净。「解脱自在,余亦自在」,确实一即是三,三即是一。究竟就是现在哲学里面所讲的终极,在佛法里面也称之为圆满,这叫究竟。再没有一丝毫欠缺,这才叫究竟。宇宙之间有没有终极?有,但是现在学术界还没找到,现在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佛法里面确实找到了,怎么找到的?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就是。佛是天天在讲,天天在教,天天做出样子给我们看,我们总是学不会。为什么学不会?不肯放下,那佛就一点办法都没有了。
诸位要知道,佛法是师道,佛是老师,老师对於学生的帮助,经上讲得很清楚,「开示悟入」这四个字,老师帮助学生只有前面两个,开示,悟入是学生的事情。开是开启,中国人常讲茅塞顿开,接受老师的教诲豁然大悟,明白了,这叫开。这是对於上根人,聪明人,老师一说,他就明白。中下根性的人还不行,老师讲了,他还听不懂,怎么办?用示,示是指示,多分身教,所以老师要做出榜样来给学生看,就在日常生活当中。
《金刚经》的发起就是在「示」这个字,实际上释迦牟尼佛到舍卫大城去乞食,每天都去,你看看,没有人看懂。须菩提尊者是非常聪明的人,在释迦牟尼佛的会下,也是天天跟著释迦牟尼佛一起去托钵,也没有看出来。突然有这么一天,他看出来了。这就是说开悟要有根性,还要有时节因缘,不定在什么时间,不定在什么处所,你有所感触,豁然大悟。诸位在金刚般若会上,你很清楚的看到,如果须菩提不说出来,我们怎么会知道?这一说出来之后,我们也明白了。我们没有须菩提尊者悟得那么深,可是我们明白一桩事情,那就是释迦牟尼佛从出生到圆寂,在这一生当中七十九年,他是七十九岁过世的,七十九年当中,起心动念、一举一动都含著有很深的教育意义在其中。一般人看不出来,只有这些大阿罗汉、大菩萨们,他们看出来,为我们说出来,我们这才理解,这才知道。
我们从这些现象又深一层的体会,就是看到许多的圣贤人,在中国像老子、孔子都不是凡人,他们一生一举一动又何尝不具有甚深教育的义趣。我在前面跟诸位提过,释迦牟尼佛的身分是王子。你看世间人,古时候说士大夫,现在讲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一生所追求的是名位。中国自古以来,所谓是学而优则仕,这是说明读书人,读书人读得好,学问成就了,终极的目标是希望做官,把他一生所学的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服务。古时候,这是我们孔子最佩服的一个人,周公,他做到了。他的成就恐怕在历史上只有孔子认识他,其他认识他的人不多,所以孔子非常想效法他。孔子学成之后,周游列国,目的何在?目的求个一官半职,可惜当时这些国君、诸侯没有人肯用他。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已经有学生跟著他,人数不多,因为他没有正式开班教学。可是学生当中确实有杰出的人才,我们在《论语》里面读到,周游列国的时候,这些学生都是夫子的随从,也陪著夫子一道去旅游。
我们想想,这些国君对孔子尊敬,为什么不用他?这是我们必须要了解的。孔孟都是讲仁义道德,那个时代是春秋时代,道德仁义虽然讲,已经在社会上不被重视。社会上重视什么?重视名利。大家看到孔子的思想是保守的,他们是要竞争,是要进取的。如果任命他做宰相,这是保守的宰相,这不是国君的意愿。夫子如是,孟子亦如是,孟子生在战国,那个时候争名夺利比孔子的时代又提升一级。如果每个做领导人的,都著重在争利,这个世界不会安定,不会有和平。所以汉统一了中国,汉武帝高明,就用儒释道三家教化人民,教化他的干部,朝廷里面文武百官,提倡伦理道德。在春秋战国的时候,伦理道德堕到谷底,汉武帝把它振兴起来,使中国这两千年来社会上得到安定和平,我们要从这些地方去观察。
今天的世界跟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没有两样,有过之而无不及。那时候的幅员小,只限於中国大陆这一片土地上,现在由於资讯跟交通的发达,已经遍及到整个地球。整个地球上,今天社会动乱跟战国不相上下,有些真正有智慧、有学问的人看到了。这个动乱的时代过去之后,至少有一千年的太平,这是外国很多学者说的。他们说的经验,也就是中国经历春秋战国的动乱,后面你看由汉一直到清,有两千年的太平盛世。今天全世界的动乱,一定会有一个长久的安定社会。
安定社会怎么来?统一重要。如果不能统一,这就没法子。甚至专家学者提出来,如果不能统一,这个地球会走向末日。现在制造的武器,核武、化武,足以能够消灭全人类。所以英国汤恩比博士说,要想拯救人类,不至於走上整个人类的灭亡,他说只有一个方法,全世界统一。统一是不是现在的国家都废弃掉?不需要,统一就是组织世界联邦政府,於是每个国家就像现在的一个省、一个州一样。这个世界上国与国之间都是一家人了,所以军备、战争可以能够消除,地方上只需要有警察维持秩序就行了,不需要军队。这个构想是个很好的构想,我相信他这个构想是从中国历史上得来的。
