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45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佛门有句谚语说「依众靠众」,一个人修学,如果不是有超人的聪明智慧、毅力、志向,很难成就。因此,早年的祖师大德为了奖励后人,帮助他的德行、道业成就,才建丛林!丛林,早年方东美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他老人家特别重视,也特别强调,他说中国佛教要兴,一定要复兴丛林制度。那时候我刚刚入佛门,不知道什么叫丛林制度,听老师说过几次,印象就很深。以后出了家之后就很留意,老师提过这个问题,才晓得丛林道场实际上就是佛教大学。
我们看它的制度,丛林的主席就是校长,一般也称为住持、方丈。称呼很多,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是丛林的校长,丛林是大学。下面分为三个部分,它的组织,第一个是首座,首座和尚,首座是管教务,你看一个学校里头,教学摆在第一。首座和尚不止一个人,分座讲经。如果这个丛林人多,住二、三千人,就是学生有二、三千人,开有很多门课,不是一门,每一门课你都要请一个老师来教,所以叫分座讲经。分座就是不同的教室,现在讲不同的教室,你喜欢学哪个法门,你就进入那个教室认真的学习。
佛教的制度没有像现在学校这么多,也没有这么严格,有点像研究所这种性质。譬如《华严》,《华严》是一个科目,一定有一个首座和尚来主讲。凡是学《华严》的,就在这一个教室,在从前叫殿堂,现在称教室。学《法华》的,另外一个教室;学《无量寿经》的,又是一个教室。看你有多少学生,学生喜欢哪个科目,丛林会请法师来给你讲这部经。有长期讲座,长期讲座就是一部经讲圆满了,这个课程就结束,学生就毕业了。只学一部经,也就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丛林里面授课,并不重视对於经教的研究讨论,不重视这个,重视在悟性。这真正是学佛,这不是佛学,确实是要帮助你提升、契入境界。学《华严》的要契入华严境界,学《法华》的要契入法华境界,学《无量寿经》的要契入净土境界,那才算成就!当然学人根性不相同,契入有浅深不一样,深的,确实明心见性,那真是到圆满!宗门、教下,形式上不一样,方法不一样,但是方向跟目标完全相同。禅宗要明心见性,教下也要,教下不叫明心见性,叫大开圆解。
所以在授课,讲经是授课,对於学生并没有考试,学生的成绩从什么地方看?复讲。大概学生都不多,这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教学的方法,不可能一个班几十个学生,没这个道理。以前李老师告诉我们,小班制的,一个老师顶多只能教十个学生,老师会对每个学生都能够精神关注到;如果学生太多,他就没有办法,就照顾不了。我们过去在台中李老师座下,他开的经学班二十多个学生,但是他的方法是私塾教学法,每个人也关注到。他教学实在讲只教两个人,二十多个人只教两个人,教的这两个人他的座位是跟老师坐面对面的,就是第一张桌子,教两个人。其他的同学坐在四周围,用我们现在话说,旁听。老师不问,你们不能开口;但这两位同学他可以主动提出问题来问老师,向老师请教,我们旁边人来听。老师有时候听了之后笑笑,不给他解答,问「你们同学当中,有哪个能够解答的?」那你才能站起来;老师不开口,你们就不能说话,用心的听。
这两个同学就学一部经,这部经教完,他退到旁听席去,再有两个。他是按照报名先后顺序来排班的,他学的经一定是另外学一部经,老师讲,他听,他认真学习。学了之后,应该是四天到五天之后,他要复讲。复讲要讲两次,第一次复讲大概是四天,学习之后四天,你要写讲稿。复讲的时候也是我们同学、老师一起听,听你上台复讲,帮助你纠正错误。然后第二天再上台跟大众去讲,听众大概有一百多人,在台中莲社,女众在台中莲社,男众在灵山寺,它有个讲堂。所以每个星期都讲经,就是我们这些学生去讲的,老师教出来的,是这个办法。
