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 >

第407节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40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没有私心,没有自私自利,没有名闻利养,不贪爱五欲六尘的享受,没有贪瞋痴慢,快乐无比。你能照这个去学,照这个去做,你所得的果报不是世间的,得的果报是什么?是性德自然的流露。大乘教里面佛讲得很多,第一个是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第二个是你的才艺能力,第三个是相好,愈是到晚年就愈殊胜。人不能不老,你看现在人想尽方法要求长寿,长寿必须健康才快乐,长寿要不健康就没有乐趣了。果报,最明显的实验,老而不衰,无论在容貌、在精神、在体力,不输给年轻人;聪明智慧、人生的阅历,那当然年轻人不能跟你相比。这个果报就是「有为事中,心无所乐」,自然显示出来的,不是求的。
  生活极其简单不造罪业,不造罪业头一条就是要示现给世间人看,不吃众生肉。为什么?我们很清楚、很明白,世界这些灾难,天灾人祸,从哪来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灾难?灾难真正的原因,给诸位说,是从吃肉来的,这是要深一层的因果你才会明了。深一层因果,三世因果,三世因果里面讲的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你看现在这个世间,由於资讯的发达、媒体的报导,诸位稍稍留意一下,每天这个世界上的人捕杀多少动物,吃了多少动物,天天在吃。这些动物跟人一样都有灵性的,它投胎,过去世造的恶业,投胎沦落到畜生道,你吃它,它有没有怨恨?它有没有报复的念头?它要有怨恨,它要有报复,这个事情也麻烦了,中国二十五史里面记载就不少。它怎么报复?它投胎到你家里来做你的孙子、做你的重孙,等到他长大了,把你这一家人整得家破人亡,我们讲败家子。为什么他要做个败家子?他报仇来的,你过去害了他,他不饶你,有什么法子!
  你要懂得这个道理,今天这个世界上有所谓恐怖分子,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唯一的办法是化解、和解,不要再冲突了。用武力、用报复没用,仇恨愈来愈深,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决定要和解,要坐下来好好谈谈,好好的反省。如果不和,两边都受害,还扰乱到社会不安。过去错了,错了就算了,不要再提,从今往后我们和好如初,彼此尊重,彼此包容,彼此互助合作,这才真正解决问题。所以战争解决不了问题,损人利己这个念头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制造问题,仗势欺人更是结冤仇。我今天比你强,我今天比你富,你没有能力来抗拒我,那么你这个族群或者这个国家,你的富强能不能永远保持?看看历史就是一面镜子,没有法子永远保持,到你衰他强的时候他就来欺负你。所以一报还一报,这就是迷惑颠倒不了解事实真相,没有受过因果教育。
  前年台湾江逸子居士画的地狱变相图,我们也把它做成光碟大量流通。他有版权,但是他授权给我做一百万张,我现在还没做到这个数字。帮助众生多看,也要把它当一门功课来学习,天天看。那是从前城隍庙里面的阎王殿,是真的不是假的,说明了善有善果、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这一百四十一首偈,前面跟同学们介绍过,是佛给法身菩萨所说的,这一百四十一桩事是法身菩萨所修的,境界很高。我们现在是凡夫,一品烦恼都没有断,我们从哪做起?我们要从弟子规做起,最初的课程。基础的课程从弟子规,然后再学十善业,再学沙弥律仪,再学菩萨戒,菩萨戒经,然后就可以学这一百四十一愿;换句话说,这个层次像大楼一样,是第四层、第五层。修学不能躐等,上面的我们可以知道,知道自己现前做不到,自己老老实实依照现前这个程度认真学习,这就对了。这精神我们明白了,在有为事中最好做了以后不要执著,那就是菩萨所谓的作而无作。你看「有为事中」是作,「心无所乐」是无作,作而无作,无作而作,心地永远是清净的,永远是平等的,永远是觉悟的,永远是大慈悲,这个理要懂,慢慢的学。我们前面所说的弟子规、十善业道、沙弥律仪,全部都是有为事中,华严会上提醒我们,就是作而无作,心里头没有执著、没有分别,那就是大菩萨的事业。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接著看下面第五首偈:
