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33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开悟。教下虽然是研究经教,还是把行门摆在第一,为什么?五年学戒。
出家人,你出家之后,不是你马上就能够进入道场。出家前五年在道场学戒、学仪规,就是学规矩。五年为道场大众服务,修福,福慧双修。你看福跟慧,也是把福摆在前面,没有福不行,先修福后修慧。修福修到一定的程度,中国古老的谚语也说得好,「福至心灵」。你福报现前,人忽然也聪明了,也有了智慧,福跟慧有连带关系,定跟观亦复如是。
我们从中国传统教学里面来观察,你看中国的教育,小孩生下来二、三天,就开始教了。教什么?「修行於定」,学规矩!所以大人在小孩面前,言谈举止一定要避免过失,没有过失。婴儿虽然刚刚生下来,他眼睛睁开了,他看到,你说话他听到;看到、听到,佛门的术语,阿赖耶识里面就落印象,他就在学了。天天看,天天听,全是好样子,这是什么?《弟子规》,弟子规是父母做给婴儿看的。这个教育是三岁之前,这个规矩他就学会了,这是戒律,因戒得定。都是从戒律开始,《弟子规》是根本戒,父母教的。所以母亲的责任太大了,因为母亲跟婴儿是最接近的,一刻都不离开的。三岁之后才离开怀抱,他自己会走路了。三岁之前他在母亲怀抱当中,母亲的一言一笑、一举一动,他都记住。所以,母亲就是活的弟子规,婴儿全都学去了,圣贤的根扎下去了。
诸位想想,一个人受这样的教育,他还会干坏事吗?三、四岁他就能辨别邪正、是非、善恶,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他知道。根性利的,五、六岁上学了,从前上私塾,私塾老师也是把《弟子规》圆圆满满都做到。这时候亲近老师的时间长,老师的言谈举止加深他的印象。他一看,父母是这么做法的,老师也是这样做法,信心坚定。
这个时候记性好,记忆力好,古圣先贤的教诲,老师教他背,把这些东西背得滚瓜烂熟,他活到八、九十岁都不会忘记。我见过李老师,我跟他的时候他七十岁,我跟他十年。八、九十岁写文章,引经据典不要查参考资料,他都记得住。我们就问老师:老师,你记性真好!他说:你知道吗?小时候罚跪砖头跪出来的。那时候老师多严格,跪还跪在砖头上,这是什么?记性!「这个地方我跪过砖头的」,所以就特别容易记住;「这个地方打过手心的」,打什么?打记性。中国的教育方法是不一样,现在讲不可以体罚,殊不知这种方式他才能记得住,一生受用不尽。虽然被老师打了,被老师罚跪,跪砖头,到老都感谢老师。感恩!不是这样子你学不会。当时是觉得很难过,往后一生感谢老师。
家长也明理、懂事,我小时候念书被打过手心,也罚过跪,但是没有跪砖头,跪砖头想起来多难过。老师处罚之后,回家父母知道了,明天父母一定陪我一起去上学,还带了礼物去感谢老师。诸位想想看,父母跟老师是合作的,怎么敢不听老师话!现在教育恰恰相反,如果儿女在学校里被老师体罚、处分了,那可了不得!到第二天,父母一定去告状,「这个老师不配做老师,虐待儿童」,所以好老师都离开了,不愿意教了。也就是说不受教,家长也不愿意自己儿女认真去学这个东西,溺爱!这小孩怎么能教得出来?
