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 >

第506节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50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卸粤ⅰ⒚挥忻堋⒚挥谐逋唬挥写蟠却蟊挥谢ハ嘧鹬亍⒒ハ嗑窗⒒ブ献鳎馑嫠承缘隆K悦挥兄腔墼趺葱校棵挥兄腔勰闩龅秸庵志辰绲氖焙颍憔桶崖桌淼赖氯慷簦挥兄腔郏灾腔壑匾�
  第四个普贤菩萨,普贤菩萨代表什么?普贤,此地贤首。贤是什么?至顺调善,百分之百的落实。把地藏的孝敬,观音的慈悲,文殊的智慧,完全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这叫大乘,大乘教学。人一生能够有机缘遇到大乘,学习大乘,成就大乘,无比的幸福,还有什么福报比这个福报更大?没有了。所以真正究竟幸福美满,与地位不相干,与财富不相干,你要不相信,你看看孔子,你看看颜回,你看看释迦牟尼佛,三衣一钵,其乐无穷。
  孔老夫子有三千学生,学生当中七十二个杰出的人才,乐在其中。得天下之英才而乐育之,人生最大的快事,快乐的事,没有比这个更乐。《论语》头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读书乐,至顺调善的乐,完全随顺大自然的规律,随顺大自然的法则,至顺调善,所以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这是学生,我们在书上看到的,孔子的学生,释迦牟尼佛的学生,释迦牟尼佛的学生更多。成就的,像孔老夫子七十二贤,释迦牟尼佛会下的贤人,我们在经上看到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个乐,读书人能体会,不读圣贤书的人很难体会。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接著看「宗趣」,我们还是把文念一遍,「宗趣者,於信门中,成普贤行德而自在庄严,无方大用,建立众生,通贯始终,该摄诸位,以为其宗」,这就是这一品的宗。下面是「令起圆融信行,成位德用,而为意趣」。这把宗跟趣都跟我们说出来了,这里面的含义非常之多,深广无尽。我们要注意到的,第一句讲信门中,这是菩萨修行的开始,好像我们上学,这小学,信门是小学,真的是接受基础的教育。成普贤行德,普贤行德是什么?在《华严经》里面略说,略说是说纲领,有十条,诸位都知道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愿就是行。普贤行这十愿展开,就是前一品所讲的一百四十一首偈的净行,这个净行就是普贤行德。一百四十一愿还是纲领,展开就是无量的细行,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无量无边;普贤行德。而自在庄严,这个庄严是庄严自己的身语意三业,那真的就像一个菩萨。
  从总的纲领上,我们要细心的观察,去体会,怎么落实?落实就在这一百四十一愿里头。那我们要问,普贤十愿,这一百四十一愿哪几条是礼敬诸佛?哪几条是称赞如来?哪几条是广修供养?你有没有想到这个问题?《华严》里面跟我们讲到行布圆融,怎么个配法不重要,重要是圆融。圆融怎么说?十大愿王每一条都具足一百四十一愿。礼敬具足一百四十一愿,称赞也具足一百四十一愿,供养也具足一百四十一愿,乃至到普皆回向,无有一法不具足,这叫普贤行德,这是真正的自在庄严。这是学《华严》的不能不懂得,你要是不懂得这个,《华严》你没学到,你完全不能理解。
  由此可知,华严菩萨,诸位要知道华严菩萨也是五十一个等级。我们今天连初信位也没证得,但是我们很幸运,我们在初信教室里面当旁听生,不是正式生,当旁听生,就不容易了。旁听生有在门外的,有在门内的,有很多人是在门外、在窗口,在外面旁听,有少数的在里面旁听,不是正式的,是里面旁听的。里面旁听的,就是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跟我们说的,讲《华严经》的当机,大心凡夫。他是《华严》的当机者,他虽然没有入初信,他在门内旁听,他不是在门外。由此可知,我们现在旁听还在窗口、在门外旁听,没有进到教室里面来,不能不知道。换句话说,我们的心量不够大,起心动念想自己的利益,这就没有入门,在一年级的教室外面。要能进到教室里面来,其他的都比不上,跟一年级学生不能相比,但是心量大差不多。起心动念没有为自己想,而是为哪些人想?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有这样的心量才能进到里面来旁听,没有这样的心量在门外旁听。
  那我们自己就知道了,我们今天在旁听是在门里、还是在门外?几个人起心动念是为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怎么个落实?落实在地球。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的一切人、一切物,一切动物、一切植物,还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天地鬼神,你起心动念有没有想到他们?