  【见欢乐人。当愿众生。常得安乐。乐供养佛。】
  这首偈是说得法喜的人,确实不容易。大乘教里面常讲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这是学佛真正得到受用。我们要问,怎样才能得受用?自古以来,真得受用的人过去很多、常见,但是在我们现前这个时代确实逐渐的衰退,原因我们在讲席里面也常常提起,从外缘上来说,风气不能说没有影响;从自己本身上来讲,习性。真正得受用,一般社会风气好,自己本身好学,你才真正能够得到法味,这不能不知道。
  古人常讲读书乐,读书之乐乐无穷。这些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他能说得出这个话来肯定他得到了,所以说过来人;他自己要没有得到,他决定说不出来。现在读书人读书乐不乐?不乐,读书苦,苦不堪言。在古时候没有听说学生自杀的,在历史上没有记载,如果有肯定有记载,因为这不是小事,这是大事。可是今天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中国、外国,学生自杀的到什么年龄?小学生。小学、中学、大学,念到硕士班、博士班自杀的都很多,这已经不是新闻。还没有踏入社会,在学校里读书的这个时代,如果读书快乐他怎么会干这个事情?由此可知,现在读书不乐。这是什么原因?所读的书不一样,那就是说现在所学习的东西增长烦恼,带来给你是压力,不像古时候圣贤教育。圣贤教育确实它跟心性相应,它跟大自然的法则相应,所以愈学愈快乐,确实是读书之乐乐无穷,尤其是佛书。
  无论是世间圣人典籍,或者是宗教里头的经论,最重要的是要开悟,佛法里面讲的悟性。从前读书,老师对学生也非常著重他的悟性。我这个年龄念小学的时候,偶尔听到老师们在谈话,我印象很深刻;下课的时候老师在休息室里面聊天喝茶,谈到某个学生有悟性,我们是偶然从窗外经过听到的。可见得那个时候老师重视学生的悟性,启发学生的悟性,不重视记忆。记忆固然很重要,不摆在第一位,第一位是悟性。有悟性他就有快乐,悟性要能培养,人人都有。
  所以学习最重要的条件是心要能定得下来,心浮气躁,悟性就没有,你本来有的悟性就产生了障碍,所以心一定要清净。现在这个环境确实是有问题,古人学习决定是一门,不会叫你同时学两门功课,为什么?同时学两门你的心就定不下来,你会想到这一门,又会想到那一门,这在教学里头是严重的忌讳,但是西方是这种教学法。你在学校念书,一天学好几门功课,有语文、有数学、有物理、有化学,你学好几门课,一天至少都要学三门功课的样子,小学生可能还学到四门,他心怎么能定得下来?他哪来的乐趣?古人教学就是一本书,这本书没有学完不能学第二本,所以他的思惟只有一桩事情。这是东方自古以来教学的方法,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里头具足戒定慧的精神。方法是戒,「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是定,定能开慧,慧是什么?对於你所学的东西的理解,你所领悟的。同一本书,其味无穷,为什么?天天有悟处,这你就有乐趣了,其乐无穷;天天有新的东西发现,智慧增长了。
  所以圣人的经典、祖宗传下来的典籍,像儒家代表的四书五经、十三经,前清编辑的《四库全书》,它的义理无有穷尽。我们看看历朝这些学者们的注解、注疏,种类太多了,各人有各人的解释,你说哪个对、哪个不对?给诸位说,都对,都不对。怎么说都不对?凡是圣人所讲的没有意思,你有意思那就都不对。为什么说都对?你解释得都没有错,为什么?那个没有意思流露出来的是从自性流出来的,就像《般若经》上所说的「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我也常说经书没有意思,你只要诚诚恳恳去念,绝对不要想它的意思,为什么?它的意思是无量义,无量义那就是每个人所讲的都对,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无量义,所以他就有乐趣了。小智慧,你所理解的义趣就浅,不深;大智慧,你去看,你看这个意思就又深又广,真的是无量义。
