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黄帝素问+集注-第7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裉谩⒒昝拧⒁馍帷⒅臼乙病!俊
疟脉小实急,灸陉少阴,刺指井。
【 王冰曰:灸胫少阴,是谓复溜。复溜在内踝上同身寸之二寸陷者中,足少阴经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五壮。刺指井,谓刺至阴。至阴在足小指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足太阳井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分,留五呼,若灸者可灸三壮。】
【 马莳曰:此言脉有小实急者,而有灸刺之法也。盖足少阴之井在足心,名涌泉穴,故不曰指。今曰指井,则是足太阳膀胱之井穴至阴,与肾为表里,故刺之耳。】
【 张志聪曰:此言经脉之气虚陷者,宜灸足少阴也。盖经脉之气,发原于少阴肾脏,脉小者脉气虚也。经云:诸急为寒。小实急者,脉气虚寒而邪气实也。艾名冰台,能于水中取火,能启陷下之阳,故当灸少阴胫下之太溪,以启经脉之生气,刺足小指之井穴,以泻经脉之实邪。】
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五胠俞,背俞各一,适行至于血也。
【 王冰曰:谓调遗肥瘦穴度深浅,循三备法而行针,令至于血脉也。背俞,谓大杼。五胠俞,谓譩嘻。】
【 马莳曰:比重言疟脉满大急者之刺法也。适行至于血者,即适肥瘦出其血也。】
【 张志聪曰:此复申明背俞与胠俞之经气相通也。曰背俞五胠俞,背俞各一者,言背旁之五胠俞,与背俞各刺其一也。背俞者,离脊骨两旁各一寸五分,乃五脏之俞也。胠俞者,去脊骨两旁各三寸,近于胠胁,乃五脏神气之所舍,故曰魄户者,谓肺藏魄也。曰神堂者,谓心藏神也。曰魂门者,谓肝藏魂也。曰意舍者,谓脾藏意也。曰志室者,谓肾藏志也。此胠俞与背俞之气相通,故当各取之,适其吧瘦,以行其针而至于出血也。此盖言邪盛于血脉者,取五胠俞,甚而及于五脏者,兼取背俞,是以上节之灸胫,此下之用药,亦少有别焉。 莫子晋曰:血者神气也,故病在经脉而邪伤血者,宜取脏神所舍之俞。然经脉内合五脏,故又当兼取其背俞也。】
疟脉缓大虚,便宜用药,不宜用针。
【 王冰曰:缓者中风,大为气实,虚者血虚。血虚气实,风又攻之,故宜药治以遣其邪,不宜针泻而出血也。】
【 马莳曰:此言疟脉缓大虚者,当用药而不用针也。盖疟脉缓大,与前满大急小实急者异矣,而又兼虚,则便宜用药以调理之,不宜轻用针以出血也。若出血则益虚矣。】
【 张志聪曰:此承上文而言五脏之经气虚者,便于用药而不宜用针也。脉缓大虚,血气两虚也。《灵枢经》云:少气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悬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如此者弗灸,不已者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矣。上节论经脉生始之原,奉于足少阴肾,此言经俞血气,又五脏五行之所生,然有邪有正,有实有虚,而灸刺用药,各有所宜也。】
凡冶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
【 王冰曰:先其发时,真邪异居,波陇不起,故可治。遇时则真邪相合,攻之则反伤真气,故曰失时。】
【 马莳曰:此言治疟贵在未发之前,其时候止如食顷,即可以治之也。前篇曰,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汗,为其气逆未可治也。又曰,方其盛时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又曰,疟之未发也,阳未并阴,阴未并阳,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故工不能治其已发,为其气逆也。皆言当治之于未发之先,而不可治之于已发之后耳。此则言治之于未发之先者,其时候止如一食之顷,或用针,或用药,即可以治之矣。若过此食顷,而至于已发,则失时不可为矣。】
【 张志聪曰:此论治疟毋先后其时。先发如食顷者,俟其疟发如一饭之顷,而后取之,方其衰也,乃可以治。若太过之,则又失其时矣。】
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先视身之赤如小豆者,尽取之。