所以在去年十月,我在吉隆坡做了两场讲演,丹斯里李金友他们主办的,听众有一万六千多人。在这个期间,我有个机会跟前首相马哈迪先生见面,我们谈了一个多小时。他卸任之后,对於化解冲突、促进世界的安定和平非常关心,很难得,我对於这桩事情非常的尊敬。他晓得我这些年来也在做这个工作,所以就问我,消弭冲突跟促进世界的定安和平,用什么方法才能落实?问得好。
我参加多次联合国的会议,深深的体会到,这桩事情用武力镇压、用报复收不到效果;召开和平会议,联合国已经搞了三十多年,每年不晓得开多少次会,也收不到效果。所以我跟马哈迪先生讲,真正要能收到效果,只要把四桩事情做好,这个问题能解决。他说哪四桩?第一个,国家跟国家要能够做到平等对待,和睦相处。第二个是派系,就是每个国家里面的政党,也要能做到跟全世界不同的这些政党,也要能达到平等对待,和睦相处。然后族群、宗教都要做到平等对待,和睦相处,问题就解决了。可是这四桩事情都非常棘手,不容易,是个理想,不容易。
可是这四样如果从宗教下手比较容易。我们曾经在新加坡做过宗教平等对待,和睦相处,新加坡九个宗教,我做成功了,我们在印尼团结宗教也做成功了。宗教的和睦相处肯定会影响到政治、影响到党派、影响族群。马哈迪先生听我这个话,他很肯定,他也很欢喜,第二天他就下决定邀请我参加他们十二月的世界和平论坛。所以,我们决定不能把宗教疏忽。马哈迪先生本身是国际回教的领袖,虽然在政界上他退下来,但是他在世界回教,宗教的方面,他的声望、影响力还是非常可观。年岁虽然大了,身体不错,我跟他讲,我说你还可以干十年,希望十年为化解冲突、促进世界和平来努力。所以,我们一直保持著很好的联系。
汤恩比的想法非常有价值,一定要走向世界联邦,把国家的界限要突破。我们起心动念,无论是哪个行业,特别是政党跟国家的领导人,起心动念都要为全世界、全人类的福祉去著想,这是真实智慧,人类在地球上才能够继续生存。一定要做到互相尊重,不再有国家的界限,不再有种族的界限,也不再有宗教的界限。和睦相处,平等对待,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共同来创造神圣文明、光明幸福美满的世界,使每个人真正能够得到幸福美满。
宗教是智慧,凡是宗教,里面决定包含著伦理、道德、因果、智慧,这四种教育。汉武帝明白,所以当时中国国内只有两家,儒跟道。正在这个时候,佛教到中国来了,这是汉明帝派使节到西域,把佛教请到中国来。那个时候摩腾、竺法兰两位法师,带著佛像、带著经典到中国来。跟中国这些领导人、学者专家在一块讨论、交流,非常融洽,中国就正式接受了。由於帝王的推动,所以影响力很快遍及全中国。在那时候这三家是学派,不是宗教。学派变成宗教,这是很可悲的一个现象,很晚,就是从学派变成宗教,大概不超过三百年。我们看到清朝雍正、干隆年间,它还是属於学派,变成宗教是干隆以后的事情。现在确实学术的迹象、形象看不出来了,现在真的全都是宗教。学术是教人的,真的是教育,我常讲的伦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因果的教育、智慧的教育,教人的。宗教现在是为死人服务。
我们看看中国古代的这些学佛的出家人,他们终身从事於教学工作,跟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没有两样。只是在中国没有托钵的制度,因为中国人尊师重道,学生决定不能让老师出去托钵。佛教是帝王请过来的,帝王也都尊重这些法师们做老师,自称为弟子。哪有学生做皇帝,让老师出去讨饭?没有这个道理。所以乞食的制度在中国自然就废除了,接受四众的供养,供养都在寺院。寺院庵堂多半是国家建立的,以后也有大臣、长者、居士建立得很多,这些我们都应该知道。
所以你看看经典里面,这是讲什么?现代的尖端科学。宇宙从哪里来的?生命从哪里来的?天地万物的演变,其所以然的道理是什么?你看看东西方一直研究到现在,都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论。可是这些东西,三千年前佛教经典里面说得很多。非常可惜,近代这些科学家没有认真去研究佛学,他们要是研究佛学,我相信他们所理解,所得到的启示、发现会比现在更丰富,那要超过我们太多了。
科学家、哲学家,乃至一切宗教家,为什么跟佛法不能相比?原因是学习的态度跟方法不一样。现在科学,它的方法用数学,用精密的仪器来观察,这称之为科学。而佛法不是的,佛法是用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契入甚深禅定,用禅定的定功突破空间维次,所以他不是在推想。佛法认为理论上推想,那叫做比量;他在禅定里面突破空间维次,他亲自看到的叫现量,所以佛菩萨是现量境界。科学家是用推理,用精密的仪器来观测,自己并没有达到,就免不了产生错误。这是观念跟方法不相同。
所以佛法称为内学,如果没有清净心、没有定功,你就没有法子理解。佛所说的这些现象,全是禅定境界里面他所看到的。他看到生死跟法身是一桩事情,烦恼跟般若是一桩事情,造业跟解脱也是一桩事情,太深太深了。觉悟了是一桩事情,迷惑了是两桩事情,迷了的时候不是一桩,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