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686-中医临证经验与方法 >

第75节

686-中医临证经验与方法-第75节

小说: 686-中医临证经验与方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为什么要学习《伤寒论》、《内经》、《金匮要略》
有人说《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是一千多年前的东西,当时对中医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目前已进人到原子时代,是四个现代化的时代,再学习《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是复辟倒退,还有的人说当了多年中医就没有用过《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甚至说《伤寒》、《金匮要略》方谁用哪?我认为考虑时代是必要的,但它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脚踏实地的实践。目前这个时代学不学《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主要看它有没有实践的意义。有,就学;没有,就不学。后一种人说没有学过《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照样看病了,是的,这确实是真的。这里我想提一个问题,当西医不学生理、病理、解剖、药理、微生物、组织胚胎学、生化等时能不能治病呢?能,肯定能。事实证明有的人就是没有学过,也每天治病。这能不能得出结论说,不学生理、病理、微生物、组织胚胎学呢?肯定不能,不但不能不学,反而更应该学习。
自《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问世一千多年来,经过频繁的战乱和朝代变迁,汉代以前的中医著作几乎绝迹了,唯独《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不但没有丢失,反而被广大医家视为珍宝,把《素问》、《灵枢》视为经典,《伤寒论》、《金匮要略》的作者张仲景尊称为医圣,有的注解,有的使用,直到今天仍被很多医家认为必读之书,它是行政手段形成的吗?肯定不是。因为它没有行政权力,所以它只能靠经过千锤百炼的理论去促进人们前进。历史的经验证明,凡是反复证明是真理的,人们就信得过,就夸奖它,否则就废弃它。《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理论和经验已经过了一千多年的验证,我们为什么不可学习呢?
另一方面,从浩如烟海的中医著作来看,《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原作及其注家的著作在中医理论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是比较全面而紧凑的,有的医家以《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为引子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进行了大量阐发,丰富了中医的理论和临床知识,我们通过学习这些著作,不但可以学习一千多年来经过千锤百炼的理论和实践,而且可以学到很多医家的发展。
大量的系统阐述基础理论是《内经》的特点,后来一些临床医家把个人应用过的重点写入了个人的著作,但是很不系统,为了系统地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全貌,《内经》是比较好的一部书。《伤寒论》、《金匮要略》在理法方药的辩证统一上是比较严格的,虽然《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有它错误方面和不完全的地方,但它不象后人的某些著作过偏,因此为了学好辨证论治,学习《金匮要略》、《伤寒论》还是比较好的。
怎样学习《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呢?我认为应该首先将其原文进行阅读,并参考必要注解,对其涉及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通过实践进行观察验证,才能体会其实质。
二、学习《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同时,还应学习后人的代表作
学习《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原文和注解家的著作对于学习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辨证论治体系虽然非常重要,但是仍有很多理论和实践经验没有被认识,后人通过广泛的实践进行了阐发和补充,例如:温病学说中的主要著作《温病条辨》,方剂学中的《医方集解》,脾胃学说中的李东垣、黄元御、叶天士著作,肾和命门学说中的朱丹溪、张景岳、赵养葵著作,痰饮著作中的朱丹溪、戴思恭、方隅、张景岳的著作,瘀血学说中的叶天士、王清任、唐容川、张锡纯的著作,专病专药中的李时珍著作,以及利用中医理论去认识中药的《本草求真》、《本经逢原》、《本草经疏》、《本草正》等,都应该深入学习。
三、研究发展中医的途径和中西医结合问题
研究中医的什么?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这是西洋医学传人中国后就存在的问题。有的认为中医是在封建社会中逐步形成的,它是封建医,是不科学的,因此必须科学化,用西医代替中医。我认为中医是一门科学,如果把科学随便戴上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帽子是不合适的。至于什么叫科学、合不合乎科学,我认为科学的理论不在于自称科学的叫卖士,而在于其理论能否指导实践,在于它的生命力。因此我认为凡是指导实践的就是科学,否则就是谬误,就是不科学。
有的人说研究中医,必须用现代医学,凡是中医符合西医理论的就是科学,我认为这是不对的。如果以符合西医理论为标准,那么西医又以符合什么为标准呢?我们知道宇宙中的规律在目前情况下了解的虽然比过去多了一些,前进了一步,但离了解它全部的奥妙还相差很远,西医为了探测人体生理病理上的规律,不断地利用自然科学中发现的一切理论和科学成就,使西医大踏步地前进着,中医的研究如果仅仅应用被移植过来的西医理论作为标准,那怎么前进呢?实践证明西医在研究中发现了人体病理、生理规律性的一角,中医也发现了一角,如果用中医的一角去代替西医,’或用西医的一角代替中医都是不行的,正如一些患者愿意找纯西医,一些患者愿意找西学中,一些患者愿意找纯中医看病一样,他们还不能互相取代。
那么究竟用什么办法去研究中医呢?我认为用行政的手段去肯定某一学派正确、某一学派错误,树立某一学派、砍掉某一学派都是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中医的发展证明利用二分法为研究方法去发展中医是可以前进的,可以发现很多规律,西医用直观的方法也发现了很多规律,通过两条不同道路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有的不谋而合发现了同一规律,有的西学中者通过互相渗透的理解也发现了一些规律,三种途径各有优劣,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对人体的奥妙越来越了解,越来越深入。
