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4-普济方-第43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x羸瘦。x
浓朴(一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丁香(三分) 肉豆蔻(三分去壳) 人参(三
分去
芦头) 干姜(三分炮) 诃黎勒皮(一两煨用皮) 木香(三分) 神曲(三分炒令微黄)
陈橘
皮(三分汤浸去白瓤焙) 白术(三分) 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 麦 (半两炒令微
黄) 上
为末
x麦 人参丸 治伤寒后胃气虚冷。宿食不消。x
大麦 (炒黄) 人参 枳壳(去瓤麸炒) 白术(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木香 干
姜
(炮裂各三分) 上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温酒送下十五
丸。
加至
x大麦 丸 治伤寒后饮食不消。腹胁虚满。坚筋倍力。x
大麦 (炒黄一两) 白术 人参(各一两半) 枳壳(去瓤麸炒) 槟榔(锉) 半
夏(汤洗
七次焙) 薏苡仁(炒)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干姜(炮各一两) 甘草(炙三分) 浓
朴(去粗
皮生姜汁炙一两) 大黄(细锉用好醋炒一两) 上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梧
桐
子大。每服空心米饮下十五丸。加至三(二)十丸。日再服。
x神曲丸 治伤寒后脾胃虚冷。食不能化。x
神曲(捣炒黄一两) 干姜(炮) 白术 人参(各一两半) 枳壳(去瓤麸炒) 甘
草(炙)
大麦 (炒黄)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黄另研各一两) 桂
(去粗
皮三分)
上除杏仁外。捣罗为末。入杏仁同研匀。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
温酒下二十丸。日再服。
x疏气丸 治伤寒后宿食不消。心腹妨闷。大肠不利。x
京三棱(炮锉二两) 牵牛子(微炒四两) 干姜(炮半两)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一
两) 上
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生姜汤下二十丸。微利为度。未利。
稍
x平胃丸 治伤寒后胃气不和。不能食。纵食不消。x
白术 白豆蔻(去皮) 枳壳(去瓤麸炒) 人参 甘草(炙半两) 干姜(炮三分) 大
麦
(炒黄各一两) 上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煎生姜枣汤送
下
二
x参术丸 治伤寒后宿食不消。心腹气胀闷。x
人参 白术(一两) 木香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干姜(炮) 桂(去粗皮) 赤
茯苓(去
黑皮各一两) 槟榔(半两锉) 枳壳(去瓤麸炒一两) 上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五百杵。
丸
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温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x木香丸 治伤寒后脾胃虚冷。胸膈气滞。宿食不消。x
丁香 人参 白茯苓(去黑皮) 槟榔(锉) 白术 干姜(炮) 陈橘皮(汤浸去白
焙) 诃
黎勒皮(炮) 桂(去粗皮) 郁李仁(微炒去皮尖各一两) 甘草(炙三分) 吴茱萸(汤
洗三次
炒干半两) 上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米饮下二十丸。
x调中丸 治伤寒后宿食不消。x
白术 高良姜(各一两半) 桂(去粗皮) 甘草(炙) 人参 京三棱(炮各一两) 红
豆蔻
干姜〔炮各一(半)两〕 枳壳(去瓤麸炒三分) 上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
梧桐
子大。每服空心温酒下二十丸。加至三十丸。日再服。
x助胃丸 治伤寒后宿食不消。x
缩砂仁 白术 茯苓(去黑皮各一两) 红豆蔻 甘草(炙) 人参 枳壳(去瓤麸炒