所以从前社会安定,大体上来说,中国社会过去五千年算是安定的。跟欧洲,世界上其他国家来相比,他们动乱,我们安定。我们虽然还有改朝换代,时间不长。尤其是一个新的政权建立,照古书上讲,不会超过五年,制礼作乐,社会就恢复了正常。所以动乱时间一般讲,最常见是三年到五年,它就恢复正常秩序。大的动乱有十几年的,有,不多,在历史上不常见,可是都很快恢复。毕竟是治世的时间长,乱世的时间短,这是两个比起来,在大致上讲,中国社会是安定的、和平的。
这是什么?教育,从小教的。不认识字不要紧,他有能力辨别是非善恶。以前教育不发达,读书的机会并不多,可是在基础的教育,中国人决定不忽略,从小就教。而且凡是大人,几乎对小孩都有教导的义务,这个太难得了。我们是生长在农村,农村的小孩玩耍都在野外,有时候犯过失,玩的时候忘掉了。可是大人,无论不认识的人,在外面行路的人,看到我们小孩在玩的时候不守规矩,他就把我们叫过来就教训。可是我们小时候也乖乖的接受。家人知道了,一定在那边道谢,谢谢人家的教导。社会风气!大家都知道儿童是下一代的,都有教导的责任,不管是不是你家小孩,认不认识,那不重要。看到他好,称赞几句,奖励他,做错事情就要纠正,现在这种风气没有了。
这些全都是属於行门,行门的核心就是定,佛家讲禅定。禅定的等级很多,在《华严经》上讲,菩萨位次有五十一个位次,禅定的等级就是五十一个等级。无量法门是修禅定的方法、门道不相同,佛家确实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是真心,真心就是禅定,你没有定,哪有慈悲心!定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定?《金刚经》上说得很好,「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当然这是高层次的禅定,这不是普通人的。普通人先学戒,先学规矩,学著守规矩,学礼貌,对人对事都懂得认真负责,尽心尽力把它做好。
小朋友也要给他修定,但是他并不知道什么是定,专心就是定。玩耍专心去玩耍,不要胡思乱想。到上学,根利的人大概四岁就上学,这是聪明的,记忆力很好的;中下根性的,差不多是六、七岁上学。四、五岁都是根性很利的,他能理解,他有记性,老师教他是一门深入,一门深入就是修定。譬如教他《三字经》,专心念《三字经》,决定不能同时学其他东西,专注在一门上。这是学习,学习就是修定。
背诵经文是修观,一心学习是定,你看看定慧等学,在私塾童蒙就开始了。老师看学生的程度,怎么样观察?教他念,十遍之内就能够背,这是上根,十遍之内。初学的,大概老师每天教他一百个字到二百字左右,开始教是这样教法,以后慢慢增加。可是你要记住,不超过十遍他能背出来。在中国历史上记载,天分好的,那真叫是天才儿童,一天可以背六、七百字,就是说不超过十遍他就能背下来。十遍背不下来,字数减少,譬如老师做实验,一般实验三、四百字,不到十遍就背下来,再增加,十遍背不下来,减少。根性最笨的人,大概念一百字,教你这么多你能背得下来。背下来之后,老师叫你用大声去背,看书也可以,要念一百遍,高声朗诵。一个是你心专注,诸位要晓得,专注是定;念得清清楚楚,字字分明,没有念错,没有念漏掉,就是慧。
不必求解释,所以老师只教你念,不讲解。可是老师虽然课文不讲,老师讲故事,小朋友都喜欢听故事。老师故事讲什么?大概跟教的经文都有关系,总离不开伦理道德。小朋友听了之后,真的也是一生都不会忘记。效法古人,怎样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落实在自己生活当中,落实到对人对事对物,他能做到,这些是性德。所以中国的教育没有别的,是把你自性找回来,不能够离开得太远。
性德是绝对标准,《三字经》上头一句就说出来,「人之初,性本善」。佛教人也是一样的,第一个是教给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说明你有佛性。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每天从早到晚,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与佛性相应,这就好了。佛性是什么?戒律是佛性,经教是佛性,经教是佛的言语,从佛性里面流露出来的;戒律是我们处事待人接物的动作,完全是自性自然流露。我们现在学戒律,好像处处受到约束,不是的。戒律是正常的,我们现在是反常变成习惯,再恢复到正常觉得不习惯。那是正常的,诸佛菩萨就是这样,这个不可以不懂。