【 马莳曰:此言诸疟之脉不见者,当有刺之之法也。诸疟而脉不见,邪盛故脉沉,当刺手足十指间井穴出血,血去则疟可已。又必先视其身之赤如小豆者,尽取之以出血也。】
【 张志聪曰:此言邪在皮肤气分者,宜刺十指之井穴也。疟在气分,故不见于脉。脉不见者,谓不见满大急之脉也。当刺十指之井穴出血,血去其病立已,盖所出为井,乃经气始相交会之处,故刺之可泄气分之邪。身有赤如小豆者,邪在肤表,气分有伤,澹渗皮肤之血,故赤如小豆,当先取而去之。比言邪在经脉之血,与澹渗皮肤之血,所见脉证不同,而取刺亦各有别。】
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也。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 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不已,刺郄中盛经出血,又刺项已下侠脊者必已。舌下两脉者廉泉也。
【 王冰曰: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言随其形证而病脉可知也。郄中盛经,并足太阳之脉气也。郄中则委中也。侠脊者,谓大杼、风门热府穴也。大杼在项第一椎下两旁,相去各同身寸之二寸半陷者中,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有灸五壮。风门热府在第二椎下两旁,各去同身寸之一寸半,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五壮。舌下两脉者,廉泉也,在颔下结喉上,舌本下,阴维任脉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三壮。】
【 马莳曰:此言刺十二经之疟者,当曲尽剌之之法也。十二经之疟,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经脉气之病,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势衰,二刺则知其甚衰,三刺则病己矣。如不已,当刺舌下两脉出血,乃任脉经之廉泉穴也。如不已,当刺足太阳膀胱经之委中盛经以出血,又兼刺项已下侠脊者必已。侠脊者,则大杼、风门穴也。】
【 张志聪曰:此言邪在脏腑经脉者,更有刺之之法也。十二疟者,谓六经五脏胃疟也。其发各不同者,言厥阴与肝疟,阳明与胃疟,太阴与脾疟,少阴与肾疟,各有脏腑经气之不同也。故当时察其病形,或腰痛头重,或心寒善惊,以知其何脉之病。盖经脉乃胃腑之所生,五脏之所主,故曰以知何脉之病。先其发时如食顷者,先于未发之前而刺之也。刺之者,以足太阳之疟取郄中,阳明之疟取足跗,肺疟刺手太阴阳明,心疟刺手少阴也。一刺则病衰,二刺则知,三刺则病已。按上古以小便利、腹中和为知。舌下两脉,任脉之廉泉穴也。盛经者,谓血气盛于此也。项以下侠脊者,胠俞、背俞也。盖任脉统任一身之阴,为经络之海,而脏腑之经俞,皆属于太阳,故刺本经不愈,而复取任脉及足太阳之郄中背俞,其病立已也。 杨元如曰:邪在气分者,宜后其时以刺之,盖气为阳,其性锐,故当避其来锐。邪在血分者,宜先其时以取之,盖血为阴,其性柔,故当迎而夺之。】
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先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先项背痛者,先刺之。先腰脊痛者,先刺郄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阴阳明十指间。先足胫酸痛者,先刺足阳明十指间出血。
【 王冰曰:先刺阳明十指出血者,邪居之所而泻之。】
【 马莳曰:此言凡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以先刺之也。疟发时,先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上星、百会穴,及两额之悬颅穴,两眉间之攒竹穴,以出其血。先项背痛者,先刺其项之风池、风府穴,背之大杼、神道穴,以出其血。先腰脊痛者,先刺委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及十指俱出其血,皆井穴也。先足胫酸痛者,先刺足阳明胃经,及足十指间之井穴以出其血。】
【 张志聪曰:此言邪中于头项者,气至头项而病。中于背者,气至背而病。中于腰脊者,气至腰脊而病。中于手足者,气至手足而病。必先问其所先发者先刺之。手少阴阳明十指间者,谓十指间之少冲、商阳也。足阳明十指间者,足十指间之厉兑也。盖少阴心脏主血脉,而手足井荣之血气,皆阳明之所生,是以手足痛者,独取于少阴阳明。 张兆璜曰:惟项背之疟,见证不一,有邪入于风府,随卫气上下,而日作早晏者,有邪留于项背,而遇卫气以日作晏者,有邪留于项背之间,而不与卫气之日作晏者,故概而言之日先刺之。】