所以二十多个人,实际上他还是很容易教学,因为他只教两个。为什么教两个人?那时候讲经,一个要用普通话讲,还要翻译台语,所以两个人,一个讲普通话,一个讲闽南话。好像是在台上,两个人,一个讲,一个在翻译一样,其实他们用的是同样的讲稿,两个人上台去表演。这个方法虽然是很笨拙,当然还是有点丛林的那个样子,但是比丛林的规矩是宽松多了,在程度上来讲也是降低很多。毕竟是在家,年轻人初学!就好像是佛教的小学一样,丛林是佛教大学,但是方式应该都是差不多的。所以一个老师只带十几个学生,他的精神才能照顾得到。
我们那时候这个初学班,只要经讲得不错,就是复讲老师的,不准你自己发挥意见,不可以,完全是复讲老师的,因为我们自己没有契入境界。复讲讲错,那是老师讲错了,不是我们讲错,老师替我们负责任。我们学讲经是这个方法学出来的,这是个开端。而经教的学习,教下,大家都知道,目标是要大开圆解,不是著重在复讲,复讲是刚刚带你起来。大开圆解之后,经文展开你就能懂得意思,怎么讲法没有一定,佛无有定法可说。讲法一定要观机,机是什么?听众,也就是说听众现前迫切的需要,他需要什么。
在一般原则上说,听众需要信解行证,你要帮助他这个。还有疑惑的,对这个法门、对这个经本、这门功课,还有怀疑的,你要帮助他建立信心。你讲经的方向、目标就有了,如何帮助他相信,断疑生信;信了之后再提升,要帮助他深入的理解;能理解之后,再帮助他怎样把他所信、所解的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这个东西学了有用,不是没有用!最后是更高的,终极目标是契入境界,那叫证,就是证果;落实在日常生活,那是实验。所以,佛法这个学问不是假的,以前方先生介绍给我,他说这是了不起的真实学问。它不是说空话,不是玄学,它要通过实验,通过实验就是今天讲的科学。所以佛学里面这些理论,一定要在生活当中去历练。
你看《华严经》到最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参是历事炼心。炼什么?炼六根在六尘境界面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不生烦恼,只生智慧;就是惠能大师见五祖所说的,「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他只说这么一句话,五祖就晓得他到什么程度,他到历事炼心,这个根性太利了。初学的学生一下就到第四个阶段,信解行都不谈了,他就讲历事炼心。所以我们一般学佛是有这四个阶段的,《华严》就是四个阶段判这部大经的。
你们想想看佛法是不是科学?现在人相信科学,不相信佛法,不知道佛法是科学,岂不是笑话吗?为什么不相信?误会了。因为一般人讲佛教是迷信,宗教是迷信,佛教也是迷信。迷信的帽子扣上,就不去用心观察它,对它不了解、对它不认识。最殊胜的科学,把它丢掉了,就是最有利益的科学,有百利而无一害。现代西洋科学,可以说利少害多!三十年前汤恩比博士说的话,那时候我们没听说过,现在看他这个书里头所说的,这个人就有远见。「科学每一种发明,固然是带给我们一些便利,但是人类要付出惨痛的代价」,这他说的。你想想真的,一点都不错。
发明飞机、轮船,旅行方便了,汽车,这现代的交通工具。我想想我们付出什么代价?我们从前那种深厚的人情味没有了,人与人之间往年那种亲切,那种互相尊重、爱护、照顾、关怀、互助合作的观念没有了。以前没有这些科学技术发明,旅行是什么?旅行骑马,或者马车、牛车,一千里路差不多要走十天。老朋友见面,这么远的路,走了十天才到,这个感情不一样。现在一千里路,飞机一个小时,乘车六、七个小时,那种热情没有了,这个代价说实在话得不偿失!所以他说每种发明都要付出一次很大代价。科技发展到了极处,也就是人类的末日,为什么?你把你的代价付光了,都付完了,付完就是人类的毁灭,一般宗教讲的世界末日。把我们的生命、把我们的生存全部付出去了,跟著科学技术同归於尽。