所以,圣贤教育没有别的,教我们恢复正常。弟子规是正常的,儒家的礼是正常的;唯有放逸的人、反常的人说这是不正常,其实他那个是不正常。明心见性之后,自自然然一丝毫约束都没有,决定与十善业道相应,十善业道是佛法的根本,所有一切戒律的原理原则;律、法再多,不离开这个原则。你要是知道之后,你才能生欢喜心,真的想学,回归自性,回归自然,那才是纯净纯善。
我们今天学佛出了问题,问题是我们没有从小学这些规矩,染上不善的习性。《三字经》底下讲,「性相近,习相远」,性相近怎么说?跟佛菩萨是差不多的。佛菩萨是自性完全流露,我们要是懂得回归自性,跟佛菩萨没有两样,相近。如果不知道回归自性,随顺烦恼习气,跟自性性德就愈来愈远了。我们可以说,用十法界来讲,四圣法界,性相近,六道里面的众生,习相远,诸位从这个地方去看你就很清楚,习相远。相远就麻烦了!诸位晓得,六道众生生死轮回,无量劫来出不去,求出无期,这是苦事,苦不堪言,迷得太深,迷得太严重了。所以圣人对於众生的教育,就从这个地方兴起来。为什么要有教育?「苟不教,性乃迁」,迁是变易、变迁,所以一定要教。
教的目的是什么?回归自性。所以,中国传统的教育,诸佛菩萨的教育,中心的理念没有变,帮助一切众生从习性回归到本性。要用儒家的话来说,从不善回归到本善,本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从一切不善回归到本善,这是教育;在佛法讲,就是从习性回归到本性。现在教育的宗旨不讲这个,现在完全讲习性,不知道有本性,不知道有本善。现在善是什么?自私自利是善,损人利己是善,这叫颠倒!佛经上常讲「颠倒错乱,可怜悯者」。
我们这一生算是非常幸运,能够亲近好老师,能够遇到正法,自己也好学,一生确实像方东美先生所说,过著人生最高的享受。人生最高享受,不是地位高,也不是有财富,与这个不相干。这是世上荣华富贵,那是命!圣贤教育是改造命运,但是不是教你求荣华富贵。为什么?你有求荣华富贵的心,那个心是烦恼,贪心!求不到就瞋恨,总是堕落在贪瞋痴里面。堕落在贪瞋痴,纵然得到荣华富贵,你烦恼离不开,你的心不清净;换句话说,你不快乐。回归自性,回归本善,纵然过很贫穷的日子,快乐!你看颜回,这是最好的榜样。确确实实「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过的什么生活?快乐的生活,与物质生活不相干,这才把真正的人生找到了。
至於地位、权势,随缘,有这个缘分也得要做,你要不做,不做对不起人。在中国历史上,诸葛亮就是个很好的代表。诸葛亮学得好,回归到自性,淡薄名利。年轻的时候自己耕种,住茅屋,勉强能够过得去。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缘成熟了,不能不去。去做什么?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放弃自己舒适、安乐生活的环境,去操心。这是讲有缘你要做,没有缘不要求。这是佛菩萨教我们,世间圣人也教我们,随缘而不攀缘,你就自在。那些迷失自性的人,天天攀缘,天天有求,贪而无厌,他怎么不苦?你不要看他有钱,他有很高的地位,他的生活不快乐。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下面一首,第六首偈:
【若修於观。当愿众生。见如实理。永无乖诤。】
禅定也称作止观,定就是止,观就是慧,也就是照,观照。止观常常是互为体用,止是体,观就是用;观是体,止就是用,这两个是相辅相成的。我也给同学们报告过,我初学佛,第一天见章嘉大师,他就把这个法门传授给我,但是他没有用佛教的名词。我那时候是刚刚学佛,用佛教名词我不好懂,他要跟我讲也麻烦,要费很多口舌来解释这些名相。这就是老师高明之处,他有善方便!他也不讲定观,也不讲定慧,也不讲止观。他讲什么?「看得破,放得下」,这个初学的人一听就会懂。看得破是观门,智慧;放得下是定门,止门。以后学佛慢慢契入境界了,才晓得他老人家把这个用变通的方法传给我们,就是看破、放下。
人心为什么不定?你没有放下,果然放下了,就有定。你看看前面第五首,「当愿众生,以定伏心,究竟无余」,这句说得好!阿罗汉以定伏心,但是怎么样?有余,就是说他放下一些了,还有没放下的,就是有余。我们今天学习,依十善业道,杀盗淫放下,妄语、两舌、绮语、恶口没放下,那还有余;贪瞋痴没放下,还有余。「以定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