有的人可能说这是“复古”、“倒退”,是否定西医学习中医的必要性,我认为帽子先不戴为好,实践证明有些患者发现单纯请纯西医治疗一直无效,而改请西学中的同志治疗,很快即治愈了;有些患者反复请西学中同志治疗无效,而请中医治疗很快治愈了;有的请中医、西学中治疗一直不效,而请西医治疗很快治愈了,所以有的患者要求纯中医治疗,有的要求纯西医治疗,有的愿让西学中的治疗。为什么呢?我认为由于学术观点的不同,处理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到的效果也不同,也就是说他们在某些问题上的深度、广度不同。为了促进科学的发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广度去认识、处理问题是有好处的。
研究中医的什么呢?我认为利用中医的固有方法、西医的方法、现代科学的所有办法都是研究中医的方法,都可以促进中医的发展,但这些方法都有他们的条件和认识能力的限制,不可能对所有问题都认识清楚,因此根据一种方法去决定研究什么,去作为衡量研究什么的标准都是不正确的。正确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实践过程中发现的规律性的东西,凡是符合实践真理的东西都应该研究。科学的发展历史证明,在这个时代被认为是谬误的东西,当科学发展至另一个时代的时候,通过证明又是完全正确的,因此我们不可因为在某些方面与目前的医学水平唱反调,与现代科学的某个方面唱反调而轻易地放弃它,而应该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科学发展的长河中去验证它。
直观地利用现代科学的一切最新成就去探索已经发现的科学规律性的实质是非常必要的,它是促进我们认识机体病理、生理、诊断、治疗的重要手段,目前一切边缘学科的研究大大促进了中医已经发现的科学规律性的认识。但是由于目前科学水平的限制,一些复杂的规律,还缺乏必要的手段,因此还不能真正认识各种规律。辩证的、非直观的研究,可以发现很多规律,但是由于科学的实验手段难于设计,困难很大,因此很难进行,为了开展科学研究,还应该采用直观的、非直观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有的同志说西医要在病上进行研究,中医要在证上研究,我认为这是研究中西医的一个办法,但它不是所有办法,因为中医不单纯是证,西医也不单纯是病,中医还有很多内容,如气象、地域、心理,以及经络、藏象、阴阳等等,都没有很好解决,都需要研究。
中西医如何结合呢?什么时候结合呢?这个问题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是不能解决的。实际上自从西洋医学传人中国后就开始了结合的工作,有些西医自动地利用中药去治病,有些中医自动地应用西药去治病,有些西医自觉不自觉地利用中医的理论观点去认识问题、解释问题,有些中医也自觉不自觉地利用西医的某些理论去解释问题,这种情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50多年的今天就更加明显。目前经常听一些西医同志说应用西药也得辨证,抗生素的应用也不能单纯靠敏感性试验去决定;中医治病时也往往问一问这是什么病,你量过血压没有,作过胸透、造影、心电图等没有,这都是结合,因此说中西医什么时候结合,我认为现在就正在结合着,而且有的现在就结合得很好。但是中西医什么时候就完全结合了,还是很遥远的事,因为科学的发展还很有限,认识的能力和实际情况的距离还相差很远,所以只能在中西医的发展中,科学的发展中去结合,否则依靠行政命令在某天突然宣布几年以后中西结合,保留一个医、废除一个医,就美其名日中西医已经结合了,我认为这样的结合不如不结合,不如丢掉。
通过各种方法去进行研究,通过各种学派的努力,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通过中医、西医、中西医以及各方面科学,工作者的努力,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的不断合分、分合,让它们自然而然地形成统一学派吧。
四、结语
中医的发展史是一个总结经验和利用现实科学成就去认识解释这些经验的历史,是巩固成就,纠正错误的实践——理论——实践上升史。
历史上研究中医的方法,有直观的和辩证的两种,两种方法都各自发现了一定的科学规律。
研究学习《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著作,对于研究学习整个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也应该研究学习后人发展起来的理论和经验。
研究中医应该采用中医的、中西医结合的、西医的、现代科学的其他领域的不同方法进行研究,不应该肯定或否定一种方法。在采用不同方法研究的过程中,逐步探索病理、生理、诊断、治疗的客观科学规律性。
中西医结合创造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是我们的理想,这种结合应该逐步地结合,能结合多少就结合多少,不能结合的就不要强求凑合,什么时候形成一个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要在中西医和现代科学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不应采用行政命令的形式进行。
相似·联想·纠偏·辨证论治
某医云:朱老。你是著名的疑难病学家,请你谈一谈治疗疑难病上的经验。余云:疑难者何?时弊之未明者也。科学上有科学上的疑难,政治上有政治上的疑难,经济上有经济上的疑难,医学上有医学上的疑难,西医上有西医上的疑难,中医上有中医上的疑难,如此等等,不胜枚举。细读科学上的科学发展史,经济上的经济发展史,革命上的革命发展史,医学上的医学发展史,西医上的西医发展史,中医上的中医发展史,不难看出任何科学发展中的疑难问题都有一个相似的规律,即时弊的潮流性。当这种时弊统治的时候,人们的思想就禁锢,所有与此有关的问题就疑难,就不能解决。而一旦这种时弊被认清,。被打破的时候,则与此有关的所有疑难均会变成小问题。例如:在科学的发展史上,当唯心主义的上帝统治人们的思想的时候,所有与此有关的问题都成了疑难,而当哥白尼等打破了这一禁区时,科学立刻取得了发展。在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发展史上,当教条主义思想统治革命者时,革命即屡遭失败,而当毛泽东打破这一思想禁锢后,革命即取得了胜利;而当新的形势下的教条主义又统治人们时,社会主义建设又遭到了失败,而当邓小平打破了这一思想禁锢时,社会主义建设又取得了发展。在中国医学的发展史上,由于以《内经》为代表的理论指导的正确,加之特别强调调查研究的“入国问俗,人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的盛行,所以使秦汉以前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