各半
两) 上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米饮下十五丸。日再服。
x大黄丸 治伤寒后宿食不消。大肠气滞。x
大黄〔一(二)两细锉醋炒〕 葶苈(微炒)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 朴硝(各
一两) 上
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米饮下十丸。以利为度。
x快豉丸 治伤寒留饮。宿食不消。x
黄芩(五两一方二两) 大黄(五两) 栀子仁(十六枚大者) 甘遂(三两泰山者) 黄
连
(五两去须一方一两) 豉(一升熬) 麻黄(五两去节) 芒硝(二两研) 巴豆(一百
枚去皮及
心熬油研) 上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以吐下为度。若不吐利。更加
二丸。忌猪肉、冷水、葫芦笋等。一方治伤食及癖实痰饮百病。有杏仁七十枚。去皮尖熬。
无栀子仁。名续命丸。
卷一百四十六伤寒门
伤寒后不思饮食(附论)
属性:夫伤寒后不思饮食者。脾胃虚弱故也。由汗下之后。邪气已除。谷气未复。脾胃虚弱。
故不思饮食。
x方x
x人参丸 治伤寒后脾胃虚弱。不思饮食。x
人参 白术 浓朴(去粗皮姜汁炙各半两) 五味子 细辛(去苗叶各一分) 陈橘皮
(汤
浸去白焙一两) 上为末。煮枣肉和丸梧桐子大。每服生姜汤食前下十五丸。
x消食丸 治伤寒后脾胃气虚。不嗜饮食。及新虚不胜谷气。x
小麦 (一升) 曲(一升) 干姜(炮) 乌梅肉(各四两) 上为末。炼蜜丸如梧
桐子大。
每服十五丸。温汤下。日再。渐加至四十丸。
x茯苓煮散 治伤寒后脾胃气虚。四肢乏力。骨节烦疼。口苦舌干。不思饮食。x
白茯苓(去黑皮) 柴胡(去苗) 诃黎勒(去核炮)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桔梗
(炒) 人
参(各一两) 甘草(炙) 半夏(汤浸七次去滑各半两) 枳壳(去瓤麸炒三分) 枇杷
叶(去毛
姜汁炙二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一分拍碎。同煎至七分。去滓。食
前温服。
x理中丸 治伤寒后脾胃虚冷。不思饮食。x
人参 白术 干姜(炮) 甘草(炙) 上等分为末。炼蜜丸如弹丸大。每服一丸。
x人参煮散 治伤寒后胃气冷。不思饮食。x
人参 浓朴(去粗皮姜汁炙) 白茯苓(去黑皮各一两) 柴胡(去苗三分) 半夏(汤
洗七
次去滑焙) 枇杷叶(去毛姜汁炙) 草豆蔻(去皮各半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匕。水一
盏半。
入
x白术汤 治伤寒瘥后胃虚。不思饮食。x
白术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各三分) 甘草(炙一分) 白豆蔻(去皮) 高良姜(各
半两)
茯神(去木一两) 上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半分拍碎。枣二枚擘破。同
煎
至七分。去滓。食前温服。
x参朴汤 治伤寒后脾胃气虚。不思饮食。脏腑不调。x
人参 浓朴〔去粗皮姜汁炙各二(一)两〕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桂(去粗皮) 诃
黎勒
皮(炙) 木香 枳壳(去瓤麸炒) 黄 (锉各半两) 甘草(炙一分) 白术(三分) 上
粗捣
筛。每服三钱。水一盏。入生姜半分拍碎。枣二枚擘破。同煎至半盏。去滓。食前温服。日
再服。
x六神汤x(出济生拔萃方)x治伤寒后虚羸。不思饮食。x
人参 白术 黄 〔锉各一分(两)〕 枳壳(去瓤麸炒) 白茯苓(去黑皮各半两) 甘
草
〔炙三分(一)〕 上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半分拍碎。枣三枚擘破。粳
米
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温服。
x参橘汤 治伤寒后脾胃肺不和。痰壅欲吐。不思饮食。x
人参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各一两) 前胡(去芦头) 白术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
炒)
枇杷叶(去毛姜汁炙各半两) 甘草〔炙一两(分)〕 上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