风疟,疟发则汗出恶风,刺三阳经背俞之血者。
【 马莳曰:此言刺风疟之法也。风疟之发,则汗出恶风,当刺足三阳经背俞之血者,即足太阳膀胱俞,足阳明胃俞,足少阳胆俞是也。膀胱俞,十九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半,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胃俞,十二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半,针三分,留七呼,灸七壮。胆俞,十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半,针三分,留七呼,灸五壮。】
【 张志聪曰:此言病风疟者,亦当取足太阳之经也。疟发则汗出恶风者,表阳之气虚也。三阳,太阳也。背俞,太阳之经俞也。盖太阳之气主表,邪伤太阳,则表气虚而恶风,故宜泻太阳之邪。】
胻酸痛甚,按之不可,名曰跗髓病,以馋针针绝骨,出血立已。 【 胻,何庚切。镵,锄衔切。】
【 王冰曰:绝骨,阳辅穴也,取如气穴论中腑俞法。】
【 马莳曰:此言刺胻酸痛甚之法也。胻酸痛甚不可按者,按之益痛也,名曰跗髓有病。当以《灵枢》九针论中第一针曰镵针者,针其足少阳胆经之绝骨穴以出其血,则病自已矣。】
【 张志聪曰:比风邪深入于骨髓中者,宜刺足少阳之绝骨穴,盖少阳之气主骨也。胻,足骨;跗,足面也。风邪入伤骨髓,故酸痛不可按。镵针,主泻阳热之气者也。绝骨在足外踝上三寸动脉中,针二分,留七呼。】
身体小痛,刺至阴。
【 马莳曰:此言刺身体小痛之法也。身体小痛则邪感太阳经,而其邪未深,当刺足太阳膀胱经之井穴至阴也,在足小指外侧,去爪甲如韭叶,针一分,留五呼,灸三壮。】
【 张志聪曰:此言风疟之病,身体痛者,宜取至阴之经也。脾为阴中之至阴,而外主四肢肌肉,故经云:脾络实则一身尽痛,是以身体小痛者,宜刺脾脏之经,盖亦风木之邪,贼伤脾土也。】
诸阴之井无出血,间日一刺。
【 王冰曰:诸井皆在指端,足少阴井在足心宛宛中也。】
【 马莳曰:此承上文而言刺诸阴经井穴之法也。上文言太阳至阴之穴,乃井穴也。凡刺手足六阴经之井穴,慎无出血,当间日一刺之,则其邪气自泄,不必至于出血也。】
【 张志聪曰:此承上文而言手足三阴之井穴,不宜出血,盖井穴乃经气之交,故邪在阳之气分者,宜泻出其血,病在阴之经,而宜取阴之井者,可间日一刺,则邪气自泄,不必出血以泄真阴之气。】
【 张兆璜曰:此申明上文之所谓刺至阴者,当刺至阴之井穴;并申明所谓至阴者,非太阳之至阴也。】
疟不渴,间日而作,刺足太阳;渴而间日作,刺足少阳。
【 马莳曰:此言疟有间日而作者,即其渴不渴,而当分经以刺之也。疟有间日而作,但不渴者,热未甚也,当刺足太阳膀胱经之穴。亦有间日作而发渴者,热之甚也,当刺足少阳胆经之穴。盖邪有浅深,斯有渴不渴之分也。故刺之者,有三阳一阳之异如此。】
【 张志聪曰:此言疟之渴与不渴者,又有水火寒热之气化也。太阳之上,寒水主之,故不渴者,取足太阳。少阳之上,相火主之,故渴者取足少阳。间日者,邪入于里也。夫邪入于里则渴,是以间二日或间数日者,有阴阳更胜之或甚或不甚,若阳分之邪入里,则有水火寒热之或渴或不渴也。】
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刺。
【 马莳曰:此言刺温疟而汗不出者,当另有刺之之法也。五十九刺,见刺热篇第三十二,《灵枢》热病第二十三。】
【 张志聪曰: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病气藏于肾,若汗不出,是邪不能出之于阳,故当为五十九刺。五十九刺者,以第四针刺骨也。】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 马莳曰:凡寒热相移,皆气厥也,故名篇。】
黄帝问曰:五脏六腑,寒热相移者何?岐伯对曰:肾移寒于肝,痈肿少气。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肝移寒于心,狂,隔中。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水之病也。 【 肾移寒于肝,肝字当作脾,王冰误作肝。】
【 王冰曰:肝脏藏血,然寒入则阳气不散,阳气不散,则血聚气濇,故为痈肿,又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