  我们这个教室开讲之前,这堂课开讲之前,讲完了结束之后,开讲前是启请,讲完后是回向,每堂课都不缺的。对象首先是三宝,感老师的恩,要礼拜本师释迦牟尼佛、本师阿弥陀佛、本师毗卢遮那佛;接著是大众,礼拜华严会上佛菩萨,礼拜莲池海会佛菩萨;接著我们要礼拜老师、护法诸菩萨,不能忘恩。护法包括我们这个道场每位义工,都是护法,每堂课都礼拜。这个拜完之后,我们再礼拜遍法界虚空界一切尊神,此界他方一切城隍、土地尊神,他们都是我们的护法。后面还有更广大的众生,礼拜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一切精灵、一切罹难众生。这是我们开经跟一堂课上完的回向,天天做的,念念不忘,怎么会跟人产生冲突?要产生冲突,你不就每天在这里打妄语!还这个事情看得顺眼,那个事情看不顺眼;这个人欢喜,那个人讨厌,那我们的启请跟回向全是骗佛菩萨、骗法界众生,那就无量无边的罪过。
  这部经我们学了三千多个小时了,真正肯学习的多少都有几分契入,少分契入利益无边,你的心胸开阔,法喜充满。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对天地鬼神,时时刻刻存著诚敬的心,这是什么?这是普贤行德的根;换句话讲,初信位菩萨的根已经发芽了。我们现在大道心的众生有根,芽还没有发出来;他已经发芽了,发芽才是初信位的菩萨。如果我们在一起学的时候,连这种意念都没有的话,那刚才讲的门外旁听,我们这个根还没动。根是一切众生都有的,埋没了,好像枯死了,其实没有死,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把它的生机培养出来,因为它是法性。我们的法性被妄想分别执著三大类的烦恼,无始劫以来重重围绕,包裹起来,虽然它没有死,也跟死了差不多,这个道理要懂。
  今天我们能够听到《华严》,虽然是在门外,对唤醒我们的性德,使它恢复生机,决定有帮助。虽然现在心量还拓不开来,念念还是自私自利,长时间的薰修,逐渐心量就变大了。我在没有学佛之前,我跟同学讲了,我的心量很小,很吝啬。因为自己生活太苦,所以自己得到一点点东西都很珍惜,决定不会给人。学佛之后,得到章嘉大师的教诲,才知道自己的想法、做法完全错误,如果这种想法、做法还继续,不能改变的话,就穷苦一辈子,来生就更苦。所以章嘉大师教我修福、修慧,教我这三种布施。这个毛病习气,确实他老人家给我规定了六年,六年才改过来。改过来诸位要知道,不是很彻底,只是真的是回头了,老毛病、老习气常常犯。到什么时候才好像有那么一点大方了,真能够舍得?学佛二十年之后,不是学佛,是讲经二十年之后,不算学佛。讲经二十年那年,我才有一个华藏视听图书馆,这时候就能看出一点,比较大方,接受的供养全部都印经布施。
  我记得我第一部印的是《安士全书》,第一次印就印得很不错,精装本,印了一千册,以后这个小册子就常常印。启讲《华严经》的时候,印过三次,第一次印的就是课本,教室用的课本,《华严经》小册子。我把它缩小,因为没那么多钱,印成袖珍本,那个时候的成本是两块钱一册,一套《华严经》十二册,台湾钱二十四块钱。那时候我就想,我要多花两块钱,就少一本《华严经》,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非常节省,我节省两块钱就多印一本《华严经》。从这个之后,真的财用愈来愈兴旺,到现在居然可以布施《大藏经》,这哪里是想得到的事情。