煎
至七分。去滓。食前温服。
x百合饮 治伤寒后脾胃有余热。气满不能食。x
百合(一分) 人参〔一(半)分〕 豉(熬) 粳米(淘各半合) 陈橘皮(汤浸去
白焙半两)
薤白(切五茎) 生姜(切半两) 上锉如麻豆。以水五盏。煎至二盏半。去滓。食后。分
温三
服。
x治伤寒瘥后一年。心下停水。不能食方。x(出千金方)
生地黄(五斤) 白术(一斤) 好面(二斤) 上合捣令相得。曝干为细末。每服用
酒调下
方寸匕。日三服。
x白术饮 治伤寒后胃虚。不思食。x
白术 人参 生姜(切各半两) 甘草(炙一分) 上锉如麻豆。以水三盏。煎至一盏
半。
去滓。分二服。食前温服。
卷一百四十七伤寒门
伤寒杂治(附论)
属性:夫风寒暑湿饮食劳倦。皆能为病。是为五邪。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必飧
泄。夏伤于暑。秋必 疟。秋伤于湿。冬必咳嗽。是乃四时之气。然五邪所中虽不同。本皆
外邪。大率同类。惟冬时严寒。其毒厉尤甚。人或中之。病在冬时。则名正伤寒。若邪毒藏
于肌肤。至春时乘温而发者。为温病。若留连日久。至夏之时。乘盛暑而发。为暑病。所谓
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是也。其病传之次。先客于太阳。其病令人头项痛。腰脊
强。其脉尺寸皆浮。太阳不已。传于阳明。其病体热。目疼鼻干。不得卧。其脉尺寸皆长。
阳明不已。传于少阳。其病胸胁痛而耳聋其脉尺寸皆弦。少阳不已。太阴受之。其病腹满体
重。其脉尺寸俱微。太阴不已。少阴受之。其病口燥舌干而渴。或背微恶寒。其脉尺寸俱沉。
少阴不已。厥阴受之。其病烦满舌卷囊缩。其脉尺寸俱缓。病之所传不过三阳三阴而已。其
未满三日者。邪在阳经。未入于里。其病在表。宜汗之而愈。若经四日者。邪入阴经。其病
在里。宜下之而愈。特其大略尔。盖有一日而传至数经者。亦有数日而尚在太阳者。阳病虽
宜发汗。阳明之病反宜下之。阴病虽宜下之。少阴之病或宜温之。由人之禀受虚盛。其传有
迟速。又不传经者。当审其脉证。凡此六经受病。五邪脉证各不同。伤风者必恶风。其脉浮
缓。伤寒者必恶寒。其脉浮紧。以至伤暑脉虚。伤湿脉濡。人迎紧盛为伤寒。气口急盛为伤
食。诊得五邪。知其本也。诊得六经。知其标也。有病虽在表而不可汗者。或在里而不可下
者。或若汗之太多。则津液燥竭。遂至亡阳。下之太早。则邪气动膈。乃成结胸。清浊相干。
则变为霍乱。热毒内瘀。则变为瘀血。又或为发黄者。湿热相蒸也。或为发斑者。阳毒太盛
也。阳盛之人。得之于热。乃为阳毒。阴盛之人。得之于寒。乃为阴毒。虫动则为狐惑。坏
病之甚则为百合。若劳复阴阳易之类。虽瘥后犹宜节慎。变态多端。不可备举。当以类求之。
皆以适当为良。惟两感之病。表里皆受邪。为难治。其他或阴证似阳。阳证似阴。或阴盛格
阳。阳盛格阴者。在诊病者以意详之。
夫人生天地之间。以气血籍其真。是故天无一岁不寒暑。人无一日不忧苦。故有伤寒天
行瘟疫之病焉。盖冬令为杀厉之气。君子善摄生者。当严寒之时。行住坐卧。护身周密。故
不犯寒毒。彼奔驰荷重之人。皆辛苦之徒耳。当阳闭藏而反扰动之。则郁发腠理结脏腑。津
液强耗。为寒所搏。则腠理不密。寒毒与营卫相浑。当是之时。壮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
成病矣。不即病者。寒气藏于肌肤之间。春则病温。夏则病热。此皆一气使然也。古之治法。
一日在皮。当摩膏而火灸之。二日在肤。根据法解肌而发散之。汗出则愈。三日在肌。亦发汗
愈。四日在胸。宜吐之。五日在腹。六日在胃。宜下之。此华佗之治法也。若按三阴三阳之
法。传变无出仲景之论。盖治伤寒有伤寒之法。治杂病有杂病之方。岂能异其传者同其治。
调理伤寒当按定法也。
初得病者。头旋恶心振寒。此即素问所谓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者是也。
此
新伤寒。如仲景明六经受病传变者。乃素问所谓热病也。若病作无次第。初得病表里不明。
或先热而渴。不恶寒。此即江南谓之黄病。北方谓之汗病。或长幼遽相染着。又是天行时气
。新伤寒轻剂散之。如葱白散。和解散。皆可用。如六经传变者。当如仲景法。有表证者。
麻黄汤桂枝汤。有寒证互见者各半汤。见里证者。小承气汤。十枣汤。入里深者。大承气汤
。半表半里。小柴胡汤。见痞及结胸者。泻心汤。小陷胸汤。皆可用。腹满者理中丸。此过
太阴者也。传少阴便见厥逆。脉浮细。即当投四逆辈。若见厥阴证。当随证用药不可造次。
此大纲仲景法。如河间发表。则用防风通圣散。双解散。入腑三乙承气汤。大柴胡汤。结胸
痞满。大陷胸汤辈。入阴便是附子四逆汤。半表半里。和解多用凉膈益元散。伤暑亦根据仲景
用白虎汤。多是桂苓