但是佛家这个科学是从智慧生的,它是正面的,不是负面的。科学技术为什么发展到最后会有这样悲惨的现象?因为它没有离开妄想分别执著,也就是说它没有离开烦恼习气,没有离开贪瞋痴慢,这个发展就会有弊病,就会有副作用。佛法,你看《金刚经》上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华严经》上讲的舍妄想,断分别执著,它里头不带烦恼,没有习气,纯真无妄。所以它这个里面细细去观察,具足圆满的智慧,圆满的伦理道德,天人赞叹,天人仰慕,道理在这个地方。
佛菩萨讲经的处所,一般讲道场,我们讲处所。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的时候,大部分讲经,处所都是在山林、树下、河边,今天讲野外,没有任何设备。那里有块大石头,佛常常就铺一点草做垫子,就坐在石头上;没有石头的时候,哪个地方稍微高一点,在那里铺个草座,佛坐在那里。同学们围绕著四周,听佛讲经、教学,没有任何设备。所以讲经的时候,讲经的处所就叫做道场。听众有时候有几百人,有时候有几千人,不算多。但是你要知道天龙鬼神、人非人等,那个数量不知道有多少,「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些(就是不同维次空间的众生)见到这个道场,这个道场是什么?众德攸归。
佛大德,佛的听众一个个都是道德之人,所以天人赞扬。你说谁看见?佛看见了,佛五眼圆明,佛眼没有空间维次的障碍,他全突破了。我们人很糟糕,科学家告诉我们,人的肉眼能够见到的,因为你有光才能见,没有光就不能见,日月灯光都没有,你什么都见不到,所以伸手不见五指;我们能见靠光。眼能见的光波非常窄小,科学家告诉我们,光,譬如有一百种不同的光波,肉眼只能见到百分之二;换句话说,还有百分之九十八见不到。佛的眼睛很厉害,他能够百分之百都见到,菩萨能够见到百分之七、八十,阿罗汉也能够见到百分之四、五十,比我们的能力强得太多了。你说欲界天、色界天,阿罗汉能见得到,初果须陀洹就能够见到饿鬼、地狱、欲界诸天。大家一同在一起学习,佛讲经这个讯息,随著佛菩萨的性德,刹那之间周遍法界,你就晓得听众有多少。
佛菩萨不住世,阿罗汉也不住世了,这是什么?这是众生福薄,圣人不来了。圣人是不是有意思不来?不是的。他也没有意思来,换句话说,他没有意思,众生有感他就有应。善与善起感应,恶与恶也起感应,我们一般讲气分相同,自然就产生感应。诸佛菩萨心行纯善!所以我们这个地区居民善心、善行的人多,佛菩萨自然就来了,善心、善行就是感,自然就应。就像江本胜博士做水实验一样,水没有心,我们善念对它,反应的图案非常之美;我们不善的心去对它,反应就很难看,就这么个道理。
我们今天这个世间大多数的人,恐怕要占百分之九十几,哪个没有贪心?哪个没有傲慢?哪个不愚痴?心是贪瞋痴慢疑。哪个不贪财?哪个不贪色?哪个不好名?哪个人不要权力?争名夺利!贪婪成了习性,起心动念损人利己。这个也有感,感什么?感些妖魔鬼怪、罗刹、修罗,都感这些东西来了。这什么?这是帮你作乱的。所以我们自己生活在这个世间,自己的命运是自己业力感召的。那你要说是大家心不善,我的心善,我跟大家一起,也要受连累吗?不然。《楞严经》上讲得很清楚,业力有同分妄见、有别业妄见,就是我们常讲的有共业、有不共业。
共业是什么?大家都有的;不共业是个人的。我们既然来到这个世间,就与这个世间有共业,各人在这一生当中遭遇不相同。我们这一生当中真不容易,遇到圣贤教诲,遇到佛菩萨的教诲,依教奉行,那就是我们的别业跟一般人别业不一样了。很明显的,别人的心不善,我们的心善;别人的思惟不善,我们的思惟善。决定没有伤害众生的念头,蚊虫、蚂蚁都不忍心伤害。受了别人的毁谤、侮辱,我们若无其事,决定不生瞋恚,决定没有报复的念头;而且还怜悯他,怜悯他什么?他这种思想、行为有过失,什么过失?违背他的性德。这个过失不是在别人来结罪的,是在他自己本身,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因为每个人的本性本善,贪瞋痴慢,不善,是非人我,不善;贪瞋痴慢,自性里头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