  老同学,你们常常听我讲经,我讲了四十八年。最初讲《华严经》,我记得第一次讲《华严经》是民国六十年,现在民国多少年我都不晓得,听说好像有九十多年,三十多年前我第一次讲《华严》,在台北市讲的。可惜那个时候没有录音、没有录相,跟现在讲的不一样,大不相同,可是那个时候那批听众也是听得津津有味,欲罢不能,给我很大的鼓励。如果你们留心、留意的话,同样一部经,每年讲的义趣不一样、不相同,这什么原因?年年有进步,年年有新的体会,所以经是活的,它不是死的。经里头字字句句确实就好像作文章的题目一样。还是这个题目,小学时代做这个题目,拿这个题目做一篇文章,中学时代还用这个题目做一篇文章,到大学时候依然用这个题目做一篇文章,内容不一样,你的程度不断向上提升,虽然还是同一个老题目。
  这部《华严经》真的字字句句是题目,怎么知道它是题目?清凉大师在玄义里面就给我们做了详细的介绍。龙树菩萨当年到龙宫,大龙菩萨的道场,看到世尊所说的《华严经》,叫大本,多大分量?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这部经多大?我们今天全世界的图书,只要是书本,统统集合起来,跟它相比比不上,那是什么?《大方广佛华严经》。龙树菩萨在那个时候很傲慢,他聪明,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他用三个月全读完;那个人是初地菩萨,是来做示现的。自己认为印度所有宗教东西他读遍了,觉得世间第一没有人能超过他,贡高我慢生起来了。大龙菩萨,大菩萨照顾小菩萨,把他带到龙宫,龙宫里面的图书馆去看一看。一看到《大方广佛华严经》,傲慢的心立刻就没有了,知道自己所学习的九牛之一毛,算什么!这对佛陀才佩服得五体投地。
  所以他说这部经不是阎浮提众生能够受持的,换句话说,他自己都不能受持,何况我们这个世界众生!於是它还有中本,中本分量还是太大,再看下本。下本是什么?下本就等於说目录提要。好像我们《四库全书》,中本是什么?《荟要》,《荟要》是大本的三分之一,再就下本(小本),小本是目录提要。目录提要也有几十卷,现在我们用的是精装书,把它缩小了,大概每一册有这么厚,目录提要五册,堆起来有这么高,目录提要。所以他从龙宫传到我们这个世界来的《华严经》就是目录提要,岂不是每一句、每一个字都是一个题目吗?照这个题目做文章就好了。
  现在的《华严经》是大本《华严经》的目录提要,翻到中国来的又不完整。目录提要多少?十万偈。佛经它的习惯跟中国人不一样,中国人的书是算字数,这本书多少字,我们常讲《老子》五千言,五千个字,《金刚经》也是五千多字,我们中国人算字数。印度人不是,印度人算句,那个句的长短不拘,四句叫一偈,就算一个单位,四句是一个单位,十万偈就是四十万句。《华严经》是龙树菩萨传到世间来的,四十万句十万偈,这个分量太大!
  印度的法师,中国这些法师到印度去取经的,都不能够带一套完整的《华严经》到中国,所以带来的都是残缺不齐的本子。第一次传来是东晋时代,三万六千偈。你们想想看,全书十万偈,到中国来的只有三万六千偈,三分之一多一点。到唐朝时候第二次传来,四万五千偈,比晋朝传来的多了九千偈,翻译出来就是现在的《八十华严》。所以《八十华严》的全文是龙树菩萨传来的全文二分之一还差一点,十万偈,它这只有四万五千偈,还差一点。最后到唐朝贞元年间,最后一品就是「普贤菩萨行愿品」,这一品经完整的传到中国来,最后一品,翻译成中文四十卷,这一品是完整的。这整个合起来是原文的一半,半部,可是梵文的经典现在失传,《华严》今天保存得最多的那就是在中文本子里。
  弘一大师他一生爱好《华严》,他老人家的课诵,就是早晚课诵,是用「普贤菩萨行愿品」,他念这品经做为自己早晚课诵,念得很熟能够背诵。他教导我们学《华严经》应该怎么学法?《八十华严》教我们学到「离世间品」,然后接著读「普贤行愿品」四十卷,这样总共九十九卷。因为《八十华严》最后二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