  普贤行德而自在庄严,从现在就要开始,现在在扎根。我是从扎根到讲经,我是学佛第七年开始讲经,讲经二十年,换句话说,再加上六年,从学佛起二十六年,从讲经,讲了二十年,才上轨道,不容易。读经从来没有一天中断过,到今年是五十五年,读经没中断过。一出家就开始讲经,三十三岁出家开始讲经,讲经到今年四十八年没中断过。如果不是这样的学习,你说是不变心、不堕落、不退转,说老实话,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在学佛,大概从练习讲经那时候开始,就是十年的样子,夹杂的东西就少了,逐渐远离了。不看电视,不看报纸,也不看杂志,甚至一切这些书籍我都不看,我只看经。除了佛经之外,偶尔看一点儒家古圣先贤的典籍,分量不多,大部分都是用在经典上。那个外缘要是不断,它会诱惑,要舍得干干净净。老师教我六年,我到第六年真的舍干净了,只剩下几本经书,天天念的,在台中老师教我学习的;然后就是剩下几件换洗衣服,一个薄薄的被子,什么都没有了,身上一分钱都没有。从台中到台北,慈光图书馆给我买一张火车票,我就那么样去出家了,出家真的舍干净了。
  所以出家之后,我也不接受供养。因为学习需要参考资料,那时候我有一套《大藏经》送给慈光图书馆,所收藏的图书全都赠送掉了。需要参考的书籍,有人供养我就请他给我买书,书是我自己买,他付钱。这么多年来,我所需要的参考资料都不缺乏,替我搜集的就是香港的智开法师,我非常感激他,他对我的帮助很大。因为初出家没人供养,书都是要花钱买的。智开法师,我要什么书,写信给他,他都替我找,找到马上就寄给我。付钱,他告诉我,你什么时候有钱什么时候寄来。我永远感谢他,这个忙帮太大了。不是书到手的时候马上就有钱,不是。好在智开法师对我信任,知道我决不会欺骗他,确实有钱赶紧就寄。所以遵守老师的教诲、佛菩萨的教诲,认真努力学习,这就是普贤行德而自在庄严。
  下面两句,「无方大用,建立众生」,前面是自行,这两句是化他。学了之后,老师当年教导我要发心讲经,我们做学生讲,我学习还没有成就,怎么敢去讲?万一讲错了怎么办?老师就说了,等你学成,自以为满足的话,你的寿命已经到了。这个话是真的,学无止境,哪一天才能真正说自己有成就?那怎么办?学一句讲一句,学一段讲一段,学一样讲一样,没有学的不要讲。怎么个讲法?经的意思太深,初学讲经,学讲注解;注解里面也守著一个原则,你看得懂的讲,看不懂的不讲,就没有过失。那讲错,讲错是注解的人他负责任,他注错了与我不相干,你可别把它讲错。
  所以老师指定我们,民国初年比较近,他们的注解我们容易看得懂。圆瑛法师的,谛闲法师的,兴慈法师的,倓虚法师的,静权法师的,只给我们一共开了大概不到十个,这是出家、在家的大德。在家的,唐大圆居士的,江味农居士的,周止庵居士的,介绍了几位。这些是老师肯定的,他们的知见正,不会误导。净宗的,最重要的是《印光大师文钞》,要以《文钞》为主,这些大德他们讲的那些讲义,你要学讲经可以做参考。所以我们学讲《金刚经》,就用江味农居士的《讲义》,学讲《心经》,就用周止庵的《心经诠注》,学讲唯识,入门的这些典籍统统用唐大圆的,这真的是教学相长。
  这个指导对我起了很大的作用,因为不讲,个人去研究会懈怠;你要去讲,你就得很认真准备。那个时候最初学讲经,我讲一个小时至少要准备十几个小时。虽然没有写讲稿,但是写大纲,引证的东西都要把它抄出来放在讲台上,这是参考资料。很辛苦,但是很有成就感,对自己是个很好的督促。最初一个星期讲三天,以后慢慢增加,增加到最后每天讲三次。一个星期我讲得最多的时候是三十多个小时,一个星期,几乎每天上午、下午都讲,这么样练出来。
  「无方大用」这个名词一定要懂得,无方,方是方法,没有一定的方法。为什么?众生根性不相同。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没有一定的方法,应机施教,所以老师也非常重视教我们怎么观机,然后你讲的东西就灵活了。准备要充分准备,但是上讲台不一定会用上。上讲台,你会看看台下那些听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